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土壤學 | 土壤標準千差萬別背後的考量

2020-12-27 澎湃新聞
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農田、場地)的修訂草案正在進行第二次徵求意見。  CFP 資料圖

少年山裡牧牛,不小心腳趾踢傷,最常見的做法是拿塊土坷垃捻碎或用溼泥蓋在傷口上止血,今天,全世界為土壤的汙染構築了龐大的土壤環境標準。2000年,為了強調今天的人類在地質和生態中的核心作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提出了人類世的概念。土壤汙染和土壤環境標準的制訂無疑是人類進入人類世並強烈影響著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的最好註腳。

世界性範圍內的土壤標準概況

表土汙染已經是個世界性問題,世界上第一個土壤環境標準是由前蘇聯建立,到2013年,據美國科學家AA Jennings整理,全世界至少有72個聯合國會員國對土壤中57個元素頒布了高達5949個規制標準。單是美國,至少有6聯邦機構,46個州和行政區域、市、縣、地區以及美國本土司法管轄自治區頒布了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其重金屬標準值高達1143個。 除了重金屬,有44個成員和四個地區對被認為會致癌和致突變的8個多環芳烴[苯並蒽,苯並(a)芘,苯並(二)熒蒽,苯並(k)熒蒽,二苯並(A,H)蒽,屈和茚並(1,2,3-C,D)芘]這類有機毒物在住宅地中的含量建立了1991個數值的標準,39個國家對其中被認為不致癌的8個多環芳烴[苊,苊,蒽,苯並(G,H,I)苝,熒蒽,芴,菲,芘]在住宅地中的含量建立了高達1791值的標準。

農藥也是土壤標準制定的重要對象,有54個成員國頒布了19400個農藥指導值,其中最常用的農藥的指導值都在100個以上,DDT的超過300個。人類活動汙染了土壤,為了保護自身,人類不得不對土壤中這些毒物制訂龐大的環境質量標準體系。

無疑,標準值設置太高會讓人們難以避開其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而設置太低則會導致土壤汙染修復時過度修復和招致不必要的、昂貴的費用。

不同國家的土壤標準和修復標準千差萬別

在AA Jennings統計的57個元素的5949個重金屬監管指導值(Regulatory Guidance Values,簡稱RGV)中,最受關注的8個重金屬即:鉛,鎘,砷,鎳,鉻,汞,銅,鋅,每個元素至少有300個監管指導值,最多的是鉛高達409個,其次是鎘400個、砷387個、鎳374個、鉻(VI)373個、汞362個、銅354個、鉻(III)354個,最少的鋅為351個。美國對這8個重金屬的土壤標準數值總數達1191個。很有趣的是這些值的重金屬監管指導值差別很大,如鉛的指導值從0.78到3600mg/kg,跨度達3.6個數量級即4615倍,砷的指導值從0.0016到12900 mg/kg,相差達到6.9個數量級、鎘的指導值範圍從0.08到83000 mg/kg,跨度有6.0個數量級即1037500倍,鎳的指導值變化幅度在3.0到47000 mg/kg, 跨度4.2 個數量級、鉻(VI) 指導值範圍從0.05到110000mg/kg,跨度有6.3個數量級、 鉻(III)的指導值變幅為0.4到960000mg/kg,跨度6.4個數量級、汞指導值變幅為0.0005到1200mg/kg, 跨度6.4個數量級、銅指導值變幅為3.0到60000 mg/kg,跨度4.3個數量級、鋅指導值變幅在8.0到190000mg/kg,跨度有4.4個數量級。

以鎘為例,看全世界的土壤標準

在全球所有的土壤標準中,鎘的標準值有400個,最低的是2005年拉脫維亞制定的0.08 mg/kg,最高值為美國俄亥俄州環保局規定的83000 mg/kg,相差6.0個數量級(百萬倍),當然,這些標準值的90%的數值都在100mg/kg以內。將400個標準值從小到大進行作圖,分析其數值分布曲線,可以發現數個數值族,即很多標準都落在同一數值上,如70mg/kg這一數值的標準有18個, 20 mg/kg 的有21個,10 mg/kg 的有29個, 2 mg/kg的有24個, 1 mg/kg 的有29個。以上這些數值共有121個,佔400個鎘標準值的30%。

目前美國EPA的監管指導值為70mg/kg,18個指導值的其他機構主要是美國各州或機構(NASA/ DOE,亞利桑那州,阿肯色州,科羅拉多州,愛荷華州,緬因州,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俄亥俄州,田納西州,佛蒙特州和懷俄明州)頒布的土壤值,此外兩個值來自西班牙和馬來西亞。

澳大利亞,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紐西蘭,俄羅斯,瑞士和中國臺灣, 美國土著部落(印第安人斯波坎部落)等21個國家和地區將土壤鎘的監管指導值定位在20 mg/kg。

奧地利,保加利亞,加拿大,克羅埃西亞,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以色列,韓國,拉脫維亞,馬其頓,挪威,俄羅斯,西班牙和英國以及美國加州等國家和地區所定的土壤鎘監管指導值為10 mg/kg。

將土壤鎘監管指導值定為1 mg/kg的國家和地區共有29個,包括白俄羅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中國(2007)、克羅埃西亞、丹麥、芬蘭、德國、匈牙利、愛爾蘭、馬爾他、墨西哥、紐西蘭、波蘭、俄羅斯、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坦尚尼亞、土耳其、英國、東非共同體和歐盟。

我國1995年制定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將pH<6.5的土壤鎘標準定位0.3mg/kg,可謂是全世界最為嚴格的標準。

在土壤汙染修複方面,修復的標準值同樣相差極大。比利時法蘭德斯技術研究院(VITO)的Provoost和Cornelis與荷蘭公共衛生與環境國家研究院(RIVM)的Swartjes共同著文「Comparison of Soil Clean-up Standards for Trace Elements Between Countries: Why do they differ?」仔細對比和分析了法國,德國,英國,荷蘭,挪威,瑞典,瑞士,加拿大和美國以及比利時弗拉芒地區10個國家的土壤修復標準。這10個國家和地區工業用地的土壤修復標準相差高達三個數量級(1000倍),在這8個重金屬元素中,工業區的差別倍數最大的是鎘,範圍從1~1400毫克/千克,相差1400倍,其次是鉻(III),範圍從87~100000毫克/千克,相差1149倍,最小的是鉛,範圍從300~2500毫克/千克,差8倍。

標準背後的考量

Provoost等對比10個先進國家的土壤修復標準後指出,修復標準的差別是基於以下五個因素的考量:

1. 法律框架下的保護對象不同。所有國家的土壤標準值都旨在保護公眾健康,而一些國家如荷蘭、瑞典、挪威、加拿大還保護土壤生態系統本身,挪威、瑞典和加拿大還進一步地擴大到地下水和地表水,避免汙染物向地下水的淋溶和向地表水的遷移。

2. 土地利用類型劃分不同。大多數國家以土壤的利用類型(農田、居住、休閒、商業 、工業或其他功能地塊)來分級。不同類型的土壤的重金屬標準值相差非常大。

3. 標準推導的模型、參數、人群毒理(toxicological)和生態毒理(ecotoxicological)標準不同、模型邊界條件(如土壤-植物間的轉移係數不同,土壤對人體的暴露途徑設置不同。

如美國居住用地考慮的土壤對人體的暴露途徑包括1)直接土壤攝入, 2)呼吸攝入含揮發性汙染物的降塵, 3)攝入土壤汙染物遷移汙染的地下飲用水, 4)皮膚吸收,5)攝入受汙染土壤汙染的自種農產品,6)揮發性汙染物遷移進入地下室。

而澳大利亞標準居住用地考慮的曝露途徑則是1)直接口腔攝入土壤顆粒和降塵,2)直接呼吸攝入土壤顆粒, 3)直接土壤皮膚接觸,4)消耗自種水果和蔬菜。

在模型開發和應用上,比利時用的模型為Vlier-Humaan模型,荷蘭為CSOIL 模型,而英國為CLEA 模型,多個國家根據本國的情況開發和應用了各種的模型。

4. 標準的名稱和含義不同,眾多的土壤監管指導值有各種各樣的名稱,例如土壤篩選值、清潔值、觸發值、目標值、幹預值和指示值等等。荷蘭和瑞典施用土壤監管指導值來確定是否需要修復行動,而在比利時,其修復行動是否啟動取決於在1995年10月29日制定的土壤法令之后土壤是否遭受新的汙染,對於這之前發生的汙染,土壤監管指導值用來啟動詳細的土壤調查。德國土壤修復框架包含兩個層次,評價值和行動值. 當土壤超過評價值,就啟動附加的土壤調查,而超過行動值土壤就需要修復了。

5. 政治因素。美國對土壤的人體暴露帶來的致癌風險設置非常嚴格,其所用的個體終身曝露的致癌風險為百萬分之一,即100萬人有一個人致癌的風險,而比利時設置的致癌風險為十萬分之一,荷蘭設置的是萬分之一,相差達100倍,這類設置純粹是人為的,帶有較強的政治因素。

從各個國家的標準比較來看,我們對土壤汙染及其超標倍數需要客觀地理解,大可不必為超標倍數所嚇倒(如2014年湖南底泥砷超標735倍引發的事件)。

各個國家的生活、生產、地理地質特徵、汙染特徵等等千差萬別,因此標準千差萬別很容易理解。當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制訂的最基本目的是保護本國人的人體健康,因此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和土壤修復標準都需要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量身定製。

我國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1995年頒布,2008年徵求意見稿胎死腹中,而今年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農田、場地)的修訂草案正在進行第二次徵求意見。新的標準能否確實有效地保護國民健康,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土壤學框架:學前必看!
    在學土壤學之前大家要先掌握土壤學的框架土壤學這本書大致分為四部分,我們要從這四個部分來學習土壤學:一。
  • 慶祝國際土壤年,回顧土壤學歷史上的一些亮點
    2020年的國際土壤日又快到了,特將此文譯出,讓我們回顧下土壤學歷史上的一些亮點。我也期待國內資深學者能撰文回顧國內土壤學的亮點,並為《土壤觀察》賜稿。作者:埃裡克•布雷維克(Eric C.土壤調查發達國家的許多土壤科學家和其他土壤信息使用者可能認為土壤調查是理所當然的,土壤信息的空間分布(土壤調查)的詳細顯示對社會有非常重要的貢獻。土壤調查在將土壤科學作為獨立的科學研究領域建立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土壤調查是在18世紀頭20年進行的(Brevik和Hartemink,5)。
  • 南京農業大學:7位土壤學教授共上生態思政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潘玉嬌 通訊員 許天穎)今年第7個世界土壤日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如何看待人類和土壤之間的關係?日前,南農大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壤系教師黨支部組織了7位土壤學教授同上生態文明公開課,帶學生共同探尋土壤「銀河系」裡的 「璀璨繁星」。「土壤是萬物之源,農業之本。巖石經過風化就形成了土壤,但是由於溫度、水分、地形、生物等成土過程的條件不同,造就了五彩斑斕的土壤,也孕育了不同的土壤文明。」
  • 土壤有多少種顏色?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此外,赤鐵礦、針鐵礦和纖鐵礦等是自然界中重要的致色物質和顏料,這些物質忠實地記錄了土壤形成的氣候環境。利用土壤顏色作為氣候變化代用指標來重建古氣候也成了當前土壤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不同類型土壤的可見—近紅外漫反射光譜「指紋」     自然界中,土壤不論在顏色,還是在物質組成上都是千差萬別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塊完全相同的土壤。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11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一、培養目標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愛國守法,在本學科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
  • 土壤有多少種顏色?多彩不遜於彩虹
    傳統意義上,人眼觀察識別土壤信息主要局限在「可見光」範圍。比如,土壤學者常用Munsell比色法(包括色調、明度、彩度3個參數,用數字來精確描述各種色彩)來表示土壤顏色,由於土壤顏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的物質組成,土壤學者甚至在野外調查過程中就能做出土壤物質組成、土壤性質及其主要特徵的充分肯定的判斷。
  • 【央視關注】掃黑除惡「嚴標準」出臺背後,有什麼特別的考量?
    【央視關注】掃黑除惡「嚴標準」出臺背後,有什麼特別的考量?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10日 18:01 A-A+ 最重要的是,相關文件釋放出明確信息,要求徹底摧毀黑惡勢力的經濟基礎,把黑惡勢力的死灰徹底掃除,並清理其生存土壤,防止復燃,這樣老百姓就能更有安全感。  【關鍵詞】「感動中國」老兵馬旭  據CCTV-13新聞頻道報導:「畢生節儉,只為一次奢侈,耐得清貧,守得心靈的高貴」,這是組委會給予2018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馬旭的頒獎詞。
  • 農民種植柑橘,對於土壤有啥要求?從物理、化學、生物三方面考量
    土壤可為柑橘提供營養、水分,同時也是根系的安身之所,是其順利生長的必要條件。柑橘種植時對土壤有什麼要求?這裡我們來探討一下。關於土壤土壤是包含無機、有機、生物三種屬性複合體,具有物質代謝、能量轉化和信息傳導等多種功能,所以對於土壤質量的考量指標應從物理、化學、生物三方面著手。上圖是土壤質量的相關分析指標,可以看到名目還是相當多的,不過回歸到生產上,以下幾個比較關鍵。
  • 【人物春秋】他為中國土壤、肥料學的發展,立下了卓越功勳
    1920年到1924年,他先後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伊裡諾大學、愛阿瓦州立大學及阿利瓦大學學習、研究,專攻土壤、肥料,獲農學碩士學位。1924年回國以後,彭家元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1926年南下,先在廈門集美農林學校任教,1923年應聘任廣東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
  • 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修訂之我見
    徵求意見稿中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難以用於土壤環境質量的管理,也難以用於耕地汙染治理的評判       耕地環境質量標準的制訂旨在保護土壤,在實際操作中主要用於土壤管理。國外對於耕地土壤的管理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絕對值法,如北歐的一些國家,以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的絕對值作為標準,因此其土壤管理通過不斷降低大氣的重金屬沉降以及不斷減少汙泥農業、磷肥重金屬含量等來嚴格控制。
  • 土壤有機質的測定
    ,則有機碳含量乘以1.724(=100/58)即得土壤有機質含量,顯然,各種土壤中有機質含碳百分數是很不一致的。目前我們對各種不同土壤類型中有機質含碳百分數還缺乏全面的系統研究,因此在一般土壤工作中大多仍沿用這個換算常數。土壤活性有機質的測定方法很多,有幹燒法、溼燒法、溼燒法操作簡便、快速、適用於大量樣品的分析。
  • 中國熱科院土壤專家徐明崗:因熱愛堅守卅載 「盤」遍共和國國土
    有土才有糧,研究土壤的專家,「操的心,比天大」。  徐明崗,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所長、海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我國土壤學領域的傑出學科帶頭人之一。他破譯土壤有機質密碼,改良酸瘦紅壤,四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已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提名。
  • 土壤色彩標準Munsell孟塞爾土壤色彩圖表
    在還沒有深入研究顏色時,我們習慣使用諸如「棕色」,「紅色」,「黑色」等術語來描述土壤的顏色。當兩種非常相似的土壤樣本展現在眼前時,我們似乎不能使用更黃,更綠,更棕或更黑等詞語來描述了,它必須有個標準的顏色圖表,有了這個顏色標準,土壤科學家之間溝通才更順暢更有效。
  • 用心做到極致——青海土壤類型調查科考有感|青藏土壤科考前線報導
    」專題研究任務,從事土壤微生物學研究多年的我一直愧疚於在土壤分類學知識方面的欠缺,於是決定趁今年青藏科考之機,跟隨項目組張甘霖老師團隊一起開展青藏高原土壤類型調查科學考察,惡補土壤學知識。趙玉國老師則從樣點布設、路線規劃、任務分配、數據和樣品採集要求、紀律要求、生活和工作經驗等進行了詳細說明。宋效東和多位年輕老師對小組分配、樣點分布和物資準備情況進行詳細介紹。李德成老師作了題為「土壤調查與採樣」報告,從土壤調查的內涵、調查方法、土壤系統分類和土層劃分的依據等方面進行了培訓。
  • 好書:土壤地質學手冊(2230頁)
    土壤科學的手冊:特性和過程,第二版是在土壤科學的學科上形成一個全面的參考的兩卷的第一卷。完全修訂和更新,以反映知識的當前狀態,這卷覆蓋土壤科學的傳統領域:土壤物理學,土壤化學,土壤礦物學,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和土壤學。
  • 土壤光譜學:創新技術助力解鎖土壤奧秘
    「熟悉」在於,我們每天立於其上,與泥土有親密接觸;「陌生」在於,學界對土壤的複雜結構、性質、功能及其生物活性、生態功能的了解仍顯不足,而且公眾的知識背景中所包含的土壤常識也相對匱乏。編者認為,破解土壤奧秘與普及土壤科普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創新技術在土壤學中的應用與發展。
  • 土壤之間大不相同,影響更是千差萬別,你對土壤又有怎樣的了解?
    如今農村的種植業仍舊有著不錯的發展前景,但是在種植的過程當中,其實有一些有經驗的農戶們也難以分辨這些土壤究竟是什麼樣的分類,要知道,不一樣的土壤和土質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也是大不相同的,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這些土壤和土質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區別吧。
  • 土壤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作為一個天體出現在宇宙,距今約有46億年,可是那時既沒有空氣也沒有水分,自然也沒有生物,所以也就沒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土壤,利用太陽能形成自身的原始生物出現在地球的時間,據觀測距今約20億年,所以地球上土壤的形成,估計也在這個時期。
  • 經濟學反直覺觀點:公正的背後往往是效率的考量
    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一個反直覺的觀點,公正的背後有效率的考量。有很多人認為公正和效率是對立的,不能同時獲得,就像是魚和熊掌不可得兼,但是你讀了下面的內容就知道,公正的現象後面一定有效率的考量。這個規定是公正的,它背後的效率考量是:每一個人得到了自己應有的分數,每掌握一點知識,分數就會多一點,每一分都是自己的,每一個人都會積極地學習,班裡的學習效率就提高了。
  • 2020「雲上科學營」土壤科學專題營來啦
    自2014年起,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開始承辦「土壤科學」專題營,連續多年和南京大學共同合辦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分營,協力打造精品活動,讓更多優質科教資源向社會開放,展示科技魅力,展現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科技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