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抑鬱,疫情時期負面情緒多?醫生:這4大心理因素來幫你應對,快...

2020-12-15 騰訊網

和引起2003年非典疫情的SARS病毒一樣,新冠病毒的傳染源也是野生動物。

這類病毒在野生動物體內可以與宿主和平共處,對人體卻有極強的破壞性,但是病毒不會平白無故地由野生動物直接感染人類。

美國2011年的電影《傳染病》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人類侵佔了蝙蝠的聚居地,蝙蝠被迫遷徙至附近的養豬場,在養豬場上空吃過的香蕉偶然掉落被豬食用,從而將病毒傳染給人類,造成了大規模極其嚴重的疫情。

無論是電影中人類侵佔野生動物領地,還是現實生活中人類交易、食用野生動物,都是對自然界缺乏敬畏的表現。

南宋大家朱熹曾在《中庸注》中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所謂敬畏之心,就是指人們面對那些廣闊、浩大以及超越當前認知範圍的對象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這些對象既包括自然奇觀,也包括藝術傑作和非凡的人類行為。

如果人們從非典之後對自然界懷有足夠的敬畏,杜絕野生動物市場交易,那麼此次新冠病毒的疫情是不是可能避免呢?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敬畏(awe)

對大自然的敬畏有助於減少、避免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衝突。但是當衝突已經發生,疫情已經蔓延,敬畏也可以作為一種心理資源,幫助人們應對疫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敬畏可以使人們產生一種自我超越的狀態,可以提升人們的幸福感,減輕威脅引發的消極情緒。

在這個特殊時期,如何有效利用敬畏這種情緒呢?我們可以通過回憶曾經讓自己感到敬畏的經歷,比如曾經看到過的自然奇觀,或者觀看大自然的圖片、紀錄片等,來讓自己產生敬畏之心,幫助自己積極地應對當前的威脅。

除了敬畏,我們還可以使用以下幾種心理資源來應對疫情。

二、正念(minfulness)

正念是一種有目的、不評判的將意識與注意集中於當下的方法。正念的作用非常廣泛,可以提升人們的心理健康,增強心理調適能力,降低焦慮、抑鬱、衝動等負面情緒,緩解很多心理和精神疾病。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正念訓練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正念冥想、正念呼吸等。具體可以參考中科院心理所抗擊疫情——心理調適專欄,內含科學、詳細的正念太極教學視頻和正念練習音頻材料。

宅在家中的你不妨跟著視頻一起進行正念訓練,同時還可以鍛鍊身體,消磨無聊時光。

三、懷舊(nostalgia)

懷舊是一種對過去經歷的情感性的懷念。這種情感體驗可能是苦樂參半的,但大部分時候是正性的。

懷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情緒,人們每周都會產生數次懷舊體驗。懷舊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容易被引發,比如懷舊歌曲、懷舊影片,還有兒時的玩物,都可以讓人們感受懷舊的情緒。

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商家、景點以懷舊為元素吸引顧客或遊客。心理學研究表明,懷舊對人們有很多積極的作用,有利於人們的心理健康,可以讓人們感受到社會支持,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愛與聯結,減輕孤獨感,幫助人們積極地應對生活中的威脅。

在家中的你不妨翻一翻童年時的相冊,找一找從前視若珍寶的音樂磁帶或CD,和家人一起重溫兒時的影視作品,一起享受懷舊的感覺,體驗「初心」。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四、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

自我肯定是指人們通過關注和肯定自我價值或自我的其它重要方面來維護自我完整性。

自我肯定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資源,可以使人們在維護自我的同時從威脅中學到有利於適應的信息,減少不利於適應的行為。

以此次疫情為例,自我肯定可以讓人們更加接受那些對自身健康起到威脅的信息(如疫情信息),進行利於健康的行為(如戴口罩、減少外出),減輕應激或壓力導致的生理和心理問題(如焦慮、恐慌),因而是一種有效而健康的應對方式。

一項最新的研究也證實了自我肯定幹預可以降低此次新冠疫情引發的焦慮和抑鬱的心理反應。

自我肯定的方法有多種,其中在中國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思考對自己和家人最重要的價值,例如經濟、社會關係、知識、品格、藝術等。

可能有很多人很少或從未思考過這類問題,不妨趁這次機會好好思考一下自己,順便思考一下人生!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無論是敬畏、正念、懷舊、還是自我肯定,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用來應對疫情的心理資源。

這些心理資源不僅僅適用於此刻的疫情,也同樣適用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多種威脅和困境。

我們可能都會無可避免地收到一些負面信息、經歷各種各樣的失敗、遭受社會拒絕和排斥等。

與其被動地接受,不如主動地利用各種心理資源調適自己的心理、行為,積極、健康地應對此次疫情和生活中的威脅。

待到春暖花開時,相信戰勝疫情的那一刻將會如期而至!

作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 楊紫嫣

參考文獻:

Bergin, A. J., & Pakenham, K. I. (2016). The stress-buffering role of mindful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indfulness, 7(4), 928-939.

Cohen, G. L., & Sherman, D. K. (2014). The psychology of change: Self-affirmation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5, 333-371.

Koh, A. H., Tong, E. M., & Yuen, A. Y. (2019). The buffering effect of awe on negative affect towards lost possession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4(2), 156-165.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Routledge, C., Arndt, J., Hepper, E. G., & Zhou, X. (2015). To nostalgize: Mixing memory with affect and desire.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51, pp. 189-273). Academic Press.

李世峰,吳藝玲,張福民,許瓊英,周愛保.(2020).疫情和應激:自我肯定可以緩衝新冠疫情帶來的焦慮情緒反應.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專家支招】面對疫情情緒焦慮時,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出現恐懼、無助、空虛、無用感、憤怒、失眠等無法自行緩解的情況,可以向各地專業心理救援組織尋求幫助,通過向心理諮詢師諮詢判斷自己的心理狀況,依靠科學的心理諮詢技術來解決自身無法應對和處理的心理困境。
  • 如何緩解疫情帶來的焦慮、抑鬱等情緒?試試這幾種方法
    抗疫情醫護人員對於疫情期間出現的不良心理反應,比如:恐懼焦慮、緊張不安、擔心、抑鬱等負面情緒,應該如何調整心態,應對這些不良情緒?運動不僅能增強身體素質,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對疾病產生一定的抵抗能力,而且能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個人的抗壓能力,能夠減輕疫情期間所帶來的恐懼、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人們在運動的時候,體內釋放出一種愉悅放鬆的神經遞質,它可以幫助人放鬆心情,暫時忘記了煩惱,減少自己的心理壓力。通過適當的運動,也是一種有效的應對方法。
  • 抑鬱?焦慮?沮喪?看完這篇也許能讓你更好面對負面情緒
    ,我們面對憤怒、焦慮、愧疚等負面情緒時完全不懂得應該如何排解,為了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我們要麼不得要領,要麼誤入歧途。而我們從社會上得到的一切消息仿佛都在告訴我們要警惕消極情緒,可是消極情緒真的對我們的生活能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嗎?消極情緒真的是讓人們陷入抑鬱的元兇嗎?我想告訴你,事實也許並沒有那麼糟糕。
  • 產後抑鬱怎麼辦?用這3種方法,可以幫你擺脫情緒焦慮
    時常會有寶媽跟我傾訴:「我討厭被貼上『產後抑鬱』的標籤,我沒有『抑鬱症』,遭遇變化和挑戰,我有一些抑鬱的情緒,這很常見」。很多媽媽被扣上「抑鬱症」的帽子,反倒愈發不能開懷。我們需要以平常心正確地看待「抑鬱(之情緒)」,向自己坦誠心結所在,接受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讓心結打開。
  • 產後抑鬱怎麼辦?用這3種方法,可以幫你擺脫情緒焦慮
    時常會有寶媽跟我傾訴:「我討厭被貼上『產後抑鬱』的標籤,我沒有『抑鬱症』,遭遇變化和挑戰,我有一些抑鬱的情緒,這很常見」。很多媽媽被扣上「抑鬱症」的帽子,反倒愈發不能開懷。在寶寶出生後2-3天甚至分娩前,他們開始感到抑鬱、焦慮、心煩意亂。很多人可能會沒有明確的原因便哭泣,在睡眠、飲食及抉擇方面出現問題,還可能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能夠照顧好寶寶。類似的情形是常見的,一般未經治療,產後消沉可在幾個小時或一兩個星期之後不治自愈。然而,有少數女性可能遭遇產後抑鬱。導致產後抑鬱的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 面對疫情,如果出現負面情緒,你可以這樣做
    保持應對危機的信心,看到積極的一面。3. 妥善處理負面情緒當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時,可以進行自我調節和求助。自我調節包括呼吸調整、冥想、瑜伽練習等;也可以轉移注意力到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讓負面情緒暫時停下。
  • 醫生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必須重視孩子們的抑鬱和焦慮症狀
    隨著家庭正常生活方式因為新冠疫情而改變,醫生們希望家長們能夠注意孩子們的焦慮和抑鬱症狀,並且及時採取行動。於SSM健康(SSM Health)工作的兒科醫生朱莉·瓦拉克薩(Julie Waraksa)博士說,你在孩子2歲大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他們身上的焦慮跡象,然而抑鬱的相關表現卻很難被識別。
  • 負面新聞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加重抑鬱與焦慮情緒
    它的調性越來越感性,它的媒介越來越直觀和令人震驚,它的評論也越來越消極和充滿焦慮。所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負面新聞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焦慮、抑鬱和應激反應的增加。數字時代在改變新聞報導的性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我們在做什麼,手機上的應用都能讓我們與世界保持直接的聯繫。
  • 科學認識負面情緒:消沉抑鬱只是人生路上的短暫「紅燈」
    具體來看,從一般的抑鬱發展到抑鬱症,多與以下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方面,遺傳因素和生物性因素(例如大腦的情緒調節功能異常),決定了每個人所能承受的壓力水平——閾值。一旦壓力超過了這個基準(例如發生重大變故),抑鬱症的概率就會大幅升高。人的情緒受到很多與生存、繁殖有關的因素影響,例如陽光、溫度。
  • 疫情中產生負面情緒咋疏導?專家教你幾招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許多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停工、停學、居家隔離……更是讓不少人陷入了鬱悶、恐慌的情緒中。2月5日,華商報記者採訪了省民政廳指定的心理援助熱線專家——陝西省心理諮詢師協會辦公室主任吳鳳玲,專家告訴你,該怎樣面對疫情中的負面情緒。
  • 怎樣對治抑鬱等負面情緒的襲擾
    一種負面情緒一旦形成習慣,在西醫講就是病了,需要吃藥,嚴重的甚至要住院,對個人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影響。我來分享一個方法,用來對治焦慮,抑鬱,失眠多夢等負面情緒,不用花錢,但是需要具備意志力和付出勤奮。不管什麼樣的負面情緒,都可以歸納到五蘊裡的受,即被動的接受,比如債務,以及由此帶來的不良情緒。 什麼是五蘊?心經裡講,色受想行識是五蘊,五蘊都是空的,假的,虛幻的,這個「受」也是一樣。話好講,理解起來太費勁。先不管那麼多,就說怎麼治好使,從而讓抑鬱消失掉吧。 主要用觀。因為一開始用止不好使,一下子止的住嗎?那個債在自己身上,麻煩一時半會不那麼容易止,沒那麼大的能量。
  • 常見負性情緒——焦慮、抑鬱情緒的管理
    這就是典型的對健康的一種焦慮。還有一種更為常見的焦慮,相信大家都有過體驗,當我們在一個正式的場合做報告或是發表演講,我們會出現緊張,說話結巴,甚至冒汗,渾身發抖。我們常說自己心理素質低就是工作中典型的一種焦慮。
  • 你,到底為什麼考研焦慮?哈佛大學公開課教你3個P應對負面情緒
    心理專家強調,當面對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時,人們可能用以下六種方式來應對:1.停止負性思維,專心解決現實問題;2.接受挫折事件,以及心理上的痛苦;研究表明,當人們選擇用後三種適應不良的方法來應對挫折帶來的痛苦情緒時,最有可能陷入負面情緒帶來的心理健康危機中,甚至患上抑鬱、焦慮等情緒疾病。3.對未來方向感的缺失。
  • 疫情爆發之下,或焦慮、或恐懼,怎麼辦?|醫生:心理幹預來解決
    2020年,疫情在中華大地上蔓延,帶來諸多不良影響。截止目前,「新冠肺炎」確診人數達7萬多人,死亡也有1800多例。當然,還有因為各地延遲復工,導致每日宅在家裡的全國人民。面臨突然爆發的疫情,嚴重危害著我們身體健康的同時,焦慮、恐懼、麻木等充斥著每一天的生活,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我們該怎麼辦?
  • 疫情期間全球範圍抑鬱人數大幅上漲,除心理疏導外可嘗試以下方法
    截至6月,19.2%的調查對象出現抑鬱症狀。相比之下,疫情發生前的9個月內這一比例僅為9.7%。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近期疫情大幅反彈,日本醫護人員的心理問題增多,其中三成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不久前,東京一家知名醫院爆出400名護士提出辭職的消息。
  • 懷孕後,焦慮想哭易失控,各種負面情緒會傷害到胎兒嗎?
    作者:王妮(婦產科主治醫師、科普作者)懷孕對很多女性來說都是一件大喜事,懷孕時的心情理應是充滿喜悅的,但事實上,在身體狀況的變化和一些生活工作壓力下,很多孕媽更多是被焦躁、抑鬱等負面情緒包圍著,有的孕媽甚至患上了產前抑鬱。
  • 做好情緒管理 呵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現代健康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兩翼。受社會急劇轉型、工作節奏加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進入心理問題高發期,許多人因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疏解而導致失眠、抑鬱等病症,損害健康。10月10日是第二十九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通過有效的心理調節,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強人體自身免疫力。
  • 疫情下負債抑鬱焦慮,網友:暴力催收我失眠了。心理醫生5個建議
    焦慮和抑鬱:當我們遇到債務壓力時:表現焦慮和抑鬱都是正常情緒體驗,因為負債確實不好受。但一直沉浸在焦慮和抑鬱中,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就要引起重視了。心理醫生從這5個方面建議以及應對之道所以,你一直都不孤單,而有些朋友總是孤立來看待負債的問題,總是放大自己的痛苦和焦慮。總是認為自己是最糟糕的,但事實上和你同樣糟糕的有很多。不要在朋友圈相互羨慕,其實都不容易。作為人,所謂的不順和痛苦,才是人生的常態。而快樂總是短暫而珍貴。
  • 應對社交媒體產生的焦慮、抑鬱情緒的9條建議:多出門走走
    我們的社會確實存在著貧富差距、各種不平等的現象,這是正常的。但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流量、曝光量,總是會有無良小編肆意篡改、扭曲事實,將原有的事件進行改編、誇張,吸引人們的眼球。這樣的做法給人們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讓人們覺得我們的社會存在著很多的風險和問題。低質量、消極的社交媒體內容導致了各種負面情緒的產生。
  • 孕媽媽要學會化解「心理疫情」
    孕產婦要適當放下手機,多關注和覺察自己內心積極陽光的部分,活在當下;多與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加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只有放下手機,才能維持原有的作息規律,按照原先的節奏生活,讓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儘快適應當前的防控環境生活。規律、掌控感是應對焦慮恐慌的良藥,但前提是您得對手機「斷舍離」。您不妨每天為自己設定瀏覽信息的時間限制,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積極有益的事情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