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是佛學的宇宙觀,它先從做人的人道修起

2020-12-13 米米的生活

《瑜伽師地論 》是玄奘法師所翻譯的,又稱十七地論 ,是佛學的宇宙觀。論著講修行人從理論到修行的十七個層次,是修行人的修行指南。該論著邏輯嚴謹,內容廣泛,就如大海一樣內涵無數珍寶。南師認為這是一個真正學佛人必讀的四部論著之一。

《瑜伽師地論》包括了一切修證,它先從做人的人道修起,上去是天道,再上去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這五乘道的修證,都包括在內。論著的中心內容是論釋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性質及其所依客觀對象是人們根本心識——阿賴耶識所假現的現象;禪觀漸次發展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禪觀的各種果位。論著以分析名相有無開始,最後加以排斥,從而使人悟入中道。

所謂學佛要先學做人,如果人道還沒有修好,那麼你連天道的資格都不沒有,更何況要修佛道?所以人天乘修好,才有資格修小乘道,有了小乘道的資格,才夠得上修菩薩道,這才是大乘道。《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這就是修持的道理和次第。

南師在《聲聞地講錄》中說:生命有真美,這是超越了肉體,超越了這個物質世界的美。那麼,要如何求呢?方法就是先把對身體的執著打破,把這個物質打破,這樣才能求出一個真的身體來。因此,白骨觀、不淨觀,就是要打破對身體的執著,這樣才能求得真正的至善至美。

相關焦點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者唐三藏法師玄奘
    自此聲望日隆,晉升為那爛陀寺的副主講,成為全印度佛學界的知名學者,受到當時知識分子的熱烈歡迎。以玄奘法師這樣超卓的成就,也就難免遭受讒妒者的麻煩了,在公元6世紀的印度,佛學異常發達,可惜宗派眾多,尤其小乘與大乘之爭更激烈。那爛陀寺,是一向研究大乘的最高學府,自玄奘法師榮任副主講之後,大乘的趨向更加顯著。因此常有許多小乘學者,跑到那爛陀寺與玄奘法師拗辯。
  • 透過佛學大師玄奘的一生,看到他的卓越之輪
    只有那些稟賦超凡的人才能被錄取,但是,十三歲的玄奘以非同一般的聰慧打動了主考官,最終被破格剃度。當玄奘成為一名僧人的時候,佛教已傳入中國近六百年,寺院林立,僧侶如織,少年玄奘在洛陽濃厚的佛學氛圍中逐漸長大,由於良好的儒學根底,僅僅五、六年時間,他的才華就傳遍了整個洛陽。他不僅對佛教經典有驚人的記憶力,而且見解獨到。
  • 玄奘法師何止顏值高呢?
    在長安,他聽當時佛門大德法常、僧辯二位法師講《攝大乘論》,質疑問難,縱橫論辯,眾時賢深為其智慧與才學所折服,讚嘆他為「釋門千裡之駒」,而法師也因此譽滿京城。  在參學訪道的過程中,玄奘法師發現當時眾多高僧對佛法的見解不一,沒有定準。因印度尚有很多梵本沒有譯為中文,加上前人所譯經論多採用意譯,使得很多問題,無法解答,讓後學們無可適從。
  • 濟群法師:玄奘大師的五大精神
    這些都是當時的義學中心,玄奘先後依景法師學《涅槃經》,依嚴法師學《攝大乘論》,依基、暹二法師學《攝論》《毗曇》,依震法師學《迦延》,依深法師學《成實論》,依嶽法師學《俱舍論》,並在受戒後學習五篇七聚,究通諸部,具有極高的佛學造詣,被譽為「釋門千裡之駒」。是以,時常應邀講經,說法善巧,為人稱嘆。  儘管當時的玄奘已譽滿京邑,前途光明,但他並不以此為足。
  • 高僧故事:玄奘的一生
    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十一歲(620)就熟習《法華》、《維摩》。十三歲時(622)洛陽度僧,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複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佩。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
  • 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直到這些人走到面前,高昌王才看清楚,在這些人之中有位身材高大的僧人,舉止言行,皆與眾不同。高昌國王心底深深一震,便恭敬地說道:「莫非這位就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吧。」玄奘法師施禮之後回了一聲「正是」,隨後便在高昌王的引領下和眾人簇擁中,緩步走進宮殿。
  • 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為什麼備受歡迎?而其他法師翻譯的卻廖無人知
    因為確實他在剛剛出家的時候,就顯得與眾不同,對於佛法的教法義理,可以說快速地就深入進去了,以至於當時在長安,有非常有名的當時的大德,像僧辨,法常法師們,圍繞著一部當時很是,流行的一部論典,叫做《攝大乘論》。在講解這部論典的時候,玄奘法師參與,跟他們有一些討教的問題,來回思辨問答的時候,把這兩位大德都給折服了。
  • 香港佛教界觀賞電影《大唐玄奘》 分享玄奘法師的故事
    是次座談會為「一帶一路—追尋玄奘的足跡」計劃活動之一,香港佛教聯合會與香海正覺蓮社聯合主辦,得到「華人廟宇委員會之華人慈善基金」資助。觀賞暨分享座談會將連續舉行四天,每天不同的法師大德與專家學者將於觀影前蒞臨現場,分享與玄奘法師故事相關的歷史、人文、藝術和佛學心得。
  • 「百部疏主」窺基法師:名將之子舍家受度為玄奘弟子
    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隨玄奘遷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復有朝命度窺基為大僧,並應選學習五印語文,這時他年二十三歲。二年以後,即應詔參預譯經。從此,他一直跟著玄奘參加慈恩、西明、玉華等的譯場,隨從受業。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華宮譯場逝世,譯經事業中止。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後,收到許多留言詢問玄奘在取經路上經過了138個國家,他是如何操著熟練的外語問路的?好問題。小妹今天就來解答一下——玄奘的外語水平高嗎?他是如何問路以及翻譯印度佛經的?一:唐玄奘其人:在開談之前,先暫時將我們記憶中的《西遊記》擦除,今天講真實歷史。
  • 玄奘法師西行故事四則
    玄奘法師13歲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鄭善果到洛陽去考查。一共只準許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考你的佛學修養,在隋朝那個時候。這個鄭善果是以什麼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鑑,就是這個人非常會看相,非常會鑑定一個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小玄奘那個時候才13歲,他就在這個考場的門口,這個是非常確切的歷史記載,就在那裡磨磨蹭蹭,一直就傍在門口不肯走。鄭善果考完了出來一看,這怎麼有一個小孩?
  •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翻譯經典的傳奇故事(宣化上人)
    玄奘法師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西元六○一年)。河南陳留人,俗姓陳氏,幼年即有過人的智慧,七歲開始讀五經,在十三歲那年,隨其二兄長捷法師到洛陽淨土寺出家,誦習經典。隋朝制度,凡是出家修道之人,必須經過考試合格,頒發證書(度牒),才有資格作為沙彌。此時,正逢洛陽度僧,玄奘法師年幼,不能參加考試。他在考場門前徘徊,望之興嘆!而被主考官鄭善果發現,認為是佛教龍象,破例特取度之。
  • 論玄奘的因明學成就
    唐代玄奘法師西行求法,「道貫五明,聲映千古」(窺基語),他在因明學(論辯邏輯)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印度當時的最高水平。本文擬從西行求學、回國譯講和培養人才以及從理論上繼承、發展陳那新因明三個方面來加以評述。
  • 玄奘法師當年翻譯過一部經綸,可惜很少人知道,學佛人最好看看吧
    既然前面有翻譯了,為什麼又新翻譯?兩個翻譯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陳朝三藏真諦法師,有於嶺南,譯成二十二卷。陳朝,我們中國朝代名詞。三藏,就是精通經律論的法師,叫三藏,這個三藏法師叫真諦法師,是印度僧人,來到我們中國以後在嶺南,把《俱舍論》譯成二十二卷的《俱舍釋論》,這是最早的翻譯。
  • Fate名人傳——玄奘三藏
    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
  • 呂澂:一年來我的佛學研究
    我所選擇的研究對象,是印度大乘佛學發展到晚期一個階段裡的中心思想。大乘佛學原是圍繞著「宇宙人生現象都屬緣生無自性」這一基本理論而開展,並由各方面的闡明表現出多樣色彩的。到晚期來(公元第六世紀以後),更以瑜伽一系的思想為中心,從正反兩面發生針鋒相對的議論,形成了「空有之爭」。
  • 中國佛學四大翻譯家排行榜 唐僧僅第三 大都竟是印度人
    很多人都知道唐僧取經和翻譯,但是其實更多的還是印度人主動過來傳播和翻譯,不信請看中國國內公認的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4 不空不空(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梵語:Amoghavajra),音譯為阿目佉跋折羅,意譯為不空金剛,又名不空三藏法師,不空大師
  •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玄奘(602年~664年),俗家姓陳,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唯識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從十一歲出家,便潛心鑽研佛學,十幾年後,他就成為全國有名的高僧。
  • 臨死之時還在擔心,經文翻譯不完!「玄奘法師」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文/亦單shan說起玄奘,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但大家知道嗎?從現如今來看,玄奘可是佛教歷史不可或缺人之一?為什麼,玄奘法師不止西行取回了真經,進而翻譯了中國現如今大部分的「佛教經典」!
  • 《心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被稱做三藏法師?
    《心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稱做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人中,除了赫赫有名的玄奘法師,在他之前還有一位鳩摩羅什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經書,並不是像現在的學者那樣,憑藉自己的理解來翻譯,而是當時的譯經院有很多的人。當翻譯佛經的時候,鳩摩羅什每講一句,都要由其他參加翻譯的人討論再討論,逐字逐句斟酌考量,有時候為了一個字或者一句話,往往會討論數天直至好幾個月,力求達到最精準的表達。唐代玄奘法師的譯經院裡,據記載有三千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