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老北京奶酪竟然還要抽籤?你們北京人這麼會玩的嘛!

2020-12-18 潼言無忌

01此奶酪非彼奶酪 / 滿洲的特色消暑小吃 /

奶酪,又稱乳酪、酥酪,北京口語也叫酪,是一種滿洲人日常吃的冷飲甜點。制酪的原料是純奶,加適量的酒釀和糖,用炭火烤制一定程度以後,再經過冰鎮凝結成凍狀後食用。上好的酪,做出來瑩潤細膩,入口甘沁,冷香纏繞於舌尖,奶香融澈在心脾。《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記道:「鮮新美味屬燕都,敢與佳人賽雪膚。飲罷相如煩渴解,芒生齒頰潤於酥。」就是對奶酪的描寫,另外在《都門紀略》一書中也有對奶酪的描寫:「閒向街頭啖一甌(ōu),瓊漿滿飲潤枯喉,覺來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紅樓夢》第十九回中也有元妃特意賜出過一碗「糖蒸酥酪」的描寫。在南方,也有類似奶酪的凝固奶制甜品,就是姜撞奶,姜撞奶是利用生薑蛋白酶,經過加熱從而使奶凝結,而北京奶酪是利用酒釀或米酒中的根黴菌產生的酸凝乳凝結,原理差不多,但是因為使用的凝結劑不同,風味也略有差別

姜撞奶 | 02獨特的賣奶酪方式 / 能不能吃上得抽籤 /老年間賣奶酪的,有走街串巷的小販,也有專門賣奶酪的奶酪鋪。賣奶酪的小販,一般是在夏日下午出來:一個挑子挑著兩個木桶(酪桶),兩個桶各用一塊藍布蓋著,桶裡正中間是一塊冰,四周是一碗碗摞起來的酪,酪碗上蓋著一塊薄木板(酪板),據說可摞起幾十碗。小販一邊走一邊叫賣吆喝:「咿~呀~呵~~酪~啊~」有想買的主顧就會打開街門,將小販叫到門洞裡,說好價錢要一碗。喝奶酪的工具,是一塊勺狀的馬口鐵,鐵皮很薄,一口一口地慢慢吃酪,嘴裡滿是奶香,加上又甜又涼,一般吃完一碗都會再要一碗。

小販還有一種方式賣奶酪,就是抽籤。小販隨身攜帶一個籤筒,裡邊有很多籤,講好價錢,多少錢抽幾把,抽中了籤就有酪,抽不中錢白花。一般情況是小販賺的多賠的少,但也有例外,梁實秋先生就曾親眼所見,有一個大宅門的公子,一連好多把都抽中了,把小販的一挑子酪都贏走,自己喝不了就把家裡使喚傭人叫來喝,小販則心疼得直哭。

如今是用紙碗裝,上面蓋塑料蓋,一層層摞起來 | 還有一種賣酪方式是在戲樓劇場裡賣,這樣就不挑挑子了,戲園子裡人多,回頭一轉身挑子能打躺下好幾個看戲的。一般是託著一個託盤,在人群中鑽來鑽去,同時吆喝:「酪~來~酪~」有的賣酪的吆喝聲太大,就會招聽戲的人煩,據說李敬山有次和臺上的一個小丑打諢:「你聽見過王八是怎麼叫喚的嗎?」「沒聽過。」「你聽~」這時候賣酪的正好喊:「酪~來~酪!~」臺下觀眾哄堂大笑。

奶酪 | | 正版素材來源:圖蟲創意03老北京的奶酪鋪 / 買不到自己做 /最早北京的奶酪鋪並不多,西華門的香蕾軒、甘石橋的二合義還有西長安街的二合軒都是比較有名的奶酪鋪,後來在民國十年,東安市場裡開了一家叫豐盛公的奶酪鋪,這家掌柜的很會經營,先請來一位從前在清宮內廷專門做奶品小吃的師傅,再利用王府井大街離東交民巷很近,有很多洋人來東安市場買東西,就向洋人宣傳自家賣的小吃就是遜位清帝所吃。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豐盛公的奶酪和其他奶品小吃也是名滿京城。

老北京奶酪 |如今,在北京也有幾家奶酪店可以推薦給大家,想嘗嘗的可以自行前往:

三元梅園這是一家老資歷的奶酪店,除了奶酪以外還有酪幹、奶卷等。第一家店開在臺基廠,後來在北京開了很多分店,臺基廠店和和平裡店我常去買奶酪和雙皮奶,這兩家的奶酪都還不錯,但是現在臺基廠店好像已經停止營業了。三元梅園很多大型商場裡都有開分店,想嘗嘗的朋友可以自己搜一下。

三元梅園除了奶酪,還有其他奶製品 | 正版素材來源:圖蟲創意

奶酪魏這是在牛街的一家經營奶酪的店,也有奶卷和酪乾等點心,南城的朋友過去比較方便。文宇奶酪店最早是在鼓樓的一家奶酪店,算是一家網紅店,對這家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以前去地安門,常看著人拿著寫有「文字奶酪」的小杯子吃,當時先入為主的以為這家在奶酪上寫字,後來若干年後才被人指正人家叫「文宇奶酪」。這家好像也在很多大型商場裡有分店。

南鑼鼓巷的文宇奶酪店經常排隊 | 正版素材來源:圖蟲創意 現在由於電冰箱的普及,在家裡也能自制奶酪,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下,自己做奶酪的方法:(因為使用酒釀做凝結z劑,加熱和冰鎮時對火候掌握和操作技巧的要求較高,所以我一般都使用其他凝結劑,比如瓊脂,一般在超市就有出售。)配料:純牛奶250ml(一般一袋奶),瓊脂5克(這是我個人的習慣量,如果想吃嫩一些的可以減少瓊脂的量,而如果想吃果凍感強一些的就增加瓊脂量,具體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嘗試,做幾次就能掌握)冰糖適量,酒釀適量(這兩種配料都可以根據自己口味加減),瓜子仁、葡萄乾(任何乾果都可以,根據自己口味定)。

製作方法:1. 將瓊脂切碎,越碎越好,便於融化2. 碎瓊脂加少量水置入小鍋中浸泡約30分鐘,待瓊脂軟化後,用筷子頭將其碾一下,然後將鍋上火,水開後小火。3. 將奶倒入另一個容器加熱,加熱至80℃左右待用4. 待瓊脂完全融化後,將熱奶倒入瓊脂鍋,加熱至80℃左右改小火,注意不要讓奶開了溢鍋。5. 將冰糖砸碎放入鍋內,慢慢順一個方向攪拌,直至完全融化。6. 冰糖完全融化後,將酒釀倒入鍋內,慢慢攪拌直至均勻。7. 關火,將奶倒入準備好的帶蓋的容器中,晾涼後放入冰箱冷藏室。8. 冷藏大約3小時,奶酪凝固後撒上乾果,就可以吃了。

相關焦點

  • 老北京豆汁奶酪,我替你們試毒了
    什麼稀奇古怪的美食,只要吃不死人,我就想嘗嘗。比如豆汁兒,帝都鄉土黑暗料理界的扛把子,作為一枚外地人,我磕第一口就愛上了它,沒騙你。豆汁的魔力轉圈圈……任何文字描述,對豆汁而言都是蒼白無力的,總之是一股能貫穿你靈魂的味道。我原以為,豆汁最多也就做成冰淇淋騙騙遊客,直到我前幾天發現,它竟然有個究極形態:豆汁奶酪?它是啥,好吃嗎?(吃了會出人命嗎?)
  • 傳統老北京奶酪,做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少!
    傳統老北京奶酪,做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少!北京每年迎接來自全世界的遊客達千萬,外國人姑且不問,試問國人們,你們真的覺得北京美食好吃嗎?哪些真正美味?最懷念北京哪種小吃?提及北京傳統小吃,一部分是來自清真飲食,如驢打滾、豌豆黃、麻豆腐一類,都是經典的清真小吃,一部分是來自當地勞苦大眾,發揮智慧,把沒人吃的下腳料改良加工成大眾美食,入滷煮、炒肝、水爆肚、豆汁等。而那些號稱宮廷老字號的店鋪,也沒有地道的北京味道,多是來自五湖四海入京的,其中以魯菜為主。
  • 想吃正宗奶酪?來北京啊!
    奶酪的原始做法是將鮮牛奶煮開,晾涼,加入白糖,經過細籮過濾後盛在碗裡,分層碼進木桶後,桶底加火烘烤,名曰"烤酪",等到凝固後撤火,再晾涼,最後還要使用窖冰降溫冷藏。如果能用沒有稀釋過的純鮮全脂牛奶,做出來的奶酪即使把容器倒過來也不會灑出來,稱為"合碗酪",質地更加細嫩柔滑。
  • 北京小吃炒肝的正確打開方式,悄悄告訴你,老北京人都這麼吃
    只見我這姐姐端起碗,壓根不用勺子,嘴貼著碗沿兒用嘴吸溜著吃,一邊吸溜還一邊快速地轉動著碗,只吃最上邊的一層,不得不說,我是真開了眼。姐姐還告訴我,北京人從來不說吃炒肝,而是叫「喝炒肝」。至於為什麼這端著碗轉著圈地吸溜著喝,姐姐笑著說「這麼吃不燙嘴啊。大兄弟」,我也笑呵呵地回復她說「姐姐,這姿勢會不會太誇張了點,你看周圍的人都看著我們發笑呢。」
  • 不用去北京就能吃到的老北京奶酪,就是這個味!
    頗受歡迎的老北京奶酪,奶香清淡,做法簡單,一定會讓你越吃越上癮喲!如果不喜歡吃太冰的冷飲,且不太喜歡過重的奶香味,那麼這款家庭自製版老北京奶酪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喲!準備:純牛奶兩瓶、米酒,白砂糖,乾果若干做法:1、先處理米酒,把米酒過濾出米酒汁,想更方便省事,可以直接買成做好的米酒汁也是可以噠2、純牛奶+白砂糖在鍋裡煮到起小氣泡就關火,放一邊稍微冷卻下,把剛處理好的米酒汁倒進去,慢慢攪拌均勻
  • 老北京奶酪——老北京奶酪是從宮廷傳人民間的,你知道怎麼做嗎?
    老北京奶酪雖然叫奶酪,但它和普通意義的奶酪是不一樣的。一般說的奶酪是牛奶中提取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都很高,而老北京奶酪是利用米酒讓牛奶凝固,通過溫度獲得口感爽滑,溫度醇香的牛奶製品。老北京奶酪是從宮廷傳人民間的。
  • 地道的老北京風味小吃,宮廷奶酪風味特有
    作為北京風味小吃的奶酪,在歷史上,原本屬於蒙族的食品,即使後來奶酪進了北京,也只是僅限於元、明、清三朝的宮廷小吃,直到後來才流傳到民間。「久居北平的人,不免犯饞,想北平吃食,酪是其中之一」。解放前除梁實秋外,溥傑、魯迅、老舍、胡潔青等知名人士都是奶酪魏家的常客。京劇界人士就更加不乏盛舉。民間有詩云:「奶茶有鋪獨京華,乳酪如冰浸齒牙。」讚譽了宮廷奶品的做工精緻、口感細膩、鮮新美味和不可多得。三元梅園經營的宮廷奶品,是傳統的宮廷御膳之珍品,起源於滿族,其淵源可追溯幾百年歷史。三元梅園宮廷奶製品的製作源於傳統,同時結合現代工藝,確保了宮廷奶品的品質。
  • 除了老北京人,有誰還能吃著爆肚和王致和臭豆腐,還喝豆汁?
    生活在北京的老北京人,也沒有這麼吃的呀。為什麼這麼想呢?怎麼那麼重口味呢?我在這想跟大家聲明一點。北京人沒有這麼重口味,吃東西沒有這麼狼虎。那都是沒有到過北京的人臆想中的形象。我也明白,有很多人,尤其是南方的朋友,對北京的小吃嗤之以鼻,尤其是看著滷煮和炒肝兒,還有麻醬麵的時候,都會皺著眉頭說,太膩了,你們怎麼吃得下。呵呵,是很膩,我們也知道。所以,我們也不是天天吃呀。說到這裡的時候,有很多朋友是不是有一個誤解。就是我們北京人天天都吃這些動物內臟。其實是不對的。我們也是偶爾去吃一下。
  • 最正宗的老北京奶酪
    ¥16特色:宮廷奶酪 杏仁豆腐 奶油炸糕 奶卷 酪幹地址:廣安門內大街202號107室(牛街北口)電話:010-63522402 推薦理由:老北京奶酪最初可是只有御廚才會做的宮廷小吃之一,普通老百姓沒機會品嘗,直至清光緒年間奶酪魏的出現
  • 老北京人玩鳥就是這麼講究
    要說愛玩兒、會玩兒那可是老北京人的一種特點。遛鳥、下棋、彈琴、聽戲、淘舊書……各種文化層次和經濟能力的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北京人以特有的耐心和精緻,把這些消遣發揮到極致。它們不但是老北京一道風景,也成為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00年前老北京人怎麼玩,今兒帶您穿越回去一一看過。
  • 老北京人的情懷美味——老北京麵茶!老北京最愛,看著髒吃著香!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美食被人們漸漸淡忘,特別是現在的上班族,每天不是上班就是下班,快節奏的生活根本沒有辦法讓他們停下來欣賞生活中的美和樂趣,更不要說美食了,我就在這裡說一種美食,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那就是麵茶。
  • 不用奶油,自己在家也能做老北京冷食,好吃、新鮮又有趣!
    今兒可真暖和,阿遠在路上都看到不少人穿著短袖。據說,下周北京最高氣溫,有望達到29度!這四捨五入一下,咱都要進入夏天了。一說起夏天,大伙兒肯定會想到雪糕、冰淇淋。被太陽一曬,人都要熱化了,這時候,來支冰涼透心的冰淇淋,不要太舒坦!沒準兒,很多人邊吃還邊琢磨,以前沒有冰箱,到了夏天可怎麼辦?
  • 說「你丫」是北京話的代表,老北京人不同意!
    北京雖然是首都,以北京語音為基礎普通話雖然推廣到全國,但是只有真正的老北京才知道,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主講人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
  • 遊客都點讚的老北京小吃鋪,終於滿足了南北兩方人的胃!
    在北京護國寺新天地一層的門臉上,就貼了這麼一副對聯:「御膳傳承滿漢餑餑,爐食茶食南北細點。」圖片來源大眾點評@melen-xiong這宮廷裡傳承下來的老北京小吃,可沒想得那麼簡單。都是時令春夏老北京人會常吃的餑餑。據說講究的人做這鮮花餅,要用妙峰山的玫瑰醃製,這樣做的餡兒才能吃出花香來。富華齋做的玫瑰餡兒,一咬下去,唇齒留香。甜而不膩,很像小時候吃的玫瑰茄。酥皮兒那是得用烘爐烤得乾乾的,據說足足有60層。您說這多噎得慌啊,那不噎怎麼能叫酥皮兒呢?這都是老北京茶點,都得就著茶才能下肚兒的啊。
  • 最喜歡的老北京小吃,終於不用糾結吃什麼了
    哈嘍大家好,歡迎再次回到百家號火火美食,上期咱們講的北京的美食有很多人都很喜歡,本來覺得老北京的小吃挺多的,就想多寫一點,所以就有了今天這邊文章。今天就繼續來看「誘人心神」的老北京小吃,看完去北京就不用糾結吃什麼了。
  • 老北京人玩的講究與瀟灑
    從清朝入關一直到辛亥革命經過了270餘年的富態生活,使得北京的八旗子弟們成為了皇城根底下最能玩的一批人,他們玩起來既能高雅又能低俗,有精妙絕倫的琴棋書畫,也有平常百姓家的風土娛樂。為了打發時間他們不僅泡茶館、逛妓院還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玩意兒,「上自王侯,下至旗兵」他們會養魚、養鳥、養狗、種花和鬥蟋蟀,會唱二簧、單弦、大鼓與時調。
  • 圖說北京:老北京冰糖葫蘆獨特的製作和銷售,還有那難忘的歌聲
    在出售冰糖葫蘆的攤位上,會有一口不大的銅鍋,裡面熬著的褐色糖漿,糖漿會翻滾著咕嚕咕嚕的泡。▲20世紀30到40年代間老北京廟會上正在製作冰糖葫蘆的攤位。▲圖為2006年1月北京東嶽廟春節廟會上邊吃冰糖葫蘆邊玩的小朋友。老北京的孩子們吃冰糖葫蘆時,都會小心翼翼地把糯米紙先吃掉,然後再咬下一整顆山楂,在口中先硬後軟,既有糖的脆,也有鮮山楂的清香,然後便是心滿意足的幸福感覺了。▲圖為2006年1月北京地壇春節廟會上的冰糖葫蘆攤位。
  • 曾經的御膳珍品,今天的補鈣最佳,老北京奶酪卷不應該被忘記
    作為多朝古都,北京有太多的御膳珍品值得我們來懷念,其中老北京奶酪卷屬於那種看似不起眼,吃起來卻很驚豔的種類。雖然流傳至今,它並沒有驢打滾等收到大家的關注,但是因為製作的方便和簡單,依舊是很多家庭很喜歡的一道美食。
  • 老北京「頑主」怎麼玩,謙哥也是老北京公認的「頑主」!
    馬未都「馬爺」曾經在一檔欄目裡講過關於老北京「頑主」的一些奇人異事。「頑主」在以前的老北京準確的叫法是「玩兒主」,後來被王朔寫了一個小說給改成了「頑主」。「玩兒主」這詞兒是怎麼來的呢?在過去的老北京城裡,由於滿族的八旗子弟都有清朝養著,無事可幹,整天的遊手好閒,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玩兒上,把玩兒做到了極致,於是乎就把這些人稱之為「玩兒主」。「玩兒主」這個詞彙包含了非常複雜的含義,它實際上在負面的評價當中有一點讚賞之意,還有一點羨慕的意思。各種的「玩兒主」一定是在他那個行業當中超出常人。
  • 「你丫」代表北京話?老北京人卻認為這是句最難聽的罵人話
    西方人自古也玩嘎啦哈,一幅古羅馬圖畫中仕女們玩得不亦樂乎,收藏於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油畫「Children’s Game」(兒童遊戲)局部,1560年|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 維也納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