「斷舍離」為人們帶來了整理家中舊物的新理念,斷絕、捨棄不必要的舊物,為自己的生活做一次減法。最近,日本出現了一群將「斷舍離」發揮到極致的Minimalist(ミニマリスト),把一切可要可不要的物品全都從自己的生活中剔除。Minimalist從最小化minimize變化而來。日語中常有同一個意義的詞可用漢字、平假名、片假名(即外來語)三種手段表示,Minimalist用漢字來表示的話就叫做「最小限主義者」。
日前,NHK在節目中向觀眾呈現了將生活用品縮小到最小限度的Minimalist的日常生活。
Minimalist的家裡可以用空無一物來形容,沒有床,睡覺時拿出被褥打個地鋪;打開衣櫃除了日常最基本的內衣與白襯衫就再沒別的衣服;廚衛用品也是能精簡就精簡,洗面奶與剃鬚泡沫都用一樣的。
節目中介紹了另一位Minimalist提著兩個行李箱就完成了搬家,東西有多少可想而知。記者還去了一位Minimalist的公司,他的辦公桌上除了電腦、電話與工作所需的文件之外也是什麼都沒有,他的上司對記者表示成為Minimalist後下屬的工作效率都變高了。
記者驚呆了,就這點東西能過日子嗎?這位Minimalist答道:「一開始覺得有些不便,適應之後就覺得隨著東西變少自己的精神卻更充實了,變得更感謝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開始追問自己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物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在我有許多東西的時候,總覺得再多都不夠。」
Minimalist佐佐木典士的臥室
無法理解Minimalist生活方式的人不在少數:在成為Minimalist前一定會經歷「斷舍離」的階段,那究竟要割捨到什麼程度才是Minimalist?成為Minimalis後是否會陷入比誰東西更少的怪圈?有網友更是直接質疑「Minimalist難道不是一群自我滿足的吝嗇鬼?」還有些網友問的問題則比較實在「Minimalist連護膚品也簡化嗎?冬天皮膚乾燥怎麼辦?」
Minimalist在網上做出了回應:Minimalist的理念是只留下對自己最基本、最重要的物品生活。然而最基本、最重要的尺度依人而定,對有的Minimalist而言,洗衣機、冰箱是生活必需品,而有的Minimalist完全能自己手洗衣服、不留隔夜飯,所以家裡並不需要洗衣機、冰箱。
Minimalist也絕不是「葛朗臺」,只是按照自己的基準買自己認為最有必要的東西,在購物時Minimalist會更加注重產品的實用性與耐久性。省下的錢則可以多出門旅遊,與朋友們去尋找美味的館子,用Minimalist的話來說「這是對豐富自己人生經驗的投資」。
至於護膚品,「斷舍離」程度比較高的Minimalist只用……凡士林。不過講真的,當節目裡出現幾位Minimalist坐在一起的畫面時,仿佛以為自己在看無印良品的廣告。
那究竟是為什麼現在會興起Minimalist,只是因為物質過剩想要返璞歸真?曾出書介紹日本Minimalist生活狀態的佐佐木典士如此推測「現在這個時代,對未來感到不安、擔心自己無法維持現有生活水準的人很多。東日本大地震也改變了許多人的價值觀,或許一旦發生什麼自己卻能夠無牽無掛的時代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