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抖音截圖,裁剪
這是抖音刷到的一個評論
這個抖音作品說的是孩子奶奶變著花樣的給寶寶做吃食的一個作品。
從這個評論來看,樓主家的寶寶是極盡挑食,可以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挑食的寶寶(不知道寶寶多大,從樓主的評論來看三歲左右應該有了),不知道他的生長發育指標怎麼樣?
為什麼有的寶寶挑食,有的寶寶吃什麼都香呢?
難道出生的時候設置不一樣?還真有可能
先來看看寶寶味覺的發育?
胎兒期:妊娠3個月,味覺系統開始發育;妊娠4個月,胎兒舌頭上的味蕾已發育完全。
是不是沒有想到?你懷孕時,偷偷吃的麻辣燙、火鍋、燒烤,寶寶在肚子裡也能感受到。
嬰幼兒期:實驗證明,出生第二天的嬰兒就有了味覺能力,1個月以內的能分辨香、甜、檸檬汁等不同的味道。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剛出生的寶寶很容易接受嬰兒配方奶粉的原因吧。
慢慢的,寶寶到了6個月左右,可以添加輔食了,可以接受越來越多的味道,比如:蛋黃、菜泥、果泥等,這一時期,味蕾對食物的微小變化比較敏感。孩子在1歲之前,這一階段味覺發展最為靈敏,對已添加的各種食物味道如鹹味、酸味、甚至苦澀的味道都能逐步適應。
在孩子味覺形成、發展的這一階段,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孕期飲食儘量清淡一些,麻辣燙燒烤可以吃,請減少頻率,偶爾解解饞是沒有問題的。
2.在添加輔食之前,可以讓寶寶多去接觸、感知味道,比如舔一舔蘋果;有利於良好味覺系統的建立。
3.添加輔食時,不要同時去添加很多種食物,一種食物適應之後再去添加另外一種。同時攝取太多的味道,會出現混亂。就像孩子學說話,家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每個人的口音都不一樣,孩子說話就會晚一些,因為他接觸到的語言太雜亂,無從判斷。
4.給1歲以內的寶寶製作輔食,建議不要加鹽,特別是8個月內的孩子,太多的鹽一方面加重腎臟負擔,一方面會對以後的口味造成影響。
像評論裡樓主說的,這不吃,那不吃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呢?
首先,去檢查一下孩子是否缺鋅,記住,一定要到正規的地方檢查。
鋅是唾液中味覺素的組成成分之一,缺鋅時,會影響味覺和食慾。缺鋅會導致黏膜增生和角化不全,使大量脫落的上皮細胞堵塞舌頭上的味蕾小孔,使食物難以接觸到味蕾,味覺變得不敏感。所以孩子覺得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自然,什麼都不想吃了。
其實,可以嘗試把食物「藏起來」,以下方法僅供參考:
1.改變食物的形狀。
在親子營養課中發現,稍微改變一下食物的形狀,小朋友就會容易接受。一個小朋友不喜歡吃黃瓜,但是那天吃了小半根,原因就是,那天黃瓜是切成圓柱形了,她媽媽每次都是切成成片的。
2.巧用幼兒園。
現在的小朋友基本2/3的餐食都是在幼兒園,讓老師對孩子強調不挑食、不偏食的概念。孩子往往會更聽老師的話。必要的時候可以配合老師做一點小小的懲罰,餓一頓不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影響。
3.把蔬菜藏起來吃。
不把蔬菜放在盤子裡明顯的看出來是一道菜,把它和其他事物混合起來吃進去,甚至在看不見的情況下吃進去。比如:把蔬菜打成汁,做蔬菜饅頭餃子;把蔬菜切成絲加雞蛋和麵粉做成餅,在蔬菜顏色上儘量鮮豔一點的,孩子更好接受。
胡蘿蔔饅頭
4.有些不吃的食物,可能是平時沒有吃到過。
我女兒第一次在幼兒園裡吃黑芝麻,老師說,孩子怎麼都不吃,原因就是我家從來沒有吃過黑芝麻(家裡種的都是白色的),她覺得黑黑的像個小蟲子,後來跟她講了之後,很容易就接受了。
5.養成良好的進餐環境。
吃飯時不看電視,家長不玩手機,引導講述食物對我們身體的重要性。
6.嘗試讓孩子參與食物的製作過程。
參與了製作,孩子的認同感會更強。帶她一起去買菜,擇菜,攪拌雞蛋等一些簡單的事情。參與進來,她會覺得這個是她做的,會保持好奇心,有一種嚮往。
孩子的養育是一件大工程,只要用心製作,就能讓寶寶吃到更多的食材、接受更多的蔬菜。
您看了之後覺得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讚、評論、轉發!
-------關注我,獲取更多生活營養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