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草豆蔻

2020-12-25 小喬養生堂

中藥草豆蔻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近成熟的種子。中醫認為草豆蔻有燥溼溫中,行氣消痞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複方草豆蔻酊。

別名:草蔻、草蔻仁。

來源產地: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近成熟的種子。主要產於兩廣地區。

採收炮製:一般生用,採集後,曬至八九成幹,剝去果皮,再曬至足幹。揀淨雜質,去殼取仁用時搗碎。

性狀性味,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溼溫中,行氣消痞。主治寒溼客於中焦之心腹冷痛、嘔吐、噎膈、反胃、脘腹痞滿、洩瀉、宿食不化及口臭等。

應用

1.草豆蔻配半夏:草豆蔻辛溫而燥,長於溫化中焦寒溼;半夏辛溫,功擅燥溼化痰,和胃降逆,為痰溼阻滯,胸悶嘔惡之常用藥物。兩者相配,相使相助,共奏燥溼化痰,溫中行氣之功。主治冷痰嘔逆、胸膈不利之症,如《聖濟總錄》豆蔻湯。

2.草豆蔻配黃連:黃連苦寒降洩,清洩胃熱而燥溼,開中焦氣分之熱結。草豆蔻辛溫而開,燥溼健脾,以開中焦氣分之溼結。兩藥伍用,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開苦降以調其升降,且清熱無礙祛溼,燥溼又無妨清熱,有相輔相成之妙用。共奏清熱操溼,和胃止瀉之功。主治霍亂心煩渴,吐利之症,如《聖濟總錄》草豆蔻湯。

3.草豆蔻配黨參:草豆蔻燥溼行氣,溫胃消痞,長於溫中燥溼,用於寒溼客阻中焦;黨參甘溫,最善健脾益氣,用於脾胃虛寒之證。兩藥相配,一補一溫,取長補短,共奏健脾益氣,溫中燥溼之功。主治寒溼困脾,脾胃虛寒而見脘腹冷痛,口泛清涎,噁心嘔葉,大便溏薄,舌苔白膩等症。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蠶沙!
    (《現代實用中藥》)2、治風緩麻痺,諸節不遂,腹內宿痛:蠶沙炒黃,布袋盛,酒浸內服。(《壽世青編》)3、治風瘙癮疹,遍身皆癢,搔之成瘡:蠶沙一升,以水二鬥,煮取一鬥二升,去滓。溫熱得所以洗之,宜避風。(《聖惠方》)4、治乾濕癬:蠶沙120克,薄荷15克。上為末,生油調搽之;溼者幹摻之。
  • 每日記一味中藥—砂仁
    砂仁是熱帶和亞熱帶特有的一種植物,它的果實是中醫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藥材。目前藥用的砂仁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主要產於中國廣東省的春砂,一種是中國海南的殼砂,還有一種叫縮砂密,主產於東南亞國家。後來人們又將這種草移植到房前屋後,進行栽培,久而久之成為一味常用的中藥,這就是陽春砂仁的由來。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每日記一味中藥—鑽石風
    每服一兩,每日二次。或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②治跌打損傷,陳舊腰痛:鑽石風根二兩,五加根皮一兩,八角楓根一兩。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石鑽子曬乾研粉,每次3錢,加冰糖5錢,燉成稀糊狀,飯後頓服,每日3次。或製成片劑服。
  • 每日一味中藥:紫草
    中藥紫草是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內蒙紫草的乾燥根。傳統認為紫草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複方紫草油,紫草膏,藏藥紫草露等。別名:山紫草,紅石根,鴉銜草。來源產地:中藥紫草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內蒙紫草的乾燥根。
  • 每天學一味中藥:訶子!
    《訶子》訶子,中藥名。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或絨毛訶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var.tomentella Kurt.的乾燥成熟果實。分布於雲南等地。具有澀腸止瀉,斂肺止咳,降火利咽之功效。
  • 每天學一味中藥:蜂房!
    《蜂房》蜂房,中藥名。為胡蜂科昆蟲果馬蜂Polistes olivaceous(DeGeer)、日本長腳胡蜂Polistes japonicus Saussure或異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Fabricius 的巢。具有攻毒殺蟲,祛風止痛之功效。
  • 每日記一味中藥——蒲公英
    蒲公英是一味常用中藥,其藥用價值早已載入各種醫書。它全草入藥,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賽醇、蒲公英苦素、咖啡酸、膽鹼、菊糖等成分。性平味甘微苦。可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利尿通淋。
  • 每天學一味中藥:青蒿!
    (《肘後方》)每天學一味中藥:蠶沙!每天學一味中藥:千年健!每天學一味中藥:穿山龍!每天學一味中藥:葉下珠!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每天學一味中藥:瓦松!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每天學一味中藥:木棉花!每天學一味中藥:辛夷!每天學一味中藥:石菖蒲!
  • 每日一味中藥——苦杏仁
    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夠猜病,更不能夠一味憑經驗。中醫更多程度上是因人因地因時,辨證分析的醫學,一切都以人當時狀態病機出發。小指月看爺爺居然開出了肺三藥,麻黃、杏仁、甘草,有點不可思議。老中醫說,你看病人還有一點咳嗽,肺脈粗大,明顯肺中氣機不能宣通,肺主一身之氣,對於肺氣閉鬱,引起耳咽管氣機阻塞所致的耳鳴耳聾用杏仁配合麻黃,宣降氣機有很好的效果。
  • 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
    《青皮》青皮,中藥名。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皮。每天學一味中藥:瓦松!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每天學一味中藥:木棉花!每天學一味中藥:辛夷!每天學一味中藥:石菖蒲!每天學一味中藥:牡蠣!每天學一味中藥:莪朮!每天學一味中藥:蔓荊子!每天學一味中藥:天冬!
  • 每天學一味中藥:冬葵子!
    每天學一味中藥:油松節!每天學一味中藥:冬葵子!每天學一味中藥:青蒿!每天學一味中藥:蠶沙!每天學一味中藥:千年健!每天學一味中藥:穿山龍!每天學一味中藥:葉下珠!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每天學一味中藥:瓦松!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每天學一味中藥:木棉花!每天學一味中藥:辛夷!每天學一味中藥:石菖蒲!每天學一味中藥:牡蠣!每天學一味中藥:莪朮!
  • 每日一味中藥:牛蒡子
    中藥牛蒡子為菊科植物牛蒡的乾燥成熟果實。主產於東北及浙江省。此外,四川、湖北、河北、河南、陝西等省亦產。本品味辛、苦,性寒,歸肺、胃經。傳統認為其有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腫等功效。【來源產地】中藥牛蒡子為菊科二年生草本牛蒡的成熟果實。栽培或野生。全國各地均產,以東北產量大,浙江桐鄉產的稱「杜大力」,質量佳。【採收炮製】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果序,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乾。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
  • 每日一味中藥:貓爪草
    中藥貓爪草是毛茛科植物小毛茛的乾燥塊根。中醫認為貓爪草有散結,消腫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貓爪草煲瘦肉、貓爪草膠囊等。別名:貓爪兒草。來源產地:中藥貓爪草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的乾燥塊根,主產於河南、浙江、江蘇等地。採收炮製: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性狀性味呈紡錘形,多5~6個簇生,形似貓爪,長3~10mm,直徑2~3mm,頂端有黃褐色殘莖或莖痕。
  • 每日一味中藥:秦艽
    中藥秦艽是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等的根。中醫認為秦艽有祛風溼,止痺痛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大秦艽湯、秦艽鱉甲散(湯)等別名:西秦艽,川秦艽,山秦艽,大秦艽,左秦艽,炒秦艽。來源產地:中藥秦艽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主產陝西、甘肅、內蒙古、山西、四川等地。
  • 每日一味中藥:藕節
    中藥藕節是睡蓮科植物蓮的根莖的節部。中醫認為藕節有止血、散瘀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藕節炭、幹藕節別名:藕節巴,光藕節,藕節疤。來源產地:中藥藕節為睡蓮科植物蓮的根莖的節部。主產於浙江、江蘇、安徽等地。
  • 每日記一味中藥—棕板
    西藥學  藥學專業知識一  1.核心考點班2.歷年真題及題型特訓800題3.考前預測串講4.國慶集訓班(密押)★★★★★西藥:陳愛民、馬春雨、白潔  中藥:嚴老師、陳愛民、白潔 【特別說明】中藥化學、西藥化學由陳愛民老師講解。
  • 每日一味中藥:西瓜皮
    中藥西瓜皮是葫蘆科草本植物西瓜的外層果皮。傳統認為西瓜皮有清熱解署,利水的功效與作用。可藥用也可食用,西瓜皮的做法很多,如涼拌西瓜皮等。別名:西瓜翠衣,西瓜青。
  • 每日一味中藥:山慈菇
    中藥山慈菇是草本植物杜鵑蘭的乾燥假球莖。傳統認為山慈菇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山慈菇丸、山慈菇面膜。別名:茅慈菇,毛茨菇。來源產地: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杜鵑蘭的乾燥假球莖。野生。
  • 每日一味中藥:蒲公英
    中藥蒲公英是菊科植物多種蒲公英的乾燥全草。傳統認為蒲公英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蒲公英茶,蒲公英片,蒲公英粉等。別名蒲公丁,蒲公草,黃花草,鵝鵝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