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案例:公司高管不得謀取公司交易機會,否則應賠償公司損失

2020-10-14 最高院裁判規則

權威案例,助你勝訴!

公司高管利用職務及承辦經手項目便利,以他人名義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高管與他人應對公司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民申1025號案件

案情簡介

張總是北京華業集團的副總經理。張總代表北京華業集團與雙龍管委會磋商某項目合作及投資事宜,並作為授權籤字人與雙龍管委會籤訂了《項目投資協議》。

上述《項目投資協議》籤訂後,張總作為持股90%的大股東,另行成立了與北京華業集團名稱近似的貴陽華業公司,並且貴陽華業公司與雙龍管委會籤訂了一份名稱相同的《項目投資協議》。兩份協議的內容與合作模式基本一致,只有合作方名稱等存在細微差異。

北京華業集團發現張總的行為後,向法院提起了訴訟,請求張總和貴陽華業公司共同賠償損失。

當事人主張

貴陽華業公司主張:案涉合作機會均非專屬於北京華業集團的商業機會,貴陽華業公司是通過正當競爭的方式獲得合作的機會,應受法律保護。

法院裁判

法院最終認定張總與貴陽華業公司應當連帶賠償北京華業集團的損失。

最高法院認為,張總作為北京華業集團的高管,從張總的行為脈絡分析, 張總利用高管職務及承辦經手項目便利謀取了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違反了對公司的勤勉忠誠義務。

張總是以貴陽華業公司名義謀取了屬於北京華業集團的商業機會,貴陽華業公司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故貴陽華業公司與張總應對北京華業集團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律師建議

1. 公司董事、高管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不得利用職務便利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經營與公司同類的業務。如果公司的商業機會屬於商業秘密,該等行為還可能侵犯公司商業秘密,甚至承擔刑事責任。如果公司董事、高管確需實施該類行為,則需要取得公司股東會的明確同意。

2. 公司可以在章程中明確規定高管的具體範圍。根據公司法的規定,高管是指公司的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和章程規定的其他人員。據此,公司可在章程中規定除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之外人員為公司高管。

同類案例

1. 認定公司商業機會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商業機會與公司經營活動有關聯;二是第三人有給予公司該商業機會的意願;三是公司對該商業機會有期待利益,沒有拒絕或放棄。公司董事利用其職務便利,未經公司股東會的同意,為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導致本應屬於公司的業務收益被他人佔有,給公司利益造成損害,應當予以賠償。——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12)蘇商外終字第0050號案件

2. 原告所稱的商業機會並非當然地專屬於公司,實際上能夠滿足投資要求及法定程序的任何公司均可獲取該商業機會。鑑於被告未採取任何欺騙、隱瞞或者其他非正當手段,且商業機會的最終獲取系被告共同投資及努力的結果,法院判決最終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四終字第15號案件

3. 只有競爭對手在爭奪商業機會時不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違反公認的商業道德,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攫取他人可以合理預期獲得的商業機會,才為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禁止。——最高人民法院(2009)民申字第1065號案件


歡迎點擊頭像私信我,共同商談您的問題!

作者簡介

楊巍,北京律師、註冊會計師。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西南政法大學法學與管理學雙學士。曾任職於北京某大型國有企業法律事務部、北京中倫律師事務所。

主要執業領域為訴訟仲裁、投融資、房地產、礦產、證券等。擅長從客戶商業目的出發,解決根本問題,訴訟仲裁只是實現目的的方式之一。

著有《國有土地使用權案件勝訴實戰指南》《礦產資源案件勝訴實戰指南》《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勝訴實戰指南》,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參著《民法典適用指南與典型案例分析》,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本文系作者授權頭條號「最高院裁判規則」發布的原創文章,轉載須取得作者授權。

相關焦點

  • 最高法案例:大股東篡奪公司商業機會,應賠償公司損失
    控股股東濫用控股股東地位,將公司業務交由其關聯公司經營,篡奪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違反同業禁止的義務,損害了公司利益,應對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天博儲運公司的另一股東楊總對此忍無可忍,於是將大陸橋國際物流公司及其關聯公司告上法庭,請求賠償天博儲運公司的損失。註:筆者未檢索到該案件的一審裁判文書,但推測楊總提起的訴訟應是股東代表訴訟。
  •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歷年公司法糾紛案例彙編(摘要版)
    依法成立並生效的債權屬於債權人合法的財產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人不得隨意侵犯。債權發生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缺乏公示性。一般情況下,債權人應通過合同救濟主張權利。認定合同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承擔侵權賠償責任,應從嚴把握。
  • 董事、高管與本公司訂立合同交易自我交易,該合同是否有效?
    法律知識要點:董事、高管在履行職務時必須根據法律和公司章程規定進行,這是董事、高管對公司應履行的勤勉和忠實義務,不能有損害公司利益的。但是,在實踐中有的董事、高管以自己或配偶、近親屬的名義,與本公司訂立合同進行交易,這種情況下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
  • 經理任職期間,因違法導致公司被罰款,要不要賠償?
    導讀: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忠實義務是指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必須以公司的利益為最高目標和全部期望,不得在履行職責時謀取私利或為第三人謀取不當利益。判斷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是否違背對公司的忠實義務,其基本原則是評價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是否符合公司的根本利益。
  • 公司高管「不勤勉」 要賠公司損失嗎
    已經退出公司股份並辭去職務的陳某某,日前被「老東家」訴至法院,認為其在公司任職期間違反「勤勉義務」致使公司遭受了損失。那麼,陳某某該為公司的損失「埋單」嗎?  陳某某曾是浙江嘉興某熱處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執行董事、經理。後來,陳某某從公司退股,並辭去了職務。但陳某某離職後不久,該熱處理公司卻將他訴至法院。
  •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2018-2019)公司糾紛裁判精要
    依據《公司法》規定,職工代表至少應佔全體監事的1/3以上,具體數額由該公司的章程規定,可等於或多於1/3全體監事但不能少於;其次職工監事應由職工大會依據程序選舉產生,而不是股東推薦或選舉,否則由此產生的監事就是無效的。
  • 吳金水:公司高管非職務行為中言行謹慎義務的認定
    否則因此給公司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無論將其名稱稱為勤勉義務、善管義務,還是注意義務,無論是法律、學理還是判決,我國公司法現行規定的公司董事、監事、高管所負擔的注意義務都是其職責所在,是他們在行使管理公司事務的職務行為時所應承擔的注意義務,與本文所要探討的公司高管在非職務行為時的注意義務其內容不同,但法律的理念則可以借鑑。
  • 最高法案例:夫妻離婚,夫妻公司不能因此強制解散
    權威案例,助你勝訴!公司股東二人為夫妻但已經離婚,不屬於公司應予以解散的事由。——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民申5183號案件案情簡介田總和欒總是夫妻,均為魯西紡織公司股東,田總持股75%,欒總持股25%,田總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 律師:期貨公司員工代客操盤,期貨公司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對此,該院分析如下:李利華主張:有爭議的交易的指令是從德盛公司的IP位址發出的,總部發出的佔了80%,有部分交易是發生在李利華坐月子期間,而李利華從未去過德盛公司總部並在德盛公司總部操作期貨交易,故有爭議的交易是德盛公司的工作人員私自登陸李利華帳戶進行的期貨交易,德盛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德盛公司認為李利華的主張沒有事實依據,有爭議的交易的損失應由李利華自己承擔。
  • 最高法院案例|挪用國債用於回購交易致損,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挪用國債用於回購交易致損,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挪用國債用於回購交易造成損失的,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被挪用人主張券商返還同期等值國債的主張不予支持。投資公司將其國債託管於證券公司,證券公司亦應以誠信原則履行託管義務,但證券公司在承諾到期歸還該筆國債本息情況下,挪用該國債用於回購交易且到期未能回購造成投資公司國債損失,侵害了投資公司所有權,依法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 公司關聯交易損害賠償,沒這三個條件,法院不支持!
    公司法第21條的規定: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係損害公司利益。違反前款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根據上述的規定,法律並不禁止關聯交易,只有當損害公司利益的關聯交易才屬於法律禁止的行為。
  • 上市公司股權代持行為的重大疑難問題解析(附典型案例)
    要求擬上市公司股權必須清晰,約束上市公司不得隱名代持股權,系對上市公司監管的基本要求,如上市公司股東真實性無法確定,其他對於上市公司系列信息披露要求、關聯交易審查、高管人員任職迴避等監管舉措也勢必會落空,必然損害廣大非特定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從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故依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四項等規定
  • 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
    根據《公司法》相關規定,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造成損失,以及董監高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法規或公司章程給公司造成損失的,均應承擔賠償責任。常見的損害公司利益行為包括關聯交易、挪用公司資金、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等。該類案件與商業行為密切關聯,導致個案審查中對公司利益衡量缺乏統一標準。現結合典型案例,對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進行梳理、提煉和總結。
  • 大股東擅自進行關聯交易,公司要求賠償為何敗訴?
    關聯交易是指具有關聯關係的公司之間或公司與自然人之間進行的商事交易。而關聯關係是指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與其直接或間接控制的企業之間的關係。關聯交易容易產生一方濫用控制權進行不公平交易損害公司、公司股東、公司債權人利益的問題。而且實踐中很多具有關聯關係的公司之間往往具有行業上下遊產業鏈的關係,這也給了不少大股東、實際控制人以「供應商」的名義掏空公司資產的機會。
  • 瑞幸咖啡董事、高管損害公司利益被罷免,法律如何看待這類問題丨華宇元典Voices
    根據我國《公司法》相關條文之規定,作為公司的董事、高管,應當對公司負有忠實、勤勉的義務(學理上也稱為「信義義務」)。所謂忠實,是指董事、高管必須以實現公司的利益為最高目標和全部期望,不得在履行職責時摻雜自己的個人私利或為第三人謀取利益。
  • 公司法司法解釋五中如何認定公司「關聯關係」與「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猶如雙刃劍:正常的關聯交易,可以穩定公司業務,分散經營風險,有利於公司發展;而利用與公司的關聯關係和控制地位,迫使公司與自己或者其他關聯方從事不利益的交易,嚴重損害公司、少數股東和債權人利。因此,我國公司法並未簡單地禁止關聯交易。公司法第二十一條明確了關聯方利用關聯關係損害公司利益應當承擔損失賠償責任。《公司法司法解釋(五)》進一步對關聯交易的內部賠償責任及相關合同的效力進行了規範。
  • 最高法案例:公司無力還錢,這種情況可請求董事長還錢
    董事未履行向股東催繳出資的勤勉義務,對公司遭受的股東出資未到位的損失,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再366號案件案情簡介深圳斯曼特公司(外商獨資企業)的股東為開曼斯曼特公司,認繳註冊資本額為1600萬美元。
  • 類案裁判方法|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
    G公司認為H公司的營業收入系何某在G公司任職期間利用或謀取G公司商業機會所得,故請求確認何某損害公司利益並賠償損失,賠償額為G公司與上一年度相比減少的營業收入。本文選取實踐中較為常見的損害公司利益的三類情形梳理審查要點:一是挪用或侵佔公司資金,二是關聯交易,三是謀取公司商業機會及競業禁止。
  • 最高法發布公司法新司法解釋 強調股東行使利潤分配請求權等4要點
    但實踐中發現,一些公司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和管理層,利用與公司的關聯關係和控制地位,迫使公司與自己或者其他關聯方從事不利益的交易,以達到挪用公司資金、轉移利潤的目的,嚴重損害公司、少數股東和債權人利益。我國公司法第二十一條明確了關聯方利用關聯關係損害公司利益應當承擔損失賠償責任。民法總則第八十四條在公司法規定的基礎上,將適用範圍擴展到全部營利法人。
  • 最高法判例│合同違約方應賠償守約方聘請律師支付的律師費
    對於律師費的問題,漢能公司認為律師費的承擔應以合同約定及實際發生為前提,而本案爭議合同沒有約定實現債權的費用應如何承擔,在無明確約定的情況下,一審法院判決漢能公司承擔該費用於法無據。漢能公司遂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訴,請求撤銷一審法院關於律師費由其承擔的判決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