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近來發生了很多對女性懷有惡意的新聞,方洋洋被丈夫公婆虐待身亡,美妝博主宇芽在家中被前男友施虐,柳州女子當街被丈夫毆打致死……
根據世衛組織提供的資料,世界上每三名女性就有一位一生中曾遭受過身體暴力或性暴力,大多來自親密伴侶。
上面提及的每一個案件,都猶如驚濤駭浪在人們心中翻滾:2020年了,還有這麼多女性遭受來自丈夫的暴力傷害,而我們所看見的,可能還只是冰山一角……
冷暴力也是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並不是一定要發生生理上的實質性傷害才成立,長期的不聞不問,在妻子面前或在家庭中充當「透明人」,不對家庭成員的情感付出有所回應,構成冷暴力的話,其實也是一種家庭暴力。
並且這樣的傷害,有時並不比其他的輕。
因為,被冷暴力的一方容易因此陷入自我懷疑中:
「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所以他才不肯理我。」
可是,這樣的追問很多時候沒有意義,溝通和交流如果喪失了一方的在場,並沒有答案。
冷暴力的實質是拒絕溝通,遭受暴力的一方與其苦苦思索,不如正向回應,建立積極溝通。
小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很多被解救出家庭暴力漩渦中的女性,卻反過來為施暴者辯解:
「他只是一時失手,不是有意的。」
「雖然他脾氣控制不住打了我,可是平時還是對我很好的。」
一位律師講述自己經手的家暴案時說,「真正愛你的人,是捧在手心裡,而不是用手去打你。」
傷害成為現實,無論怎樣的藉口、理由都不能作為掩飾和開脫。但人容易被情感影響,對事情做出不夠理性的判斷。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即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有很大的機率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甚至還有不少被診為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症。
想要釐清是否因為情感而失去理性判斷,不如試著將對方好的地方和做錯的地方分別記下來,試著換位思考,假如自己是旁觀者,好與壞是否可以互相抵消,自己為對方做的解釋,有哪些是出於相處的情感,有哪些是正確的判斷。
尤其小心,當周圍都勸你「忍忍」,「為孩子著想」時,想一下,如果有機會擺脫這樣的環境,要不要試試?孩子成長在充滿口角和肢體暴力的家庭環境中,真的是好的嗎?
換一個角度思考,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