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醫院大內科主任:糖尿病20多年,糖化6.5%,無併發症,要有「控糖3...

2020-12-22 騰訊網

在接觸的糖尿病人中,多數沒有按時吃藥、飲食運動沒有做好,隨著病程的延長,藥吃得越來越多,甚至打上胰島素,血糖還是失控了。然而,也有部分糖友,糖尿病10年、20年的,血糖控制得很好,沒有併發症,其實都離不開下面的幾點。小敏把他們的經驗總結成控糖三字經,糖友們不妨學習起來。

「我糖尿病20多年了,從1984年查出糖尿病到現在,我的血糖控制得很好,從確診的那一天起我沒有遺忘我任何的一片藥和胰島素,長年的病程,我把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左右,也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症狀。」

說出這一段話的正是原中日友好醫院大內科主任楊文英,她在2006年時,上知名節目中分享了自己20多年的控糖秘籍,自己沒有落下一片藥,即使碰到臨時出差無法及時注射胰島素時,自己就會不吃飯去平衡這一頓飯的血糖,至今血糖控制合理,沒有併發症。

要知道短期的不吃藥,不控制不會馬上帶來結果,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像腦梗心梗這樣的併發症就找上門了。所以,糖友們要記得按時吃藥,按醫囑吃藥。

飲食是控糖的五駕馬車之一,根據不少控糖成功的糖友經驗分享,他們血糖之所以平穩,離不開以下幾點原則:

2. 控制脂肪攝入。脂肪佔20-30%,膽固醇攝入量不超過300 mg/d;烹調注意少油少鹽,成人每日烹調油25-30g,食鹽用量不超過6g;

3. 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動物蛋白優於植物蛋白,多吃魚、蝦、雞胸肉、牛肉、海參等;多吃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入。

建議糖友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達到最大心率50%—70%)的體育運動,為了達到治療和預防的效果,每周至少運動3天以上,不要連續兩天以上不進行運動。

如有打胰島素或服用磺脲類藥物的患者運動時需警惕低血糖。另外,糖友們要控制腰圍,預防腹型肥胖。

我非常相信一句話:「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中國工程院院士 鍾南山

曾經,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首次以慢性疾病患者的情緒管理為主題,進行了一次公開科普講座。他表示,有大量臨床醫學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糖尿病、冠心病和癌症,都和情緒密不可分。

特別是糖尿病,更是與心理、情緒息息相關。對此,建議糖友多笑笑,如遇到不開心、心理不舒服時,也可從以下幾點改善。

多回憶愉快的事,可以令心臟跳動恢復節奏,血液流動趨於均勻。

喝杯溫開水平穩心情,而且水能促進體內游離脂肪酸排出,減小身體毒害。

做深吸氣,專注、深而緩慢地呼吸5次,讓肺泡得到休息。

用熱水泡腳,水溫控制在38℃左右,泡腳的時間則因人而異,最好泡到肩背出汗。

相關焦點

  • 糖尿病如何合理控糖?本文提醒3點注意事項,有效減少併發症
    合理控糖,越早越好!實際上,不應該等到確診為糖尿病問題時,才開始控糖,在我們出現空腹血糖超過6.1,餐後2小時血糖超過7.8的空腹血糖受損或糖耐量異常時,就應該儘早的對血糖加強控制了。早控血糖的重要性和健康獲益,在多項大型糖尿病臨床研究中都得到了證實:在我國開展的旨在研究糖尿病前期生活幹預效果的「大慶研究」,通過幾十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及早進行生活幹預控制血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其發生新發糖尿病的時間平均推遲3.6年,而後續2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即使發展成糖尿病問題後,儘早進行生活幹預控制血糖的患者,後續產生相關心血管併發症和微血管併發症的概率也大大減低
  • 為什麼建議糖友監測糖化血紅蛋白,糖化是什麼?
    不少糖友都會拿自己的空腹血糖和餐後兩小時血糖來諮詢怎麼調整,比如空腹7mmol/L,但是醫生很多時候都會問一句,最近去醫院測的糖化值是多少?其中有不少糖友不僅從沒測過糖化值,連糖化血紅蛋白是什麼都不知道。
  • 控糖50年無併發症,糖化7.0%以下,90歲老人的6個秘訣!
    故事人物90多歲高齡糖友文奶奶,得2型糖尿病已有50多年,而今依然堅持自我血糖管理。文奶奶回憶說可能重體力勞動導致身體極其勞累,壓力大,再加上營養不良,可能這樣導致了三十多歲就得了糖尿病。六大戰術秘訣,戰勝糖尿病講到自己的控糖經驗時,文奶奶笑著說:「得了糖尿病,也要學會利用毛澤東思想,戰略上要藐視糖尿病,戰術上重視糖尿病,千萬不要害怕。」
  • 怎樣診斷糖尿病?如何穩定控糖?醫生告訴您
    但目前有機構認為正常人的血糖應該在5.6mmol/L以內,如果高於就應該進行管控,否則容易進入糖尿病前期,並且發展為糖尿病。第二個是隨機血糖值,當然很多地方也會檢測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的情況下一般會在7.8mmol/L,但如果超過11.1mmol/L且有較為明顯的三多一少症狀(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體重減輕)時,應該考慮是糖尿病。
  • 診斷糖尿病的新指標來了,糖化血紅蛋白≥6.5%!
    要說糖化血紅蛋白,醫生並不陌生,很多糖尿病患者也不陌生,這原本就是監測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一個指標。在歐美國家,糖化血紅蛋白≥6.5%先前就是被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的。可是這個指標早先在我國沒有被納入。
  • 解讀糖化血紅蛋白:臨床應用 5 要點
    而通過檢測患者體內的糖化血紅蛋白含量變化情況,可以得出患者最近 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尿病的輔助診斷糖化血紅蛋白不僅可作為糖尿病的病情監測指標,亦可作為糖尿病的早期診斷指標。2010 年,ADA 將 HbA1c ≥ 6.5% 納入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但鑑於檢測方法的標準化程度不夠,暫不推薦其為診斷糖尿病的敏感指標。
  • 糖化血紅蛋白,單位有兩個
    受訪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王世東本報記者 江 越大多數糖友都知道糖尿病不僅需要監測血糖,同時也要監測糖化血紅蛋白,以反映近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糖友在拿到糖化血紅蛋白報告單時都會注意到,糖化血紅蛋白的單位有兩個,而且兩個單位對應的正常值範圍也不相同,很多人不免對此有疑問。
  • 招募2型糖尿病患者:國內三甲醫院知名主任醫生親自治療,免費用藥...
    背景介紹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評價磷酸盛格列汀片聯合二甲雙胍對二甲雙胍單藥治療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臨床研究入選標準1、2型糖尿病患者,年齡18-75歲;2、糖化血紅蛋白(HbA1c)8-11%;3、接受二甲雙胍單藥治療≥8周且二甲雙胍劑量≥1500mg/日或最大耐受劑量(<1500mg/日但≥1000mg/日)者。
  • 每5位孕媽就有1位可能患有這病,妊娠期糖尿病應該如何管理?
    六類人群更容易發生妊娠期糖尿病! 根據臨床經驗總結,以下6類女性為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1、高齡女性,與25歲孕婦相比,40歲的孕婦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高8.2倍。 2、有家族性糖尿病史的女性。
  • 糖尿病併發症監測:糖化血紅素過高、過低會怎樣?
    什麼是糖化血紅素?血紅素除了帶氧之外,還會被葡萄糖黏住。由於每顆紅細胞的壽命大約是三個月,所以觀察紅細胞裡面的血紅素帶糖的比率,就可以了解這三個月以來血糖的平均值。但是我們知道血糖的平均值要幹嘛呢?這時候要是有一個指數可以讓我們知道血糖平均值,該有多好。看糖化血紅素就對了!
  • 孕期糖尿病別不當事!妊娠糖尿病控糖攻略!
    的孕媽媽在未來10-20年會成為終生糖尿病。在此之前我完全不覺得和自己有什麼關係,畢竟作為一個瘦子我整個孕期增重控制得很好,不太愛吃甜食,也沒有家族糖尿病遺傳。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每次去醫院測血糖,一定要帶上家用血糖儀同步同時比對,指尖血糖一般比靜脈血糖高0.5左右,差值大的話說明血糖儀不是很準,可以考慮換血糖儀或者找到一個相對比較固定的差值自行加減。
  • 國慶長假後買知蜂堂蜂膠要多花錢 加入糖友管家俱樂部享受免費體檢...
    記者 周潔瓊    秋分過後,天氣轉涼,中老年糖友們現在開始要警惕做好糖尿病的防護工作了。臨床統計顯示,糖尿病患者在秋冬季節住院的比例是春夏季的 2-3倍。  每年的此時,也是許多糖友囤貨蜂膠產品的時期。今年北京知蜂堂的蜂膠新包裝系列產品將在國慶正式上市,新產品將提價16%左右,老包裝同時停產。
  • 國際最新指南推薦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聯合檢測確診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分型和診斷」 [1]章節中,對於糖尿病診斷的確診有如下描述:「除非患者具有明確的臨床診斷症狀(例如,有高血糖危象或出現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典型的高血糖症狀,以及隨機血糖≥200 mg/dL [11.1 mmol/L]),確診糖尿病需要聯合檢測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並且兩種檢測結果均出現異常,或者單獨檢測一個項目時(無論血糖還是糖化血紅蛋白),需要患者在間隔較短時間內連續兩次採集血樣的檢測結果出現異常
  • 糖尿病的「陷阱」與對應的幹預措施|糖尿病|甜味劑|胰島素|陷阱|糖...
    幹預措施:正確選擇糖的種類,並控制攝入量。從健康角度出發,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糖尿病患者,對於食用糖,應該有意識控制攝入量。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健康成人每日的糖攝入量應該不超過25克,以一塊標準的4.54g太古方糖來說,25克的糖攝入量就約等於5塊半的方糖。
  • 【大咖駕到】這麼多孕媽有妊娠糖尿病!?浸在「糖水」裡長大的寶寶會有影響嗎?
    不可忽視的妊娠期糖尿病!該怎麼盤它!?控糖「泌」訣我不允許還有「糖媽」不知道! 2010年至2012年,從全國13家醫院的調查數據來看,我國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率已高達17.5%,這可能意味著6個孕婦當中就有1個患妊娠期糖尿病!但隨著人口的增齡、糖尿病發病率的增加,事實上現在的發病率可能比17.5%還要高!!浸在「糖水」裡長大的寶寶需要面對哪些健康風險?
  • 血糖從13降到6,保持多年,男子教科書式的控糖方法,值得學習
    據調查與資料顯示,我國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已經突破了一億,其中,2型糖尿病佔糖尿病患者的90% 左右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位是糖尿病患者。發現血糖超標之後,就應該要及時幹預,早日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若拖著,只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 檢查糖化血紅蛋白是6.6,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嗎?
    【專業醫生天天和您說健康】一位朋友做了一個糖化血紅蛋白檢查,結果是6.2%,為此憂心重重,擔心自己得了糖尿病。之所以有此擔心,是因為他對糖尿病診斷標準不了解。>糖化血紅蛋白是評判糖尿病患者近一段時間以來血糖控制情況的指標,反映的是患者近3個月來血糖的平均水平。
  • 六旬糖尿病婆婆嘗試「生酮飲食」來減肥控血糖,3個月後卻住進醫院
    楚天都市報9月13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周曌)六旬糖尿病患者劉婆婆嘗試「生酮飲食」來減肥,3個月後,她確實瘦了一些,但卻出現全身乏力、記性變差的情況,到醫院一檢查,醫生發現她的多項指標出現超標,不得不住院進行治療。
  • 糖尿病不單查空腹和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大於6.5也是糖尿病
    二、糖化血紅蛋白≥6.5%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2020年糖尿病指南新標準測量糖化血紅蛋白也可以診斷糖尿病,了解糖尿病患者平時血糖控制情況查單次血糖不夠,也是需要查糖化血紅蛋白。由於許多實驗室間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果不一致,所以在嚴格質量控制的實驗室,可以採用標準化的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的補充診斷標準。
  • 糖化血紅蛋白:可以診斷糖尿病嗎?
    2011 年 WHO 發布報告,推薦在有條件的地區採用 HbA1c 作為糖尿病的輔助診斷手段,6.5% 為診斷糖尿病的臨界值。同時,HbA1c<6.5% 並不能排除經血糖檢測診斷的糖尿病。目前,美國、歐盟、澳洲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已將 HbA1c 列為糖尿病的監測和診斷指標。但 HbA1c 篩查糖尿病的最佳切點尚需進一步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