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孩子才肯聽?要想管教更有效,學會正面語言是王道

2020-08-20 媽媽深呼吸

導讀:

請各位閉上眼睛,隨著我的描述,想像一個場景:

  • 你坐在高高的山崗上,周圍一片白茫茫的雪景,一定不要去想像從山頂滑到底的場景;
  • 現在切換到一片你曾經去過的沙灘,驕陽當空,細沙軟軟,溫潤的海水浸潤著你的腳踝,舒適又愜意......

現在回想剛才腦海裡的畫面,是不是滑雪和沙灘都會呈現在腦海裡?

沒錯,無論語言中的文字是怎麼描述的,「不要」這個詞對大腦是無效輸入

那麼,我們日常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是什麼呢?

  • 孩子端了一杯水向你走來,你說:「小心,別灑了」
  • 孩子作業寫得慢,你說:「快點寫,這麼磨蹭下去十點也寫不完」
  • 孩子跑著摔倒了,你說:「我剛才說什麼來著,讓你慢點兒,你不聽,摔了吧?」

大量類似的語言幾乎伴隨著我們養育孩子的日常,而且父母們是下意識的脫口而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些都是負面語言,更沒有察覺自己已經成為這些負面語言的超級愛好者,似乎提醒壞事情的發生是我們的天職,否則就是不盡責。

當習慣了這種語言模式,父母不禁納悶了,大家不都這麼說嗎?要不應該怎麼說?

什麼是正面語言?

正面語言就是積極的、正向表達的語言,比如以上幾種說話方式換個正面的表達,應該是這樣:

  • 「慢點走,端平了,不錯,端得挺穩啊」
  • 「抓緊時間,提高下效率,這樣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下樓玩兒啦」
  • 「摔哪兒了 ,疼不疼啊?跑的時候看著點兒路,就不會摔跤了」

如果日常孩子從父母那裡接收到的都是這類語言,她們會不會很積極,更容易配合呢?

我們把煤炭、水、森林、礦藏當作是資源,卻沒人知道父母的語言也是資源,父母的語言會決定孩子的智商、情商,以及腦部神經元的連結,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正面語言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們先不提吸引力法則等高大上的理論,最基本的常識就很容易理解。

孩子接受的語言信息往往具有片面性,比如你說「別弄灑了」,他能明白你的意思,但是留在腦海印象深刻的詞卻是「灑了」。

任何一個人都會對負面的事情印象更深刻,孩子更是如此。當接收的負面語言深入腦海,時間久了就會在潛意識裡影響孩子的行為

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剛提醒完別灑了,孩子立馬就把水灑了,於是我們接著發揮:看吧,剛說完......

雖然我們不能說家長不提醒孩子就不會灑,但是這種消極的暗示的確會影響孩子,讓他多了一絲顧慮,少了信心,然後容易發揮失常

其實,不僅是孩子,成人也能體會到負面語言的威力,慣用負面思想和面對負面語言,會將注意力聚焦在困境中。

比如我們自我安慰不緊張時,會越來越緊張,如果告訴自己放鬆,並伴隨深呼吸,對著鏡子給自己展示一個微笑,叉腰神氣一下,結果會大不同(大家不妨試試,尤其是演講前)。

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是他們做正確事情的時候

家長如果能夠將關注點聚焦於積極的事情上,處處向好的方向引導,孩子就會越來越好。

有人會說,孩子調皮、搗蛋、是不折不扣的麻煩製造者,怎麼可能和顏悅色的跟他談?那些讓人牙根痒痒的時刻,不出手就不錯了,不管難道還要哄著

不管,問題會愈演愈烈;管吧,孩子很煩,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讓親子關係「崩盤」。

奉勸大家調整一下思路,徹底改變「管教」孩子的想法,轉向「給予支持和幫助」,不妨先將孩子的問題放下,冷靜下來,站在對方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孩子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我們能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方法?

總說不要這樣、不可以那樣對孩子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一定要正向的提供解決方式,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這樣他才有方向,有了方向行為才會有目標做指引

當孩子在這個方面有了哪怕一點點進步,一定要大力肯定和支持,堅持正向的引導

我們很多時候不自覺的充當了消防員的角色,成天處於戒備狀態,準備應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隨時去滅火。可是火哪能滅的乾淨呢?往往是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卻又來襲,讓人沒有喘息之機。

如果天天盯著孩子,那麼就需要一直盯下去,父母總用命令的語言和孩子講話,孩子的自控能力就會不斷下降


教育是什麼?真正的教育是呵護、發現、引導、鼓勵、支持、幫助,以及愛的滋養。

面對「問題」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

中醫有句很著名的理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是一個人只要正氣充足,就不容易生病。

尤其是孩子,很少有實病,但是卻有很多孩子一有風吹草動就咳嗽,每次流感必然中招,解決表面症狀只需用3分力,真正厲害的中醫一定會去幫助孩子「扶正氣」只有脾胃強健,正氣充足了,孩子才不會輕易受到病邪的侵擾

其實今年的新冠也是如此,感染髮病的人往往是身體正氣不足,免疫力低下的人。

所以說,同樣的思路用在孩子的養育上,不要死死盯著「問題」本身,要著眼於幫助孩子「扶正氣」:

  • 如果寫作業磨蹭,不要陪著寫作業,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而是把重點放在教給孩子時間管理的方法,想辦法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內驅力;
  • 孩子愛發脾氣、動不動就哭鬧,應該去學習了解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敏感期,同時反思自己的言語是否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然後通過讀繪本和運動等方式來幫孩子疏導情緒;
  • 孩子突然變得愛撒謊,多關注他撒謊背後的心理需求,思考平時的管教是否過於嚴格,適當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 孩子很粘人,就要給他安全感,多抽出時間陪孩子,而且跟孩子在一起時,要給予高質量的陪伴,不能「身在曹營心在漢」;
  • 孩子總跟別的小朋友打架,想想平時是不是對孩子照顧過多,是否家裡以孩子為中心,要求處處都能得到滿足?有沒有培養過他的同理心?

【包 麻麻總結】

教育孩子,是良性引導還是惡性循環,全在父母的一念之間,如果整天圍著問題轉,你會越來越焦慮,問題也會越來越多。

我們要想辦法激發孩子的自我驅動力,給孩子價值感、歸屬感、自我成就感......總之,正向引導就對了。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相關焦點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序言
    今天開始跟大家分享的書名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自從《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出版以來,兩位 作者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為父母、老師和職業心理醫師進行幽默、 鼓舞人心的演講和培訓。她們持續開展的工作被做成系列片在電視 臺CBS節目中播放。她們還經常出現在《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和《歐普拉)(Oprah)等熱門電視節目裡。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愛的技巧,需要練習
    你就是不聽。」這樣的場景,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很常見?孩子急切的想和父母分享自己遇到的困擾,父母忍不住評價孩子,指責他,給他貼標籤,最後孩子什麼也不想說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呢?有這樣的方法嗎?有不需要批評、指責,雙方心平氣和就能很好溝通的方法嗎?答案是肯定的。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最好的關係從溝通開始
    就單純的溝通來說,很多家長奉行「我說你聽」的模式,導致無論父母怎樣說,孩子就是不願意聽,父母與孩子之間很難順暢的交流溝通,已經成為很多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大障礙。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好的親子關係都是從溝通開始的。
  • 智慧父母18|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而我又無法做到抽時間與每一個陷入溝通困境的父母一對一的交流,因此,我今天藉助了樊登讀書當中介紹的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來談談如何讓孩子在父母面前心扉。書中介紹了與孩子溝通的四步:1. 全神貫注地傾聽,不做評判和提供建議2.
  •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肯聽,父母這樣做,孩子才優秀
    但是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說錯話,這些話可能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方式有哪些?或者只會一味的對孩子說:沒關係的,堅強點。類似這些硬邦邦的安慰,孩子會覺得你根本不懂他心裡的難過,久而久之,他們遇到苦難時就不會和你,而是一個人憋在心裡。如果父母改成:我們也很難過,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好嘛?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孩子是父母的「天敵」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話呢?為什麼孩子不肯說出自己的心聲呢?《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為我們帶來了答案。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作為家長如果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忽略家長的情緒。當家長靜下心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就會發現,在某個時刻,一定會被孩子所感動。
  •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讓你贏得溝通主動權
    這本書就是《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給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指南,你可以邊讀邊做,讀完你就會擁有一些不錯的技巧。 當《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便誕生了。,學會正確處理孩子的情緒一、改變心不在焉的狀態,全神貫注聆聽孩子的話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很多家長根本沒有在聽孩子說什麼,而是在想其他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意說了。
  •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一本好用的親子溝通「工具書」
    於是我找到了《如何說,孩子才肯學》這本書這本書大家一聽就馬上會想到它的姐妹篇《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與這本最大的不同,就是本書是從老師的角度,以老師的案例及口吻來向大家闡述的。
  • 《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
    當然不是,「熊孩子」並不是沒法管,「別人家的孩子」也不是天生的,關鍵還是管教方法。如果說看病講求對症下藥,那麼管孩子講求的是明白孩子的心理。正面管教就是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博士在深入研究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創立的。
  • 正面語言代替負面語言,讓我們這樣說
    可我就是不想聽!」正面管教教我們的是:用正面語言代替負面語言。這就好比很多父母在孩子考試前會反覆這樣叮囑孩子今天考試最重要的是不要緊張,千萬不要害怕,不要漏題,不粗心就好了,結果呢,孩子可能更緊張更害怕,還真的漏題了。除了植入負面信息之外,負面的語言還隱含著負面評價,往往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低價值感,比如不許看電視、不要和弟弟打架、不準說髒話等不語言的背後隱含的意義是我是權威,你必須聽我的。
  • 沒錯,這6本書可以教你如何應對孩子的挑戰
    第1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書籍介紹:這本書是親子溝通的聖經,也是我經常給父母推薦的必讀書籍。它不僅用漫畫的方式把生活中常見的溝通方式場景化,更結合案例細緻分析面對孩子如何說,又該怎麼聽。這本書一直陪伴著我的養育之路,看似簡單的方法,背後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知識。該書在美國暢銷300多萬冊,並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風靡全球。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你家孩子聽話嗎?
    我一直在想,我一定是哪裡處理得不好,也試著自己調整一些方法,然而效果甚微。說來也巧,在很困擾的時候正好看到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是美國家庭教育十大暢銷書之一,在美國榮獲「家庭教育年度最佳圖書」的稱號。
  •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有效溝通和正面管教,你會收穫一枚乖寶寶!
    問題在於孩子還是父母?怎麼說孩子才會聽?孩子在踢狗,你會怎麼說,大多數家長可能會說:不要踢狗了,聽到沒有?經過思考的家長可能會說:不要踢它了,狗會疼的,要保護動物。到底怎麼說才能讓孩子高興得聽話,讀完本文,你會有個完美的答案。初為父母的時候,看著剛出生的嬰兒,父母們滿心歡喜。
  • 教育孩子,正面管教才是關鍵
    、「你看看人家的孩子」這種話相信很多在生活中父母都會對孩子不經意的說出過。家長說出這些話可能源於心急、源於愛,但這種行為和語言會對孩子形成「心理虐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注重停止不經意間的「心理虐待」。正面管教才是上上策。
  • 如何長期有效的管教孩子 10分鐘解讀《正面管教》
    通常情況下,實行正面管教時應符合以下四個標準: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觀?(心靈紐帶)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
  • 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如何說少年才會聽?怎麼聽少年才肯說?》
    美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阿黛爾·法伯、伊萊恩·瑪茲麗施所著的《如何說,少年才會聽?怎麼聽,少年才肯說?》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通常孩子不肯跟父母多說,是因為父母根本不會聽,不會聊,聊著聊著就把天聊死了。例如:當孩子抱怨作業太多,媽媽會如何應對呢?孩子:媽媽,今天作業太多了,我都不想做了。媽媽:不做作業怎麼行,老師明天不會批評你嗎?再說,老師布置作業也是為了你們好,別抱怨了,有這抱怨的功夫還不如趕緊做呢!孩子:煩死了,我知道了,不跟你說了。
  • 3歲孩子太叛逆,越說越不聽,這四個「非語言溝通技巧」更有效
    明明才3歲的孩子卻太過叛逆,越說越不聽,每當聽到孩子說「不」,他們就變得頭痛,對孩子無計可施。其實,孩子在2到3歲處於第一個叛逆期,也是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心理、性格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學會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輕鬆解決親子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天氣冷了,你讓孩子多穿件衣服,他卻穿著短袖就出門了;飯點到了你叫他吃飯,他卻坐在電視前不肯離開;要上學了你催他寫作業,他卻總想著找同伴玩。好像不管你說什麼,他都要跟你對著幹。為什麼我們和孩子的相處總有些問題,是他們太調皮了嗎?還是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對?
  • 家長如何說,孩子才肯聽?掌握以下方法,走進孩子的內心
    《三十而已》中,顧佳的經典臺詞,「其實小孩都很有靈氣的,你是不是真心的喜歡他,他能清楚的感知到」,同樣,平時父母的一個眼神,說話的語氣,孩子都能從你的言行舉止中判斷此刻你的情緒。作為父母應如何說,孩子才肯聽?如何跟孩子交流,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呢?蹲下來,全神貫注的聽孩子說話。
  • 慶兒 讀《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讀《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對我感受最深的是,好感覺才有好行動! 當你看書認同書中的觀點的時候,可能心裡就會想有一些改變,但是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這句話其實就是我們中國的俗語,萬事開頭難。 為什麼萬事開頭難,是因為你要解決的事情,並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那我們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改變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