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引起2003年非典疫情的SARS病毒一樣,新冠病毒的傳染源也是野生動物。
這類病毒在野生動物體內可以與宿主和平共處,對人體卻有極強的破壞性,但是病毒不會平白無故地由野生動物直接感染人類。
美國2011年的電影《傳染病》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人類侵佔了蝙蝠的聚居地,蝙蝠被迫遷徙至附近的養豬場,在養豬場上空吃過的香蕉偶然掉落被豬食用,從而將病毒傳染給人類,造成了大規模極其嚴重的疫情。
無論是電影中人類侵佔野生動物領地,還是現實生活中人類交易、食用野生動物,都是對自然界缺乏敬畏的表現。
南宋大家朱熹曾在《中庸注》中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所謂敬畏之心,就是指人們面對那些廣闊、浩大以及超越當前認知範圍的對象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這些對象既包括自然奇觀,也包括藝術傑作和非凡的人類行為。
如果人們從非典之後對自然界懷有足夠的敬畏,杜絕野生動物市場交易,那麼此次新冠病毒的疫情是不是可能避免呢?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敬畏(awe)
對大自然的敬畏有助於減少、避免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衝突。但是當衝突已經發生,疫情已經蔓延,敬畏也可以作為一種心理資源,幫助人們應對疫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敬畏可以使人們產生一種自我超越的狀態,可以提升人們的幸福感,減輕威脅引發的消極情緒。
在這個特殊時期,如何有效利用敬畏這種情緒呢?我們可以通過回憶曾經讓自己感到敬畏的經歷,比如曾經看到過的自然奇觀,或者觀看大自然的圖片、紀錄片等,來讓自己產生敬畏之心,幫助自己積極地應對當前的威脅。
除了敬畏,我們還可以使用以下幾種心理資源來應對疫情。
二、正念(minfulness)
正念是一種有目的、不評判的將意識與注意集中於當下的方法。正念的作用非常廣泛,可以提升人們的心理健康,增強心理調適能力,降低焦慮、抑鬱、衝動等負面情緒,緩解很多心理和精神疾病。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正念訓練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正念冥想、正念呼吸等。具體可以參考中科院心理所抗擊疫情——心理調適專欄,內含科學、詳細的正念太極教學視頻和正念練習音頻材料。
宅在家中的你不妨跟著視頻一起進行正念訓練,同時還可以鍛鍊身體,消磨無聊時光。
三、懷舊(nostalgia)
懷舊是一種對過去經歷的情感性的懷念。這種情感體驗可能是苦樂參半的,但大部分時候是正性的。
懷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情緒,人們每周都會產生數次懷舊體驗。懷舊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容易被引發,比如懷舊歌曲、懷舊影片,還有兒時的玩物,都可以讓人們感受懷舊的情緒。
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商家、景點以懷舊為元素吸引顧客或遊客。心理學研究表明,懷舊對人們有很多積極的作用,有利於人們的心理健康,可以讓人們感受到社會支持,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愛與聯結,減輕孤獨感,幫助人們積極地應對生活中的威脅。
在家中的你不妨翻一翻童年時的相冊,找一找從前視若珍寶的音樂磁帶或CD,和家人一起重溫兒時的影視作品,一起享受懷舊的感覺,體驗「初心」。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四、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
自我肯定是指人們通過關注和肯定自我價值或自我的其它重要方面來維護自我完整性。
自我肯定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資源,可以使人們在維護自我的同時從威脅中學到有利於適應的信息,減少不利於適應的行為。
以此次疫情為例,自我肯定可以讓人們更加接受那些對自身健康起到威脅的信息(如疫情信息),進行利於健康的行為(如戴口罩、減少外出),減輕應激或壓力導致的生理和心理問題(如焦慮、恐慌),因而是一種有效而健康的應對方式。
一項最新的研究也證實了自我肯定幹預可以降低此次新冠疫情引發的焦慮和抑鬱的心理反應。
自我肯定的方法有多種,其中在中國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思考對自己和家人最重要的價值,例如經濟、社會關係、知識、品格、藝術等。
可能有很多人很少或從未思考過這類問題,不妨趁這次機會好好思考一下自己,順便思考一下人生!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無論是敬畏、正念、懷舊、還是自我肯定,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用來應對疫情的心理資源。
這些心理資源不僅僅適用於此刻的疫情,也同樣適用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多種威脅和困境。
我們可能都會無可避免地收到一些負面信息、經歷各種各樣的失敗、遭受社會拒絕和排斥等。
與其被動地接受,不如主動地利用各種心理資源調適自己的心理、行為,積極、健康地應對此次疫情和生活中的威脅。
待到春暖花開時,相信戰勝疫情的那一刻將會如期而至!
作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 楊紫嫣
參考文獻:
Bergin, A. J., & Pakenham, K. I. (2016). The stress-buffering role of mindful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indfulness, 7(4), 928-939.
Cohen, G. L., & Sherman, D. K. (2014). The psychology of change: Self-affirmation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5, 333-371.
Koh, A. H., Tong, E. M., & Yuen, A. Y. (2019). The buffering effect of awe on negative affect towards lost possession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4(2), 156-165.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Routledge, C., Arndt, J., Hepper, E. G., & Zhou, X. (2015). To nostalgize: Mixing memory with affect and desire.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51, pp. 189-273). Academic Press.
李世峰,吳藝玲,張福民,許瓊英,周愛保.(2020).疫情和應激:自我肯定可以緩衝新冠疫情帶來的焦慮情緒反應.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