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436字
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最近經常聽到家長們討論孩子膽小是不是「天生」的問題?
確實,有些孩子可能性格文靜,對外界事物非常害怕,但絕大多數孩子表現出膽小的行為,很有可能是因為家長的原因。
前幾日有個心理諮詢實例,正好可以分享給大家,家長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與孩子的交流中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1
孩子膽小?
家長要警惕「習得性無助」
前幾日一位家長帶著孩子來做心理諮詢,家長說孩子特別膽小,都不敢叫人,在學校的時候也不會交朋友更別說參加什麼興趣活動了。
她去醫院做了檢查後,發現孩子的生理情況都是正常的,總是查不出來原因,害怕孩子以後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
心理醫生認真地為孩子做了心理測查後,發現孩子智力正常,但自我保護意識過強,害怕困難,害怕失敗,整個測試過程中都缺乏主動性,也沒有一般兒童的好奇心。
綜合測驗時的表現、測驗結果及家庭教育情況,這個男孩患的是一種叫「習得無助行為」的心理障礙。
我們家長只要留心就可以發現,這種膽小的兒童並不少見。
心理學研究表明,「膽小」其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膽小」的背後實際上是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擔心自己在同伴、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無助行為」。
這樣的孩子會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歸咎於自己「笨」,這對個體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是一大打擊,因而有這種歸因的兒童,往往表現為迴避挑戰,尋求獲得對自己能力的良好評價,避免出現對自己能力的不良評價。碰到障礙、失敗時,表現出低堅持性,常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低能力,並產生負性的自我認知和不良情緒,即形成一種非適應性的「無助」反應模式,並用這種「無助行為」來消極地保護自己。
可以說孩子膽小,99%是因為父母的原因。
2
家長這麼做
孩子當然會「膽小」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孩子出現「膽小」行為,家長是否有過以下一些行為?
1. 自己情緒不穩定,向孩子傳遞危險信息
向孩子傳遞恐懼信息,是很多家長不自覺就在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出現稍微危險一點的行為,家長就大呼小叫,表現得十分惶恐,那麼孩子透過家長的言語、眼神與動作,看到的便滿是恐懼,他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
情緒不穩定的家長,大多孩子都會膽小。
在情緒化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也會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
父母的情緒決定著一個家庭的溫度,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性格,溫和的父母,才會養育出溫和的孩子。
根據2019年《中國親子陪伴質量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在親子陪伴過程中,27.3%的家長表示自己沒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和孩子玩耍。
他們看到孩子不聽話時心煩意亂,可能會大聲責備孩子。
我們不能穩定自己的情緒,總是去吼叫孩子,不僅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還會讓孩子變得膽怯自卑。
2.變相地暗示孩子膽小,否定孩子
孩子在某個階段出現恐懼與陌生人交往,害怕陌生環境或者某些特定的事物,原本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
但是,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很多家長就會變得十分焦慮。於是,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下面的情景:
媽媽帶著「膽小」的孩子外出,見到熟悉的鄰居,立刻鼓勵孩子叫「阿姨」。但是,小傢伙一點都不配合,不僅不打招呼,反而將小臉埋在媽媽懷裡,採取避而不見的方式迴避對方,或者拽著媽媽的衣服,躲到媽媽背後,一副膽怯的模樣。在鼓勵孩子打招呼不成的情況下,媽媽尷尬地來上一句:「我們家孩子現在越來越膽小了,真拿他沒辦法。」於是,在這樣的暗示下,孩子認可了家長貼的標籤,真的變得越來越膽小了。而家長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給孩子的評價十分貼切,變得更焦慮了。於是,一個惡性循環形成了。
3.強化孩子的恐懼心理
孩子一膽小,家長便焦慮。
家長一焦慮就會持續給孩子施壓,比如非要拉著他去跟人打招呼,或者不斷地給他講道理,甚至恐嚇他:「如果你不叫人,我就……」這種處理問題的模式反而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啊哈,只要我堅持不叫人,爸爸媽媽就會花更多的時間陪伴我。好啊,那我就乾脆不說了吧!
或者孩子會覺得:啊,我本來就怕!結果爸爸媽媽還這樣逼我,現在我更怕了。乾脆以後不要出門了吧!於是,這種持續施壓的方式反而成了強化孩子膽小的催化劑,帶來的是南轅北轍的結果。
3
想要讓孩子擺脫膽小的問題
家長要先做出改變
研究表明,兒童對失敗歸因方式的形成,與兒童的智力並無關係,卻與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及失敗後的評價有關。
若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高,使孩子無法達到要求,便導致經常失敗。
一方面,孩子由於經常失敗使家長由期望變失望,從而招致家長更多的批評、抱怨和貶低,孩子由此更加感到灰心、沮喪,並嚴重損害個人的自尊與自信,為維護自尊,便會產生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逃避困難;
另一方面,過多的失敗體驗和經常被貶低,勢必影響孩子自我信念的確立,產生「我確實不行」的自我認同,進而構成消極的自我概念,以致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
這類兒童,常把困難看成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威脅,行動時把「成績」當成追求的目標,因而儘量迴避困難,以至對任何事物都持反感、厭倦態度,並產生退縮傾向。
反之,若父母能以孩子的實際能力要求他們,在孩子遭受挫折時能幫他們分析原因,使他們知道失敗只是自己學習不夠、努力不夠,只要再加努力就一定能學會,這時,孩子就會把學習作為追求的目標,就會勇於去探索和追求了。
所以,家長在撫育孩子時,對孩子的要求必須符合孩子心身發展的規律和實際能力,不能要求過高或操之過急。當孩子面臨著挫折或學業困難時,不要一味地批評、抱怨、貶低,而要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他們去克服困難,尤其是對他們那種不怕困難、敢於向困難挑戰的精神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因此,想要孩子擺脫膽小的問題,首先需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完成自我成長,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發展得更好。
4
給家長的幾點建議
1、要改變過於挑剔孩子短處的做法
要去觀察和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進步,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揚,使他們重新體驗成功的樂趣,並重建自信。
2、多陪孩子,尤其是父親。
母親在教育的時候,會比較容易按照自己女性的原則標準,要求孩子順從聽話。相對母親來說,父親更加外向、勇敢、果斷。爸爸帶著孩子玩耍的內容一般也更加能鍛鍊孩子的膽量。如果說媽媽像月亮,那么爸爸就像太陽。一個孩子很難沐浴著月光長成一個陽光少年,他必須吸收來自爸爸的太陽光輝,才能形成開朗的心態。
這裡強調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並不是說母親的不重要。而是希望那些習慣了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唱「獨角戲」的人們,重視起父親對孩子的影響,給予孩子更均衡的愛!
3、要改變孩子對失敗和成功的不正確認識。
在孩子面臨失敗時,不要動不動就責罵他「笨」,質疑他的能力,發現他們是屬於不夠努力或是學習方法不對的問題才是家長的任務。家長還可以在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中,利用各種實例,教育他們認識到,失敗和成功都是學習和訓練成果的一種標誌,失敗只是代表學習程度還不夠,只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就會取得成功。
4、要加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
爸媽們可以與孩子共同體驗失敗,如與孩子真切地談談過去的失敗經歷與體會,或與他一起參加角逐活動,共享成功與失敗。同時可以訓練孩子「負重」,即讓孩子承擔一些有難度的任務,努力就能完成,可以得到肯定與讚揚,不努力就會失敗,就會受到批評和責罰。
教育專家李玫瑾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或心理問題,一定是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我們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膽怯的孩子總是缺少那麼一點勇氣,缺少一點自信,需要一點獨立,需要一個鼓勵的肯定。
在為孩子指引航線的時候,我們需要同孩子一同向前,陪伴他一同成長。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被父母的愛所包圍,能夠堅強自信地走向自己的未來。
點個「分享」,一起培養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