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一幅800年前的古畫,畫下了《蘭亭序》最後一次面世的身影

2020-12-24 有畫說藝術

在藝術史上也存在不少個「未解之謎」,其中有一個「未解之謎」就最最讓書法迷們關心——《蘭亭序》究竟是何時何地怎麼失傳的?它最終到底去哪了呢?

千百年來《蘭亭序》都被視為是書家聖經,它於書法而言無異於如同是至高寶藏,不僅書家們想找尋到一睹真跡光芒,連文物販子收藏大咖做夢都想找到關於哪怕是關於它的碎片。

蘭亭摹本

自從王羲之洋洋灑灑寫下這三百餘字後,便成為了書法界流傳最多的「範本」,即便在它失傳之後更是成為了某種標準般的示範,上至大師下至剛剛持筆的孩童,可以說但凡拿過毛筆的人都知曉其存在。

目前普遍認為該作自被創作出來之後僅僅存世三百年左右就消失了,在隨後的一千多年裡再也沒有面世過,也就是說它徹底失蹤失傳了,但它的曾經存在絕對是毫無爭議的。

故博館藏《蕭翼賺蘭亭》

關於《蘭亭貼》到底是何時何地、究竟是怎樣失傳的前因後果,史家雖然留下有多個版本的釋疑,但都只是限於「傳說」的範疇,很少有可以有確鑿的輔證能支持其「傳說」,由此也讓後世更加對這個千古謎題感到好奇。

不過,有一件事卻在千百年來幾乎沒有爭議:它是在唐初就失蹤了。至於它的下落說法基本分為兩種,一種認為它至今還靜躺某處只是後人尚未找到,一種說它早已灰飛煙滅片角無存。

寶島藏《蕭翼賺蘭亭》

在故宮藏有一幅八百年前的古畫,它將《蘭亭序》失傳前最後一次面世的畫面記錄了下來,也是《蘭亭序》在世間最後一次露面的身影。

同樣的古畫還有另外兩幅,分別藏於遼博和寶島,三幅畫大同小異全部是畫下了同一件事情,三幅古畫均出自宋代(其中遼博為北宋本、寶島為南宋本)。雖然三幅畫均以描繪《蘭亭序》最後存世的畫面,但其實只有遼博所藏的那幅畫具體對《蘭亭序》進行了描繪。

遼博藏《蕭翼賺蘭亭》

這三幅古畫的名字都叫《蕭翼賺蘭亭》,但他們並非同一作者、更非「原創」畫作,不管是誰創作了這些畫,可以確證的是他們都是臨摹一位叫閻立本的唐代名家。那麼咱們先來聊聊這三幅畫到底畫的是一件什麼事情。

這三幅畫中所繪人物數量各有差異,但畫面正中無一例外是對坐而談的兩個人,一個和尚一個文人,這是畫中的兩個主角,坐與高背椅的和尚是辯才,坐矮凳者為文士蕭翼,兩人似在品茗暢聊人生宇宙。

清代丁觀鵬摹本

其中辯才為主蕭翼為客,辯才賞識到訪的蕭翼遂熱情接待陪他煮茶論人生。辯才雖一腔赤誠,但蕭翼卻是心懷鬼胎。

辯才乃王羲之直系後人,《蘭亭序》此時正傳入他手,辯才視其勝過性命從不輕易示人,連當朝太宗慕名想借去學習學習也一再拒之,而蕭翼這次到訪正是想設計把《蘭亭序》弄走獻給太宗。

辯才非但不知還引其為知己很是信任,在遼博館藏的畫可以看出,辯才當時還命侍從取出《蘭亭序》準備拿給蕭翼欣賞。

侍從手捧《蘭亭序》

由於遼博館藏之畫在數百年的流傳過程中未得到很好的保護,畫面大部分已經無法正常觀賞,但在清代還有一位叫丁觀鵬的人臨摹了一幅高度一致的畫(見圖六)。

這幅清摹本可以清晰地看到辯才的侍從右手夾著一卷《蘭亭序》、左手搔頭,站在蕭翼身後,似乎只等辯才示意他便會將《蘭亭序》遞給蕭翼。

畫中煮茶人

除開故博館藏的那幅之外,其餘兩幅畫中左側均為兩個僕人正在煮茶,當時辯才已經年邁力衰很少長時間會客,由此可見辯才對蕭翼非常熱情。

而蕭翼也由此得知了《蘭亭序》的存放之處,不久他便趁機將《蘭亭序》帶走不辭而別直奔京都,獻給了朝思夜夢的太宗。

此畫最初的原創者閻立本,大約是在太宗生前、蕭翼得手不久之後創作的,當時蕭翼因此成為功臣深得太宗寵信,因此閻立本此畫在記錄這一「偷竊」過程的同時又必須抬高蕭翼,故畫名中用「賺」代替「竊」。這就是有文字和圖像記載的史料中,《蘭亭序》最後一次面世的情形了。

至於此後《蘭亭序》到底是因為太宗愛之太深摟著它共葬陵寢了,還是太宗後人私藏損毀了,仍然有待專家們的努力發掘。

(萬象打卡 文:路過)

相關焦點

  • 故宮一幅千年古畫,畫出了三重時空,如盜夢空間
    總有人說老美的想像力就是比俺們要超前,人家總是能創造出這種超前的科幻想像,而咱們總是只能沉迷在穿上古裝夢回大唐中,所以今天要讓大家來看一幅一千餘年前的古畫,你就會發現在想像力方面,俺們的老祖宗早已經架構出了多重時空的思維來。
  • 量子科技鑑定《蘭亭序》「真跡」 驚天發現還是鬧著玩?
    原標題:量子科技鑑定《蘭亭序》「真跡」 驚天發現還是鬧著玩? 早已失傳的《蘭亭序》「真跡」出現了?! 近日,某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稱,經過量子文物鑑定儀的檢測,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被發現了!
  • 故宮古畫複製師把哆啦A夢畫進古畫引網友熱議[圖]
    原標題: 故宮古畫複製師把哆啦A夢畫進古畫引網友熱議  這組「穿越」系列的圖是80後故宮博物院古書畫複製師王赫的創意作品。他說創意來自於今年五月份的靈光一閃,如果「機器貓」能出現在古畫裡會多麼有意思。於是他的第一幅作品《藍胖子之任意門》就誕生了。  哆啦A夢穿越到清代《乾隆皇帝殪熊圖》  王赫說他創作的藍本都是書畫名作,甚至包括一些宋代的佚名作品。
  • 《蘭亭集序》是為誰作的序?
    這時你是否會想到曾經搖頭晃腦全文背誦的那首「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首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在這一天誕生的。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和親朋好友在蘭亭玩曲水流觴的遊戲,「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最後,王羲之為集會上的37首詩寫了一篇序文——《蘭亭集序》。在酒酣意暢之時,王羲之提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全文總共324字,字字遒勁有力。
  • 《蘭亭序》憑什麼是天下第一行書?年少時不懂,如今句句是淚
    但如果你這本書是做給10W+的大眾甚至是小朋友能看懂的,選的通行本就要符合「常識」、深入淺出,你要讓沒有古文功底和背景的人能聽懂、要讓沒有中國畫美學和哲學訓練的讀者也能看明白古畫。為了校《蘭亭序》,我買了不下於10個出版社的《古文觀止》和各種《蘭亭序》註解。
  • 《蘭亭序》真跡現京,專家估價5個億!
    據文章描述,在一場「古書畫量子檢測研討會」上,一幅來自珠三角的藏家祖傳書法《蘭亭序》通過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檢測。眾所周知,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真跡早已流失,目前展示的多是名家臨摹本,比如故宮博物院的《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
  • 硬筆書法-臨摹《蘭亭序》部分繁體字第三講
    神龍本《蘭亭序》局部引子《蘭亭序》,全稱為《蘭亭集序》。該《序》是「書聖」王羲之於永和九年所書。當時,王羲之和一眾才子臨溪賦詩,各抒懷抱,最後將大家的詩句整理成冊,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者王羲之為詩集做序,微醺之下,王羲之揮毫潑墨、恣意狂放,瀟瀟灑灑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 《蘭亭序》背後的秘密(下)
    有人說那天開會並不是一次詩會,而是一次秘密軍事會議。為什麼?馮承素神龍版和定武石刻版,那一個接近原作?如果後世質疑原作並不存在,那麼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李世民等臨的是誰的《蘭亭序》?就時間上來講,蘭亭學的起源是公元永和九年發生的一次藝術聚會,作為書法家、文學家的王羲之寫下了《蘭亭序》,全文共324字。至今約1700年多年。
  • 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1666年前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場修禊聚會,此次聚會不僅僅因為有二十六人作了詩,更因為有了王羲之當天所寫的序 —— 《臨河敘》,使這場聚會名揚天下,古今嚮往。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了一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取代《臨河敘》的位子,成了王羲之在當天所作的序。這種「奪位」,人們還認可了!
  • 繪本版《蘭亭序》:人生短暫 但藝術永恆
    王羲之是如何寫下《蘭亭序》的?他在《蘭亭序》中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態度?漫畫家葉露盈繼《洛神賦》繪本之後再次推出《蘭亭序》繪本,賦予傳統文化內容以全新的、現代的、年輕化的表達。書中以王羲之生平為線索,展現了他從小習字,最後成為一代「書聖」 ,留下書法名篇《蘭亭序》的故事,浪漫而富有想像力。《蘭亭序》流芳百世,要還原並演繹蘭亭雅集場面,可謂充滿挑戰。
  • 第520季 咖啡課堂:蘭亭集序,又一次「網際網路+語文」嘗試
    三、切入文本剛才我們研究了課文的注釋(1),接下來,我們探討下這篇文章的標題——蘭亭集序。1、標題應該如何停頓?引導學生,再次細讀課文注釋(1),明確」集「的理解,應該是」集會「,而非」文集「。從而進一步引入本文的文體——集序。2、集序是什麼樣的文體?
  • 《蘭亭序》的現存墨跡都有哪些版本?
    《蘭亭序》自唐開始,就受到統治者從上到下的大力推崇,並組織了當時的書家進行臨摹。至宋代,《蘭亭序》摹本雖為數不多,但畫院制度的建立使得書帖刊刻成為時代風尚而盛行不衰,《蘭亭序》的單行刻帖也應運而生。唐 褚遂良 摹蘭亭序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現存《蘭亭序》主要有以下幾種:蘭亭八柱第一本(虞世南摹本)、蘭亭八柱第二本(褚遂良白麻紙摹本)、蘭亭八柱第三本(馮承素摹本)、唐褚遂良臨本(黃絹本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 價值連城卻難存於世
    王羲之善楷書、隸書、行書、草書、其字體自成一派,由此可見王羲之書法造詣,不過有網友就問了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
  • 新國風繪本《蘭亭序》,跟隨王羲之,尋覓你心中的山水
    她重新演繹的《洛神賦》受到央視熱播節目《國家寶藏》的邀請,與國寶畫作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同臺亮相。恰逢春日修禊之景,《蘭亭序》誕生的午後,會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呢?眼前的白雲映襯著遠處的西湖之水,在葉露盈的腦海裡,一千六百年前的蘭亭集會場景漸漸浮現。
  • 故宮博物院這幅古畫,畫出了多重空間,三維空間中的三維!
    我們故宮博物院收藏了這麼一副古畫,他的空間極其豐富,畫出了三維空間中的三維,比西方的三維空間還要牛,我們的古人就是厲害,看到這樣的作品,幾乎讓今天的畫家沒臉見人了,你看現代人搞的那是啥,還藝術,直接給藝術抹黑。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是如何消失的?慶幸尚存拓本
    曲水流觴的意境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陰曆三月初三,這個從戰國時代開始,就被看作是漢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裡,王羲之邀請了42位名士貴族來到紹興郊外行祭祀儀式後,在蘭亭下的溪水兩旁席地而坐那天王羲之有些微醉,眾人簇擁著請他為最後寫的37首詩做序,他於是拿起筆乘興寫道:「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許多人雖然沒見過但也有所耳聞,這是一篇書法巨作,堪稱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及,連後人臨摹的版本都能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歷代皇帝對其鍾愛更讓它身價倍增。《蘭亭集序》的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
  • 楊金平:《蘭亭序》真跡絕非偽作
    王羲之用行書寫下了《蘭亭序》,他以後多次書《蘭亭序》,但均不如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被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傳至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智永在永欣寺出家為僧,臨終時將祖傳《蘭亭序》真跡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企望在永欣寺裡保存。
  • 一幅字畫傳天下,世人皆知《蘭亭序》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褉序》、《褉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蘭亭「修褉」,會上各人作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 《蘭亭序》為什麼是天下第一行書?主要因為這四個特點!
    說到王羲之的《蘭亭序》很多人都知道,雖然傳世的《蘭亭序》並沒有王羲之的真跡,但是從後人臨摹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王羲之精湛的筆法,這幅書法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這幅書法好在哪裡呢?其實《蘭亭序》能夠被後人稱讚不已,不僅僅是因為書法的表面形式,是多種元素結合,才讓這幅書法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