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看到他們不成器的樣子,總是會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因此為了激勵孩子,家長總是會做出一些讓孩子傷心的行為,說出一些讓孩子受到傷害的話。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相信不少家長對孩子使用過「語言暴力」,可能你覺得那是一句無心的話,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會聽進心裡。
「真笨,這道題都不會做,不是教過你很多次了嗎?」這句話是不是很耳熟,在很多家長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這句話常常會脫口而出。雖然最終父母依然陪在孩子旁邊指導孩子解決問題,不過這些話語,像是一根刺樣扎進了孩子的心裡。
在前幾天逛商場的時候,我聽到一個小朋友向家長請求買一套文具,他媽媽卻說「不是前幾天剛給你買的嘛,怎麼又壞了,真是敗家玩意,就不能好好使用?」,即便父母的行動是實實在在地幫孩子買東西,答應了孩子的請求,但是這言語的傷害已經產生了。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對孩子說過這些?
你不行
孩子小的時候總是會特別積極,幫著家長忙進忙出,想要幫助家長做事,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但有些家長總怕孩子做不到、做不好,會搞砸事情,總是對孩子說「你不行」,拒絕孩子的幫助。
你太笨了
家長總是用大人的角度去考慮孩子做的事情,在孩子沒做好的時候,總是會說孩子笨,而沒有考慮到其實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發育並不完全,或者是反應能力並沒有那麼的敏捷,而父母卻不給孩子時間,苛刻的用大人的角度去認為是孩子笨。
你看看誰誰誰家的孩子
總是能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而忽略了自己家孩子也有比別人好的地方,天天在孩子耳邊誇別人,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陷入自我懷疑當中,就算自己本身有很多優點,但是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下也看不到了。
這些語言傷害可能是家長在無意間說出的,是父母無意識的表述,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父母作為孩子的重要他人,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影響,父母的語言傷害影響孩子人生觀的形成,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
給孩子帶來自卑感
在孩子做題或者請教問題的時候,無意中說出「笨啊,蠢貨啊」等詞語,長期以及多次的使用、多次的表述讓孩子真的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這種自我懷疑會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也會嚴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這種情況我在姐姐家的孩子看到過,姐姐的性格比較急,松松問題不會的時候由姐姐輔導,姐姐看到他做不出來,總是忍不住就說他笨。一段時間後松松也不再提問,但成績下降得厲害,姐姐聯繫了老師才知道後來松松連在學校也不敢發問了。後來我幫著姐姐輔導了松松一段時間,告訴他媽媽只是著急,並不是真的覺得他笨,他還是個小孩子,有許多不懂是正常的。
造成親子關係破裂
有時候一句話的傷害,可能在不經意間在孩子的內心扎進去一根刺,然後之後的每次都會讓像錘子一樣一點點讓刺加深,使得孩子對於家庭、父母產生隔隙,讓孩子不想回到家中,最終讓孩子產生逃離父母、逃離這個家的想法,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不在融洽。
聽朋友講過她自己的故事,小時候父母總是對她進行全方位的掌控,初中時期她有個好朋友,但母親不知道從哪裡聽來了這個好朋友不好的事情,就禁止朋友再和這個人來往,一兩個月後見朋友還是沒有斷交,就跑到學校大鬧一通,講些不堪入耳的話。朋友說她當時羞愧難當,一直到高中畢業都不敢再交朋友給別人惹麻煩,高考後去了一個離家非常非常遠的大學。
變成討好型人格
語言傷害造成的影響,使得孩子想要規避此類傷害,這就使得孩子會思考怎樣去做才會讓父母不再說出這些話語。這樣孩子會產生討好型人格,在社會中或者在學校會失去自我,太在意周圍的評價,無法做自己或者堅持自己。
處處想著討好別人,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生活是不利的,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人,因為過多在意他人的評價,使得自己精神壓力過大,輕則抑鬱,重則造成一些無法挽回的後果。
有的人說「孩子不乖,就是得管教」,是的,我贊同,但是管教和辱罵是兩回事。
管教是這樣的「你這樣做的不對,會造成哪些不好的影響,現在我們一起慢慢改正好嗎」,辱罵則是「我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耳聾了嗎?是不是不會改,你怎麼這麼蠢」。兩種方式的差別顯而易見,管教是就事論事,幫助孩子發現和解決自己的問題,而辱罵則是家長通過打擊孩子,藉機發洩自己的情緒。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給他愛,他就能得到愛,並學會愛。你給他暴力,他就得到傷害,並且還會將暴力加諸於他人。你鼓勵他,他就會努力,勇敢,取得進步。你辱罵他,他就會驚恐,怯弱,甚至凋零。
只有我們對孩子有著發自內心的尊重、信任和愛,才能將孩子教育成為一個自信、勇敢、有愛的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