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才剛剛開始,臺「教育部」就開始新一輪的「正名」運動。「教育部」九年一貫制課程大綱要進行「微調」工程,新大綱將「中國文字」改為「漢字」,「國語文」、「中文」改為「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
只是「微調」?
針對外界對臺灣教育部門又搞「去中國化」小動作的質疑,毫無例外又有官員和小部分學者站出來為「教育部」開脫。「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指出,九年一貫已推動六年了,這項修訂只是「微調」,課程名稱、結構和上課時數都不會修改。「微調」工程分成十八個領域,預定今年年中定案,公布後,出版社還要編教科書,預定2010或2011年起實施。「國語文研修小組」召集人、清大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萬益表示,「國語文能力指標」的用語過去很不一致,為避免混淆,才在此次修訂為一致,與「去中國化」沒有關係。
對此,臺灣中山大學中
「就是搞去中國化!」文化大學
玄奘大學中
家長反感 教師錯愕
全臺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感嘆說,「教育部」一連串「去中國化」動作,已讓家長不耐煩、厭惡,「教育部」應減少社會對立,不能反而激化對立。
聽說連「國語」、「中文」也難逃「正名」的命運,一位基層教育官員質疑:又要「去中國化」。他表示,教科書必須依照課綱來編寫,將會產生長遠的影響。課綱茲事體大,應該公開讓社會廣泛討論,建立社會共識後再來定奪,不應該由一群課綱委員就作決定。臺北市一位語
多數教師認為,臺灣的教育問題很多,例如推動閱讀就很重要,為何「教育部」不做,而老是把重點搞錯?也有教師嘆氣說,杜正勝都不知道還會任職多久,竟然還要訂出2010年或2011年的教育決策,只能說「很有膽識」,但能否成真?多數老師都在等著瞧。
慢火煮青蛙
對此,臺灣輿論指出,所謂教綱「微調」就是玩文字遊戲,就是要把和中國有關的東西都丟棄。《中國時報》文章說,「教育部」為什麼不斷的修訂課綱?高中九五暫綱還沒實施結束,春節前夕九八正綱就公布了。2000年實施的九年一貫暫綱,不知修了幾回,現在還在修訂,可能是修到沒什麼好修了,開始玩起文字遊戲,結果「中文」「華文」,「國字」、「漢字」都計較起來了。今年三月就要「總統」大選,未來的新當局會對「教育部」此舉買不買帳猶未知,現急著做決定,扯上意識形態,反倒弄巧成拙,不值得,也沒有意義。
《聯合晚報》文章則質疑,「國語」改名「華語」真的只是「微調」嗎?還是會產生慢火細燉的「煮青蛙效應」,要讓下一代對中國文化認同不知不覺的消逝?只把「國」字改成「華」字,這個改變看似微小,但是「一字千金」、「見微知著」,背後所承載的意義與影響,舉足輕重,難道「國語文」課綱審議委員眾多專家們,不了解文字所蘊含的奧妙?
當韓國人想盡辦法要把中國文化據為己有,以中國文化正統自居,臺灣卻自稱臺灣民眾說的語言是「華語」不是「國語」,寫的是「漢字」不是「中國文字」,意識形態上要跟中國文化作切割。而且從民眾教育的根本來「微調」,就像「慢火煮青蛙」一般,久而久之,下一代的民眾將不知「國語」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