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一次戰爭也沒打贏過,但卻推翻了清王朝,埋葬了中國封建王朝制度!

2021-02-07 理智思享


清朝末年,統治階級各種問題凸顯,就像是程序裡面的bug。為了拯救命懸一線的國家和民族,無數人前赴後繼地改各種bug,然而清王朝痼疾太繁持續惡化,已到了無藥可治的地步。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孫中山決定放棄改bug,轉而開始思考如何重寫程序,於是就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武裝革命起義。

認識很深刻,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第一人。

但是革命這種事情,口號簡單,執行太難。難到什麼程度?難到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終其一生也沒打贏過一次。

孫中山一共發起了10次革命,都失敗了。雖然結果都相同,但原因各種各樣。

第一次,1895年10月,廣州起義。這一年的1月,洋務運動的碩果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對清王朝再也不抱任何幻想的國父先生開始籌備起義。剛準備妥當,事情洩露,領導者被捕,廣州起義宣告失敗。雖然一槍沒放,但這是一個勇敢的開始。

第二次,1900年10月,惠州起義。這一年義和團大鬧京城,國父先生派人在惠州聯絡起義。這次起義開了槍,而且還有較大進展,人數一度達到2萬。但因日本的破壞和清政府的鎮壓,終因彈盡糧絕而解散。

第三次,1907年5月,黃岡起義(潮州)。人數數百,攻入潮州黃岡。因清朝的大舉進攻,堅持數天之後,因傷亡過重而失敗。

第四次,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義。這次截獲了清軍水師裝備,並與清軍戰鬥十幾天,因為寡不敵眾自行解散。

第五次,1907年9月,欽廉防城起義。3000多人進攻欽州府城等地,這次因為腹背受敵而失敗。但是這次起義,開始宣揚自由、博愛、平等的思想。

第六次,1907年12月,鎮南關起義。起義軍一度佔領了清軍三個炮臺,孫中山還親自開炮轟擊清軍。然而後來因為彈藥準備不足,遭遇清軍圍攻,寡不敵眾而失敗。

第七次,1908年3月,欽康上思起義。一度擊敗清軍,後因彈藥補給不夠,宣布解散。

第八次,1908年4月,河口起義,隊伍一度由300人發展到3000人,後寡不敵眾,失敗。

第九次,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這次已經成功策反了清政府的新軍,然而因準備不周,被清軍突襲而失敗。

第十次,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因消息提前暴露,遭遇當局圍剿,失敗。

看完這十次起義,我們得說:孫中山先生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而具體到某一場戰爭的話,額,我們就不具體了。

在第十次起義失敗之後,國父先生有些喪氣。革命至今,已經有了17年了。

17年,都夠一個呱呱墜地的幼兒長成精壯有力的小夥了。

17年,嘔心瀝血、四處遊說、漂泊不定,都是為了心中那個理想,而那個理想,究竟何時才能實現呢?

於是,鬱鬱寡歡的國父先生去了美國,暫避風頭。

我們看歷史的時候從來都是馬後炮,我們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知道什麼時候什麼事情會結束,完全上帝視角。而對於當事人來說,完全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情。革命這玩兒也沒個進度條,國父先生也不知道革命進行到什麼程度了。但凡有個進度條,國父先生怎麼說也不會走,肯定要留下來領導下一次起義--武昌起義。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這場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稱之為辛亥革命。

我們不禁要為國父先生惋惜,他失去了親手推翻清政府的機會,而且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鬥爭了17年,剛打個盹兒,對手垮了。就像打了半天輸出,結果全是助攻,人頭被搶。

實際上,孫先生被稱為國父,那是名副其實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孫中山起了非常非常大的作用。此前的每一次失敗的革命,都是一次又一次撼動清政府這間千瘡百孔的破屋子。就像是擰罐頭,前面一個人擰了好多次都沒有擰開,換人一下子擰開了,並不是說前面那個人沒有起作用,其實他已經無限接近擰開了。只是苦於沒有進度條顯示,所以誰也不知道擰開的那一次,會是哪一次。

孫中山搖了十次之後,辛亥革命一下子推倒了清政府。但是成功之後,找不到一個有名望的人來當領袖,有人趕緊找孫中山,孫中山即刻回國,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


即使沒有打贏過一場戰爭,孫中山依然推翻了清王朝。

但是另一個東西,是孫中山親手幹掉的,這就是比清王朝更久遠、更根深蒂固、更難消滅的----封建王朝制度。


推薦閱讀:中國欲了解世界文明必須看清自己坐標,西方價值觀分析中國人和中國歷史


歷史學家朱維錚曾打過一個比方:想像中國是僅有一個窗戶的房間,外國學者只能通過窗戶看裡面,而中國的歷史學家在屋內,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獨不知道這間房間坐標何處。而外國漢學家,能告訴我們房間的位置。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歷史,「劍橋中國史系列」所持的西方世界觀和價值觀,必將極大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和開闊我們的視野。

100多位西方學者,花了50年,就為了寫一套中國史。主編費正清、崔瑞德堪稱「頭號中國通」。《劍橋中國史》叢書的每一章,都是由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編寫,每一卷,都大約有十幾位學者參與。這些學者一般都要寫五年以上,其中有歐洲人、美國人,也有日本人和華人。本書史料嚴謹,史觀純正,從秦漢史一直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堪稱一部毫無忌諱的歷史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國內權威的研究機構合作,網羅了各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擔綱翻譯。新研究成果大量湧現, 新方法的應用向學術新領域擴大。其中很多是中國學者此前從未接觸過的內容。因此,這一書系的翻譯出版無疑開闊了中國讀者及研究者的視野,促進了中西方歷史學的交流,彌補了中國學術史的眾多空白。

該書第一版,由劍橋大學歷史系教授阿克頓主編。在他的召喚下,西方學界無數優秀學者集聚於劍橋大學,在沒有外力的幹預下,站在思想的高處,共同俯瞰世界近代史跌宕起伏的四百年。使其成為一部 「權威的」、「經典的」近代史著作、「未來世紀的航海圖和指南針」。

第一版出版幾十年後,世界學術界在對這四百多年歷史的研究中發現了許多新的材料,有了許多新研究成果,於是全世界相關領域最知名的著名學者,在克拉克的主持下,分別執筆重寫這套近代史,這便是《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史論結合融合傳統政治史、社會史、觀念史與於一體,且以普世價值為內核。 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本書是上乘之選。只有了解世界文明的歷史和全局,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而不是站在中國的角度看中國,才能跳出觀念的局限,才能衝破文明常識傳播的藩籬,獲得對自身更深刻、更正確的認識。


劍橋中國史全套十一冊

小編推薦:858元/套


全國包郵,貨到付款,敬請放心購買。

由於新疆、西藏、青海、海南運費較貴,每套需補收運費,請新疆、西藏、青海、海南的朋友酌情下單。


相關焦點

  • 清王朝是正統的中國封建王朝麼?
    如果按照歷史走向來看,清朝是距離現代最近的一個封建統治王朝,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下的大統一王朝,它到底算不算是歷史概念上中國的正統封建王朝?Hello大家好,我是大白,歡迎來到大白的文化課。
  • 是誰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留日學生扮演了什麼角色?
    辛亥革命一聲槍響,敲響了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清王朝的喪鐘,那麼,誰是清王朝的掘墓人呢?過了一段時間,張之洞首先發現了留日學生的問題:學子們到日本之後,接觸了新鮮的理念和先進的技術,他們發現清王朝的落後,不單單是科學的落後,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專權統治!只有推翻清王朝腐敗的政治統治,中國才能富強起來,於是,留學生們紛紛把矛頭對準了清王朝!
  • 同樣是封建社會,為何中國王朝合久必分,而歐洲王朝變更不頻繁?
    縱觀歷史的長河,中國古代的王朝總是改頭換面,從堯舜禹的奴隸制,到秦始皇開始的封建王朝,再到封建制度晚年的明清兩大王朝,在歷史的歲月中能留下痕跡的,卻寥寥無幾,很少有朝代能存活幾百年之久。但是縱觀歐洲的歷史,卻不難看出,歐洲的朝代變更卻顯得不那麼頻繁,甚至一個王朝能持續千年之久。
  • 封建日本王朝的土地制度,如何瓦解天皇權力?
    前言日本封建王朝在律令制度不斷發展完善的情況下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一下子從原來的落後部民制國家成長為具有完整封建君主專制體制的封建國家。律令制度下的日本封建王朝相繼完成了日本島大部分地區的統一,封建中央王朝的勢力範圍得到了空前的擴大,封建經濟始終在不斷迅速發展。奈良時代是日本封建時期發展最穩定、最迅速的一個時期,這一且繁榮景象的出現都得益於律令制度確定下的以天皇為中心的封建統治集團。
  •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同盟會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國的覆亡,促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權——中華民國的建立。其基本思想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走狗清王朝統治,挽救民族危機,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為民族獨立中國。民權主義是以建立民國為主要內容,即主張國民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並且把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緊密結合起來。民生主義是以平均地權為具體內容。
  • 清王朝到底活了多少年?這幾種說法哪個更為確切?
    易中天的《中國近代史》一書中說:「明朝朱家統治中國276年,消滅朱氏政權的滿族皇帝統治中國267年,這仿佛是個機緣巧合」。英國歷史學家羅素在其著作《中國問題》中也這麼說「1644年,明朝統治者為滿族人取代,清朝建立,在中國統治了267年。從歷史角度看,1644年滿人入關建立關內政權,再到1911年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剛好就是267年。
  • 民國風雲:三民主義永遠的光輝,百年前孫中山先生的奮鬥
    無論中國古代的皇帝定都在哪裡,南京始終作為我國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曾經有六個王朝在南京定過都,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有著「六朝古都」的美稱。南京從古至今都非常的崇文重教,現在的南京更是名校林立,同時在古代有「東南第一學」的美譽。在宋朝時期便在秦淮河邊建立了江南貢院,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明清時期,國家有一半的狀元都出自南京的江南貢院,後來也為中國近代的建設和抗戰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 如今我們如何看待封建王朝的歷史周期問題?
    古代封建王朝的周期率問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著名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開篇就是歷史周期率的描述: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算起,中國歷史上的每一個大一統王朝,平均統治大約在兩百到三百年時間。
  • 東南亞歷史:阿瑜陀耶王朝的盛衰(下)
    由於薩迪納制的確立,農奴被牢牢束縛於封建領主的領地上,年復一年地從事簡單的再生產,過著貧困落後的生活。手工業也難以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產品主要限於農村市集中的以貨易貨。區域與區域間的貿易很不發達,城鎮規模很小。
  • 無遠弗屆:中國古代王朝的邊疆(下)
    周朝建立以後,為了拱衛天子,同時擴張華夏勢力,採取了封邦建國制度,簡稱封建制度。周天子將先代王族後裔、同姓親戚、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國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到東周之際,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各諸侯國勢力開始坐大,春秋戰國的時代開始到來。
  • 2016年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辛亥革命筆記
    18、護國戰爭:1915年12月,蔡鍔宣布雲南獨立,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   19、孫中山護法運動的目的:要求北洋軍閥統治者恢復並保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民國時期的國會。   20、舊民主主義革命終結的標誌:1922年6月,孫中山第二次護法戰爭的失敗。
  • 試論波旁王朝復闢與法蘭西第二帝國的衰敗
    四是波旁王朝復闢。塔列朗極力實現的這一結果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穩妥之舉。前三種選擇中的任一都會使法國飽受歐洲各國的盡情羞辱與蹂躪,法蘭西民族必然陷入災難,因為這些國家都曾經受到過拿破崙鐵蹄的踐踏。在偉大的法國即將任由列強宰割、淪為歐陸末流之際,只有波旁王朝復闢、回復「正統」,才能讓戰敗的法國重回歐洲封建諸強序列,承擔最少的戰爭責任,保全自身。
  •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得國最正,享國最久的王朝
    其次,周王室看似窩囊,但是正是周王朝的分封制度把華夏文明從狹小的中原擴展到更大的區域,奠定了後世中華文明的基礎。周王室有瓦解之趨勢而無土崩之禍患,周王朝只是逐漸瓦解,但是它瓦解的過程不但沒有造成劇烈的社會動蕩和大批人口死亡,反而成了華夏文明擴張的過程,比後世王朝滅亡時造成的劇烈社會動蕩和大量人口死亡強得多了,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再者,西周滅亡後關中的地盤沒有了,但是還有洛邑啊,雖然實力嚴重受損但是還是王朝還是能夠繼續運行的,因為到處都是災備系統。
  • 清末官制改革與清王朝的滅亡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本文試圖從官制改革的角度出發來探究清王朝滅亡的原因,以求教於同行。無形中增加了社會不安定因素,加重了晚清統治敗亡的砝碼科舉制度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延續了大約1300多年的選官制度。,直無異古者之廢封建、開阡陌。」
  • 大秦王朝鼎盛、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王朝的連坐制度
    ,將之前用來對抗異族部落的手段施加在同部落的違命者身上,這便是中國古代連坐制度的最古老類型。公元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開始進行了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針對人性中的自私、好惡、利慾等錢情緒特點,商鞅進行了戶籍制度改革。
  • 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
    封建制度是我國迄今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政治體制,自秦統一華夏到滿清愛新覺羅家族的覆滅,一直持續了兩千餘年。封建制度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實行專制統治的唯一手段,那麼,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我的點評:學生的這段表述有一定的錯誤,辛亥革命只是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並沒有真正推翻封建制度。
  • 上有王朝政府,下有地方小貴族,16世紀俄國農奴制度被空前加強
    16歲沙皇米哈依爾即位,俄國國內形勢複雜公元16世紀初期,俄國誕生了其發展歷史過程中,一個強大的封建政權,即羅曼諾夫王朝。這既是早起羅斯國家在經過蒙古金帳汗國強大統治,以及其內部諸多封建政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之後,一個真正國家政權建立的標誌,也是羅斯人步入到封建社會發展道路的重要事件。羅曼諾夫王朝是在羅斯內部諸多矛盾,愈發加劇的情況下成立的,這就表明該王朝建立之初,就遭遇到嚴重的社會危機。
  • 金雀花王朝——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又稱薔薇戰爭,發生在英國金雀花王朝。紅玫瑰為標誌蘭開斯圖家族,白玫瑰為標誌的約克家族。是英格蘭15到16世紀的政治浩劫,兩大家族互相徵戰百年,爭奪英格蘭王位。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通用語。
  • 啟功見「清華園」三字後,為何長嘆一聲:清王朝怎能不完啊
    八國聯軍氣焰囂張要求清王朝籤訂不平等的《辛丑條約》,不然不肯退兵,並承諾給來議和的那桐等人二十萬兩黃金。沒想到區區二十萬兩黃金還入不了那桐,他拒絕了,直到聯軍將籌碼加到四十萬黃金,貪得無厭的那桐同意了。他拿筆在《辛丑條約》上簽了字,也擔下了千古罵名。他籤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名字,賣掉的也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尊嚴,他將中國推向了萬劫不復。
  • 你知道法國歷史上經歷過的四個王朝,全都是來自同一個家族嗎?
    既然曾經是個世襲王國,那麼,就必然有身為王室的家族持續統治,以血脈延續下去,這就是我們所稱之為王朝。歷史上的法蘭西王國,曾經出現過四個王朝: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波旁王朝和奧爾良王朝。也就是說,法蘭西王國曾經受到這四個家族統治。 不過,原來這四個家族,都是來自同一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