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怕生不自信:99%的原因出在你身上

2020-08-27 幸福律動


全文3436字

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最近經常聽到家長們討論孩子膽小是不是「天生」的問題?


確實,有些孩子可能性格文靜,對外界事物非常害怕,但絕大多數孩子表現出膽小的行為,很有可能是因為家長的原因。


前幾日有個心理諮詢實例,正好可以分享給大家,家長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與孩子的交流中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1

孩子膽小?

家長要警惕「習得性無助」


前幾日一位家長帶著孩子來做心理諮詢,家長說孩子特別膽小,都不敢叫人,在學校的時候也不會交朋友更別說參加什麼興趣活動了。


她去醫院做了檢查後,發現孩子的生理情況都是正常的,總是查不出來原因,害怕孩子以後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


心理醫生認真地為孩子做了心理測查後,發現孩子智力正常,但自我保護意識過強,害怕困難,害怕失敗,整個測試過程中都缺乏主動性,也沒有一般兒童的好奇心。


綜合測驗時的表現、測驗結果及家庭教育情況,這個男孩患的是一種叫「習得無助行為」的心理障礙。



我們家長只要留心就可以發現,這種膽小的兒童並不少見。


心理學研究表明,「膽小」其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膽小」的背後實際上是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擔心自己在同伴、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無助行為」。


這樣的孩子會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歸咎於自己「笨」,這對個體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是一大打擊,因而有這種歸因的兒童,往往表現為迴避挑戰,尋求獲得對自己能力的良好評價,避免出現對自己能力的不良評價。碰到障礙、失敗時,表現出低堅持性,常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低能力,並產生負性的自我認知和不良情緒,即形成一種非適應性的「無助」反應模式,並用這種「無助行為」來消極地保護自己。


可以說孩子膽小,99%是因為父母的原因。



2

家長這麼做

孩子當然會「膽小」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孩子出現「膽小」行為,家長是否有過以下一些行為?


1. 自己情緒不穩定,向孩子傳遞危險信息


向孩子傳遞恐懼信息,是很多家長不自覺就在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出現稍微危險一點的行為,家長就大呼小叫,表現得十分惶恐,那麼孩子透過家長的言語、眼神與動作,看到的便滿是恐懼,他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


情緒不穩定的家長,大多孩子都會膽小。


在情緒化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也會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


父母的情緒決定著一個家庭的溫度,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性格,溫和的父母,才會養育出溫和的孩子。


根據2019年《中國親子陪伴質量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在親子陪伴過程中,27.3%的家長表示自己沒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和孩子玩耍。


他們看到孩子不聽話時心煩意亂,可能會大聲責備孩子。


我們不能穩定自己的情緒,總是去吼叫孩子,不僅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還會讓孩子變得膽怯自卑。



2.變相地暗示孩子膽小,否定孩子


孩子在某個階段出現恐懼與陌生人交往,害怕陌生環境或者某些特定的事物,原本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


但是,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很多家長就會變得十分焦慮。於是,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下面的情景:


媽媽帶著「膽小」的孩子外出,見到熟悉的鄰居,立刻鼓勵孩子叫「阿姨」。但是,小傢伙一點都不配合,不僅不打招呼,反而將小臉埋在媽媽懷裡,採取避而不見的方式迴避對方,或者拽著媽媽的衣服,躲到媽媽背後,一副膽怯的模樣。在鼓勵孩子打招呼不成的情況下,媽媽尷尬地來上一句:「我們家孩子現在越來越膽小了,真拿他沒辦法。」於是,在這樣的暗示下,孩子認可了家長貼的標籤,真的變得越來越膽小了。而家長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給孩子的評價十分貼切,變得更焦慮了。於是,一個惡性循環形成了。


3.強化孩子的恐懼心理


孩子一膽小,家長便焦慮。


家長一焦慮就會持續給孩子施壓,比如非要拉著他去跟人打招呼,或者不斷地給他講道理,甚至恐嚇他:「如果你不叫人,我就……」這種處理問題的模式反而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啊哈,只要我堅持不叫人,爸爸媽媽就會花更多的時間陪伴我。好啊,那我就乾脆不說了吧!


或者孩子會覺得:啊,我本來就怕!結果爸爸媽媽還這樣逼我,現在我更怕了。乾脆以後不要出門了吧!於是,這種持續施壓的方式反而成了強化孩子膽小的催化劑,帶來的是南轅北轍的結果。



3

想要讓孩子擺脫膽小的問題

家長要先做出改變


研究表明,兒童對失敗歸因方式的形成,與兒童的智力並無關係,卻與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及失敗後的評價有關。

若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高,使孩子無法達到要求,便導致經常失敗。


一方面,孩子由於經常失敗使家長由期望變失望,從而招致家長更多的批評、抱怨和貶低,孩子由此更加感到灰心、沮喪,並嚴重損害個人的自尊與自信,為維護自尊,便會產生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逃避困難;


另一方面,過多的失敗體驗和經常被貶低,勢必影響孩子自我信念的確立,產生「我確實不行」的自我認同,進而構成消極的自我概念,以致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


這類兒童,常把困難看成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威脅,行動時把「成績」當成追求的目標,因而儘量迴避困難,以至對任何事物都持反感、厭倦態度,並產生退縮傾向。


反之,若父母能以孩子的實際能力要求他們,在孩子遭受挫折時能幫他們分析原因,使他們知道失敗只是自己學習不夠、努力不夠,只要再加努力就一定能學會,這時,孩子就會把學習作為追求的目標,就會勇於去探索和追求了。



所以,家長在撫育孩子時,對孩子的要求必須符合孩子心身發展的規律和實際能力,不能要求過高或操之過急。當孩子面臨著挫折或學業困難時,不要一味地批評、抱怨、貶低,而要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他們去克服困難,尤其是對他們那種不怕困難、敢於向困難挑戰的精神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因此,想要孩子擺脫膽小的問題,首先需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完成自我成長,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發展得更好。


4

給家長的幾點建議


1、要改變過於挑剔孩子短處的做法


要去觀察和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進步,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揚,使他們重新體驗成功的樂趣,並重建自信。


2、多陪孩子,尤其是父親。


母親在教育的時候,會比較容易按照自己女性的原則標準,要求孩子順從聽話。相對母親來說,父親更加外向、勇敢、果斷。爸爸帶著孩子玩耍的內容一般也更加能鍛鍊孩子的膽量。如果說媽媽像月亮,那么爸爸就像太陽。一個孩子很難沐浴著月光長成一個陽光少年,他必須吸收來自爸爸的太陽光輝,才能形成開朗的心態。


這裡強調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並不是說母親的不重要。而是希望那些習慣了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唱「獨角戲」的人們,重視起父親對孩子的影響,給予孩子更均衡的愛!


3、要改變孩子對失敗和成功的不正確認識。


在孩子面臨失敗時,不要動不動就責罵他「笨」,質疑他的能力,發現他們是屬於不夠努力或是學習方法不對的問題才是家長的任務。家長還可以在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中,利用各種實例,教育他們認識到,失敗和成功都是學習和訓練成果的一種標誌,失敗只是代表學習程度還不夠,只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就會取得成功。


4、要加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


爸媽們可以與孩子共同體驗失敗,如與孩子真切地談談過去的失敗經歷與體會,或與他一起參加角逐活動,共享成功與失敗。同時可以訓練孩子「負重」,即讓孩子承擔一些有難度的任務,努力就能完成,可以得到肯定與讚揚,不努力就會失敗,就會受到批評和責罰。



教育專家李玫瑾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或心理問題,一定是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我們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膽怯的孩子總是缺少那麼一點勇氣,缺少一點自信,需要一點獨立,需要一個鼓勵的肯定。


在為孩子指引航線的時候,我們需要同孩子一同向前,陪伴他一同成長。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被父母的愛所包圍,能夠堅強自信地走向自己的未來。


點個「分享」,一起培養自信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孩子膽小怕生是因為性格內向?這幾種行為才是主要原因,家長注意
    凌凌今年九歲了,剛上三年級,她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也非常聰明懂事,但凌凌身上就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膽小不敢說話。據她的班主任老師說,凌凌平常上課從不舉手回答問題,偶爾被老師點到名也顯得非常緊張。下課後的凌凌通常會安安靜靜坐在位置上,從不見她跟別的孩子嬉戲打鬧。
  • 孩子性格膽小怕生,和這三大原因有關,父母的做法很重要!
    生活裡我們經常能看見這樣的孩子,看人的眼神怯生生的,一說話就緊張害怕,而且聲音也特別小,通常我們會給這樣的孩子定義為「性格內向」。那麼孩子膽小怕生,真的就只跟性格有關係嗎?孩子「怕生」有一部分原因是先天的性格內向,平時在家中可能也不愛說話。
  • 不那麼膽小怕生了
    再後來我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領悟到一些育兒的理念,那就是:接受孩子的現狀,給孩子創造社會交往的環境,然後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長。在我的心態調整的同時,朵朵也在每天不知不覺進步著。從最初的看見別的小朋友就害怕要躲開,除了蕩鞦韆,其他的項目基本上不會玩,不敢玩,到現在自己獨立玩耍裡面所有的項目。蹦床,滑梯,獨木橋,吊橋等,而且不要大人幫助,還喊著讓媽媽離遠一點看著,她自己玩。看到有大一點的孩子在蹦床,她也敢上去和別人一起蹦,不受別人影響。在家裡也不在時刻粘在我身上。我終於有一點點時間了。
  • 長大後的一事無成,皆因孩童時期膽小怕生!家長請你別再錯做這些
    孩子問題千種萬般,無需驚慌和憂慮,你所經歷的,我同樣經歷過,孩子單行奔襲的這一程相送,我們都不希望錯過太多,更不希望自己錯的太多。 那就讓我們化繁為簡,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饋問題的四步法,逐一攻破育兒難題,連篇累牘不如一個方法啟迪的深遠和實操的簡便。
  • 小孩膽小怕生是自閉的表現嗎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因此孩子在成長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性格也會不一樣。一些家長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比較膽小,其實是由於許多的原因而造成。自閉症的孩子也會出現膽子小的症狀,那麼小孩膽小怕生是自閉的表現嗎?不少的家長對這個問題很關注。
  • 孩子膽小怕生怎麼辦?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家長的正確引導才是關鍵
    孩子膽小怕生可能是很多孩子存在的共同現象,但是有些家長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大方,很小家子氣,會在人多的地方強迫孩子去和外人接觸,這樣不但不會對孩子的性格有所改變,還會適得其反。所以家長首先要知道,教育是一件需要花費時間的漫長工作,是急不來的一件事,而改變孩子膽小怕生的性格更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對於性格膽小,不敢與外人接觸交往的孩子,家長就一定要創造機會讓他與人接觸,那麼首先就需要多帶孩子外出,經常待在家裡的孩子,性格肯定不會有多開朗。
  • 孩子不自信?父母要學會愛自己,而不是從孩子身上找原因
    但是讀了那麼多書,有一個問題我始終無法解決,就是當我三番五次教孩子數學題,孩子很難儘快理解和掌握時我產生的不良情緒根本無法控制,由於一次次的批評孩子,孩子變得很自卑。以前我總認為是自己育兒知識掌握得太少,方法不對,直到閱讀了《當你開始愛自己 全世界都會來愛你》這本書,我才明白原來是我沒有學會愛自己。
  • 孩子缺乏信心,父母可以了解下「歸因效應」,幫助孩子重拾自信
    小慧說:我女兒就是膽小怕生,什麼事情都不敢做,唱歌跳舞都被老師表揚,但是讓她在家裡表演一段的時候,她都不敢。上次班級裡舉行聯歡會,這孩子上臺前竟然怯場了,最後也沒上場,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歸因效應指的是人們利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對某件事或者某種行為的動機做出解釋、原因預測的行為。
  • 孩子不自信源於父母?記住這十句話,不懂教育也能養出自信孩子
    例如:五音階差、記憶力差、協調能力差、動手能力差、理解能力差、色感差、方向感差等等,因此經常會被同學取笑,從而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如是嚴重生理問題,束手無策的,肯定要去醫院問診治療。輕的自然能力的欠缺,家長是完全可以幹預和彌補的。但是身體有缺陷的人就一直無法自信、無法成功、無法活出價值了嗎?當然不是。
  • 多少孩子的自信是毀在父母身上?家長別再強迫孩子了
    前言:你知道不自信的孩子有多麼可怕嗎?不自信的孩子身上毫無亮點,他們雖然總是乖巧,但是總是乖巧的卻讓人非常心疼,而且不自信的孩子在生活當中無論做什麼都會不斷的懷疑自己,這樣的孩子會懷疑自我能力,信心非常低,而他們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每一個小孩子在剛剛出生的時候都無法無天,自信心爆棚,最後不知道什麼叫做自卑,而他們之所以沒有自信,原因來自於身邊的環境和他們的父母,有很多孩子的自信就是毀在父母的身上,父母一味的要求孩子努力要求孩子好好學習
  • 自信是成功者的必備,很多人卻被培養得不自信,這是如何發生的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小朋友還是會出現比較膽小怕生的情況。遇到一些疑難雜事更是容易退縮,畏難情緒明顯。與人交流的時候,也會出現分心、走神,專注力差,不願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等。這都是不自信的表現。很多中學生,正值青春少年時,正當青春叛逆的時候,卻顯得很安靜,無欲無求,也不喜歡與人交往,這也是一種不自信。
  • 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是他們!
    有些孩子在學習上特別沒有自信,不敢探索,不敢表達。很多事情還沒有嘗試就認定自己肯定做不好,結果就真的影響了表現,反過來就更加沒有自信了。遇到這樣的孩子,家長該如何鼓勵他,幫助他樹立自信呢?孩子沒有自信其實是家長造成的什麼樣的家長會造成孩子學習自信心差呢?就是家長自身是自卑的,不足的。這種心態投射到孩子身上,總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自己是很高的期望,並且對自己的現狀十分不滿意。
  • 孩子的自信被誰偷走了?
    我一直不直到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因為遺傳,因為我和孩子的爸爸小時候就很膽小怕生,還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什麼事情忽略了。直到有一天,我終於明白,孩子原來是缺乏自信。作為媽媽的我陷入焦慮,這個沒有自信心的孩子長大以後,面對很多機會和選擇的時候,如果她條件反射的選擇放棄和逃避,這將會成為她人生發展怎樣的阻礙?我做了什麼讓我的孩子如此缺乏自信,我該怎麼辦?
  • 為什麼孩子「窩裡橫,外面慫」?心理學家:多半原因出在爸爸身上
    為什麼孩子「窩裡橫,外面慫」?心理學家:多半原因出在爸爸身上現在在大部分孩子的身上都有一種特別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家裡面是「一方霸主」,到外面卻變了樣子,甚至總是躲在大人的身後尋求庇佑。對此行為,大部分家長都會歲孩子說:「你就是典型的窩裡橫,真到了關鍵時候不頂用。」
  • 別讓膽小怕生、內向陪伴孩子長大,這對將來的性格塑造有影響
    孩子本來是怎麼的性格的人,將來也就是那樣的人。其實不然,很多都是跟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生活當中,很多人成年後總是會表現得很懦弱、內向,面對很多事情都不敢,缺少勇氣。其實,這些都是在小的時候養成的。家長們,別讓膽小怕生、內向陪伴孩子長大,這對將來的性格塑造有很大的影響哦。
  • 養出焦慮不自信的孩子,是父母做了這些
    其結果往往是,高焦慮的父母導致了高焦慮的孩子,從而導致了不自信的孩子。要想讓孩子自信,父母要先調整好心態,科學引導,尤其避免打擊孩子自信的一些錯誤做法。即便孩子表現不錯,父母還是會很焦慮,總覺得孩子做得還不夠好。其結果往往是,高焦慮的父母導致了高焦慮的孩子,從而導致了不自信的孩子。所以,要想讓孩子自信,父母要先有好心態,別操之過急。
  • 為何孩子會自卑?是「投射認同」作祟,自卑的父母養不出自信孩子
    造成自卑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家庭因素、環境影響、自我期待過高等等,其中父母的教育與家庭氛圍是決定孩子是否自信的關鍵,自卑的父母是培養不出自信的孩子。脾氣暴躁的人有一句話說,憤怒是無能的表現,一個人在遇事的時候,自卑無能,事情讓他們一籌莫展、手足無措的時候,就會脾氣先行,爆發出巨大的負能量,而自尊自信的人基於對自己的信任,相信一切皆可解決,而表現出淡定從容、溫和的模樣。二、自卑會對孩子造成哪些不良的影響?
  • 成功源於自信,不是孩子不自信,是你沒給孩子自信的機會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相反,再不完美的人,在他身上總會找到那麼一兩個閃光點。試著嘗試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且給予讚美,充分肯定他的價值,你會發現自己和孩子都會變得更加快樂而自信。,收起你嚴肅的表情,和孩子進行良好的互動,你會覺得事情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糟糕。
  • 有的孩子在家很霸道,出門很膽小,原因出在父母身上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這樣的孩子在家裡,他們就像小霸王一樣.遇到不滿意和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大發脾氣,常常會對著父母大喊大叫,甚至會對父母拳打腳踢。可是他在外邊卻很乖,小心謹慎,甚至膽小怕事,即便是被別的孩子欺負了,也不敢反抗,更不敢和大人說,家中的小霸王在外面就變成了一個受氣包。有的家長就忍不住會抱怨,我的兒子在家裡就是小霸王,在外面就很慫。
  •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叫人?心理學家給出原因之後,心疼娃幾秒
    文|秘籍君 前幾天,帶著樂樂去找我的朋友玩,而跟朋友見面時,她要求女兒跟我說「阿姨好」,但是孩子見到陌生人就是喜歡躲在媽媽的後面。所以朋友就非常尷尬地對我說:「孩子沒有禮貌,你別在意。」我笑著對她說:「怎麼會呢,我家孩子也是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