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法規免責事由的立論基礎

2020-12-25 中國法院網

超法規免責事由的立論基礎

——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論探究

2006-05-29 14:31:1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徐燦

  漫長的時間演進在世界物類之間形成了眾多的規則制度,使得人們確信規則的權威,產生一種內心確信,即規則不得違反,帶有暴力色彩的刑事法表現的尤為如此,貝卡力亞所倡導的罪行法定為此種確信打下了堅實基礎。然而,世間萬物紛繁多變,「如果一個人是由於眼前喪生的恐懼而被迫作出違法的事情;或者如果一個人缺乏食物或者其他生活必需品,除非犯法沒有其他辦法保全自己,就像在大饑荒中無法用錢購買或者施捨得到食物時行劫或偷竊一樣,那麼,該人可以完全獲得恕宥,因為任何一個法律都不能約束一個人放棄自我保全。」[1]霍布斯的這段論述表明立法者在立法時通常會陷入一種窘境,立法者無法以殘忍的心態來處罰那些饑寒交迫、無可奈何的行為,或者此種處罰無任何效果,因為自我保全是人的本能,即使號稱人類心靈守護人的立法者在此情況下也會從事此種行為。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以一個「癖馬案」的判例為此種司法困境打開了局面,產生了期待可能性理論。從其判決理由:「肯定基於違反義務之過失責任(即不注意之責任),如僅憑被告曾認識駕馭有惡癖之馬或將傷及行人一點者,則不能謂為得當;更應以被告當時是否得以基於其認識,而向僱主提出拒絕駕馭此有惡癖之馬一點為必要條件。然而,吾人果能期待被告不顧自己職位之得失,而違反僱主之命令拒絕駕馭該有惡癖之馬乎?此種期待恐事實上不可能也。因此本案被告不負過失之責任。」[2]可以看出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實質:行為人在行為之際的具體情況下,能期待行為人選擇作出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反之,為期待不可能。期待不可能成為阻卻或減輕責任的事由。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移植及本土化

  從1897年德意志帝國法院的「癖馬案」判例開始,歷經邁耶、弗蘭克、格爾德施米特、弗洛登塔爾、休米特等人的努力,期待可能性理論逐漸成熟和完善。然後遠渡重洋來到日本,「昭和三年(1928),期待可能性理論由木村龜二介紹到日本,經過佐伯千仞等的努力,在逐漸增加支持者的同時,實務中也表現出對這一理論的關心,在日本產生強烈的影響,二戰後已完全通說化。」[3]我國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引進則相對比較晚些,真正理論界對這一理論的關心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可能與我國整體的法學環境有關,然而我國目前對這一理論的研究產生了諸多的錯誤理解,概念混淆不清,值得注意,必須從我國具體的犯罪論體系來認識它、理解它。

  傳統的大陸法系認為成為犯罪必須遵循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這一遞進的犯罪論體系。「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行為符合刑法分則及其他刑罰法規所規定的犯罪要件,構成要件的內容僅限於記述的、客觀的東西,而不包含規範的主觀的東西;行為符合構成要件,就具備了成立犯罪的首要條件,而且通常可以據此推定行為的違法性。」[4]其有責性是指行為人符合構成要件,又具有違法性的基礎上的非難可能,主要包括責任能力、故意或者過失。期待可能性正是放在有責性中加以研究的,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犯罪構成要件,具備違法性,具有責任能力,主觀上具有故意或者過失的認識時,如果行為之際的外部環境使其無選擇合法行為的可能性時,從而阻卻或減輕其責任,也就不具有非難可能性,在其有責性中也就加入了期待可能性的因素。而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源於前蘇聯,主要包括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四個構成要件,與大陸法系傳統的犯罪論體系有著明顯的區別,不可能簡單的套用德、日刑法中期待可能性理論來對我國的刑法加以研究。從對德、日刑法中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地位可以看出,期待可能性表明行為人行為時的主觀意志,即對行為之際行為模式的選擇,是相對自由意志的具體體現,此點表明應將期待可能性理論放在犯罪主觀方面加以研究,是十分適當的。關鍵問題是期待可能性與犯罪故意、過失的關係如何。有人把期待可能性理論用來完善我國的罪過理論,「使罪過的構成要素包括(1)基本要素:故意、過失;(2)評價因素、前提要素和消極因素:期待可能性。」[5]有人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為:「這一觀點混淆了我國刑法中的『故意、過失』與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的『故意、過失』的本質不同。規範責任論認為,故意、過失只是心理事實,是中性無色的,只有從規範意義上加以評價才出現非難可能性。可見大陸法系中的故意、過失僅是單純的心理學上的心理狀態,只有加以期待可能性的規範評價才能上升為罪過。而我國刑法中的故意、過失並不只是單純的心理狀態而是以社會危害性作為其內蘊的,本身就是罪過。」[6]

  筆者均不認同上述觀點,正像第二中觀點反駁的那樣,我國的故意、過失是帶有法規範評價色彩的,從我國刑法對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的定義就可以看出,例如《刑法》第十四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產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表明行為人故意犯罪時不僅要意識到具體行為的內容及其結果,還要意識到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此種故意已不僅僅是意識層面了,而是上升到法律層面的規範評價。過失犯罪也是如此。第二種觀點也存在重大缺陷,其認為「大陸法系中的故意、過失僅是單純的心理學上的心理狀態,只有加以期待可能性的規範評價才能上升為罪過。」從規範責任論的角度出發,這一論述是正確的,畢竟期待可能性是規範責任論的核心,但是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期待可能性理論出現之前,不存在期待可能性的規範評價,也就不存在罪過,也就推出無犯罪的錯誤論點。規範責任論只是一種責任觀點,「規範責任實際是折衷道義責任論與社會責任的一種責任理論,其一方面以自由意志為前提,另一方面又以社會決定論為根據,在犯罪論體系的責任要件中,於能力要素(責任年齡、責任能力)、心理事實(故意、過失)之外,又提出規範要素,即期待可能性,以此作為譴責行為人主觀心理的基礎。」[7]而在此之前存在的心理責任論對心裡事實的認定卻無期待可能性理論支撐,卻也產生有責性。可見期待可能性在各種犯罪場合併不是作為常態因素考慮,而是一種隱含在認識要素中,在特殊場合此一理論的適用,是為了達到法律的個案正義,畢竟這一超法規的免責事由破壞了整體的法律秩序,減弱了刑法的社會效果,也為某些人濫開方便之門提供了可能。基於此認識,期待可能性是隱含在故意、過失的內部,是對社會危害性產生影響的外部情況的內心反映。從而彌合了心理責任論與規範責任論之間的鴻溝。

  二、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司法化

  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提出,實務的貢獻尤其重要,正是極負社會良知的司法工作者對個體所處環境的充分考慮,才產生此一極有同情之心的理論,避免了國民對法律的仇恨。「期待可能性正是想對在強大的國家法規範面前喘息不已的國民的脆弱人性傾注刑法的同情之淚的理論。」(大冢仁語)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作為理論起源地的德國,卻對期待可能性作為超法規的免責事由持否定態度。德國學者耶賽克指出:「期待不可能這一超法規的免責事由,不論從主觀上理解或從客觀上理解,都會減弱刑法的一般預防效果,導致法律適用上的不平等。」[8]而在日本情況卻恰恰相反,學界不僅對此理論有所承認,並且進行著深入的研究,但是與日本理論界對此熱衷的情況相比,實務卻很少採用此學說,這使得本來作為實踐意義的期待可能性在日本僅具有理論意義。我國由於理論研究的滯後,更不用說實務的應用,但是並不是說期待可能性理論對我國的刑事司法無任何意義,下面著重分析之。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對我國刑事司法的重要性。

  我國的犯罪構成是四要件的統一,其中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要件是最難以認定的因為主觀的故意或者過失是行為人內心的,不為其他人所了解,往往司法工作者還要對其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認識進行規範評價,這就需要從行為人行為之際的內、外部情況進行實際的分析、判斷,考慮外部環境對行為人意志自由程度的影響,這就必然要引用期待可能性理論。例如甲女、乙男為夫妻,甲女長期受到乙男的虐待,多次向居委會、派出所反映均未得到更本的解決,想離婚又受到乙男的威脅,甲女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將乙男殺死。甲女的行為在法律上應如何定性?從我國現有刑法的規定看,甲女構成故意殺人罪應確定無疑,法官在審理此案時往往從情節方面予以考慮,認為甲女的社會危害性程度低,減少刑罰的幅度。但是何為社會危害性程度低呢?往往語焉不詳。甚至有學者提出了「受虐婦女綜合症」,試圖從正當防衛的角度進行非罪化,但這些觀點均無堅實的理論基礎。如果引進期待可能性理論,分析起來就容易的多,從受虐婦女角度考慮,其行為意志在當時具體情況下受到限制,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從其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均未果,反而受到威脅可以看出),尤其在我國這樣一個婦女、兒童保護機制缺乏的國家,加之其內心的恐懼和無奈,期待其實施合法行為以達到救助的可能性就極為渺茫,於此基礎上的殺人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普通情況下的殺人行為相比程度較低,從而罪過程度低。完全實現了減低刑罰處罰的道義要求與維護法律秩序穩定的統一,也更加堅守了罪刑相適應的刑法原則。

  (二)期待可能性理論司法化的司法可能

  期待可能性理論運用於我國的司法當中,會否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因為很多學者擔心期待可能性理論是從大陸法系通說的遞進式的犯罪構成理論出發的,與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有著巨大差異,引進這一理論在我國刑法中有些不倫不類,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但是這並不能構成否認這一理論在我國的適用。誠然,德、日刑法中期待可能性是在有責性的系統內加以研究,但是有責性的本質是非難可能,也即我國刑法中所說的罪過。我國刑法規定的各種犯罪必須具有罪過,無罪過的「故意」、「過失」不構成犯罪,通說認為嚴格責任在我國刑法中是不存在的,從這一點看我國刑法與德國刑法的本質是一致的,這就為從期待可能性角度分析行為人的故意、過失提供了可能。並且我國刑法的各項規定也為期待可能性理論的適用提供了契機,例如刑法中對意外事件的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由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該條規定模糊用了「不能抗拒」、「不能預見」等詞語,何為「不能抗拒」、「不能預見」?其實即為無期待行為人實施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從而構成不是故意或者過失,不具有罪過的意思。該條規定雖未明確使用期待可能性詞語,但與期待可能性是一致的,刑法的明文規定就為司法的適用提供了可能。但是,這一規定也是有缺陷的,該條規定僅是從期待可能性阻卻責任的角度出發進行了規定,期待可能性不僅阻卻責任,而且也能減輕責任,並且在司法實踐中,運用期待可能性理論非罪的判例甚少,大多從減輕行為人責任的角度來運用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應該增加減輕責任的合理規定。

  三、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標準問題

  期待可能性的標準是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最為棘手的一個問題,期待可能性是一個抽象的理論,要從具體的標準來衡量必然產生諸多的分歧,主要有三種觀點:1、行為人標準說,此說認為以行為人本人的能力能力為標準,在該具體的行為情況下,能夠決定期待其他適法行為是否可能。2、平均人標準說,此說認為通常人處於行為當時的行為人的地位,該通常人是否有實施適法行為的可能性。3、國家(法規範)標準說,此說認為,行為的期待可能性的有無,不是以被期待的方面,是以期待方面的國家或法律秩序為標準,因此應當根據國家或法律秩序期待什麼,期待怎樣的程度來決定的。國內學者也各自支持不同的觀點,例如「判定期待可能性的標準是一個司法問題,而不是一個立法問題,從而是一個超出法的形式理性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行為者標準說』是唯一合理的觀點。」[9]有學者從更加具體的角度來提出判斷標準:「1、是否存在非常規情況,2、在非常規情況下,期待可能性的有無應當依據普通人的標準來判斷。3、即使普通人在非常規情況下具有行為的可選擇性,也不能就此說明行為人在此情況下也具有行為可選擇性。」[10]筆者認為,行為人標準說看似合理,從行為人行為之際,行為人自身的角度來論證有無選擇合法行為的可能,但作為裁判者的法官,不能代替行為人來面對當時實際情況,無法了解行為人行為之際的真實意志,往往從自身理解代替行為人的理解,可見,行為人標準說是不切實際的,並且從行為人標準出發往往因人而異,造成法秩序的及不協調,使得個案極端化,造成民眾理解法律的困難。通常人標準說克服了行為人標準說的弊端,有其合理之處,但是它的缺陷正是行為人標準說的長處,不可否認,人們所處的環境存在巨大的差異,個體之間也不相同,我們不可能完全從一般人推知個別人的真實想法。期待可能性之期待也就無所依靠。國家標準說更是一種幾近荒謬的理論,完全脫離了當事人的期待,從另一虛無的主體來理解,不論行為人的意志自由,背離了期待可能性的初衷。為此,應在通常人標準的基礎上,從行為人個體情況的特殊性來理解應當妥當了,兼顧了標準一和標準二的長處和優點,為裁判者判斷期待可能性的適用提供了科學的根據。況且,從認識論的一般角度出發,一般到特殊的認識論規則符合思維的邏輯形式。

  四、結語

  總之,對不可罰的道德訴求與維護法律秩序之間的矛盾,通過期待可能性理論得到了協調。立法者清醒的意識到,個人作為物種之一分子的逃避危險、自我保全的本能是合乎正義要求的。正是基於此認識,探知到普通民眾內心的苦悶,通過一項免責事由使人們從法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集萬千榮耀於一身的法律脫離了暴力法的色彩,成為一部保護人民基本生存權的和平法。當然,期待可能性理論也有其不足,我們應避免擴大化,從而放縱罪犯,使法律的權威受到不當弱化。我們應用期待可能性理論時也應立足於其合理期待,是此,方得個人正義與社會和諧產生統一。

注釋:

[1] 參見[英]霍布斯:《利維坦》,黎思復等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234頁。

[2] 參見馬克昌:《德、日刑法理論中的期待可能性》,載《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3] 參見馬克昌:《德、日刑法理論中的期待可能性》,載《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4] 參見張明楷:《犯罪論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頁。

[5] 參見丁銀周、鄭鶴瑜:《期待可能性理論與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完善》,載《法商研究》1997年第4期。

[6] 參見李立眾、劉代華;《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載《中外法學》1999年第1期。

[7] 參見姜偉:《期待可能性理論評說》,載《法律科學》1994年第1期。

[8] 參見馬克昌:《德、日刑法理論中的期待可能性》,載《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9] 參加劉遠:《期待可能性理論的認識論反思》,載〈法學評論〉2004年第2期。

[10] 參見李立眾、劉代華;《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載《中外法學》1999年第1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侵權責任免責事由的缺陷與完善
    本法第三章對一般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做出了規定,這也改變了我國缺失一般侵權免責事由立法的現狀,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民法通則》和單行法規在這一問題上的衝突。在司法實務界,也較大的改善了理不清、說不明、適用難的現狀,有利於司法為名切實落實。然而,本法一般侵權免責事由也存在著類型不完善、內容不完善的弊端。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超法規犯罪排除事由的考試涉獵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超法規犯罪排除事由的考試涉獵 2020-06-17 09:50:33|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山東省事業單位考試陸續發布公告,考試在即,為了大家能夠輕鬆備考,
  • 適用免責事由的法律效果是什麼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適用免責事由的法律效果包括免除未履行合同的責任、合同的解除、延長履行合同義務的期限等。>誤診的免責事由有哪些如長期的高血壓引起動脈硬化,動脈硬化促使血壓升高,醫師診斷後,患者情緒激動突發腦出血出現偏癱,對此後果醫師可以免責。3、難以避免的併發症。
  • 【合同糾紛案例】以肇事逃逸為例分析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情形作為免責條款在保險法上的效力
    保險人將法律、行政法規中的禁止性規定情形納入保險條款的免責事由,只要未侵害投保人的知情權,保險人對該條款履行了提示義務,即可使其對被保險人產生拘束力。保險人將法律、行政法規中的禁止性規定情形納入保險條款的免責事由,只要未侵害投保人的知情權,保險人對該條款履行了提示義務,即可使其對被保險人產生拘束力。
  • 《民法典》首亮相:自甘風險明確成為免責事由
    自甘風險在原《侵權責任法》中沒有規定,《民法典》首次將自甘風險明確為一項免責事由。自甘風險也稱危險的自願承擔、自冒風險,指的是受害人明知存在某種風險,或者已經意識到風險可能發生,但仍沒有在意、貿然行事,致使自身遭受損害。
  • 李治安║避風港閘門的法律結構:網絡服務提供者民事免責事由分析(上)
    既然立法目的在於明確化網絡服務提供者之法律責任及免責事由,則系爭避風港之適用要件自應清楚明確,便利網絡服務提供者評估其經營模式之法律風險,並終局的健全網絡產業之發展。 第一類網絡服務提供者,亦即連線服務提供者之免責事由規定在著作權法第90條之5,若「有下列情形者,連線服務提供者對其使用者侵害他人著作權或製版權之行為,不負賠償責任:一、所傳輸信息,系由使用者所發動或請求。
  • 「撤檔」非不安抗辯權事由,逾期出資不能免責
    韓世遠教授認為不安抗辯權的成立要件有三:當事人因同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後履行方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形;不安事由危及對方債權的實現(參見韓世遠著,《合同法總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就雙務合同而言,此類主給付義務,原則上均構成所謂之對待給付義務,因此於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因可歸責於當事人事由,致一方之給付一部或全部不能者,他方亦免為對待給付之義務(王澤鑑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北京大學出版社,68頁)。」筆者認為,「喪失債務履行能力」所指之債務並非包含義務群中的所有義務,而專指主給付義務。
  • 行政訴訟再審事由研究
    論文對我國行政訴訟再審事由的缺陷進行了分析,在對域外行政訴訟再審事由考察、借鑑的基礎上,提出我國行政訴訟再審事由確立應遵循的三大原則:即補充性原則、明確性原則、重大性原則,並提出應從程序性再審事由、實體性再審事由以及不宜申請再審的情形等三個方面,對我國行政再審事由的具體內容分別進行細化規定。
  • 全國政協委員湯維建:建議通過不可抗力等免責事由分情況對待合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為此,今年兩會上,湯維建在《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合同違約法律對策》的提案中著重提到,建議通過不可抗力等免責事由分情況對待合同違約問題。因此,相關權利人可以援引《合同法》第117條規定的不可抗力的免責事由要求免責。不過,在具體實踐上,仍然應當區分合同違約是否遭受疫情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儘管疫情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大量合同違約,但有部分合同可以正常履行。這類合同的履行不受疫情的影響,例如網際網路服務技術合同,以及履行方式可以變更為通過網際網路履行的合同。
  • 2019法考違法阻卻事由必背考點:緊急避險 違法阻卻事由概述
    2019法考違法阻卻事由必背考點:緊急避險 違法阻卻事由概述 一、違法阻卻事由概述
  • 警惕保險公司免責條款的表述瑕疵
    保險公司不能以保險合同中未約定的免責事項作為拒絕支付保險金的理由。我國保險法對規定保險人就保險合同免責條款應履行明確說明義務。即便是保險人以法律法規中的禁止性規定作為保險合同的免責事由的,根據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第十條的規定,保險人仍然負有明確說明義務。就上述義務的履行方式而言,針對不同形式的保險合同,對保險人的義務履行方式也有所不同。
  • 責任能力的阻卻事由
    這是因為,基於多種考量,法律對於一定的人所為的一定行為採取」容忍」的態度,即對於他們的行為,並不做與一般人同等的的處罰,這些大抵可以稱之為」阻卻事由」,一般可以分為年齡與生理兩種考量:阻卻事由之-------年齡相信近幾年大家都有關注過一個新聞,一個不滿14
  • 《民法典》解讀39:監護關係終止事由
    民法通則沒有關於監護關係終止的規定,其他法律法規也幾乎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僅僅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關於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2014)24號]第17條中對有關「臨時監護的終止」作了規定。因此,這是監護制度中的缺失。
  • 在職場中:如何讓你的立論熠熠生輝,為你的辯論取得成功
    讓你的立論熠熠生輝職場第一課·職場談判精準有效的理論是具有辯論層次和深度的大框架。立論,是辯論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但辯論主要講求的是論據對論點的支撐力。因此,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數據、論據部分才是立論的重點呢?理論固然要講求豐富、實用的論據,但論點才是最基礎的。論點如果站不住腳,那麼即使再詳實的論據也會顯得牽強附會。同樣,除了論點和論據之外,恰到好處的行文修飾也必不可少。
  • A2增駕實習期內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能否免責?
    A2增駕實習期內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能否免責?通過本案,對增駕駕駛證實習期內駕駛牽引掛車發生交通事故後是否應當認定為保險合同規定的免責事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掌握:第一,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規定來看,保險人將法律、行政法規中的禁止性規定情形作為免責條款的,保險人僅需要履行提示義務即可,不再需要對此類禁止性規定進行明確說明。
  • 理解保險狀態免責條款的不完全指引|辦案手記
    依據免責事由的不同,可以將免責條款分為三類,一是原因免責,即因某些特定原因導致保險事故,保險人方可免責,通常表述為「因……導致保險事故的發生,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二是狀態免責,又稱危險狀態免責,即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標的存在或處於某種特定危險狀態下,保險人即可免責
  • 以「發展」立論
    作者以「發展」立論,用發展的眼光研究中國近代政治發展史,通過細緻的歷史梳理和冷靜的理性分析,得出一個嶄新的結論,「近代中國政治發展進程雖然走出一條崎嶇曲折的道路,但在總體上呈現出一個向上向前的發展態勢」。《中國近代政治發展史》所體現出來的學術研究,應和了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等著作中所倡導的對國史要懷有「溫情」與「敬意」的那種治史學風。
  • 【網際網路法律法規大講堂】因贈品質量問題導致的後果,商家可以免責...
    【網際網路法律法規大講堂】因贈品質量問題導致的後果,商家可以免責嗎?來源 | 人民日報政文微信公眾號原標題:《【網際網路法律法規大講堂】因贈品質量問題導致的後果,商家可以免責嗎?》
  • 【推薦】最高法:債務人構成犯罪並非擔保人免責的法定事由(附詳細...
    2.債務人構成犯罪並不是擔保人免責的法定事由,擔保人能否免責,需要依據擔保法進行審查。裁判文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7)最高法民終523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陝鋼集團漢中鋼鐵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