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請各位閉上眼睛,隨著我的描述,想像一個場景:
現在回想剛才腦海裡的畫面,是不是滑雪和沙灘都會呈現在腦海裡?
沒錯,無論語言中的文字是怎麼描述的,「不要」這個詞對大腦是無效輸入。
那麼,我們日常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是什麼呢?
大量類似的語言幾乎伴隨著我們養育孩子的日常,而且父母們是下意識的脫口而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些都是負面語言,更沒有察覺自己已經成為這些負面語言的超級愛好者,似乎提醒壞事情的發生是我們的天職,否則就是不盡責。
當習慣了這種語言模式,父母不禁納悶了,大家不都這麼說嗎?要不應該怎麼說?
正面語言就是積極的、正向表達的語言,比如以上幾種說話方式換個正面的表達,應該是這樣:
如果日常孩子從父母那裡接收到的都是這類語言,她們會不會很積極,更容易配合呢?
我們把煤炭、水、森林、礦藏當作是資源,卻沒人知道父母的語言也是資源,父母的語言會決定孩子的智商、情商,以及腦部神經元的連結,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先不提吸引力法則等高大上的理論,最基本的常識就很容易理解。
孩子接受的語言信息往往具有片面性,比如你說「別弄灑了」,他能明白你的意思,但是留在腦海印象深刻的詞卻是「灑了」。
任何一個人都會對負面的事情印象更深刻,孩子更是如此。當接收的負面語言深入腦海,時間久了就會在潛意識裡影響孩子的行為。
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剛提醒完別灑了,孩子立馬就把水灑了,於是我們接著發揮:看吧,剛說完......
雖然我們不能說家長不提醒孩子就不會灑,但是這種消極的暗示的確會影響孩子,讓他多了一絲顧慮,少了信心,然後容易發揮失常。
其實,不僅是孩子,成人也能體會到負面語言的威力,慣用負面思想和面對負面語言,會將注意力聚焦在困境中。
比如我們自我安慰不緊張時,會越來越緊張,如果告訴自己放鬆,並伴隨深呼吸,對著鏡子給自己展示一個微笑,叉腰神氣一下,結果會大不同(大家不妨試試,尤其是演講前)。
家長如果能夠將關注點聚焦於積極的事情上,處處向好的方向引導,孩子就會越來越好。
有人會說,孩子調皮、搗蛋、是不折不扣的麻煩製造者,怎麼可能和顏悅色的跟他談?那些讓人牙根痒痒的時刻,不出手就不錯了,不管難道還要哄著?
不管,問題會愈演愈烈;管吧,孩子很煩,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讓親子關係「崩盤」。
奉勸大家調整一下思路,徹底改變「管教」孩子的想法,轉向「給予支持和幫助」,不妨先將孩子的問題放下,冷靜下來,站在對方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孩子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我們能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方法?
總說不要這樣、不可以那樣對孩子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一定要正向的提供解決方式,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這樣他才有方向,有了方向行為才會有目標做指引。
當孩子在這個方面有了哪怕一點點進步,一定要大力肯定和支持,堅持正向的引導。
我們很多時候不自覺的充當了消防員的角色,成天處於戒備狀態,準備應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隨時去滅火。可是火哪能滅的乾淨呢?往往是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卻又來襲,讓人沒有喘息之機。
如果天天盯著孩子,那麼就需要一直盯下去,父母總用命令的語言和孩子講話,孩子的自控能力就會不斷下降。
教育是什麼?真正的教育是呵護、發現、引導、鼓勵、支持、幫助,以及愛的滋養。
中醫有句很著名的理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是一個人只要正氣充足,就不容易生病。
尤其是孩子,很少有實病,但是卻有很多孩子一有風吹草動就咳嗽,每次流感必然中招,解決表面症狀只需用3分力,真正厲害的中醫一定會去幫助孩子「扶正氣」,只有脾胃強健,正氣充足了,孩子才不會輕易受到病邪的侵擾。
其實今年的新冠也是如此,感染髮病的人往往是身體正氣不足,免疫力低下的人。
所以說,同樣的思路用在孩子的養育上,不要死死盯著「問題」本身,要著眼於幫助孩子「扶正氣」:
【包 麻麻總結】
教育孩子,是良性引導還是惡性循環,全在父母的一念之間,如果整天圍著問題轉,你會越來越焦慮,問題也會越來越多。
我們要想辦法激發孩子的自我驅動力,給孩子價值感、歸屬感、自我成就感......總之,正向引導就對了。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