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6日晚7點,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檔案查找與利用課程》系列講座第六講——「檔案的編目」於線上開展。本次講座仍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姚百慧教授主講,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張士偉副教授主持。本次講座於騰訊會議和bilibili網站同步直播。
歷史學的學習者不僅需要儘可能地接近浩如煙海的檔案,更需要以有效的方式處理之,使之真正地適應自身的研究進程。傅斯年有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檔案的整理與編排,便是「動手動腳找東西」的關鍵步驟。而在本場講座中,姚百慧教授分享了自身對檔案進行編目的經驗,也藉此使得聽眾更加理解歷史研究的現實面貌——對史料紮實而清晰的整理,才是一項好研究的第一步。
在講座的第一部分中,姚百慧教授強調了檔案編目的重要性。對於檔案的匯聚場所而言,檔案的編目有利於提高機構的有序性與便利性;而對於研究者個體而言,對檔案進行合理的編目,能夠統合零散的資料,使之更加貼合自身的思維方式,在必要的情況下,編目也能便利專題式的研究。
然而,並不是所有檔案都需要完全的重新編目,對檔案的處理方式往往取決於檔案的完整程度,以及研究者的個體化需求。在講座的第二部分中,姚百慧教授將檔案的性質分為「需要重新編目」以及「需要適當整理」兩種。前者包括搜集獲得的未刊零散檔案、零散的資料庫文件以及已經出版的零散紙本、微縮本檔案。而後者則包括已出版的整本檔案集或微縮本,以及檔案館或資料庫保存有的完整卷宗。自然,「重新編目」的對象並不僅僅局限於零散的個體,也受到研究者視角的決定:在專題研究的情況下,編目具備其獨特的意義。
儘管有些檔案不需要受到重新編目,但對之進行「適當整理」的具體措施也並不單調。對於檔案館或資料庫中的完整檔案而言,徹底的整理步驟可以包括以下四步:按檔案館進行分類與編號、抄錄所搜集的原檔目錄、根據需要對部分卷宗增加備註、最終按照館藏與層級建立電子化的對應關係。而對於紙本出版物而言,整理可以按照以下方法進行:按照圖書類型編目、在編目增加便利電子化目錄的編號、按照編號建立電子化對應關係。總體來看,對於完整度較高的檔案,整理方式可以遵循「基於對材料的了解所進行的編號——電子化」的過程進行。如若檔案的編目是個體化研究行為中的一步,研究者的偏好則可以獲得較大的決策空間。
而至於需要重新編目的檔案,姚百慧教授在講座的第三部分中重點講解了對它們的處理方式。由於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研究者耗費精力重新整理的是零碎甚至模糊的檔案,對於檔案中信息的廓清與分類排序則是重新編目的重點所在。以上整理方法可以細分為六大步驟:廓清檔案的生成時間、確定檔案的標題、確定檔案主題、整理檔案附件、明晰檔案來源、以及對檔案進行個性化的編號。
檔案的生成時間一般會在材料中標明,但是不同性質的文本具有不同的正式生成時間點。對於電報而言,其生成時間一般即是其發出時間,但個例仍然存在,譬如美國外交關係檔案(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便以電報的接收時間作為其生成時間。對於有草稿、正本之分的文檔而言,其生成時間是其正本的生成時間。對於談話備忘錄而言,檔案生成的日期也可以是談話日期,而非備忘錄的起草日期。
但對於檔案生成時間並未標明、或是標明有誤的情況下,整理者則需要調動內證法與外證法,自行考證時間。內證法,顧名思義,即從檔案本身的信息推斷時間,整理者需要考量的角度包括檔案的內容信息(特定史實、組織機構、人物職務、人物活動、時間信息、特定名詞)與外形特徵(書寫格式、書寫紙張、檔案封皮、登記號、順序號與版本線索)。而外證法,即指從檔案以外的相關信息中確定或考量其生成時間,相關信息包括可供參照的史實內容、相關時間、相關文件組與社會調查的結果。
時間僅僅是參與檔案信息陳列的一個要素,對於檔案的整理者而言,確定一個充分展示檔案內容的標題亦相當重要。檔案的標題至少需要包括信息的性質與其收發方。在特殊的情況下(譬如在電文中),文件編號可被納入標題之中。而對於紙本已刊檔案而言,在編目的過程中可以保留其原有標題,以便學界的核對。
確定檔案的主題,是給檔案進行分類的有效步驟。主題的意義在於為研究者提供除了時間之外的觀察維度,因而在是否劃分主題、如何劃分主題的問題上,不同的檔案整理者可以擁有不同的見解。主題的選定首先根據原檔的說明,如若原檔並無寫明主題,則根據檔案內容自行提取。在確定主題之後,標題則成為主題的載體。為了清晰地凸顯主題,研究者可以用冒號、介詞短語在標題中引出之,也可以專門使用調號將之獨立出來。
如何處理檔案中的附件,是整理過程中時常出現的問題。而是否將附件信息納入檔案信息呈現之中,則取決於附件的重要程度。有時附件甚至可以取代具有轉呈性質的逐漸,成為目錄的唯一內容。
檔案有效性的唯一保證是明確的檔案來源,因此,在檔案信息呈現中,檔案來源是必不可少的條目。對於不同的資料,來源的註明有著不同的形式 。紙本、微縮本資料需要編者註明出版的信息與頁碼;來自資料庫的信息,則需註明其來源資料庫的名稱與其在資料庫中的編碼;對於網絡資源,則需註明網址及上傳或下載時間;對於未刊檔案,則需註明其來源檔案館與原檔案卷宗編目的信息。
對檔案進行編號,是檔案編目完整流程的最後一步。儘管編號往往可以具有較強的個體差異性,但使用規範的編號格式仍然是更加可取的選擇。編號的基本格式是為「八位時間代碼+(區分檔案的字母代碼)+流水號」,如若沒有明確的時間,則使用00代替時間代碼。如若時間被確定在某月上旬、中旬或下旬期間,日期則可被寫為「1X」、「2X」與「3X」。如時間被確定在某個日期之前,則可在該日期之後加「A」,而如時間在這一日期之後,則加「B」。
在完成編目之後,研究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對自身的整理成果進行電子化處理。電子化對於檔案編目而言,是錦上添花的步驟。通過電子化,檔案的利用率將大大提升。
檔案的編目工作儘管繁瑣,但卻能使得搜集所得的信息有秩序地陳列於研究者的目光中,為進一步的研究打下紮實的基礎。在初步了解了檔案編目的相關知識後,聽眾同姚百慧教授進行了長達半小時的互動,拋出種種細節化的具體問題,姚教授對之一一作出了回應與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