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問題多 "教育部"卻只想"去中國化"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新的一年才剛剛開始,臺「教育部」就開始新一輪的「正名」運動。「教育部」九年一貫制課程大綱要進行「微調」工程,新大綱將「中國文字」改為「漢字」,「國語文」、「中文」改為「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

 

    只是「微調」?

 

    針對外界對臺灣教育部門又搞「去中國化」小動作的質疑,毫無例外又有官員和小部分學者站出來為「教育部」開脫。「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指出,九年一貫已推動六年了,這項修訂只是「微調」,課程名稱、結構和上課時數都不會修改。「微調」工程分成十八個領域,預定今年年中定案,公布後,出版社還要編教科書,預定20102011年起實施。「國語文研修小組」召集人、清大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萬益表示,「國語文能力指標」的用語過去很不一致,為避免混淆,才在此次修訂為一致,與「去中國化」沒有關係。

 

對此,臺灣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余光中表示,臺當局這樣的做法終將徒勞無功,無法戰勝中華文化傳承。「『政治正確』是暫時的,文化傳統才是永久的。」至於將「中文」改稱「漢文」,余光中質疑,難道現在臺灣使用的不是中文、說的也不是中文,為何一定要說成漢文?難道是在暗示我們不是漢族人?

 

  「就是搞去中國化!」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仲孚表示,大陸用的文字,除了「漢字」之 外,還有「滿文」、「藏文」等。但是臺灣只有一種文字,就是「漢字」。

 

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林安梧則認為,「教育部」選在「大選」前修訂,時機不當,隱含「去中國化」的意涵,也挑動最敏感的政治神經。

 

家長反感 教師錯愕

 

全臺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感嘆說,「教育部」一連串「去中國化」動作,已讓家長不耐煩、厭惡,「教育部」應減少社會對立,不能反而激化對立。

 

聽說連「國語」、「中文」也難逃「正名」的命運,一位基層教育官員質疑:又要「去中國化」。他表示,教科書必須依照課綱來編寫,將會產生長遠的影響。課綱茲事體大,應該公開讓社會廣泛討論,建立社會共識後再來定奪,不應該由一群課綱委員就作決定。臺北市一位語老師聽說「國語」要改稱「華語」非常吃驚,他質問:「華語內涵是什麼?廣東話、客家話是不是華語?」他認為這麼大的事,應該廣泛討論再定調,不然會造成教學混亂,讓教師無所適從。

 

多數教師認為,臺灣的教育問題很多,例如推動閱讀就很重要,為何「教育部」不做,而老是把重點搞錯?也有教師嘆氣說,杜正勝都不知道還會任職多久,竟然還要訂出2010年或2011年的教育決策,只能說「很有膽識」,但能否成真?多數老師都在等著瞧。

 

  慢火煮青蛙

 

對此,臺灣輿論指出,所謂教綱「微調」就是玩文字遊戲,就是要把和中國有關的東西都丟棄。《中國時報》文章說,「教育部」為什麼不斷的修訂課綱?高中九五暫綱還沒實施結束,春節前夕九八正綱就公布了。2000年實施的九年一貫暫綱,不知修了幾回,現在還在修訂,可能是修到沒什麼好修了,開始玩起文字遊戲,結果「中文」「華文」,「國字」、「漢字」都計較起來了。今年三月就要「總統」大選,未來的新當局會對「教育部」此舉買不買帳猶未知,現急著做決定,扯上意識形態,反倒弄巧成拙,不值得,也沒有意義。

 

《聯合晚報》文章則質疑,「國語」改名「華語」真的只是「微調」嗎?還是會產生慢火細燉的「煮青蛙效應」,要讓下一代對中國文化認同不知不覺的消逝?只把「國」字改成「華」字,這個改變看似微小,但是「一字千金」、「見微知著」,背後所承載的意義與影響,舉足輕重,難道「國語文」課綱審議委員眾多專家們,不了解文字所蘊含的奧妙?

 

當韓國人想盡辦法要把中國文化據為己有,以中國文化正統自居,臺灣卻自稱臺灣民眾說的語言是「華語」不是「國語」,寫的是「漢字」不是「中國文字」,意識形態上要跟中國文化作切割。而且從民眾教育的根本來「微調」,就像「慢火煮青蛙」一般,久而久之,下一代的民眾將不知「國語」為何物?

相關焦點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拍板!民進黨「去中國化」得逞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14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13日通過,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並明確提到「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這就是三階段「去中國化」的正式完成,臺灣史從一個章節,變成一本書,最後再把中國史「作掉」。他表示,許多歷史學者不滿「教育部」此舉,近日醞釀發表連署書抗議。
  • 「去中國化」教育毒害臺灣20年:課綱誤導學生
    與此同時,一個新名詞成為外媒關注臺灣「大選」的觀察點——「天然獨」,臺灣年輕人在「太陽花學運」中反國民黨、反兩岸合作,在選舉中用選票「教訓」國民黨。他們被綠營稱為「天然獨世代」。不論是身份認同引發的爭議,還是所謂「天然獨世代」的成長,問題根源都與臺灣長達20年的「去中國化」教育有關。
  • 臺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 學者斥責:傷害臺灣未來
    新教材刻意「去中國化」 扭曲事實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她標記了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 對於「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她用了「震撼」這個詞。塑造「臺獨史觀」 刻畫兩岸對立針對新歷史教科書暴露的種種問題,多位臺灣學者和歷史教師日前在臺北召開記者會批評新歷史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本質上是「去中國化」、搞所謂的「教育臺獨」。
  • 「去中國化」何患無辭? 連橫《臺灣通史序》被臺當局剔出教科書,理由竟是……
    《臺灣通史》作者連橫的曾孫連勝文表示,拿現在的標準去評斷百年前臺灣的狀況是「莫須有的罪名」,他質疑這是蔡英文當局想要「去中國化」的做法,連強調臺灣本土史料的文章,只因為用大中華史觀就要被剔除,那很令人遺憾。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拍板 民進黨「去中國化」得逞
    中國臺灣網8月14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13日通過,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並明確提到「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 臺灣新課綱「逼走」蘇東坡,「去中國化」教育讓人心憂
    翰林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主編宋裕說,吵了一年的新課綱「去文言化」,導致初一上冊、下冊都只能各選兩篇文言文,只能捨棄《記承天夜遊》。但蘇軾太重要,因此翰林改在第五冊節選餘秋雨「蘇東坡突圍」,並將《記承天夜遊》一文放在應用練習中。 南一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主編、高師大語文系教授王松木說,新課綱對文白比有限制,必須有所取捨。
  • 降低「文言文」比例終未果 文教「去中國化」不得民心
    面對「文白爭議」,不僅不應減授文言文,反而需要重新理解文言文、重新挖掘臺灣文學經典,發揚其現代價值。說到這個網絡投票,我真是醉了,臺灣最重要的教育問題,居然交給網民們自己去選,也虧主管這件事的部門能想得出來,這不是拿臺灣「花朵們」的未來開玩笑嘛!。
  • 臺灣天主教的中國化與本土化
    最近兩年來,特別是在2015年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和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後,天主教中國化問題更成為教會內部最為重要工作之一。教會的中國化是一個系統工程,神學思想、禮儀實踐、教會治理模式等各個維度缺一不可,可謂任重道遠。與此同時,海峽對岸的臺灣天主教會在過去近50年時間內,在這一問題上已經做了眾多探索。
  • 新課綱難產 教育專家:除了"去中國化"看不出任何目的
    華夏經緯網3月20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新課綱課本難產,文史科目更成為重災區!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痛批,只花一兩個月倉促編出來的課本,就要叫全臺62萬學生吞下去;裡頭中國史刪掉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虛幻了,「『教育部』除了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我看不出任何教育意義。」
  • 降低"文言文"比例終未果 文教"去中國化"不得民心
    面對「文白爭議」,不僅不應減授文言文,反而需要重新理解文言文、重新挖掘臺灣文學經典,發揚其現代價值。  說到這個網絡投票,我真是醉了,臺灣最重要的教育問題,居然交給網民們自己去選,也虧主管這件事的部門能想得出來,這不是拿臺灣「花朵們」的未來開玩笑嘛!。
  • 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程度驚人
    央視網消息: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用一張張便籤紙,標記下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的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用「震撼」一詞,形容「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臺灣中學歷史教師 曹若梅:過去我們都說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這個是很自然的,念起來是很順的。
  • 人民日報:臺灣修改課綱「去中國化」是極可悲的事
    儘管這份課綱草案還在聽取意見階段,也足夠讓外界了解這一任臺灣當局推動歷史教育的方向。相信對此沒人意外。去年5月20日民進黨當局上任第一天,下午便宣布停用「微調課綱」。所謂「微調課綱」,不過是在慰安婦前加上「被強迫」字樣,將「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而前一段時間,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明朝珍品展介紹為東亞藝術瑰寶。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之企圖,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20年「去中國化」教育,成果如何?臺灣學者道出真相
    20年"去中國化"教育,成果如何?臺灣學者道出真相幾天前臺灣地區"大選"結果顯示蔡英文以及所在的民進黨獲得了勝利,蔡英文本人也在1月11日當晚發表了講話,他呼籲大陸要重新開啟對臺灣的對話,對於這件事情,臺灣嘉義大學的教授陳純斌表示,大陸不會答應蔡英文的呼籲,甚至兩岸關係也會更加惡化。
  • 臺當局搞「去中國化」 學者:新課綱歷史就是穢史,就是骯髒史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當局擬採用高中歷史新課綱,其中包括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等改動。臺灣多位學者22日對此發表看法,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教授吳昆財表示,當局「教育部」新定的高中歷史課綱就是一本「穢史」,即骯髒史。
  • 從臺灣高中歷史課綱修訂看其「去中國化」本質
    自李登輝執政以來的一系列帶有明顯「去中國化」的教育改革,使臺灣人不認同中華民族的意識大大提升。馬英九執政後,臺灣教育部門在2012年對高中歷史課程綱要進行小幅度修改,但課程綱要中一些實質性錯誤並沒有進行修正。2014年,臺灣教育部門就高中歷史課程綱要中存在的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知識點進行修改,結果引來臺灣各方面反對。
  • 臺灣歷史老師堅持30年標記教材「去中國」化 結論令人震驚
    刻意「去中國化」扭曲事實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針對新歷史教科書暴露的種種問題,多位臺灣學者和歷史教師日前在臺北召開記者會批評新歷史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本質上是「去中國化」、搞所謂的「教育臺獨」。臺灣《中時電子報》也發表社論稱,蔡英文當局為了塑造所謂的「天然獨」世代,堅持不問史實、罔顧是非、硬幹到底。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 歷史學者 戚嘉林:(新教科書)整個都做誤導。
  • 臺灣高中學生串聯示威反「課綱微調」 反對修改親日去中國化教科書
    據臺媒7月5日報導,臺灣反對「課綱微調」的高中生在「教育部」前抗議,這些臺灣從南到北的高中生進行了串聯,並威脅若當局不撤回其行動將會升級。臺灣「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回應稱,尊重學生意見,重申將採用新舊教科書並行的方式,爭議內容不列入大考命題。 「教育部」在其外圍柵欄架上了鐵絲網,在大門口加裝鐵門,中學生在外集會抗議並威脅行動升級。
  • 國安法之後,香港亟待去除教育「臺灣化」
    接下來,如何讓香港社會重新回歸平靜,回歸到初期的愛國、愛港並同祖國內地一起,融入到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潮中去?輿論認為,最關鍵的問題是讓中華文化活起來,並儘快對近十幾年來出現在香港社會的「臺灣式」教育進行撥亂反正,從「根」上重新找回他們的國族認同。
  • 吳昆財:堅決反對「去中國化」的歷史新課綱
    吳昆財表示,臺灣當局「教育部」甫通過的歷史新課綱有以下問題。一、這是捨本逐末,擾民的課綱。這份課綱其實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歷史教育最重視透過時序、理解其因果關係,進而培養學子理解及判斷力。若學生連基本歷史事實的時序都欠缺,又如何期待他們能清楚掌握各種歷史主題,進而討論?這無異於緣木求魚,更是對歷史教育本質的嚴重斲傷。
  • 臺灣「教育部課審大會」通過,高中教材裡的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13日通過,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並明確提到「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臺灣「教育部」網頁截圖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為香港中評社撰文表示,蔡英文當局終於在「去中國史」上踢出「臨門一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