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熱詞,「懟」字當之無愧。這個幾乎已入土為安的歷史詞彙,一夜之間就火了起來。一言不合就開「懟」,是現代人戾氣重、太衝動嗎?從「懟」的姿勢和情緒來看,好像並不是那麼回事。「我只是想合理地表達憤怒」「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成為當下很多人的處世哲學。
從怨氣十足到據理力爭《說文》曰:「懟,怨也。」語言學家說,「懟」字在清代之後的書面文獻中就很鮮見了,因此對於現代人來說,把「懟」歸為歷史詞彙、文言詞彙都不為過。如果硬要說有什麼能流傳至今的「怨懟」,大概關漢卿元雜劇《竇娥冤》中女主角的那一段「懟天懟地」能算一個。
如今,「懟」這個泛動作性文字,屢上微博、微信關鍵詞排行榜,好像什麼熱門事件都能跟「懟」扯上關係。2017年1月,微博上包含「懟」的話題達122個,閱讀量最高的接近2.5億,在百度搜索有關「懟」的新聞,累計超過1.7億。
經過網絡語境的薰陶,「懟」的意思已與最初大不相同。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研究員顏旭說,今天我們對「懟」的理解,可以是批評、斥責,在一些地區方言裡,也有捅、捶、搡、擠兌、衝撞的意思。
宮鬥劇巔峰之作《甄嬛傳》中,眉莊「懟斥」安陵容,被網民譽為「手撕白蓮花虛假面具」之經典,用在當今職場、商場、情場居然都十分妥帖:「無能是小,若是心術不正,挑撥是非,壞了德行,那才是大事。」「大家相識一場,有什麼話當面說也就罷了,又何必欲擒故縱,步步為營。也太辛苦了些!」
《戰狼2》叫好又叫座,主角光環卻遭質疑。吳京怒懟輿論的那段話,點擊量秒上10萬:「可能就是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負慣了吧,就覺得中國人不能強,我就是懟這個,我就懟。即使有些人反感我這個,我也懟。」
「懟」字的兩張臉「懟」,看似簡單,卻能解釋當下許多衝突的狀態。「心」的「相對」,那是一種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懟」,單個字直搗黃龍,情緒十分飽滿。就字形來看,和「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藺偉認為,值得注意的是,「懟」這個詞所體現出的攻擊性或較勁的意義在不同語境下會呈現不同的感情色彩。當雙方處於嚴重的敵對立場時,「懟」具有很強的攻擊性,甚至伴隨肢體衝突。
這種「懟」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黑幫電影裡看看也就算了,在現實規則秩序下以身試法,大可不必。法國導演呂克·貝松有部動作喜劇電影叫《別惹我》,講述了一個因證人保護計劃而遷居諾曼第的黑手党家庭,在平靜的法國小鎮上躲避追殺,卻依然改不掉用黑幫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的故事。如今看來,電影想表達的,就是一種「懟」的習性和人生態度。
當雙方立場並不構成嚴重對立甚至關係較好時,「懟」的攻擊性較小,甚至很多時候是一種無傷大雅的輕鬆、友愛互動,這就為其進入年輕人主導的網絡交際系統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懟」在一起產生的各種詞組配搭成口頭禪,多數年輕人的手機收藏夾裡,都有幾個經典的「懟人」表情包。「就喜歡你看不慣又幹不掉我的樣子」「看在你醜的份上,就當你是對的吧」,還有人用英文、日文來助陣。
有受訪對象說,雖然自己不擅長「懟人」,卻十分喜歡看別人「互懟」。那些霸氣側漏、幽默機智的鬥嘴,讓人覺得爽、過癮、舒暢。會「懟人」,漸漸成了一種情商高的表現。
明哲保身不如「瀟灑懟一回」社會學家認為,「懟」作為一個從方言中演變而來的流行語,有代替網絡用語「撕」「掐」的趨勢,「懟得好」比「罵得兇」更有話語權,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的進步。
最近,有網友發布了一段在上海地鐵上拍攝的視頻:一名男子在車廂內隨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評教育。豈料,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結果引起眾人怒懟。發生在杭州的一幕與此類似。清晨,一位頭髮花白的大爺義正詞嚴地怒懟在西湖中遊泳的男子,該男子還很不服氣,百般狡辯,引起路人義憤。
網評人「竺子」說,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語境中,向來有明哲保身的哲學。不少人的人生軌跡,都會經歷從「初生牛犢不怕虎」到「人到中年萬事休」的演變。我們不否認,這種處世哲學與行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發展到極致,則未免顯得平庸。
當「懟」作為一種維護正確價值觀、明確底線、合理表達憤怒的姿態出現在年輕人中時,不失為一種個性的張揚。自習室裡,你想看書總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覺偏有人開著音響打遊戲……網民「柴爾德」覺得,遇到這樣的事情,「該炸就要炸,該懟絕不慫」。
比起發個朋友圈抱怨一下,當下的部分年輕人更信奉「機智懟回去,瀟灑懟一回」,認為這更有利於解決問題、糾正錯誤。「知乎」網民「simple」說:「懟完幾次,生活明顯不一樣了。思考懟和不懟的結果哪個能讓你現在和以後更舒服,後果你能接受,承擔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懟吧。」
(原題為《2017年度熱詞?「懟」字裡的社會百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