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是數千年中華文明進程中,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環境的代名詞,中國古代的建築、村落,甚至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很多都與風水緊密相連,最為著名的如北京故宮紫禁城、明十三陵及神道的選址都出自風水大師廖均卿,它們從選址到設計、布局,都蘊涵著豐富的風水文化,如今看來令人嘆為觀止。
廖均卿的這番「功力」絕非偶然,他就是來自有著「堪輿文化的發祥地」、「中國風水第一村」之稱的江西贛州興國縣境內的三僚村。從明朝開始,三僚村的風水師由民間走向皇室,名聞天下,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一個流派,風水國師輩出,除了廖均卿,曾從政對北京長城和天壇的選址,廖文政對嘉靖永陵的選址,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數百年間中國風水界特有景象。
江西三僚村是一個三面環山的小盆地,還沒有進村,就看見公路邊兩層樓房牆上的「風生水起」四個藍色大字和一座嵌有村名的牌坊頗為醒目,身後一堵牆上還印有「地理不到三僚不精,羅盤不到三僚不靈」的口號,看來此村果然名不虛傳。
江西三僚村民說,站在高處看三僚,地形是一幅渾然天成的太極圖,曾、廖兩姓分別居住在太極的兩儀。但當我站在山上時卻始終看不出太極的圖形,「必須要懂得地理風水,才能參透其中奧妙看出太極地形。」三僚村民這樣解釋。按照他們的說法,村裡每一座建築都有風水的玄機。
據村志記載,曾文辿是三僚曾氏的開基祖先,當年他一直想找一塊吉壤,世代定居下來。曾文辿發現三僚的風水不錯,認為此地「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蔭」,子孫後代可世代為官,於是告訴了自己的師傅楊救貧。
楊救貧來到三僚,發現果然是一塊肥沃的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在盆地邊緣有一棵高大的松樹,樹底下臥著一塊圓形的巨石。在這位風水大師眼裡,看到的是一塊適宜風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個盆地就是一個碩大的羅盤,盆地中間的長條形石峰酷似羅盤的指針。
如今這塊大石和古樹仍在陽背堖的山腰間,陽背堖是村裡一條滿是墳墓的山脊,這條山脊不僅是曾、廖兩姓的分界線,也是兩姓氏共同的風水寶地。只是古樹已不再茂盛,如耄耋老者屹立著。楊救貧稱這塊巨石為「羅經石」,說住在這裡「前有羅經吸石,後有包裹隨身,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
江西三僚村就像是一個古代風水建築博物館,處處都有令人不解的古建築,其中曾氏蛇形祠堂便以怪異而出名。蛇形祠堂位於村北,祠堂後面人工堆砌的七級土坡叫做「花臺」,風水裡有聚氣之意。花臺與周邊環境自然銜接,像一條彎曲臥著的蛇。再加上花臺上兩棵巨大的古樟樹,祠堂被村民們稱為「金蛇掛樹」。
而祠堂外的院牆因風水裡講究「曲則聚氣養氣」,磚石將它圍出彎曲的形狀。按照奇特的布局必須先穿過小門,再繞過門前彎曲的照壁,向右穿行才能到達祠堂。
祠堂門前有一口半月形的水塘,左右廂房的深度也不對稱。廳的中央有兩個香爐,一高一低分別放在神臺和地面上。天井雨簷前高后低,日光無法照到神臺上的香爐,但如果蹲下看地上的香爐,則剛好面對天井看日光。這些奇怪的設計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都是明朝初年風水大師廖炳的作品,處處充滿了玄機。
除了蛇形祠堂,陽背堖墓地群的虎形墓、廖氏宗祠周圍的七星池和百口塘,風水之名早已遠播海外。近些年,這塊土地吸引了不少千裡迢迢的海內遊人走進村裡,試圖尋找到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挖掘傳統的中國文化。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