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裴德思:中華文明詞彙遭遇西方「翻譯劫」

2020-12-12 環球網

古羅馬帝國留下了壯麗浮華的歷史篇章,而帝國的通用語拉丁語則取代了希伯來和希臘語彙,演變為歐洲各國的語言,傳承至今。但是,蒙古人也曾有自己的帝國,漢族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印度人也都有過自己的帝國。他們的文明曾屹立於世間,宏偉而姿態各異,他們的語言也同樣是豐富多彩、前無古人的創造。可我們為什麼始終如此固執,直到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都不願接納亞洲文明的核心術語呢?

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權力與支配地位,亦即誰控制了語言,誰就掌控了所有的知識。過去一千多年來,這條「法則」一直在為歐洲的擴張推波助瀾;但到了21世紀,用歐洲語言中的近似詞彙翻譯亞洲獨創的社會文化概念是否還合乎倫理、科學,乃至法律?舉例而言,為什麼可口可樂、谷歌這樣的美國品牌能比印度和中國三千年來所有的智慧結晶享有更強大的法律保護?

保護詞彙的方式之一是限制翻譯:伊斯蘭教的阿亞圖拉和伊瑪目不是「philosopher」(哲學家),基督教的哲學家不是「Buddha」(佛)或「bodhisattva」(菩薩),而佛既不是儒家的「聖人」,也不是印度的「rishi」(仙人)。西方文明的概念往往不適合非西方創造的事物:考慮到當前民眾的教化水平和社會多樣性、文化多元主義研究的進步,似乎並沒有必要將佛教的「和尚」、猶太教的「拉比」、伊斯蘭教的「烏裡瑪」、中國的「君子」全部稱為「priest」(祭司、牧師),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原本的名稱,但前提是我們願意去找。

儒家傳統中的「聖人」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聖人」是東亞最重要的核心概念,論其作用,也許西方只有哲學家能與之相當;但毫無疑問,「聖人」並不是「philosopher」,也不是「saint」(《聖經》中的聖徒)、「prophet」(《聖經》中的先知)、「sage」(西方民間傳說中的賢者)或「appointee」(基督教路德宗的「被選派者」), 「聖人」就是「shengren」。

不幸的是,儒家的整套傳統,包括教導人們如何成為「君子」(在英國被含糊地翻譯為「Chinese gentleman」,即「中國紳士」)的《大學》,已經由於歐洲的翻譯和重新詮釋而變得十分模糊。

幾乎沒有任何中華文明詞彙能夠逃過歐洲帝國主義時代的翻譯大劫。儘管英語已經吸收了一些亞洲舶來詞,但與亞洲世界還未被吸收的詞彙相比,英語中的舶來詞依舊異常稀少,而來自中國詞彙的數量更是不值一提。

本世紀的前十年,有數千個漢語詞彙豐富了英語的表達,這些詞主要有網際網路巨頭微博(Weibo)和百度(Baidu)等各類企業的名稱,或是普洱茶(pu-erh tea)、茅臺酒(moutai/maotai liquor)等品牌名稱。現在,像中國「大媽」(「Chinese Dama」)這樣的流行詞彙也在被西方接受。相關的例子不勝枚舉。

將中華文明的原型、範疇和分類介紹給全世界的時機已經到來,這是個空前絕後的大好機會。

在我看來,中國藝術家、知識分子和思想家的主要任務是,每當具有誤導性的英語翻譯出現時,他們應當選擇正確的漢語名稱和詞彙。這是因為,就像現實生活中一樣,如果我們不慎把原本好端端的名字、想法或發明拱手送給一群陌生人,他們有可能轉眼就會給它換上新的名稱,從而自動獲得德語中所謂的「Deutungshoheit」(語言定義權),也就是思想定義的「主權」。

文化研究領域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世界歷史,或者說有關世界歷史的文字依然都由西方掌控;不過,如果亞洲真心希望擺脫歐洲詞彙對亞洲思想和創造力的控制,有一種保證奏效的方法,那就是:復興亞洲文明的詞彙,推廣重要的核心概念。(作者是德國文化評論家、亞洲專家和中西事務政治評論家)

相關焦點

  • 中國發布傳統語彙權威英文翻譯:烤鴨譯成Kaoya
    昨天,「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發布了首批81條中華思想文化術語,這些術語均提供了簡明中文釋義和英文翻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也首次建起自己的語料庫。:  包子烤鴨不需要翻譯  裴德思,德國人,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人員,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學習漢語以及中國文化,「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得以啟動,和他窮究其裡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分不開。
  • 文揚:西方如何跳出「國強必霸」邏輯,真正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揚】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學者馬丁·雅克研究中國很多年了,他一直以來向讀者們宣揚的一個觀點就是:中國並不是一個與西方國家一樣的民族國家,中國的主要特徵來自於中華文明的歷史,而不是來自於19世紀才剛剛成型的民族國家。西方一直試圖用西方的方式來理解中國,這是個很大的錯誤。
  • 「文化」我們的節日:中華文明的價值表徵
    這些傳統節日究竟有什麼樣的文明價值?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與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不同,中華文明幾乎沒有神話英雄或宗教原教旨傳承的全民性節慶體系。
  • 漢字的簡繁並立、詞彙異化,正深刻傷害中華文明大一統
    新事物、新現象、新理論出現後,不同的「分裂體」,會創造不同的新詞來定義它,或引入外來詞彙。日積月累,當這些新詞彙的數量達到一定數量,同一種語言文字就會產生分裂,最終變成兩種無法溝通的語言文字。在中國歷史上,我們也遇到過多次國家大分裂的情況,好在當時漢文明處於絕對領先地位,詞彙量多,需要引入的外來詞少,外來文明無法對漢字體系造成太大影響,故中文在古代能保持相對統一,讓中國的大一統和中華文明的整體性得以延續。現在,中文的統一性正遭受巨大威脅,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必然會對中華文明的「大一統」造成巨大傷害!
  • 推翻西方偽史,扶正中華文明
    這下說整個西方文明都是抄搬「拷貝」中華文明,那是要讓他們徹底地「毀三觀」啊!  試舉諸先生主要論點:  1.西方複製了中國的時間:現代西方歷史學之父斯卡利傑(1540—1609年)是參照和模仿中國歷史,建立了「聖經編年」。今天所謂「公元紀元」,只是元朝《授時曆》的改寫。
  • 中華文化似乎可以把西方文明的絕大多數內容吸收過來豐富自己
    我們如果把西方國家不再作為單個國家來看,而是作為另一個文明的組成部分來看時,你便獲得了一個更寬廣的歷史感,文化感和現實感,從而也能更準確地把我這個文明與生俱來的長處和短處,更好地了解如何與之打交道,並可以大大增強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你可以比較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演變得不同歷史特徵,比較西方國家崛起與中國崛起的路徑和代價。
  •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就存在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中。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概括起來包含了兩大核心部分:第一大部分是關於「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就像現代文明是建立在牛頓《經典力學》所開創的「單一結構世界」的世界觀上一樣,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也是建立在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上,只是這種世界觀與現代文明的世界觀完全不同,TA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也許,讓現代人無法理解與接受的是,產生於5000多年前的「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遠比現代文明的「單一結構世界」的世界觀要來得更為先進。
  • 精彩《逆轉劫局》意想不到的精彩「劫」局
    西班牙自神片《布局》推出後,燒腦懸疑這個電影元素仿佛是西班牙電影的另一個春天,由導演克爾多薩拉執導,西班牙奧斯卡「哥雅獎」雙影后艾瑪蘇雷茲與娜塔莉波莎在電影《逆轉劫局》分飾「高智商人質」與「最狠毒搶匪」,兩人在片中互飆演技的高水準演出,讓這部小品作品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 「自昭明德」劉君祖老師談易經
    、臺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臺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副會長。文|劉君祖感謝  劉君祖老師 對含光記授權轉載自昭明德這陣子配合廈門鹹臨書院開張授易,頻繁在兩岸飛來飛去,實體書院與視頻、音頻等網路平臺的易學群組,也自然而然開展許多,舊雨新知「易齡」在十年以上的比比皆是。
  • 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特質
    即使在近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強力衝擊,中華文明體系及其特質也仍然持續深刻影響中國的文化與社會演變,包括價值倫理的演化、話語體系的轉變和國家體制的重新構建。那麼,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是什麼呢?在西方國家中的政府,主要責任限於國防(「兵」)和執法(「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道」觀和民眾對執政者角色功能的期望完全不同於西方社會,我們在理解古代甚至今天的中國社會時,要認識到中國政府與西方國家政府之間的本質性差別。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東周的尾聲,戰國時代的白熱化階段,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的唯一一次邂逅的機會就此擦肩而過。希臘的古典文明時期,中國正經歷東周的禮崩樂壞。古希臘文明對西方的意義,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作出類比:「中國之有周人,猶泰西之有希臘。」
  • 你以為「人氣」、「電話」是中文嗎?這些單字居然都是日文來的!
    簡單認識「日語借詞」相信大家平常在網路或廣告上一定會常看到諸如「定番」、「物語」這類顯而易見的日文詞彙,在現代中文裡也幾乎能通用。而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大量單字都是來自日語的漢字詞彙!這要說到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引進了許多西方語彙並轉譯成「日制漢語」,更在日治時期大量輸入中國,成為我們至今普遍常見的詞彙,如「藝術」、「法律」等都是這類日制漢語,稱為「日語借詞」。
  • Siri辱華翻譯?「華為牛逼」變「Huawei,you bitch」
    有蘋果用戶發現,當向Siri提問「華為牛逼用英語怎麼說」Siri將其翻譯成「Huawei,you bitch」,當主語換成小米時,也被翻譯成「Mimi is a bitch」。而當主語換成蘋果時,就能正確翻成「Apple isso awesome」。
  • 翻譯成「利貝甜」好不好?
    那麼這個基於中華傳統語境的自由就是與現代西方相通的「自由」嗎?答案顯然不是。與現代西方相通的自由一詞是從日本引入的,日本在翻譯外國文獻時首次使用「自由」一詞來對應「Liberty」。在翻譯的爭議問題上,嚴復先後用過「自由」、「自繇」(繇、由二字相通)、「群己」等譯名。然而最終流傳下來為民眾所接受的,還是「自由」一詞。
  • 董並生:「古印歐語系」 ——西方偽造歷史的語言學工具
    ……  語言學(尤其是印歐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根本錯誤,就在於把文法和詞彙看作是一個單位。所有的專用詞彙(獵人、戰士、運動員、水手、學者等等的行話)實際上只是一些詞的儲備,可以在所有文法體系中運用。半古典的化學詞彙、法語的外交辭令,及賽馬場中的英語,在所有現代語言中都被採納了。我們可以說一些「外來」詞,但在所有的古代語言中,大部分的所謂「詞根」在有些時候也同樣是外來詞。
  • 「最終幻想」曾被翻譯為「太空戰士」,這些讓人笑尿的臺灣譯名你...
    動漫遊戲影視作品中的奇葩臺灣譯名:「最終幻想」,臺譯「太空戰士」對於遊戲玩家來說,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最終幻想」系列了,原名「Final Fantasy」,直譯過來也就是「最終幻想」,結果臺譯整了個「太空戰士」。至於原因,知乎上有人解答過,說是當時翻譯的人覺得這款遊戲天上天下的打來打去,所以就叫太空戰士……當然現在也都是用最終幻想了。「中華一番!」
  • 中華文明的四大倫理原則與近代西方的四大觀念,有何根本區別?
    可以說,我對這個「文明根柢」的歸納,就是從湯因比對文明基本架構的理念中提煉出來的。從政治倫理、經濟倫理、社會倫理、世界倫理看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何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儒家文化、老子、莊子都不能代表全部。
  • 外交學院姚遙:西方「黑翻譯」陷害的不止華為
    「誤會」澄清之後,一些西方媒體依舊不肯認錯,英國廣播公司(BBC)言之鑿鑿地稱是任正非不了解英國人,「生活在和平社會半個多世紀的西方公眾」不是都能普遍認同中國商人鼓勵士氣的軍事詞彙。西方輿論以有意無意的錯誤翻譯來誤讀、抹黑、構陷中國,並非太陽底下的新事,背後反映出十分深刻的軟實力競爭。
  • 「君の膵臓をたべたい」譯做《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妥當嗎?
    「膵」字和「腺」字的由來 由於傳統中醫理論中並沒有胰腺這一概念,自然也就不需要這個詞彙了。但在江戶時代(1603年~ 1868年)後期隨著西醫傳到日本並不斷發展,需要對一些此前不存在的概念進行翻譯。日本蘭方醫(即西醫)宇田川玄真(うだがわげんしん),又名宇田川榛斎(うだがわしんさい),在1805年出版的「醫範提綱」(いはんていこう)一書中,為了翻譯西方文獻中的"pancreas"一詞,根據原詞的含義創造了「膵」這個字,並將胰腺命名為「膵臓」,在日本沿用至今。此外,宇田川還在該書中創造了「腺」(せん)這個字,表示體內能分泌化學物質的組織。
  • 把「我愛你」翻譯成「今晚月亮真美」,是你看了假的夏目漱石
    但據知乎一位日本文學話題優秀回答者稱,事實並非如此:這個翻譯最早的出處是小田島雄志的『シェイクスピア全集』和『珈琲店のシェイクスピア』,其中提到了夏目漱石將「I love you」翻譯為「月がとっても青いから」(月亮真是很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