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的一句預言,劉備至死沒想明白,只因忘了後半句

2020-12-17 歷史迷中迷

讀過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有一人物雖然不是主角,而且關於他的描寫非常少。但他十分神秘,曾一句話使得劉玄德成一世英雄。他就是水鏡先生。他曾對劉玄德說過,孔明龐士元,有一人輔佐就可得到天下了!而這句話也是我們非常熟知的,但其實當時他一共說了兩句話,後面那一句,劉玄德到死才明白過來,而孔明一生也沒有找到答案!

我們先來看看前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劉玄德要是能得到這兩人的相助,便可以爭天下了。的確是如此,孔明一生鞠躬盡瘁,為蜀漢立下了無數的功勞,而龐士元也是為劉玄德犧牲了自己,從而幫助他拿下益州。但是,為什麼兩人都得到了,卻是三分天下呢?答案都在後一句話裡。

這後一句話便是:子初孝直這兩人,要是死一人,漢室則很難堅持到最後啊。很多人就問了,這倆人是誰,怎麼沒聽說過?不要急,大家接著往下看。這子初,姓劉,本名劉巴。當初劉玄德拿下益州後他選擇了投降蜀漢。當時蜀國的根據地十分混亂,國庫也空了,危機正在降臨到蜀國。而劉巴只說對劉備說了了一句話:容易啊,只要是多鑄造錢幣,使物價趨於平穩,讓官吏管理市場。一個月後,問題就解決了!這也能看出此人絕非等閒啊!

這孝直,就是法正。當初劉玄德與曹孟德在漢中展開的正面交鋒,正是因為他的計策使得老將黃漢升斬殺了夏侯淵,漢中之地也因此落入了劉玄德手中,進而有了稱王的底氣!而正因為這,劉玄德十分喜歡與他商量事情。只可惜天妒英才,他早早就離開了人世。

在失去了這兩人後,蜀國的短處弊端也統統顯了出來。這也就應驗了水鏡先生的那句話啊。而劉玄德也知道了其中的意思,只有這兩人才能維持蜀國的正常,才能消除弊端。這也是劉玄德不讓孔明北伐的根本原因!可惜孔明沒有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啊。大力北伐,耗光了蜀國的國力!也許是因為知道自己也命不久矣了吧,怕自己死後無人能應付得了曹魏,想著趁自己還在,替後人先解決掉這個麻煩。只可惜由於太過草率,再加上天意使然,雖然有幾次離成功很近了,但孔明最終沒有堅持到最後啊!

相關焦點

  •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段本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一個鋪墊,為了只是引出諸葛亮和龐統而已,歷史上根本也沒有水鏡先生,更加沒有這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是說,這是羅貫中對諸葛亮和龐統最好的包裝詞和廣告語。等於現在的李寧,金拱門等,要大家知道你賣什麼,你先需要給人留下印象。
  • 《三國演義》中的水鏡先生到底是何方神聖?
    水鏡先生是一名隱士,雖然水鏡先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他不願意將自己的才華和社會上的汙流之士混到一起於是就歸隱山林了,歸隱山林之後很多人都稱呼他叫做好好先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管別人和他說什麼事情他的回答都是好,曾經有一個人向他哭訴自己的至親去世了,但是水鏡先生什麼都沒說只是不斷地說好好好,水鏡先生說了這句話之後那個人感到非常生氣,於是就說他是一個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但是水鏡先生仍然只說好
  • 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的妻子知道後便責備他:「人們認為您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告訴您。您為什麼忽然聽說他人的兒子死了,而對他人說好呢!」司馬徽回答說:「您的話也很好。」這便是「好好先生」的來歷這個水鏡先生出現是在劉備準備三顧茅廬之時,水鏡先生,劉備素問司馬徽有經天緯地之才,想請他出山輔佐自己成就霸業。但是司馬徽果斷拒絕,並向劉備推薦了兩個人,即所謂「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 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為何沒被重用?
    司馬徽,字德操,號水鏡先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十分有名氣的人。一生中並沒有立下什麼戰功,但是他卻教出了一個非常有能力的謀士——諸葛亮。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三國演義》第37回即為「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者兼得為何仍失敗?他忽略了後半句
    207年,劉備在獲得了短時間的安穩後,發現自己身邊的人才寥寥無幾,除了精通武藝的兄弟們,似乎並沒有什麼文臣,便決定去拜訪水鏡先生,想讓他指點一二,以此來獲得一些賢才。水鏡先生也並不像那些算命老頭世外高人那般高深莫測,摸著鬍子說「天機不可洩露」,實際上,他對劉備很是尊敬,在交談之後,這種賞識和尊敬之情愈發高漲,他說了一句人人都會背的句子「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聽了水鏡先生的話,劉備屁顛屁顛地跑了,他決定去找臥龍和鳳雛,就這樣,三顧茅廬成為了歷史上的美談一樁。
  • 水鏡先生的一句話,其實早已經預示著蜀漢的滅亡
    「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言,最先出自荊州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是諸葛亮、龐統、徐庶三人的學問之師,關係密切。弟子胸懷錦繡,卻不遇明主,當老師的能不著急嗎?「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呀,司馬徽遇見了皇叔劉備,用這句話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引起了劉備的足夠重視,才引出了後來的「三顧草廬」的佳話。
  • 三國最有智謀的人,他綽號水鏡先生,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第一智者諸葛亮之所以能夠跟隨劉備,是因為水鏡先生的推薦,水鏡先生原名為司馬徽,他是司馬懿的叔叔,一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水鏡先生為何不推薦自己的侄子司馬懿而推薦諸葛亮,如果單是考察這一個問題,或許根本就找不到答案,那簡直就是在今天,歷史學家眾說紛紜,但是如果聯繫司馬懿奠定基礎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敗亡,難道水鏡先生說錯了?因在劉備
    在水鏡先生司馬徽口中「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即可安天下」的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都加入了劉備的陣營,那為什麼劉備還是沒有奪得天下呢?劉備在荊州的境遇則更是讓人可惜可嘆,荊州牧劉表十分看重劉備,在病重時更是對劉備直言:「我兒不才,荊州諸將又相繼凋零。我死之後,就由你來攝政荊州。」劉備聽罷斷然拒絕了劉表給予的這個機遇,沒有接管荊州,讓劉表的次子劉琮接管了荊州的基業。
  • 劉備有諸葛亮和龐統,為何還會失敗?千古名句的後一句道破天機!
    讀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三國裡有個神秘的絕世高人,人稱「水鏡先生」。「水鏡先生」有一句千古名句,是說給蜀漢君主劉備聽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裡的核心,便是「臥龍」、「鳳雛」這兩個人。「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沒能統一?其實後面還有半句話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木牛流馬」想到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行軍打仗出謀劃策可以說是無所不通,被司馬懿稱做「天下奇才」。所寫的《出師表》也流傳至今,保留在高中課程裡,文採飛揚。後來為光復漢室,七出祁山,最後因各種因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 三國時期水鏡先生沒出過任何計謀?其實他比想像的更厲害
    第一種說法就是司馬微並不想找自己的主公,甚至不想出去,原因就是司馬微這個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預警意識,不知道現在的世道到底該怎樣,萬一出去了死了怎麼辦,這就是一個問題,所以就先讓自己的弟子出去探探水。
  • 三國當中最厲害的人物,一眼看破劉備的結局,諸葛亮的生死
    水鏡先生,司馬徽(?—208年),字德操,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司馬徽為人清雅,學識廣博,有知人之明,受到世人的敬重。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說服諸葛亮出山,但是途中水鏡先生的一句話為歷史埋下了伏筆,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啊」!
  • 「水鏡先生」走紅清華、北大、武大......
    一場「打卡國內高校」快閃正在國內燃起……視頻先睹為快↓↓↓沒錯,這就是「水鏡先生」是大名鼎鼎諸葛亮先生的老師曾向劉備舉賢諸葛亮這才有了後來我們熟知的「三顧茅廬」「隆中對策」等經典故事適逢新中國70華誕,這個暑假註定不一樣。
  • 揭秘水鏡先生的三大絕招
    來源:新浪水鏡先生原名司馬徽,號稱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人問,他既然這麼厲害,那應該「金榜題名登甲第,紫袍玉帶走金階」,成為王佐之才。怎麼沒見他封侯拜相?!史家歷來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這個人自視過高,想要待價而沽,不肯輕易拋頭露面!先把弟子們撒出去試試水,順便給自己鋪鋪路。等水到渠成之後,自己再出來撿現成的!
  • 為什麼諸葛亮出山,水鏡先生會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這句話出現在《三國演義》裡,它的意思:劉備是個為人仁義,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諸葛亮跟著他能幹一番事業;但受了天時的限制,事業發展有瓶頸,不能實現自己素有的理想抱負。水鏡先生在介紹諸葛亮時還嘆息:"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意思是徐庶不明智,自己逆天時也就算了,還要拉諸葛亮去遭受辛勞。看得出他有些心疼諸葛亮。
  • 水鏡先生把臥龍鳳雛推薦給劉備,為何不是介紹自己家族的司馬懿?
    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以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智慧聞名於世,受人敬重。 東漢末年各地紛爭,但當時荊州一帶因為州牧劉表坐守多年、勢力尚且深厚,地方不易奪取,加上劉表本人無紛爭之心,所以成為了流民乃至名士投奔隱遁的去處。
  • 水鏡先生司馬徽,把鳳雛和臥龍都推薦給劉備,一生從不說人壞話
    東漢末年出了很多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就是其中之一。《三國志》說:「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說的就是司馬徽有鑑人之能,他把諸葛亮稱作「臥龍」,把龐統稱作「鳳雛」,還將這二人都推薦給劉備,後來成為劉備的大幫手。可奇怪的是,司馬徽雖然善於鑑人,但他卻從不說別人的壞話,都說好話。例如,鄉裡有人向他問好,他就回答說:「好。」
  • 《三國演義》水鏡先生推薦孔明其實在坑他?看看他的姓就知道了!
    最近又把《三國演義》刷了一遍,在刷到劉備遇到水鏡先生這一段時,就感覺很奇怪按道理說,水鏡遇到劉備這樣的英主,應該向劉備多舉薦自己家族的子弟。讓自己家族的人更有出頭的機會。他反而是報出了臥龍鳳雛的名號給劉備,對自己家的子弟一個都沒提。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兼得二者卻為何失敗?後面還有一句話
    說起劉備手下的謀臣,相信不少讀者最先想到的乃是諸葛亮與龐統。劉備在荊州之時,水鏡先生司馬徽便曾對他說過這麼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者便可安天下!」事實上,諸葛亮與龐統最終都投入了劉備麾下。可即便如此,劉備依然沒能統一全國。因此,不少人對劉備的能力產生了懷疑。然而大家卻不知道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恰恰揭示了這一問題的答案。
  • 《易經》:知時、知人、知進退,水鏡先生令人嘆為觀止的行止智慧
    網圖高手在民間,這句話是一點都不錯的,在網友們的回答中,認為那位將臥龍、鳳雛推薦給劉備的水鏡先生,才是書中名副其實的第一名,其原因就在於諸葛亮出山之時,他所說的一句話:「臥龍雖得其主就是說在水鏡先生的心中,臥龍諸葛亮雖然遇到了欣賞他的伯樂劉備,但是卻因為時機不對而最終必定會飲恨終身,因為天下大勢,必須要人、地、位、時互為表裡,才能獲得長久的成功,諸葛亮的出山,雖然可以盡人事,但卻終究抵不過時勢的浪潮,從後面所發生的事實來看,也證明了水鏡先生所說的一點都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