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我們還在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緊身衣嗎?
孩子獨立,不是說孩子到了十八歲,一夜之間就長大了變得獨立了,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孩子從小就由點點滴滴的小事中累積起來的意識和能力。當孩子去吃飯時,是讓孩子自己點菜,還是父母越廚代庖?平常孩子的著裝,是讓孩子自己選擇,還是父母來決定?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放手
我們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包辦,有的時候,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反而能讓他更加堅強、更加聰明。只有自己試錯、糾錯,才能吸取教訓,這才是真正的成長。作為父母,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做好父母的工作,也不是天生就會,當好父母是一項技能活兒,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甚至是修煉。我們應該怎樣做呢?1、不要把孩子的教育事情完全交給學校,交給老師。
-
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按正常的速度成長
在個人成長的經歷過程中,很多時候感到自己幼稚的一面。自己在結婚,生子各方面都是晚於同齡人的。晚婚晚育雖然響應國家的號召,但是也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的困擾。如果生活能夠重來一次,我想我會儘快成熟,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是生活更加幸福,避免遺憾的最好的方法。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做事。
-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很多父母習慣於做孩子的「保護傘」,處處護著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風吹雨打」,這樣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成長的空間,錯失學習自控力的良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自我體驗、自我負責的過程,只有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
孩子成長中重要的四個階段,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會更優秀
導語:孩子成長中重要的四個階段,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會更優秀孩子從生下來開始,一天一個樣,由父母代勞到孩子完全獨立,是孩子一路成長的變化。孩子從小養成的習慣,將影響著成年後的的生活。孩子大了,有的乖巧懂事,有較強的自控力;有的孩子還是一貫的淘氣,我行我素。而這兩種表現的孩子,大家更喜歡哪一種呢?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試著放手,讓孩子能夠獨立,讓他能學會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在這些階段上,父母要下狠手,讓孩子有機會嘗試,讓他在嘗試中不斷學習。
-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越愛越捨得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被長輩和父母看作掌上明珠,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生怕受到一點委屈。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過度的愛就變成了嬌慣,而嬌慣孩子危害很大。同事松梅屬於比較嬌慣孩子的媽媽。她除了關心孩子的吃飯、穿衣和睡覺之外,就連很多應該由孩子自己做的小事也為孩子包辦做了。孩子有亂扔東西的壞習慣,他的房間經常亂得一團糟,而且年滿5歲還不會自己繫鞋帶,每次出門都需要松梅系好。
-
教育AB面,獨立成長的背後,是敢於「放手」的父母
《鷸》這部6分鐘的短片故事內容其實很簡單,鷸寶寶在媽媽敢於放手的愛中不斷嘗試,不斷成長,艱難的成長過程終於帶來了美麗的蛻變。我們 必須知道孩子成長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克服小困難,不斷進步的過程。我們應該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中加點「鹽「,讓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僅有一帆風順,也會有一些坎坷不平。正如,霍啟剛郭晶晶夫婦,他們認為讓孩子從小生活在蜜罐裡,對孩子而言,不是好事情。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點小苦。
-
父母捨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真正成長
吃飯穿衣是孩子的本能,六七歲的孩子應該能夠自立了,父母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做。有的媽媽認為孩子還小,有些事等到長大以後自然就會了,殊不知長此以往孩子不僅失去了親身體驗的機會還喪失了動手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媽媽長期的保護下孩子變得什麼都懶得去做,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媽媽會為自己安排好一切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了。
-
放手去愛,獨立成長
小小獨立夜讓孩子暫時離開父母溫暖的懷抱,學習獨立,學習成長,學習生活,更加自信的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其實每一位小朋友遠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堅強,家長也應該更積極的相信孩子!另外,在獨立夜,老師真心、細心和耐心,帶孩子們遊戲,吃飯,睡覺,陪伴他們在幸福之中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獨立夜,感恩。
-
父母放手 孩子自會成長
昨天,我出門忙些事情,兩個孩子在家。按照計劃,下午五點我應該可以到家。可是,高速上堵成了長龍,半天挪不了100米,眼看快到5:40,離家還遠著呢!時間似乎故意和我作對,走得慢極了,煩躁、焦急一起湧上來,我不停地看表,盯著秒針一點點挪動!兒子的晚自習要上到晚上9:00,餓著肚子怎麼能好好上課呢?我往家打電話,想讓他們拿錢,去外面買點東西吃。
-
父母必讀丨適當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幼兒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不要給兒童的正常化成長設置障礙。我們要知道,「請幫助我獨立完成」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這樣的孩子勢必會在未來的社會中受到更多的磨難,同時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在生活中,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不妨稍微鬆開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在孩子能力承受範圍內,可以他自己去做的事情父母一定不要插手,這正是鍛鍊孩子的時候。
-
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最近,陪孩子參加了一個親子創意手工活動,活動要求以孩子為主,親子共同完成一個作品。活動一開始,孩子們都很積極主動的嘗試,但是過了幾分鐘後,就能聽見家長們開始說,「你做的不對」,「你這樣做不行的」,「應該這樣」,「我做給你看」,「我教你」……還有的家長乾脆直接自己動手做起來。結果到了後面幾乎全是家長完成的。
-
成長過程中,父母只能引導孩子成長,但不能替代
家長教育孩子不能「越位」,保護過度只會讓孩子未來更加無助孩子需要自我成長才能夠有更好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能會因為擔心而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但其實這樣做無疑是害了孩子。當孩子第一次繫鞋帶是死結的時候,家長是不是不再給他們買系帶的鞋?
-
家長懂得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才是真正的成長!
作者:孩子成長慧,蘋果媽都說孩子是上天賜予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因為珍貴,收到禮物後我們總是喜不自勝,而也正是因為珍貴,難免會小心翼翼,想給寶貝築起一個溫暖堅固的小窩,每天給他充足的陽光雨露,不讓外面的花花草草影響到他。
-
留白才是孩子教育的關鍵,不放手孩子怎麼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該放手的時候還是要放手。我們經常聽到有的家長在埋怨自己的孩子比不上鄰居家的孩子,說他們不優秀、不獨立。但有的時候,家長應該也反思一下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之前過分的溺愛,讓孩子缺少了很多的鍛鍊的機會。本應該是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而家長嫌麻煩便代替他完成。事實上,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能完成,而是父母根本不相信孩子可以。
-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要學會逐漸放手
每個父母都盼著自己的孩子儘早獨立、走向社會。但是當你發現孩子很多時候不需要自己了,他們變得越來越強大和有力量的同時,作為父母,是否也伴隨著一絲失落的感覺呢?從嬰兒時期,我們作為孩子的全世界,再到逐步的退出,不再成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角色。這個過程中,父母要面臨的一個課題,就是適應心理上的逐漸撤退。
-
狐狸法則:總覺得孩子還沒長大?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本應慢慢嘗試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父母卻會阻止孩子去嘗試,因為他們怕孩子受傷,所以只要是他們能做的事情,便會義無反顧的衝在前面。孩子的能力會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有時甚至超過父母的想像。當父母限制他們的自由時,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在一點點的喪失,當他們成年之後需要獨立面對社會時,才會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甚至成為他人的笑柄。
-
讓孩子自由地成長,做父母的你記得學會放手
他說他有段時間簡直煩死了父母每天的「關心」,後來他有一天突然理解了。父母實在是害怕在自己的人生中沒有了存在感和參與感啊。我們的父母實在的管得太多了,幾乎照顧到孩子的全方位。中國的父母只要求孩子把書讀好,其他事完全不讓孩子操心。高曉松說過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他說很為中國的父母悲哀,因為他們從來說有自己獨立的生活,也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完全地把自己和孩子捆綁在一起了。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
城事·微言:放手讓孩子去獨立成長
城事·微言放手讓孩子去獨立成長□孫建國二丫高一開學前一天,我們在家吃了最後一頓團圓飯。我告訴二丫:「從明天開始,從沒離開過父母的你就要獨立生活了,祝賀你。一定要學會自理、自立、自律、自強。有問題先自己解決,解決不了就求助老師或者給我們打電話。爸爸相信你會成長起來,讓爸媽刮目相看的。」叮囑完女兒,趁著酒勁兒,我和愛人開玩笑說:「終於拔掉了在家中和你槓嘴的眼中釘了。」雖然她承認是這個理,但目光中竟然有點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