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老師在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用五年時間繪製的壁畫作品
輕柔的古琴聲飄來,沉香若隱若現,學生們專注地勾線、上色……一段中學生壁畫臨摹作品展被傳到了網上,一零一中學的美術老師曾旭和他的「古代壁畫臨摹」選修課在網絡上火了。「一幅作品要兩年才能完成,太強了,畫得好精細,簡直跟古代壁畫一樣。」網友們看後紛紛表示。畫畫的學生也說,「在繪畫過程中感受到了內心的平靜,感覺在和古代文化進行交流……」
期待
畫一幅完整的古代壁畫
昨天中午,走進一零一中學高中辦公樓的陽光大廳,一幅幅壁畫臨摹修選作品正在展出。
大廳中間,巨幅《引路王菩薩》正是曾旭的臨摹作品。「我開選修課,就是想做一個引路人,希望能引導學生感悟匠人精神。極致專注,沉靜精細,畫一根線條都要有始有終。」
《靈芝玉女》含蓄而柔美,《水月觀音》特意將字寫得深淺不一,其「做舊」效果格外突出……「很感謝壁畫臨摹課,讓我得以切身感受到壁畫中細微的線條墨色變化,伴著淡淡的墨香,慢慢體會歷史的沉澱。」高淼在自己的作品《靈芝玉女》前說。
快下午兩點了,高一的學生潘悅瀅提早走進了教室。
「今天是新學期第一堂『古代壁畫臨摹』選修課,早點來,佔個好位置。」走進教室的高一學生潘悅瀅邊說邊翻看著手機中曾老師的壁畫作品。
潘悅瀅告訴記者:「上初中時就被曾老師的國畫課迷住了,成了曾老師的粉絲。太喜歡他畫的壁畫了,也盼著早一天能跟曾老師學習這門藝術。這不,一上高中,我就搶了這門選修課。」
「在新學期中,我很期待能畫好一幅完整的壁畫作品。」潘悅瀅說。
首課
四米長卷展示壁畫世界
「你們去過敦煌嗎?你們都看過哪些壁畫?」下午兩點,隨著曾旭老師的介紹,古代壁畫選修課拉開了序幕。
一幅兩米寬、四米長的壁畫臨摹作品展現在學生們眼前。
曾旭介紹:這是一幅局部臨摹的《朝元圖》。原作收藏在山西永樂宮,畫中近400個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了元代壁畫的最高典範。「我的作品主要截取了部分人物畫面進行臨摹,2014年在北京完成勾線後,為了更真切地還原壁畫的色彩,2015年我特意帶著這幅畫去了山西省芮城縣永樂宮。」
「當年去山西時,這幅畫可是享受專車接送的。」曾旭笑著對學生解釋,因為畫的尺寸比較大,無法攜帶乘坐高鐵,就只能驅車上千公裡,前往山西永樂宮。在永樂宮,曾旭邊看邊臨摹,整整畫了15天。回京後,又不斷修改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作品。
「也太厲害了!」「這幅畫做舊了嗎?這種黃色跟古畫似的,怎麼調出來的?」聽了曾老師的介紹,勾起了學生們對這幅壁畫的好奇心。他們紛紛蹲下身子仔細欣賞,還拿出手機拍下壁畫細節,準備回家慢慢回味。
新意
新課程效仿古人合作作畫
「這學期課程的安排,和以往相比將有些區別。你們不再是『孤軍奮戰』,單獨完成一件作品,在座的所有學生將完全仿效古代壁畫作坊的制畫形式,合作完成一幅長寬各四米的大尺幅壁畫。」一聽這消息,學生們興奮不已。
「那我們畫不完怎麼辦?」一名學生大膽地提問。
「如果高二結束這幅作品還沒有畫完,會有學弟學妹們繼續接力。大家畢業後回到母校,都會看到這幅熔鑄了你們兩年心血的作品。」曾旭認為,這種形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也是對古代壁畫作坊傳統運作模式的還原。
「其實,一件好的壁畫作品,畫個兩年,並不算長。」曾旭介紹,畫壁畫至少有四步:打稿、拓稿、勾線和上色。說起來只有八個字,但其實每一個步驟都很精細複雜。就拿第一步練習勾線來說,1米多長的線條,細如髮絲,要勾得準確,有神採,就得調整氣息和心境。心靜才能手穩,手穩才能畫好線條。
曾旭邊介紹,邊向學生們演示:線的粗細要求一樣,勾線要一筆完成,不能來回描,顏色要反覆上好幾遍甚至幾十遍,才能達到壁畫要求的「厚重」效果,還要通過砂紙打磨、水洗、手蹭等方法來做舊,才能最大程度地還原壁畫本身的樣子……
傳承
將壁畫帶入更多家庭
「壁畫是一門從古代傳承下來的藝術。要想走近它,就要切身感受古人繪畫環境。所以,我在教學生作畫時,會特意設置一些場景。」曾旭指著教室的陳設說,播放古琴洞簫的古曲,在教室的一角燃一支檀香營造一點點氣氛,「學生們會在這種環境下,將身心慢慢穿越到古代,沉浸其中。達到靜中作畫,無我無他的程度。」「畫線稿前,還要讓學生反覆查閱、反覆辨識,將那些斑駁殘破、漫漶不清的畫面形象盡最大可能完整化。」曾旭認為,這就是一個與古人對話的過程。
每次臨摹課後,學生們都會用手機把作品拍下來,回到家將照片展示給父母親朋。看到孩子的每一次進步,父母的讚許都會化成一條條感謝曾老師的簡訊。「我就是想通過這門課,通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將中國古代的壁畫藝術帶入更多的家庭,讓沉睡的寶藏煥發生機。」曾旭欣慰地表示。
擇取一支毛筆,蘸取適量墨汁,學生們趴在桌上,眼睛隨著畫筆的走向而動,為了保證線條能夠流暢地一筆勾下去,學生們常常需要屏住呼吸,一筆畫完後……曾老師將學生繪畫的過程、完成的作品曬到朋友圈中,不少好友都評論:「這嫻熟的手法真像是受過專業訓練藝術院校大學生畫的。」
師說
在校老師成了「旁聽生」
在母親的鼓勵和影響下,從小就喜歡畫畫的曾旭,在高考填報志願時,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修的方向是工筆畫。
曾旭回憶,十八九歲時,自己隨父母到西山,下山途經法海寺時,被寺內壁畫的神秘和美所吸引。自此之後,他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壁畫……大學畢業後,曾旭選擇當一名中學老師的理由很簡單,可以有時間兼顧工作和繪畫。但工作的年頭長了,他漸漸「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能影響到一些人跟你一起喜歡一種東西,這種樂趣是做很多工作體會不到的。」2014年,在一零一中學,他試著開了「古代壁畫臨摹」選修課,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追捧。幾年的培養,隨著學生作品的成熟,舉辦展覽後,壁畫臨摹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連在校的老師都被吸引過來,工作之餘成為了這門課的「旁聽生」。(實習記者 師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