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受害者存在普遍特徵?老師說出大實話,家長要上心

2020-12-25 慢媽說

對於校園暴力,有些家長可能認為就是小孩子的打打鬧鬧,並不是什麼大事。其實不然,有些經歷其實是會伴隨孩子一生的,只要想起來就會覺得難受。在我國,有75.3%的孩子在小學、初中、高中這些階段遭受過校園暴力。校園暴力也並非指的就是肢體衝突,其中還包括語言、社交、網絡等欺凌方式。

而處於這些階段的孩子,因為本身力量比較弱小,家長又缺乏對他們的關注,進而事情就會愈演愈烈。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校園暴力的影響,那應該怎麼做呢?朋友是初中語文老師,有10多年的教學經驗,她說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大致可以分為幾種,存在普遍特徵。只有知道問題的關鍵點在哪裡,才能做出應對。

校園暴力受害者存在普遍特徵?老師說出大實話,家長要上心,了解清楚,才能保護好自家孩子。

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容易成為被欺凌對象

班裡的學霸一般都是老師的重點關注對象,上課的時候提問,平時就誇獎。可以說,在中小學階段學霸都是大家追捧的對象,都覺得他們十分的優秀,那自然不會有人欺負,或者存在很少被欺負的情況。但是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就是班裡的小透明,老師不愛,同學不關心,是可有可無的人。

再加上,成績不好自己也比較自卑,就比較好說話,被人欺負都不敢說。有句經典俗語: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成績差的同學看起來比較好欺負,性格又比較溫吞,所以就會成為被欺凌對象。

男孩子相比於女孩更容易成為被欺凌對象

根據研究調查,在中小學階段,男孩受到總體校園欺凌的概率是81.8%,女孩是70.9%,而他們受到重度欺凌的概率是一樣的。通俗來講,在一般情況下,男孩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高於女孩。但是受到重度欺凌的概率是一樣的,都是在4%左右。

內向、宜人性低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欺凌對象

在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思想是特別奇怪的,有時候他們欺負一個人,只是因為看他們不順眼。而其中內向的孩子總是不愛說話,不善處理人際關係。宜人性低的孩子看起來比較高冷,不善於與他人交流,那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容易成為欺凌對象。

學生的相貌、體格不好也會讓他們成為被欺凌對象

在中小學階段,認為自己長得不好看,或者是肥胖的孩子,他們更容易受到校園欺凌。就像很多成年人說自己小時候不會穿衣打扮經常被人嘲笑,或者是肥胖的孩子總會被人說是「死胖子」、「豬」、「好吃懶做」,以這種語言的方式去攻擊他們。

校園暴力的孩子存在以上特徵,老師說出大實話,家長要上心。儘管如此,孩子受到欺凌,並不只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家庭環境和學校都難辭其咎。家長平時對孩子缺乏關心,讓孩子沒安全感、不自信。學校監管不力,聽之任之。也只有從這三方同時入手,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孩子。

家長們,你們平時知道自己的孩子受到過校園暴力嗎?

相關焦點

  • 廣西一中學生被同學扔下4樓,肇事者和受害者,誰校園暴力了誰?
    一開始,大家都譴責肇事者黃姓同學,認為他是個小惡棍,做出這樣的行為真是太可怕,質疑「校園暴力」何時休,並且表示,不管什麼原因,都不該把人丟下樓,無論怎麼爭辯,傷人就是不對。但是很快,又有最新的消息傳來,有內幕人士表示,雖然肇事的黃姓同學是190釐米的大高個,但卻是個老實人,在學校經常遭受同學的欺負,曾被十幾個人追著跑。
  • 【校園動態】防治校園欺凌暴力致家長的一封信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校共育,學校家長要攜起手來,共同防範校園欺凌和暴力在我們孩子身上發生。請家長知曉並做到以下事項: 一、家長怎樣辨別孩子遭受欺凌暴力? 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欺凌,而且孩子遭受欺凌一般不會主動和老師、家長說。所以,需要老師、家長善於發現。家長如何辨別自己孩子遭遇校園欺凌和暴力?
  • 校園暴力施暴者也曾是受害者?網友:行為補償惹的禍
    每當聽到有校園暴力發生的新聞的時候,作為一個家長,內心總是很難過的,畢竟,不管是哪個家庭,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誰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被人欺負。然而,前段時間,就有一個孩子在學校被高年級的學生打了。過程其實很簡單,說實話也就是一些小事。
  • 校園暴力及預防辦法
    又到開學季了,多少的家長又開始擔心自己的心肝寶貝在學校會被人欺負。新聞多次報導的關於校園暴力帶給孩子嚴重的傷害仍觸目驚心,孩子在學校一呆就是一整天,家長難免會有所顧慮。今天我們就分析一下什麼是校園暴力,以及如果自己孩子不幸遇上了該怎麼處理?
  • 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校園暴力?
    對此,楊老師不作展開,相信各位家長都有體會。在此,楊老師只針對孩子可能會遭遇的校園欺凌,給家長提幾點建議。第一,每天家長最忙也應該抽時間去關注孩子在學校的狀態,努力做到對孩子的喜怒哀樂瞭然於胸,發現孩子異常及時了解清楚。
  • 《聲之形》:直面日本校園暴力,每個人都可能是施暴者與受害者
    校園暴力向來都是熱門話題,我們知道它存在,只是鮮有人站出來直面這些的存在。而在韓國比如《校園2016》,日本《真假校園》等,講訴了校園校園欺凌暴力等問題,而在今年,我國也上映類似的影片《少年的你》。我們往往只看到受害者的可憐、無助,相比於直接去討厭施暴者,而《聲之形》更多地從為什麼要去施暴的角度出發,我覺得這部影片,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不同角度的校園暴力,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我們可以做朋友嗎西宮在小學六年級時轉入了一個新學校,由於聽力障礙,而且發音也特別的奇怪,因此,老師們對她有特別的照顧。
  • 校園暴力如何應對?這幾點一定要做到
    校園暴力現在越來越常見,施暴的未成年人在增加,而受到暴力而選擇沉默,不告訴學校、家長的孩子數量也在增加。從幾個角度說一下:作為校方,首先必須重視和正視這種情況的存在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校園暴力案件中,高達11.59%的案件導致受害人死亡。
  • 面對孩子遭受校園欺凌暴力問題,學校、老師、家長該怎樣做?
    校園暴力問題近年來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據《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顯示,校園霸凌最常出現在初中階段,其次是小學、高中,校園霸凌最容易發生在學校廁所、宿舍等私密場所,五成校園暴力案件因瑣事而起。面對孩子遭受校園欺凌暴力問題,學校、老師、家長該怎樣做?
  • 從「校園暴力」現象看溝通的重要性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去年發布的《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校園暴力案呈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校園暴力案1000多件,2016年、2017年分別同比下降16.51%和13.37%。其中,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但是每一起個案都讓人揪心。
  • 校園暴力受孩子、家長、學校共同的影響,只處理一處,毫無效果
    並且也多半選擇不和老師以及家長反映。這就導致校園暴力極具隱蔽性。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校園暴力的那些事。既然校園暴力這麼恐怖,那麼很多爸爸媽媽還有老師就會問,為什麼校園暴力還會存在?學校也相應的頒布了很多條例和校規,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呢?首先就是爸爸媽媽教養方式的問題。在《中毒的父母》這本書中,作者指出,如果爸爸媽媽酗酒吸菸以及經常有暴力行為,那麼孩子很可能也會有不良的行為方式。
  • 如何界定校園暴力?
    近年來人們對校園暴力越來越關注,不僅在網絡平臺上激烈討論社會的真實案例,而且關於校園暴力題材的影視作品也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在全球範圍內,校園欺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據WHO對48個國家資料的統計,各種形式校園暴力的發生率高達60%,校園暴力是15~44歲人口的主要死因之一。校園暴力除了肢體暴力,被孤立、被排斥等隱形暴力和語言暴力同樣普遍存在,卻更難以界定。是不是自己被排斥或被辱罵就是遭受校園暴力了呢?校園暴力本身又該如何下定義呢?
  • 校園霸凌or普通衝突?家長該如何分辨?
    不過反應過度,或者對真實存在的霸凌行為重視不夠的現象,的確普遍存在。尤其部分校領導/老師,對什麼是霸凌行為認知不足,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只針對能看到的具體事件處理,甚至有意無意的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進一步助長的霸凌行為的發生。
  • 你遭受過校園暴力嗎?是言語上還是身體上?
    校園暴力的定義,有專家認為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的,由同學或者校外人員等針對受害人身體和精神所實施的、達到一定嚴重程度的侵害行為。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校外人員之間均可能發生暴力行為。這是一個普遍認同的定義。校園暴力帶來的危害同樣不可小覷。
  • 學校不敢承認的事實:有些校園暴力事件,老師才是「始作俑者」
    文|秘籍君2019下半年,電影市場上映了一部引發群眾熱議的作品,名字叫做《少年的你》,這部由金馬影后周冬雨主演的電影主要講述了少女陳念在經歷一系列校園暴力事件後發生的事情,情節的一波三折、起承轉合暫且不說,電影的關鍵詞是「校園暴力」就足夠讓大家警惕
  • 初三女生遭多名教師毆打,校園暴力的背後,是家長的「冷漠」
    ,隨著對事件的深入調查和了解,毆打初三女生的五名女老師已經對女生進行了道歉,但處理結果如何仍未人知,這不不禁讓我們深思,校園暴力為何屢禁不止。想要了解校園暴力為何屢禁不止,我們首先要了解校園暴力的表現形式都有哪些表現一:肢體暴力肢體暴力是校園暴力中較為常見的暴力形式,也是表現最為直接的暴力行為。
  • 《密室大逃脫2》收官:校園暴力,遠比你想像得更嚴重
    我試想了很久,要不要把搜到的那些關於校園暴力的案件列舉出來,再三考慮後我放棄了。每當我看到那些案例的時候,都能感覺到心裏面那股無名火在燃燒。最讓我無法容忍的是,有人會詢問被校園暴力的孩子:「他們為什麼會選擇你?」問出這樣問題的人,他們或許都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對受傷害的人進行二次傷害。
  • 北京校園欺凌事件 校園暴力對學生的危害
    如今同學毆打,校外圍堵等校園暴力事件頻發,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校園是一個學習的天堂,而不是一個充滿暴力的存在。下面講講如何遠離校園暴力。  北京校園欺凌事件發酵  12月8日晚,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開始在微信朋友圈等平臺刷屏。
  • 校園暴力發生在校園,最好的解決辦法也在校園!
    結果受害者因此留下了心理陰影,施害者因犯搶劫罪而被行政拘留。校園本應是求知成才的地方,而此時卻成了施暴犯罪的天堂。如此校園暴力絕不是個案,那麼,我不禁要問:為什麼校園暴力會屢禁不止?如何才能將校園暴力扼殺於萌芽?
  • 校園暴力比我們想的更可怕
    那些沒被曝光的校園暴力案件,都藏在施害者的嘲笑中,藏在施害者炫耀的談資中,而受害者們,只會在未來無數個夜裡,從噩夢中醒來。知乎上一位被施暴者在成年之後回憶起校園暴力:整整十五年,在那一間我被他們毆打的教室中,他們欺凌完我順利離開,只有我,被無盡的恐懼困在裡面,十五年都沒有走出來。
  • 校園暴力就在身邊,請別忽視
    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也不一定是同學:不論老師、學校員工,還是校外人員,只要使用言語、肢體、網絡等暴力方式,對其他師生造成了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的侵害,就都可以算作校園暴力。受害者:受到欺凌。協助者:跟隨欺凌者,直接參與欺凌行動。附和者:支持欺凌者的行為,例如:在旁嬉笑或吶喊助威等。保護者: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製止欺凌行為。旁觀者:置身事外,冷眼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