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裡,繪本是無所不能的,是育兒神器—— 孩子不愛吃飯、不願刷牙、不準點睡覺、交友能力差、膽子小、不愛思考……成長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會在繪本裡找到解決方案。也就是,大家會期待給娃「讀一讀」,娃的問題瞬間就解決了。
需求催生產品,因為市場對這類功能性成長繪本的需求一直高居不下,所以產量也是越來越多。不是說帶功利性的繪本就不好,培養高情商、好習慣和好性格的經典繪本,也不少,但大家一定要鑑別,有多少好書相對應的也有多少爛書,而且不少爛書「銷量還很高」,很容易迷惑到大家!不是說對繪本有功利性的期待不對,因為繪本故事的浸潤確實要比我們平日裡的「苦口婆心」有效不少。但是我也特別想說,娃從故事的感知到行為的修正一定不會是即刻見效的。
就比如,你給孩子讀一讀好好刷牙的書,他不見得立馬就好好刷牙,你給他講講繪本裡的孩子如何打破恐懼,他也不見得從那一刻起就充滿了面對未知的勇氣……但孩子一定能從中有一些發現和感悟。這種積澱足夠多的時候,教育的目的,自然而然也就達到了。
今天就看似帶有一定功利性、具備一定功能的成長類繪本和大家好好聊聊~區分好壞,看這幾點就夠
功能性繪本一大把,好壞到底怎麼鑑別?
因為看過的繪本真的不少,所以我也算基本摸清楚了「爛書」常見的一些套路,分享給大家。
考慮大家基本都是在電商平臺上網購(主流是噹噹、京東、天貓這三家),所以基本從封面封底和大致介紹的情況來明辨。
區分正品和仿品
仿品往往是照抄或高仿正品的書名,但在畫風上相當拙劣。
區別「正品」和「仿品」,其實從封面上就能看出個十之七八。封面自帶的「身份」信號一般是非常明顯的:
就比如,在上述幾個平臺上用「不要發脾氣」這個關鍵詞去搜索,一定能看到下圖中這兩本相似度極高的繪本:
它們的書名非常接近,但細去看畫面,一眼就能覺察出差別——論畫風的拙劣程度,右邊這本書分分鐘秒殺左邊這一本。
又比如,用「不要隨便摸我」這個關鍵詞去搜索,排名前十的結果中通常都會出現下面這兩本書:
同樣,它們的書名也是幾乎一模一樣,但兩個封面給人的整體感受卻是完全不同的。左邊這本《不要隨便摸我》的封面圖畫,是正常的親密擁抱,傳遞著溫暖的信號;右邊這本《不可以隨便摸我》,畫面上的成年男性從眼神到笑容,有一種溢出畫面的猥瑣。
所以右邊這本,即便它每一個出版流程都極其合規,終歸還是偷了件別人的馬甲。
署名不是「人」,或非原創署名
作者署名也能很好地佐證一冊繪本的品質。
正常情況下的繪本署名,通常會在封面的顯要位置,明確標註作者、繪者的姓名,引進繪本還會標註作者、繪者的國籍,以及翻譯者姓名。
像下圖這樣,是比較清晰、完整的標註信息:
融入故事情節的恐嚇
繪本中還有一種很常見的坑,是恐嚇,經常在閱讀時會覺得是誇大後果。
這類會比較集中的在一些行為習慣養成主題的繪本裡出現。就比如我手頭這本仿品《不要哭,清楚地說》,愛哭的主人公嗚嗚兔,遭遇了黑女巫的咒詛,變成了一隻嗚嗚叫的哨子。
變成哨子的小兔子向自己的媽媽求救,結果,媽媽以為她是一隻奇怪的哨子;向好朋友呵呵豬求救,好朋友也沒有認出她就是嗚嗚兔……一個鮮活可愛的生命,僅僅因為愛哭,就變成了一個只會響的哨子,連本身的樣子都失去了……
這樣的內容其實就是變相恐嚇!
不要畫蛇添足,總結和說教
總結和說教,也是過度解讀時常犯的錯誤,比如說完一段總喜歡用自己的語言來總結一下「中心思想」、衍生出一個道理,畫蛇添足的來一筆,其實就是破壞了親子共讀的「美」。就比如我手裡的這本《我闖禍了……》,說的是皮埃爾不小心打碎了家裡珍貴的玻璃狗擺件,他決定在花園深處的檸檬樹下挖一個洞,把小狗碎片藏起來。如果這時來一句總結:「皮埃爾做得對嗎?當然不對呀!小狗碎了,遲早是會被發現的,皮埃爾這麼做,沒準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孩子只能感受到媽媽對這件事的判定態度。
事實上,這裡只是想表達出所有和皮埃爾一樣的孩子,他們這種情況下的真實內心活動是:「這件事只有老天爺知道。爸爸不知道,媽媽不知道,何塞叔叔也不知道」。
在下一頁,下下頁,事情開始一點點變得糟糕起來了。當皮埃爾覺得事態糟糕到無法收拾的時候,他決定要承認這一切。
誇大後果式的讀,好書變爛書
《牙齒大街的新鮮事》這個繪本算是「引導孩子刷牙」的標配。它最大的特點是有趣,作者讓兩個擬人化的「小蛀蟲」哈克和迪克當主角,通過故事,一點點去展現他們對牙齒一系列的破壞和影響。
但如果我們講的時候總是惦記著要讓孩子從中汲取點教訓,這味道就變了。
比如下面這個畫面,說的是小蛀蟲哈克有一個裝滿糖果的百寶箱,這些糖果原本都粘在牙齒上,是哈克辛辛苦苦搬回來的……
本來這個故事情節對孩子來說是很有趣的,他讀得津津有味,但這時你怕他沒理解後面的深意,開始補充說:「你看,小朋友糖吃太多可真不是什麼好事,它那這顆被蛀的牙齒會更慘咯!」恐嚇的第一步已經開始。
再往後,小蛀蟲哈克真的在擴建儲藏室,並且給新的儲藏室裝上了飲料引流管道,它只需愜意地坐在躺椅上,就能喝到好喝的可可可樂。
然後我們繼續解讀說:「你看,小蛀蟲可真是壞透了,它為了偷喝飲料,竟然在牙齒上挖了這麼大一個洞!牙齒上挖這麼大一個洞,得多疼呀!」類似不自覺的「恐嚇」其實時常有。
再然後,一頁頁往下翻,那場面就更有說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