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是玄奘法師所翻譯的,又稱十七地論 ,是佛學的宇宙觀。論著講修行人從理論到修行的十七個層次,是修行人的修行指南。該論著邏輯嚴謹,內容廣泛,就如大海一樣內涵無數珍寶。南師認為這是一個真正學佛人必讀的四部論著之一。
《瑜伽師地論》包括了一切修證,它先從做人的人道修起,上去是天道,再上去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這五乘道的修證,都包括在內。論著的中心內容是論釋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性質及其所依客觀對象是人們根本心識——阿賴耶識所假現的現象;禪觀漸次發展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禪觀的各種果位。論著以分析名相有無開始,最後加以排斥,從而使人悟入中道。
所謂學佛要先學做人,如果人道還沒有修好,那麼你連天道的資格都不沒有,更何況要修佛道?所以人天乘修好,才有資格修小乘道,有了小乘道的資格,才夠得上修菩薩道,這才是大乘道。《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這就是修持的道理和次第。
南師在《聲聞地講錄》中說:生命有真美,這是超越了肉體,超越了這個物質世界的美。那麼,要如何求呢?方法就是先把對身體的執著打破,把這個物質打破,這樣才能求出一個真的身體來。因此,白骨觀、不淨觀,就是要打破對身體的執著,這樣才能求得真正的至善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