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惜字如金,獨為她做傳,幾首詩帶你走進晚清奇女子柳如是

2020-12-19 美詩美文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一生惜字如金,留給世人的文字,那都是字字珠璣。

然而陳寅恪先生卻花了洋洋數十萬言,專門為一個女子做傳,這個女子,就是清代——柳如是!

之所以會專門來做傳,是因為柳如是才貌雙全,傾國傾城,一生中留下了許多美麗的故事,尤其是她無怨無悔的愛情。而更重要的,其實還是連男兒都比不得的氣節!

陳寅恪

柳如是,家境貧寒,幼年被賣與官宦人家。

她善詩會曲,能書擅畫,風流俊雅,志不羈陋俗,敢追求人生幸福,且明於民族大義,遠勝時官腐儒,堪稱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女子。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為她所著生平為《柳如是別傳》,原題《錢柳因緣詩釋證稿》。陳寅恪對柳如是評價稱"民族獨立之精神",為之"感泣不能自已"。而柳如是的氣節體現,就在於為民族氣節!

連陳寅恪這個生於晚清的漢人,胸中尚有恢復大漢江山的餘骨:

平生所學惟餘骨。

晚歲為詩欠砍頭。

幸得梅花同一笑,

嶺南已是八年留。

這就是民族情感和胸懷!

而柳如是,恰也有這同樣的胸懷。

柳如是

柳如是作為一個煙花女子,她的胸懷的展現還有賴於另一個人,那就是他的愛人——錢謙益。

實際上,錢謙益的性格複雜,早年是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後在南明弘光任禮部尚書。

最後降清,為禮部侍郎。然而據陳寅恪考證,投靠清朝之後的錢謙益並沒有以十足的漢奸走狗的形象立於人世間,而是積極與鄭成功聯繫,參與了反清復明的運動。

而最終,錢謙益在搖擺的人生沉浮中,走到了暮年,寓居蘇州拙政園,實際上是被軟禁。而這個時候,唯有柳如是,是他最大的依靠。他自己說:

慟哭臨江無孝子,從行赴難有賢妻。

其實這個男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左右搖擺不定,而他人生的歷次搖擺,都因為有柳如是掌舵,而免於傾覆。唯有降清,柳如是沒能左右錢謙益,而這也成為錢謙益人生最大的汙點。

所以說啊,不聽老婆言,吃虧在眼前。而這也讓我們看到一個出身煙花的女子,卻擁有男兒都無法企及的氣節,是多麼讓人肅然起敬。

柳如是

那是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然而大男人卻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被人拉住。

然而投降之後的錢謙益並沒有獲得新主子的信任。從順治三年到五年,柳如是夫婦先是返常熟,想還鄉養老。

錢謙益卻突然被捕,柳如是扶病隨行。後又因事被株連,囚南京獄。

經柳如多方斡旋救出錢謙益。最終被軟禁在蘇州拙政園。

可見,叛徒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要不是有柳如是這個妻子,或許錢謙益能否善終,都將是一個疑問。

那麼問題來了,錢謙益那麼老,柳如是卻風華正茂,且出身煙花,他們之間的愛情源於何處呢?

其實,這或許就是文學的力量,是知音和志趣相投的緣故吧。錢謙益堪稱明末著名的學術大師和詩文名家。

不過,由於其人品被乾隆皇帝唾棄,他的很多文字並沒有流傳下來。

而我們只要看看柳如是的文採,卻不得不說這是一名才女無疑了。

金明池·詠寒柳

有悵寒潮,無情殘照,正是蕭蕭南浦。更吹起,霜條孤影,還記得,舊時飛絮。況晚來,煙浪斜陽,見行客,特地瘦腰如舞。總一種悽涼,十分憔悴,尚有燕臺佳句。

春日釀成秋日雨。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縱饒有,繞堤畫舸,冷落盡,水雲猶故。憶從前,一點東風,幾隔著重簾,眉兒愁苦。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

這一首詞,極言人之悽涼,憔悴;或與明代覆滅,滿清入主的時代氛圍有關。

而對於柳如是而言,或許人生最大的安慰便是:「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而與之耳鬢廝磨,燕語呢喃的,正是錢謙益。

而其實,就算是有愛情的滋潤,但家國之恨,還是讓柳如是傷心淚零。這樣的家國氣節,世間有幾名男子能有呢?

《江城子·憶夢》

夢中本是傷心路。芙蓉淚,櫻桃語。滿簾花片,都受人心誤。

遮莫今宵風雨話,要他來,來得麼。

安排無限銷魂事。砑紅箋,青綾被。留他無計,去便隨他去。

算來還有許多時,人近也,愁回處。

雖有愛人相伴,但是國破後,她的眼中,滿是落花飄零,搖颺無依。

《楊花》

輕風淡麗繡簾垂,婀娜簾開花亦隨。

春草先籠紅芍藥,雕欄多分白棠梨。

黃鸝夢化原無曉,杜宇聲消不上枝。

楊柳楊花皆可恨,相思無奈雨絲絲。

天下女子看到楊花只能想到情愛,唯有柳如是,在花中看到的是國讎家恨。

而柳如是最美的詩歌,或許還是這首《夢江南》:

其一

人去也,人去鳳城西。細雨溼將紅袖意,新蕪深與翠眉低,蝴蝶最迷離。

其二

人去也,人去鷺鷀洲。菡萏結為翡翠恨,柳絲飛上鈿箏愁。羅幕早驚秋。

其三

人去也,人去畫樓中。不是尾涎人散漫,何須紅粉玉玲瓏。端有夜來風。

其四

人去也,人去小池臺。道是情多還不是,若為恨少卻教情。一望損莓苔。

其五

人去也,人去綠窗紗。贏得病愁輸燕子,禁憐模樣隔天涯。好處暗相遮。

其六

人去也,人去玉笙寒。鳳子啄殘紅豆小,雉媒驕擁褻香看。杏子是春衫。

其七

人去也,人去碧梧陰。未信賺人腸斷曲,卻疑誤我字同心。幽怨不須尋。

其八

人去也,人去小棠梨。強起落花還瑟瑟,別時紅淚有些些。門外柳相依。

其九

人去也,人去夢偏多。憶昔見時多不語,而今偷悔更生疏。夢裡自歡娛。

其十

人去也,人去夜偏長。寶帶乍溫青驄意,羅衣輕試玉光涼。薇帳一條香。

江南本是柳如是的故鄉!鄉關何處,留給世人以無盡的感慨和悲傷!

說到這,大概就明白了為何陳寅恪老先生獨為她做傳。她有一般女子的才情,痴情,更有著不遜男子的氣節,這是她最打動世人之處。

相關焦點

  • 讀《柳如是別傳》有感
    割發抵金,不與俗人為伍,是為傲; 國破家亡,輕生死,重大義,是為骨;柳如是賣金售玉,犒師反清,傾囊相助,是為俠。五氣集於一身,是為狂女子,奇女子!三百年來,只此一人。陳寅恪感嘆道:「夫女子之能獨立如河東君,實當日所罕見。」  婚後的河東君常衣儒服,飄巾大袖,與牧齋陪四方賓客縱論天下事,牧齋稱其為柳儒士。
  • 柳如是秦淮八豔之一,青山見我應如是,眾名不如最初名
    在那時她便改名為楊愛,楊愛此名出自錢塘娼女楊愛愛,楊愛愛愛上了一個金陵的少年張逞,被張父逼迫離去,三年來憂思不斷,終究一朝香消玉殞。後來北宋詩人蘇舜欽將此事寫成長歌《愛愛歌》,這個故事才廣為流傳。柳如是取名楊愛,或許她和楊愛愛本來就是一樣的人,但是柳如或許想不到她取名楊愛之後,她的命運也驚奇地和楊愛愛相似吧。
  • 陳寅恪詩箋釋八則
    《乙未迎春後一日作》1956年2月,陳寅恪有一首詩《乙未迎春後一日作》,全詩如下:乍暖還寒幾換衣,今年節候與春違。黃鶯驚夢啼空苦,白雁隨陽倦未歸。披史獨悲朱墨亂,看花誰送紫紅飛。東坡文字為身累,莫更尋詩累去非。關於本詩,陸鍵東認為與龍潛有關,胡文輝解為「不談時政」,似皆可商。此詩是陳寅恪對文字改革的感慨。
  • 春花秋月,淚雨風塵,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我是惜夢,你有故事,就來找我!你我雖未見過面,卻能傾聽你的故事,寫出你的故事!作者:惜夢,情感文章作者!已經擁有一切的她完全可以委曲求全,讓自己人生圓滿落幕。丈夫病歿後,她沒有選擇忍辱偷生,面對封建勢力,毅然慷慨以死明理,再次向世人展現了人格的尊嚴。她,曾經煙花女子,絲毫不敢卑微,追求愛情時飛蛾撲火般的勇敢,嚮往真理時生死度外的傲骨。
  • 簡體橫排《陳寅恪合集》出版紛爭:曲高和寡,還是擁抱大眾?
    作為文史大家的陳寅恪,當時對於簡化字持否定態度。 吳宓之女吳學昭在《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一書中記載,「據美延回憶,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改革方案以前,寅恪伯父即對於中國文字將改為拼音而以簡體字過渡,持不同意見……寅恪伯父曾託章士釗帶話給毛公。章老後來告知,大局已定,不容再議。
  • 駁李繼宏《陳寅恪走上神壇之路》
    筆者以為,任何科學研究,能力強了路都走得通,能力弱了路怎麼走都不通,陳寅恪能將「以詩證史」甚至「以史解詩」發揮到極致得益於他深厚的詩學功底,先生的《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的長詩,即使放到那個大師輩出的年代又有幾人寫得出?
  • 陳寅恪:「專於史學,於文學無所解」
    錢岱勳早見《且住樓日乘》論《綠雪堂遺集》:「卷七《書虞山秋槐集後》第三首云:『東林浪子擅風流,紅粉甘心嫁白頭。彭祖兒孫前狎客,捉刀同上絳雲樓。』自註:『吳中有錢岱勳,從柳如是為狎客,酒座賦詩,多所捉刀,名之曰偕。柳歸虞山,偕亦從焉。』按此本王沄《輞川詩·虞山柳枝詞》自注。」《虞初新志》卷十五周亮工《書鈿閣女子圖章前》:「王修微、楊宛叔、柳如是皆以詩稱,然實倚所歸名流巨公以取聲聞。」
  • 女子寫下千古第一奇詩,800多字卻能讀出8000首詩,讀完大呼過癮
    然而還有一種奇是奇特的「奇」,它不同於普通的詩歌作品,不遵循主流的創作規律,而是通過出其不意的方式給人以強烈的震撼,俗稱「奇詩」。今天小解就為大家帶來這一首千古第一奇詩。很可惜,千古第一奇詩的作者並非唐宋人氏,而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的一位弱小女子,名為蘇惠。蘇惠沒有曹植七步奇才的本事,沒有李賀矜奇立異的鬼才,也沒有李白化腐朽為神奇的聖手,她有的只是大把的時間。
  • 陳寅恪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為何晚年卻要為煙花女子立傳?
    "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梁啓超我知道陳寅恪先生,是來自他的那本《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就是這樣一位名譽古今的教授,晚年卻為一位煙花女子立了傳,這是為何?那位煙花女子又是誰?要說清楚這件事,還得從陳先生的生平說起。陳寅恪祖籍江西,生於湖南長沙,祖父陳寶箴乃是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說白了就是出生在高門大戶中,自幼飽讀詩書。
  • 秦淮八豔之首柳如是才華橫溢、眼界開闊卻為何註定一生顛沛流離?
    柳如是能詩善畫,她的詩能和當時最有名的文人領袖錢謙益唱和;她的書法,被後人稱為「鐵腕銀鉤」;她自己被當時的人稱為「秦淮八豔之首」;她的才華,足以成為明末清初才女的典範;她的命運和際遇,又充分表現出身為名妓的漂泊和無奈;而她在民族大義面前的選擇,又顯出她的高尚與偉大。
  • 悲悼《柳如是別傳》
    如改用甲子,復不易推記。職是之故,本稿記事行文往往多用清代紀元,實不獲已也,尚希讀者諒之。   錢柳逝世後三百年,歲次甲辰夏月,陳寅恪書於廣州金明館,時年七十五。悲劇《紅樓夢》於非人世界拓出一片人性天地,《柳如是別傳》從歷史深淵推出一團人格光明。
  • 大師陳寅恪與助教黃萱的故事
    又如中國詞曲長短句,亦能隨意誦讀協合韻律。凡此數點聊舉為例證,其他可以推見。斯皆不易求之於一般助教中也。三,黃先生又能獨立自找材料,並能貢獻意見修改我的著作缺點,及文字不妥之處,此點猶為難得。總而言之,我之尚能補正舊稿,撰著新文,均由黃先生之助力。若非她幫助,我便為完全廢人,一事無成矣。上列三條字字真實,決非虛語。希望現在組織並同時或後來讀我著作者,深加注意是幸。」
  • 大師陳寅恪,學問到底有多深,是否吹捧過火?
    學問之淵博,課堂之精彩,是為一時盛況。陳寅恪不但是「公子中的公子」、又被稱為「教授中的教授」,你說這樣一位人物,沒有真才實學,當得起民國那麼多才子的交口稱讚?今人吹捧陳寅恪,大都並不真正了解他,只知道他學問大,而且忠於學術,特別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靈魂」喊出了所有人(不僅僅是文人)心中的想法。
  • 紀念︱陳寅恪與近代中國的學術與思想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陳寅恪文集的出版,陳先生的學術思想逐漸成為新時期史學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典範,引發第一次研究熱潮。1995年三聯書店出版《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以來,更是讓陳先生走進了文化大眾的視野,陳寅恪這三個字也成為一種精神和風骨的代名詞。新世紀以來,新一代學人重新與陳先生的學術思想展開對話。李先生之後談了三聯書店與陳先生著述的出版淵源。
  • 唐詩三百首中的最後一首,是一位奇女子所作,後兩句小學生都會背
    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300多首唐詩,其中最後一首是來自唐代奇女子杜秋娘的《金縷衣》,杜秋娘是潤州(江蘇鎮江)人,其天生麗質,能歌善舞,也擅長填詞作曲。他本是鎮海節度使李錡的小妾,後因罪沒入宮中並得到唐憲宗的寵幸,唐穆宗即位後又任命她為兒子李湊的傅姆,可謂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金縷衣唐代:杜秋娘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 陳正宏│蔣天樞先生與《陳寅恪文集》
    當時陳先生請蔣先生過錄《元白詩箋證稿》的校訂之文帶回上海,並讓蔣先生抄錄了他尚不願公之於世的一批詩作,即1948年由北京南來後的作品。臨別,陳先生特意賦詩二首為贈,即《廣州贈別蔣秉南》:其一不比平原十日遊,獨來南海吊殘秋。瘴江收骨殊多事,骨化成灰恨末休。
  • 對新刊簡體字版《陳寅恪合集》的疑問
    此後,無論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陳寅恪文集》,還是三聯書店發行的《陳寅恪集》,都是尊重和遵循陳先生的安排的。 為什麼呢?因為一,合法。古籍整理作品和相關學術著作可以使用繁體字。二,合理。陳先生是歷史學家,他的著作大量引用歷史文獻。
  • 陳尚君︱《陳寅恪文集》與近四十年學術轉型
    《陳寅恪文集》當年是陸續出版的,最早一冊是《元白詩箋證稿》,1978年4月出版,那時還沒有用文集的名義,僅是再版。那時我還在讀本科,準備考研究生,立即就買了。1978年到1981年,文集陸續出版,成為讀文史的師生普遍閱讀的著作,影響非常廣泛。《柳如是別傳》剛剛出版,同學束景南看得很仔細,有一段他看得非常之興奮,是講到陳子龍和宋徵輿爭柳如是,宋急到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