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洋蔥在西餐裡離不開,在中餐裡卻始終毫無地位,沒法和辣椒...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墨墨知道 三個料理人 來自專輯《三個料理人》糧食蔬菜專輯

在中國,洋蔥主要用途大概是兩個,一是當教具,二是當刑具。

中國人第一次接觸完整洋蔥多半不是在廚房,而是在中學實驗室,在顯微鏡下觀察傳說中的植物細胞結構。

▲ 洋蔥皮好撕好加工,能覆蓋中學各種實驗需求,還容易保存

那一刻,五穀不分的年輕人不僅第一次見識了活的細胞結構,也第一次領教了剝洋蔥的滋味。所以有了這條新聞:

5月17日,山東淄博一女孩從網上購買了一噸洋蔥,送給前男友,整整一卡車,快遞員搬了幾十趟。包裹上還附了紙條:「我哭了三天,這下該你哭了。」據最新消息,收到洋蔥後的前男友表示沒有哭,轉手賣了1000多元。

▲ 洋蔥新聞如今成了某類虛構新聞的代名詞。它們以真實新聞事件為藍本,加工杜撰假新聞。雖然故事都是假的,卻絕非胡編瞎造,而是用誇張的想像和諷刺,來表達對世界觀感

據媒體報導,這沒頭沒尾的新聞還衝上了美國reddit熱議榜單,老外們紛紛被中國女朋友的慷慨震驚,除了嚴肅討論了一噸重的洋蔥到底該是多少個,就是抑制不住口水,為1噸洋蔥是該做洋蔥圈還是洋蔥粉勞神。

▲ 國外網友留言,說如果有人送自己1000個洋蔥,那自己就會爽到升天。有網友告訴他,看錯了,不是1000個,而是1噸,約合5882個

▲ 洋蔥催淚,是因為洋蔥含有一種叫做蒜胺酸酶的物質。在洋蔥冷凍及融化過程中,蒜氨酸酶的活力不可逆的損失近40%。所以切之前把洋蔥放冰箱冷藏室放幾個小時,或者放冷凍室約半小時再切就不會流淚了

洋蔥和蔥、蒜這些蔥屬大家族成員一樣,最早原產於中亞或西亞,人工栽培的歷史也很早,公元前兩千年左右,洋蔥從西亞傳播到埃及。但進入中國卻很晚,據清代康熙年間廣州官員吳震方的《嶺南雜記》,洋蔥是那時從澳門引入試種。但也有人認為,洋蔥應該早在九、十世紀之間就從西亞傳入新疆。但不管怎麼說,洋蔥種植在國內真正推廣開來,應該是20世紀的事情了。

在中國,外來的洋蔥已經是非常家常,但是它的食材地位,不要說和辣椒比,就和番茄、土豆也根本比不了。

只有到了其他國家的廚房和餐桌,洋蔥才擁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身份地位。

01沒有一顆洋蔥可以活著離開印度

過去的2019年,在南亞出現了一場洋蔥危機。因為遭遇天災,洋蔥大幅減產,印度洋蔥經歷了漲價400%的命運。

自當年8月起,印度的洋蔥價格節節攀升,從每公斤25盧比(約合人民幣2.5元),漲至12月份的每公斤100至150盧比(約合人民幣10元至15元)。而2018年洋蔥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印度部分地區的洋蔥價格大概是每公斤1盧比(約合人民幣0.1元)。也就是說和好年景比,洋蔥價格竟然最高差出了百倍之多。

▲ 印度網友的洋蔥炫富網絡行為藝術,和買手機送洋蔥

印度政府因此在9月宣布禁止出口洋蔥,號稱沒有一個洋蔥能活著離開印度。結果加重了洋蔥在鄰國孟加拉的短缺,出現了一個月內洋蔥價格暴漲9倍的現象。連孟加拉總理都只好宣布帶頭不吃洋蔥,硬扛洋蔥危機。

▲ 文學中洋蔥也被拿來和國運聯繫,《權力的遊戲》中的「洋蔥騎士」戴佛斯·席渥斯。洋蔥騎士最開始是個蔑稱,他因為走私一船洋蔥拯救了被圍困的風息堡,被拜拉席恩封為騎士。不過戴佛斯對這個叫法欣然接受

多年來,這種洋蔥危機在印度,時不時就會出現一次。印度尼赫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賈亞蒂·戈什說:「很有意思的是,洋蔥這種蔬菜在印度成為了政治晴雨表,因為洋蔥在印度飲食中的地位太關鍵了。不僅僅是一種調味或者蔬菜,而是製作咖喱的基礎材料,在全國範圍內都是這樣。其實在過去很多選舉的時候,洋蔥價格都變成一個特別大的政治性話題。」

▲ 在外人看來,小刀切大量洋蔥總是印度烹飪的必備環節

▲ 洋蔥具有辛辣味,是因為它擁有一些含硫物質,但經過充分加熱,含硫化合物發生降解,降解之後的丙硫醇就有很好的甜味。所以生吃洋蔥是為了辛辣,熟吃則是為了一口清甜味

▲ 油炸洋蔥

油炸洋蔥是一道開胃菜,用洋蔥絲裹鷹嘴豆粉等做成的麵糊炸成。

▲ 酸豆湯

Sambar,就是南印酸豆湯。酸豆湯可以是濃湯,也可以是燉蔬菜的樣子,食材通常是秋葵、蘿蔔、南瓜、土豆、番茄、茄子、綠辣椒或洋蔥中的多種,其中綠辣椒的用量很大。還要加入由烤扁豆、幹紅辣椒、胡蘆籽、香菜籽、芝麻、咖喱葉混合磨成粉製成的調味料。

▲ 印度香飯

不放洋蔥,就做不成Biryani,也就是印度香飯。印度香飯是北印度的家常菜。

洋蔥與咖喱關係一言難盡,大量洋蔥賦予了咖喱甜味。(點擊閱讀:)

▲ 北印度做法的咖喱雞

傳統的印度咖喱混合了洋蔥、大蒜、生薑、薑黃、辣椒、芫荽籽、孜然幾種必選主料,以及芥子、小茴香、肉豆蔻、胡椒、丁香、小豆蔻幾種可選配料,再加上薑黃上色的混合調料。

▲ Papri Chaat

Chaat是一類印度街頭小吃的統稱,混合了香料、水果、豆子、蔬菜、酸奶、薄餅等等,普遍也要用到切絲的洋蔥。

02不能想像沒有洋蔥的世界

▲ 西式素高湯材料

作為調味料,各種西式雞高湯、牛肉高湯、素高湯制湯過程,都離不開洋蔥一起扔下去煮。

蔥家族成員大多當調味料,但做熟的洋蔥變甜,直接作為蔬菜食用非常適口。奶油洋蔥,高湯悶洋蔥都可以用來搭配烤雞、烤牛仔骨、燜肉等肉食。

▲ 卡拉布裡亞特羅佩亞紅洋蔥是最有人氣的義大利洋蔥

在摩洛哥,洋蔥和塔吉鍋,是燉羊肉的靈魂伴侶。

▲ 塔吉鍋燉羊肉

在近東、中東乃至南亞地區,烤肉串都廣受歡迎,洋蔥是烤前醃肉和搭配烤肉不可缺少的一味。

▲ 伊朗烤肉拼盤

▲ 日本咖喱

相比印度和東南亞的咖喱,日本咖喱(點擊閱讀:)對中國人的影響更大。日本咖喱是日本在20世紀初學習英國的結果。土豆、胡蘿蔔和洋蔥3種食材被日本人稱作是咖喱的「三種神器」,是日本咖喱中的特色搭配習慣。

▲ 紅菜湯

在俄羅斯,紅菜湯儘管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卻沒有統一的配方。紅菜湯一般也要用到洋蔥,經典的配方包括紅菜頭,捲心菜,馬鈴薯,洋蔥,胡蘿蔔,西紅柿,大蒜,豬肉排骨和培根等。紅菜頭是藜科甜菜屬的一種植物。羅宋湯是紅菜湯的中式名加改良版,羅宋即Russian,源自早年上海的洋涇浜英語。

▲ 多汁玉米卷

在墨西哥,多汁玉米卷(Tacos de juicy)裡面也常用洋蔥。

03洋蔥到底帶給中國人什麼

中國洋蔥產量常年世界第一,並且大量出口。不過,在國內居民餐桌上,洋蔥的地位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洋蔥地位不高,和來得晚有關。但同樣在20世紀後半期才普遍開始吃的番茄地位就很高。這說明了洋蔥的另一個問題,它味道並非不可替代。

在國內,無論是生食的辛辣還是燉煮烤熟後的甜香,洋蔥的味道都有太多其他食材可替代。

蔥蒜這些蔥屬大家庭成員國內本就人才濟濟。而辣椒、番茄、馬鈴薯這些外來戶又都各有專長,且無可替代,所以,洋蔥自然不能比肩它們那種餐桌統治地位。

▲ 紅蔥頭在南方使用廣泛,紅蔥頭酥是臺灣滷肉飯的靈魂

▲ 幹蔥又叫毛蔥,國內多產自東北,是紅蔥頭某些情況下的替代品,而洋蔥又會成為它們共同的替代品

另外,洋蔥經過加熱烹飪後,釋放的明顯甜味會改變一道菜的味覺呈現結果,所以在很多傳統菜裡會面臨加不進去的窘境。我們舌頭的敏感,是超過我們想像的。

不過洋蔥的未來仍然值得看好,洋蔥的甜不是糖,而是含硫化合物受熱降解之後的丙硫醇。如今人們對於攝取糖越來越敏感,洋蔥是生活中值得在意的美好滋味。

▲ 而且洋蔥顏色長相不錯,是餐桌搭配的好食材

我們的餐桌習慣變化總是比想像中快,在新菜中呈現和享受洋蔥的美味,而不是僅僅作為刑具和教具,應該不需要太長的時間。

- The End -

文 | 墨墨知道

圖 | 網絡

參考資料:

《都說把洋蔥切開擺在屋裡可以預防感冒,是真的嗎?》阮光鋒·果殼網

原標題:《為什麼洋蔥在西餐裡離不開,在中餐裡卻始終毫無地位,沒法和辣椒番茄比?》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淺談食材: 洋蔥原來可以這麼好吃!難怪做西餐離不開它
    西餐料理中你認為再普通不過的洋蔥地位之高足以媲美黃油和雞蛋西餐很少用人工調味料,醬油、醋和味精都來自於東方,西餐更傾向於用天然食材來調味。想要酸用檸檬,辣用辣椒,提鮮用肉湯……洋蔥,為什麼讓人流淚?催人淚下的含硫氣體讓洋蔥氣味難聞,但實際上,也正是這些物質讓洋蔥有利於我們的健康。
  • 淺談食材: 洋蔥原來可以這麼好吃!難怪做西餐離不開它【一周精選】
    西餐料理中你認為再普通不過的洋蔥地位之高足以媲美黃油和雞蛋西餐很少用人工調味料,醬油、醋和味精都來自於東方,西餐更傾向於用天然食材來調味。想要酸用檸檬,辣用辣椒,提鮮用肉湯……洋蔥,為什麼讓人流淚?催人淚下的含硫氣體讓洋蔥氣味難聞,但實際上,也正是這些物質讓洋蔥有利於我們的健康。
  • 外國人很疑惑:這東西我們頓頓離不開,為什麼中國人卻不愛吃?
    說到洋蔥這種食材,大傢伙可都是又愛又恨的,偶爾吃著挺好吃,但處理的時候很容易就淚流滿面了。由於地理位置的差異,中西國家在飲食文化和習慣上也是不同的,中餐廳講究的是熱鬧,而西餐廳注重的浪漫和情調。對洋蔥而言,它是西餐美食必不可少的食材,也是外國人頓頓離不開的。但對我們中國人而言,洋蔥就是一種非常普通不起眼的家常蔬菜,雖然價格便宜,可是用途不廣,愛吃的人也少。
  • 西餐裡少不了的食材,原來就是它
    西餐裡少不了的食材法式洋蔥湯在西餐裡算是普通的一道菜式,選材簡單:主材是洋蔥,配予白蘭地、白葡萄酒,黃油、牛肉高湯調味。洋蔥自是懶人最好的蔬菜了,易保存並且四季都有,尤以黃皮為佳。洋蔥也有紅皮和黃皮之分,黃皮的肉厚口感更加綿密,紅皮的肉脆口感更加辛辣。
  • 外國人吃中餐,提問:為什麼在中國菜裡有竹筍這道菜?
    中國菜之所以豐富,這離不開我們多變的烹飪方式和我們對食材的認識。我們可以看看西餐烹飪食物的方式。竹筍在美版知乎有外國人提問:「為什麼在中國菜裡有竹筍這道菜?」其實我們就可以從中餐烹飪和食材認識來回答這個問題。
  • 為什麼西餐喜歡擺盤,中餐卻很少見?網友:中餐擺盤怕你吃不起!
    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隨著國與國之間的文化越來越密切,現在有很多西餐都傳入到我們的國家,吃過西餐的小夥伴們都知道,現在市面上不僅有普通的牛排,還有一些法式大餐,或是簡簡單單的一餐,這些都價格不菲,其實去吃過的小夥伴都知道,每次去吃西餐的時候,他們的擺盤都是非常精緻的。於是有人就問了,為什麼西餐這麼注重擺盤呢?
  • 西餐廚師為什麼不用醬油做菜?對他們來說,醬油原來是這個地位
    中國人的廚房裡,一定少不了醬油這味調味料。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醬油調色調味,在中餐裡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閩南地區,醬油水烹海鮮是閩南傳統菜餚,新鮮的海鮮用醬油調味,醬油雖鹹,但海鮮容易出湯,鮮美的湯汁和醬油混合在一起,不用下鹽下味精,自然鮮美無比。
  • 中餐和西餐相比,為什麼筷子比刀叉更優越?
    這是農業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的結果,反過頭來我們就能理解西餐和中餐之間的差異了。西餐為什麼沒有湯麵?中餐麵食種類繁多,湯麵,乾麵,拌麵,尤其是湯麵有容易入味的優勢,可以添加各種各樣的調料和配菜創造出種類繁多的美食,滿足不同口味的人,熱乾麵,涼麵,刀削麵,酸辣粉,酸菜牛肉麵,香菇燉雞面,種類碾壓全球。
  • 外國人:為什麼中餐廚刀,沒有像西餐廚刀那樣廣泛使用?
    中國菜屬於世界三大菜系,不同於法國菜和土耳其菜,從廚師手裡處理食材的菜刀也能體現出來,也可以說中餐廚刀絕對不同於世界任何一把廚刀,而西餐廚師手裡的廚刀往往都是功能明確,廚刀和食物對應,所以在很多外國人的廚房中都能找出十幾把廚刀來。
  • 學中餐還是西餐,這裡給你答案!
    說到中餐與西餐,簡單地說也只是筷子文化和刀叉文化的不同吧,筷子有它的熱情之處,刀叉也有其優雅魅力。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它的飲食文化與烹飪技藝是它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結晶。中國疆域遼闊,氣候多樣,這樣就為中國的飲食與烹飪提供了不同種類、不同品質的原料和調料。西餐的準確稱呼應為歐洲美食,或歐式餐飲。大多為主食搭配上一些番茄、西蘭花等蔬菜,再加上一些調味醬料。其主要特點是主料突出,形色美觀,口味鮮美,營養豐富,供應方便等。
  • 為什麼中國人不在他們的菜裡放檸檬?外國網民回答亮了!
    在很多時候檸檬也是一種調味品,特別是在西餐中,用檸檬已經非常常見了,而在中餐裡檸檬的出鏡率並不高。在國外問答論壇也有這樣的提問:為什麼中國人不在他們的菜裡放檸檬?實際上從產地上來看,在中國也是有檸檬種植的。那麼為什麼我們很少在菜裡放檸檬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知道為什麼西方人喜歡在他們的食品裡放檸檬。
  • 「為什麼中餐這麼難做?」外國人的回答亮了,瞧瞧他們怎麼說
    中餐烹飪並不是簡單的一門手藝,它並不簡單的像西餐講究精確,標準,而且在很多時候還要講究經驗。像「火候,適量」這都需要長時間烹飪總結才能運用到中餐烹飪裡的標準。而且對於很多食材,該怎麼吃都有很多技巧,這可能和我們多種烹飪食物的方式有關。
  • 西餐廚師為什麼沒辦法跟著中餐菜譜做菜?看看我們的菜譜,太難了
    讓人奇怪的是,我們中國有廚師能到西方國家學習西餐,並且把西餐做出水平來,為什麼西餐廚師卻很少有跟著中餐菜譜做菜的呢?中餐實際上,不少西餐廚師曾經嘗試過跟著中餐菜譜做菜,甚至有很多西方的廚師找中國的廚師取經,想要學到正宗中餐的做法,但這些廚師看到中餐的菜譜,無一不表示中餐實在太難。
  • 「中餐烘焙和西餐烘焙有什麼不同?」外國網民的回答亮了
    同樣在我們的食物裡也有很多烘焙的食物,那麼中餐烘焙和西餐烘焙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在美版知乎上也有提問。那麼中餐烘焙和西餐烘焙有什麼不同呢?實際上要搞清楚不同點,我們就要先搞清楚相同點有哪些,烘焙通常都是對麵粉及酵母為原料進行烹飪的產物。
  • 中餐和西餐的區別在哪裡?瞧瞧外國人怎麼說,他們的回答亮了
    中餐和西餐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樣,在烹飪方式以及食材和飲食習俗上就截然不同,如果硬要說西餐和中餐最接近的食物也就只有義大利麵一種食物。那麼中國菜和西餐的區別在哪裡?對我們來說,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中國菜和西餐,然而對外國人來說就有點困難了。
  • 西餐和中餐,筷子和叉子
    正宗西餐是不用筷子的,不過西餐到了中國受傳統影響,中國人對西餐做了一定的修改,把筷子加進去,正規來講西餐吃麵用叉和勺子,國內大多數西餐廳都會提供筷子。出國後發現,國外的西餐廳會提供一次性手套和筷子。在國外不一定有筷子,但是在中國有些餐廳會有筷子甚至是一次性筷子,在中國吃西餐用筷子一點都不丟人,有誰規定刀叉就必須要比筷子高一等,中國人吃飯在自己國家用筷子很正常我吃牛排和面的時候我就很驕傲的喊服務員來一雙筷子,其實吃西餐也沒必要講究那麼多。
  • 中餐規範英文名收效如何?與西餐差在服務上
    總之,我們自己看自己,和別人看我們,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中餐差在服務上  北京晨報:為什麼中餐人人盡知,中餐館卻不被認可?  馮鵬:這有很多原因。  明檔咱們開不起  北京晨報:像印度拋餅、日式燒烤這樣的花活,中餐也有啊,比如「大翻勺」,為什麼我們不搞點這樣的噱頭?  馮鵬:中餐太複雜,備料就好幾百種,日餐、西餐就那麼幾樣,幾乎是流水線作業。中餐確實可以開明檔,可廚師再有本事,50鍋下來,什麼花樣也就沒有了,特別是「大翻勺」,廚師來20鍋,體力也支持不住。
  • 外國人評價「中餐難登大雅之堂」瞧瞧那些讓老外迷戀的中餐
    恐怕很多人都會說道西餐看起來很漂亮,營養搭配科學,其實我們仔細分析中餐有的時候做的會更好,不管是從飲食習慣還是從食物搭配上都有可圈點之處,如熱食習慣,蔬菜豐富,食療進補等等。我們再看一些讓老外迷戀中餐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在《廚藝大師》裡我們隨便的一個紅燒豬肉就打敗了老外用春夏秋冬食材烹飪出來的小羊排。
  • 「為什麼和中國菜相比,西餐更少用蒸烹飪?」老外的回答亮了
    但是在外國人的餐桌上很少出現一些蒸的食物,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很早就發現可以用更節能的方式通過加熱水產生水蒸氣用來最大功率的烹飪食物,而現在外國人用到蒸的方式也是從中餐裡得到啟發。中餐利用蒸汽蒸的食物在qoura上就有外國人提問道:「為什麼和中國菜相比,西餐更少用蒸汽烹飪?
  • 西餐裡離不開的10種香草,你認識哪些?
    中餐世界的老乾媽儼然是醬料界中女王級的存在,在西餐的世界中,各種香料香草則是與之相對的廚房必備神器,沒有了這些香草的調味,菜品必定失色不少,來看看西廚中最常用的10種香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