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後,許多曾經身材苗條的孕媽會變得臃腫,有的臃腫是體重增加造成的,有的臃腫則是水腫造成的。
那如何判斷自己是「腫」了,還是水腫了呢?
孕期水腫大多發生在小腿、足部等下肢部位,有時可延伸至腹部及全身,通常表現為「凹陷性水腫」。
凹陷性水腫:當孕媽感覺小腿、踝、足等部位腫脹不適,鞋子變小擠腳。用手指按壓腫脹部位,皮膚出現明顯凹陷,並不能快速恢復。
造成孕期水腫的原因
大多數孕媽都會出現水腫,尤其是下肢水腫的情況。大多數的水腫是比較輕的,由於一些生理性原因引起的,例如:
1、懷孕後,雌激素、孕激素的變化引起組織當中水分的瀦留,還有,懷孕後孕媽的血容量會增加大概40%左右,也導致水分瀦留,造成水腫;
2、懷孕後,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造成靜脈回流受阻,加重下肢的水腫。
除此之外,水腫還有可能是病理性原因造成的,比如說高血壓、腎臟的疾病、肝臟的疾病、貧血和低蛋白等情況,都可能造成水腫的加重。
如何判斷孕期水腫的性質
懷孕後一旦發現水腫的現象,可以到醫院就診明確水腫病因。明確孕期水腫的性質對妊娠、後續治療有密切聯繫。
在去醫院尋求專業的幫助前,孕媽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初步判斷水腫性質:
生理性水腫:
通常是久坐、長時間站立後出現,在休息或下肢抬高1小時後可緩解。其他情況表現在:體重在逐步增加,血壓無特殊異常,無蛋白尿、貧血或僅輕度貧血,肝腎功能正常,飲食正常等。
病理性水腫:
在休息狀態下也出現,且不能緩解。其他情況表現在:體重短期內突然增加或者增加速度過快,高血壓,有蛋白尿、中重度貧血、腎功能受損、白蛋白降低,飲食不規律等。
如何緩解孕期水腫(生理性)
如果是輕度的生理性水腫,可以通過減少食鹽的攝入、抬高下肢,促進血液循環這些措施來緩解。如果是特別嚴重的生理性水腫,且伴有一些不適的症狀,則需要醫生來幫助處理。
病理性的水腫,需要找到病因,對症治療。
生理性水腫具體措施方法有:
1.充分休息
消除水腫最好的方法就是靜養,人在休息狀態時體內的代謝率下降,循環負擔減低,水腫自然會減輕或消失。
2.低鹽高蛋白飲食
懷孕後身體需要大量優質蛋白,保證充足的蛋白供應,不僅有助於胎兒的成長發育,而且還能提高孕婦血漿白蛋白含量,提高血管膠體滲透壓。此外懷孕後,身體會出現水鈉瀦留的情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適當控制鹽分的攝取。
3.抬高雙腿
孕婦把雙腿抬高約15度維持15~20分鐘,幫助下肢血液回流、降低下肢靜脈壓力。抬高下肢不僅能夠緩解水腫情況,還可以預防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生。
4.左側臥位
孕婦可以採取左側臥,這樣可以減輕子宮對腹主動脈及下腔動脈的壓迫,減輕血液回流的阻力。
5.穿著合適的衣物
穿著緊身的衣服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引發身體浮腫。因此孕婦在懷孕期間儘量穿著寬鬆保暖的衣服。為了減少過多血液堆積在下肢,長期站立或是保持坐姿的孕婦可以穿戴抗血栓彈力襪。
6.進食足量的蔬菜水果
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它們可以提高機體抵抗力,加強新陳代謝,還具有解毒利尿等作用。
7、按摩
按摩對促進血液循環也有一定的效果,有助減輕孕期水腫的症狀。
不過,孕期按摩有一定的禁忌,例如在空腹和餐後不能立馬進行按摩;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病史的孕媽不適宜按摩;孕早期和臨近分娩前一個半月,手法要輕柔;按摩時避免大腿內側、乳頭等容易引發宮縮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