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跟我吐槽,超長假期再不開學,她就要崩潰了。
自從宅家,她兒子便越睡越晚。每天晚上哄睡,簡直就是一場戰鬥,搞得她心力交瘁。
那天,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她開始催兒子快快洗漱。
可6歲的小男孩根本不聽話,一會兒要玩玩樂高,一會兒要看一集動畫片,一會兒又說肚子餓了想吃餅乾……
閨蜜徹底爆發,忍不住扯著嗓子吼起來,把兒子給罵哭了。那天晚上,小傢伙是掛著眼淚,在默默啜泣中睡著的。
看著可憐巴巴的小人兒,這麼委屈地睡著,不知道他心裡該有多難受,閨蜜暗暗後悔。
聽了閨蜜的訴苦,我特別能理解她。
充足的睡眠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到點就乖乖洗漱,好好睡覺呢?
但是,想讓孩子乖乖睡覺,似乎比登天還難。
情緒波動,孩子的睡眠「殺手」
睡覺是一天中最放鬆愜意的時刻,不應該讓孩子帶著傷心委屈入眠。
著名科學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曾發表的一項中美聯合研究顯示:人倘若帶著怒氣、悲傷等情緒入睡,將會強化大腦中的負面記憶,從而使心情更糟。
孩子如果長期在睡覺前接收負面情緒,不僅會有心理負擔,而且還會影響他們的心態和性格,從而對身心造成傷害。
因此,當孩子不肯睡覺時,責備、吼罵、衝他們大發脾氣的做法並不可取。
同時,也不建議讓孩子睡前玩得太興奮。
記得有一次,我陪著女兒在家玩追逐打鬧的遊戲,一下子玩得忘了時間。直到臨睡前,小傢伙始終處於特別嗨的狀態,沉浸其中久久不肯入睡。
當天夜裡,女兒睡得很不踏實,始終輾轉反側,還說起了夢話。
無論是哭泣、大喊大叫還是笑個不停,臨睡前這些極端而激烈的情緒體驗,都會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兒童睡眠衛生指南》中提到,應該為孩子「安排3-4項睡前活動,活動內容每天基本保持一致,固定有序,溫馨適度。活動結束時,儘量確保兒童處於較安靜狀態。」
好習慣,是好睡眠的開始
睡覺前除了照顧好孩子的情緒,還必須培養良好的睡前習慣,做好以下這幾件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爸爸媽媽習慣在孩子臨睡前給他們玩一會兒手機或平板電腦,但其實這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電子產品的屏幕會釋放藍光,抑制大腦分泌褪黑素。而褪黑素正是人體促進睡眠的激素。
長時間讓孩子睡前玩電子產品,會破壞他們的深度睡眠。
韓國誠信女子大學心理學教授徐秀妍等人的研究發現:手機不僅容易使人失眠,還會增加患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風險。
美國兒科學會明確指出:「孩子至少在睡前一小時就要避免和平板、手機、電視等接觸。」
因此,遠離這些電子產品,是孩子擁有優質睡眠的前提。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廣東一名5歲男孩在幼兒園午睡時死亡,原因是吃飽之後馬上睡覺,引起食物反流,堵塞氣管而窒息。
類似的悲劇不止發生過一起。因此,當孩子準備睡覺以後,不建議再吃太多非流質的食物。
晚飯也儘量不要吃太晚。
曾有調查顯示,「包括夜宵在內,青少年兒童每天最後一餐的進食時間點會顯著影響其睡眠時長。自18點起,小學生睡眠時長會隨晚餐時間點的推遲顯著下滑。」
給孩子吃太多太飽,胃裡的食物來不及消化就匆忙入睡,這不但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還不利於正常作息時間的培養。
如果孩子睡覺前感到飢餓,可以給他們衝一杯牛奶或奶粉,流質食物有助眠效果。
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建議,學齡前兒童(3-5歲)每天應睡夠10-13個小時,學齡兒童(6-13歲)則是9-11個小時。
然而,去年頒布的《2019年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卻顯示,中國6到12周歲的兒童平均睡眠時長為8.45小時,與推薦睡眠時長仍然存在著差距。
因此,引導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至關重要。
侄子小時候,也一度是睡渣一枚。為了改善他的睡眠情況,嫂子沒少下功夫。
每天晚上,她都會適時為侄子營造入睡氛圍,一旦發現孩子出現打哈欠、揉眼睛等入睡信號時,便會及時把握住。
作為家長,不妨結合孩子白天的狀態,來調整他們晚上的睡眠時間點。白天需保證一定的運動量,並且不要讓午睡時間太晚太長。
睡前儀式感,給孩子一夜好夢
《小王子》裡說:「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讓睡覺這件小事也變得鄭重而不簡單。而這份重視,能促使孩子更加用心地對待它。
宜家曾拍過一支廣告「贏在睡眠」。畫面中,每個人睡前都有特定的專屬動作要完成——祈禱、冥想、貼鼻貼保持呼吸、擦護膚品……
「這份認真的姿態,能讓人不斷優化自己的睡眠,變得更健康、更開心,反應更敏銳。」
作為家長,我們不妨引導孩子擁有固定的睡前儀式。比如,一個美好的故事、一個甜蜜的親吻、一句暖心的告白、一個緊緊的擁抱……
林志穎曾多次在微博上曬出他為兒子們讀睡前故事的照片。
無論是大兒子Kimi,還是雙胞胎兄弟Kyson和Jenson,他們出生以後,每天晚上都是聽著故事入夢的。
一冊童書或繪本,爸爸媽媽用輕柔的聲音為孩子娓娓道來,這是極好的安睡禮。
聊天也是一項很不錯的睡前活動。很多家長都是利用這段時間,來增進親子感情,並加深對孩子的了解。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與妻子米歇爾就跟兩個女兒有一個專門的「促膝時間」。每天晚上,他們都會與兩個女兒臥談聊天。
吳尊、賈靜雯、胡可等明星也都曾在採訪中提到,自己睡前會和孩子談心聊天,了解他們每天的變化。
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調查表明,每天和父母進行睡前聊天的孩子,其語言能力也會大大超出同齡人。
其實,無論是講故事、聊天、擁抱親吻,還是其他睡前儀式,最重要的便是要輕鬆而溫馨,既有助於睡眠,還能讓孩子從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汲取父母愛的力量,給孩子一夜甜甜的好夢。
莎士比亞曾說:「睡眠是生命筵席上的一道滋補品。」
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是孩子強健體魄的基礎,是個人發展的先決條件。沒有它,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將是空談。
願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嬰兒般的睡眠,以夢為裳,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