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西傳三百年——16至19世紀來華傳教士眼中的漢語

2020-12-14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邵則遂(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陳晨(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講師)

  1583年,耶穌會士利瑪竇與羅明堅在中國建立了天主教第一所教堂,拉開了近代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帷幕。對於傳教士而言,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是第一要務。從整個16至19世紀300年的歷史來看,傳教士是漢語學習與研究的主力軍,推動了中西思想交流。

利瑪竇《園容較義》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中國話:從讓人頭疼的「鳥語」到日臻全面的語音研究

  學會漢語發音讓傳教士們頗為頭疼,他們認為漢語發音需要「鳥」的唇舌,在歐洲甚至產生了中國人需要隨身攜帶板子寫字交流的「傳說」。

  為解決語音學習的問題,傳教士們採用了漢字拉丁字母注音方案。羅明堅與利瑪竇共同編寫的《葡漢辭典》就是採用拉丁字母拼讀漢字的最早嘗試。不過,這套系統有一大缺陷,即沒有標註漢語聲調和氣音狀況。後來,利瑪竇在郭居靜神父等人的幫助下,參照樂譜音階確定了漢字音調,選用了拉丁語中「-」「^」「ˋ」「ˊ」「ˇ」五種符號分別表示清平、濁平、上聲、去聲和入聲,同時選用C作為送氣音符號。這套更成熟的注音方案在《西字奇蹟》使用並得以推廣。金尼閣1626年所著《西儒耳目資》中的注音方案也得到傳教士們的認可和支持。

  進入19世紀,隨著歐洲語言學的影響,西人在研究語音時已經具備了現代語言學的一些方法和思想,例如音位與音位變體觀念,即在區分語音時考慮其區分意義的社會功能,把處在互補關係中的相似音素用同一注音符號表示,增強符號的表音彈性。此外,他們對漢語中較為特殊的一些語音及其發音方式的研究也有所發展。例如,舌尖前元音與舌尖後元音的區分就是一個從無到有、逐步清晰的過程。語音分析的準確性在提高,認識在加深,漢語官話的音系架構也日趨完善。

  可以說,這3個世紀中,傳教士們對漢語口語的評價從最初的抱怨連篇逐步走向科學理智。雖然可能難以擺脫對漢語口語的刻板印象,但是傳教士們仍在試圖以相對客觀的方式對語音進行描寫。隨著漢語研究的深入和語言學等學科的發展,西人的漢語拉丁字母注音方案日臻完善。這些語音文獻為漢語語音的歷時研究提供了素材,也為漢語研究的現代化提供了參考。

  神秘的漢字:從「神的旨意」到詞源根字的探尋

  和漢語口語的情況類似,西方人最初對漢字也抱有較為負面的評價。其主要原因是漢字不具有表音性,傳教士們需要記憶大量的字符才能初步具備漢語的讀寫能力。

  雖然傳教士們在學習漢字上有諸多抱怨進而產生一些偏見,但不可否認,他們也把漢字的相關知識帶到了歐洲。曾德昭曾率先指出中國語言極其古老,可能是巴別塔72語言之一,更為接近上帝的思想。在解釋漢字的象徵義、構建世界觀時,一些傳教士融入了基督教的思想。18世紀的索隱派就是典型代表。以白晉、馬若瑟為代表的索隱派傳教士尤其對《易經》之類的典籍感興趣,他們對中國古代經典神秘意義的解讀和對漢字的分析相輔相成。在基本筆畫和字形的基礎上,他們對其他的漢字各個部分進行解構、分析、系聯,搭建出一套漢字的解讀方式。例如,馬若瑟曾在《中國古籍中之基督教主要教義痕跡》一文中多次提到有關「羊」的例子。「羔羊」(sheep)在基督教中一直被視為基督耶穌的象徵。馬若瑟在談到《詩經·大雅·生民》中周始祖后稷之母姜嫄之名時,就指出「姜」中的「羊」即為神之羔羊基督耶穌,「姜」字表耶穌由她孕育,而「嫄」字表其童貞之源。在分析「善」的異體字「譱」字時,馬若瑟認為它是「言羊」和「羊言」組合,可以解釋為談論羔羊(「言羊」)和羔羊說的話(「羊言」)都是好的。

  索隱派的興起與18世紀歐洲詞源學的興盛和神秘主義傳統不無關係。在文藝復興晚期,歐洲人熱衷於探尋語言的起源,例如在歐洲語言中探尋最原始的詞根。對漢語則是通過對漢字字形解構式的分析與闡釋,以類詞源式的方法尋找漢字中傳達的基督教真理。這種釋義的方法是一種過度的解讀,是傳教士們構造和解讀世界時的心裡映射。他們的漢字研究與其說是語言學的探討,不如說是神學的論述。

  索隱派也受到了西方人的抨擊,到19世紀後逐漸式微。不過,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推動下,詞源學發展勢頭不減,西方傳教士和學者對漢字意義的探索也並未就此終止,而是進入了音形義的新階段。衛匡國《中國文法》的出版,將漢字214部首介紹給西方人。受其影響,西方人認為這214個字如同西方語言學構詞法中的「詞根」,只要了解了這些「字根」的基本意義,就可以理解由其構成的複合字的意義。這樣的分析法,可以幫助記憶漢字,但並不能很好地解釋漢字。比如「線」字,由「絲」和「泉」構成,但在意義上卻難以像印歐語中那樣直接由「絲」和「泉」兩個字根疊加得以解釋。

  西方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這一問題,他們認識到複雜的漢字的確是由簡單的漢字或部件組合而成,但是漢字中最重要的表意的部件並不是部首。19世紀英國傳教士馬士曼的《中國言法》提出了漢字中根字(primitive)、構字部件(formatives)和派生字(derivatives)的觀點。他指出,部首僅是根字中的一個部分,同一字根派生出的新字與根字之間的關係是字音相近、部首不同。這一問題的發現,促進了19世紀中後期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對漢字音形義關係的積極探討。他們開始注意到構字部件的表音功能,從而進一步推導出語音相同相近漢字在意義上和語源上的關聯性。

  19世紀正是西方歷史比較語言學盛行之時。歐洲人對詞源的研究以語音為起點,通過比較親屬語言之間意義相同且語音有對應關係的詞來確定同源成分,這也是由印歐語言字符的表音性所決定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對漢字從「形」到「音」的轉變與這一歷史背景有一定的關係。傳教士們逐漸走出了對漢字形體神秘解讀的執念,以更加科學客觀的態度分析結構漢字,從而發現真正的漢字要訣,進入了真正的語言學研究的視野。

  漢語語法:從削足適履到求同存異

  歐洲的語法研究起步較早,16世紀時傳統的拉丁語法已經相當成熟。相比之下,中國雖有《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等漢語言研究的專著,但較側重於語義與音韻,對漢語詞法與句法的系統性研究較少。就連grammar一詞的對譯詞「文法」也是清末從日語中借來的。

  早期傳教士的漢語語法研究都是以拉丁語法為依託。1652年,衛匡國完成了《中國文法》一書。他將漢語劃分出十大詞類,並在動詞部分對漢語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有所介紹。1703年萬濟國的《華語官話語法》,依舊沿襲拉丁語法,進行詞類劃分,並對其形態和範疇進行描寫。除此之外,對漢語的一些造句規則(主要是主動句型和被動句型)也進行了歸納說明。1728年,馬若瑟的《漢語札記》首次區分了漢語口語和書面語的語法規則,指出了漢語中「實字」與「虛字」的區別。不過馬若瑟並沒有依照拉丁語法構造漢語語法規則,而是從語言事實出發對漢語進行描寫,這樣的做法更符合漢語言的實際情況。

  進入19世紀,隨著歐洲漢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傳教士和專業學者投身於漢語的語法研究中。法國漢學家雷慕莎的《漢文啟蒙》在詞類劃分的基礎上,探討了一些句法規則,並指出漢語的語法不能用西方傳統的拉丁語法去生搬硬套。在傳教士方面,馬禮遜的《通用漢言之法》其系統性比之前的語法專著更強,但主要內容還是集中在詞法上,句法部分只歸納了九條規則,僅佔五頁篇幅。馬士曼的《中國言法》在漢語語法本體研究上,也是由八大詞類入手著重討論詞法,對句法的討論較為簡單,甚至有時句法與詞法的界限並不清晰,將許多構詞法放入了句法部分。艾約瑟的《中國官話語法》在前人基礎上有所進步。除詞法外,他對漢語句法規則的考察也頗為詳細,這是此前西方人研究中所少見的。

  整體看來,16至19世紀西方人所構築的漢語語法體系自始至終都有著「拉丁化」的烙印。不過,隨著認識的加深,他們也敏銳地認識到了中西語言差異。例如萬濟國提出「詞無定類」的思想,後被《馬氏文通》所吸收。馬若瑟則是脫離了拉丁語法研究的範式。漢語中的虛詞、語序等問題也逐漸進入到研究視野中。漢語語法的研究開始從「削足適履」式的套用慢慢走向「求同存異」式的共進。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12日 11版)

[責編:王麗媛]

相關焦點

  • 漢語西傳三百年
    對於傳教士而言,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是第一要務。從整個16至19世紀300年的歷史來看,傳教士是漢語學習與研究的主力軍,推動了中西思想交流。不過,這套系統有一大缺陷,即沒有標註漢語聲調和氣音狀況。後來,利瑪竇在郭居靜神父等人的幫助下,參照樂譜音階確定了漢字音調,選用了拉丁語中「-」「^」「ˋ」「ˊ」「ˇ」五種符號分別表示清平、濁平、上聲、去聲和入聲,同時選用C作為送氣音符號。這套更成熟的注音方案在《西字奇蹟》使用並得以推廣。金尼閣1626年所著《西儒耳目資》中的注音方案也得到傳教士們的認可和支持。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了,它的鼻祖是傳教士寫的這些書
    1605 年,來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最初用拉丁字母來給漢字注音。1625 年另外一個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又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辦法著了一部《西儒耳目資》。」可以說,利瑪竇的《西字奇蹟》和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影響了中國漢語拼音的產生,是漢語拼音的鼻祖著作。
  • 語言||《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了,它的鼻祖是傳教士寫的這些書
    1625 年另外一個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又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辦法著了一部《西儒耳目資》。」可以說,利瑪竇的《西字奇蹟》和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影響了中國漢語拼音的產生,是漢語拼音的鼻祖著作。 利瑪竇徐光啟合譯的《幾何原本》16 世紀之前,西方文獻關於中國語言的記載不多,研究更無從說起。明朝,隨著歐洲新航路的開闢,大批耶穌會士來到了這個古老而陌生的帝國。
  • 「西學東漸」:明季傳教士為了傳教,不惜推動「天主教中國化」
    但是他們傳教遇到的一個首要的難題就是語言不通,為此不少傳教士努力學習漢語,而傳教士們學習的主要是明朝的「官話」,學習的途徑則多種多樣,有通過商人學習中文的,有通過翻譯學習中文的以及通過著名的中國學者學習中文的,當然了,達者為師,傳教士內部中文水平比較高的教士也會不吝教學,大家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 第一批學漢語的外國人,你知道他們有多拼嗎?
    從整個16至19世紀300年的歷史來看, 傳教士是漢語學習與研究的主力軍, 推動了中西思想交流。金尼閣1626年所著《西儒耳目資》中的注音方案也得到傳教士們的認可和支持。
  •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
    本詞典名為《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其中有兩個關鍵詞——「近現代漢語」和「新詞」。「近現代漢語」是指近現代歷史時期的漢語,與中國語言學家所說的「近代漢語」、「現代漢語」這種語言史的概念有些不同。因此,「近現代漢語」詞語主要是指19世紀初至20世紀中期所出現的新詞,由於溯源的需要,也酌收一些明末清初出現的詞語。
  • 近代來華傳教士為何熱衷於為美國總統立傳
    據美國來華傳教士林樂知(Young J. Allen)《李傅相歷聘歐美記》記載,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一行乘輪船抵達紐約。第二天,時任美國總統克利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率外部大臣等馳抵紐約。林樂知記錄說,當時美國正是盛夏之時,國會休假,總統亦在消暑之中,「蕭閒無事,覓涼爽之地以逭暑。今聞中堂至美,將遞國書,不欲使嘉賓有跋涉之勞,即日纖尊遠至。
  • 西人漢語學習第一篇:《賓主問答辭義》初探
    不僅由於它是辭典所呈現的注音系統最直接生動的注音實踐,幫助我們還原了傳教士初來華時語言學習的主要方式,它的價值更體現在,它成為其後耶穌會一系列主客問答對話體文本的肇始之作,比如擁有眾多手抄版本的耶穌會文獻《拜客問答》便與其一脈相承。
  • 第一部漢語拉丁語詞典《中國官話》背後的故事
    16世紀後期,西方天主教傳教士陸續進入中國,到17、18世紀,來華的傳教士已有數百人,但到歐洲去的中國人卻寥若星辰,整個17世紀只有3個人,到18世紀初年也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就是黃日升,嘉略是他的教名。
  • 漢語拼音:兩千年孕育,三百年成長(圖)
    據統計,世界上說漢語、用漢字的人口最多。漢字只表意不表音,對於初學者來說不太容易。早在漢代,就有了給漢字標音的直音、反切等方法漢語拼音:兩千年孕育,三百年成長   從小學習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的基本功能是識字,推廣普通話,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的興起,它的功能也在拓展。隨著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它的重要性也應引起人們的重視。漢語拼音的發展其實已經醞釀了兩千年,成長了三百年。漢語拼音的發展史是一部中外文化的交流史,凝結著一代代志士仁人的強國之夢。  漢字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基礎。據統計,世界上說漢語、用漢字的人口最多。
  • 漢語拼音到底是誰發明的?
    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徵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蹟》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彙。
  • 何明星:西方人學漢語的誤區,一誤400年
    我的思考在於:東西方交流自16世紀就已開始,按常理,一種語言經過彼此四百多年的交際使用,對方應該能夠掌握一些基本規律,入門的技巧也應被大家熟知並接受。可到了21世紀的今天,漢語依然被大多數西方人認定是「最難學」的語言。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緣於對新中國書刊海外發行傳播60年的考察,我曾拜讀過許明龍先生研究黃嘉略的文章,有所悟:所謂學漢語難,恐是西方人走進了一個誤區。
  • 漢語:開啟心智的鑰匙——中亞本土漢語師資來華培訓績效評估
    鑑於這兩期中亞漢語師資培訓時間較短、課程參與方較多的特點,我們僅就與提高中亞本土師資教學水平關係密切的三個項目進行評估:(一)培訓主體的相關情況;(二)培訓各參與方的需求;(三)培訓目標、課程設置與培訓策略以及培訓效果評估。
  • 漢語拼音的來源——順祝聖誕快樂!
    漢語拼音來自西方傳教士,來自那個兩千多年前誕生的嬰孩所創立的教會。漢語拼音的發明者是耶穌會的利瑪竇、金尼閣。 之前的800餘座傳教士墓地遷往了西北旺。 羅常培根據文章的漢字與拉丁文對照的譯文,整理出一個包括26個聲母和44個韻母的漢語拼音方案。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
  • 被汙名的西方傳教士,歷史上的10個第一,揭開真相!
    他們或許沒有想到第一套拼音是傳教士編的、第一本國際法是傳教士翻譯的、第一所孤兒院是傳教士建的、第一個青年會是傳教士組建的……中國太多太多的第一,正是由這群「洋鬼子」開創的。涵蓋教育、醫療、藝術、公共文化事業、法律、出版印刷、社會福利、體育等等領域。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 當年是如何產生的?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 你可知它當年如何產生?今天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60年前頒布的這部方案,讓漢語拼音成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當年是如何產生的?記者對「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生前的回憶文章做了梳理。
  • 細說漢語外來詞
    在中國明末清初時期,隨著地理大發現和傳教士的來華開始,漢語中出現了中國源自西班牙語的外來詞,如,以西把尼亞(España,「西班牙」一詞的最早的漢語翻譯,現漢語讀音為英語 Spain 的音譯) 帕叟(peso,現為比索,原西班牙和現在菲律賓、阿根廷、墨西哥、古巴等國貨幣); 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明朝時來華的西班牙傳教士,譯著有《萬國圖志》、《人類原始
  • 他從未來到中國,卻榮登來華傳教士第一名,只因他翻譯了中文聖經
    隨手君 編  首發於隨手傳福音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第一個將《聖經》全文翻譯成中文並予以出版的人是傳教士馬禮遜,但另一個傳教士馬士曼於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中文版《聖經》,早馬禮遜一年。
  • 【資料】細說漢語外來詞
    在中國明末清初時期,隨著地理大發現和傳教士的來華開始,漢語中出現了中國源自西班牙語的外來詞,如,以西把尼亞(España,「西班牙」一詞的最早的漢語翻譯,現漢語讀音為英語 Spain 的音譯) 帕叟(peso,現為比索,原西班牙和現在菲律賓、阿根廷、墨西哥、古巴等國貨幣); 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明朝時來華的西班牙傳教士,譯著有《萬國圖志》、《人類原始
  • 漢語拉丁化是福是禍?
    拉丁新文字運動書籍一、漢字拉丁化的歷史淵源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必須學會漢語和漢字,這些傳教士為了方便學習漢字,便發動自己母語的強項,使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這就和我們現在有些人學英語時用漢字給英文單詞注音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