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校園暴力,有些家長可能認為就是小孩子的打打鬧鬧,並不是什麼大事。其實不然,有些經歷其實是會伴隨孩子一生的,只要想起來就會覺得難受。在我國,有75.3%的孩子在小學、初中、高中這些階段遭受過校園暴力。校園暴力也並非指的就是肢體衝突,其中還包括語言、社交、網絡等欺凌方式。
而處於這些階段的孩子,因為本身力量比較弱小,家長又缺乏對他們的關注,進而事情就會愈演愈烈。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校園暴力的影響,那應該怎麼做呢?朋友是初中語文老師,有10多年的教學經驗,她說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大致可以分為幾種,存在普遍特徵。只有知道問題的關鍵點在哪裡,才能做出應對。
校園暴力受害者存在普遍特徵?老師說出大實話,家長要上心,了解清楚,才能保護好自家孩子。
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容易成為被欺凌對象
班裡的學霸一般都是老師的重點關注對象,上課的時候提問,平時就誇獎。可以說,在中小學階段學霸都是大家追捧的對象,都覺得他們十分的優秀,那自然不會有人欺負,或者存在很少被欺負的情況。但是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就是班裡的小透明,老師不愛,同學不關心,是可有可無的人。
再加上,成績不好自己也比較自卑,就比較好說話,被人欺負都不敢說。有句經典俗語: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成績差的同學看起來比較好欺負,性格又比較溫吞,所以就會成為被欺凌對象。
男孩子相比於女孩更容易成為被欺凌對象
根據研究調查,在中小學階段,男孩受到總體校園欺凌的概率是81.8%,女孩是70.9%,而他們受到重度欺凌的概率是一樣的。通俗來講,在一般情況下,男孩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高於女孩。但是受到重度欺凌的概率是一樣的,都是在4%左右。
內向、宜人性低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欺凌對象
在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思想是特別奇怪的,有時候他們欺負一個人,只是因為看他們不順眼。而其中內向的孩子總是不愛說話,不善處理人際關係。宜人性低的孩子看起來比較高冷,不善於與他人交流,那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容易成為欺凌對象。
學生的相貌、體格不好也會讓他們成為被欺凌對象
在中小學階段,認為自己長得不好看,或者是肥胖的孩子,他們更容易受到校園欺凌。就像很多成年人說自己小時候不會穿衣打扮經常被人嘲笑,或者是肥胖的孩子總會被人說是「死胖子」、「豬」、「好吃懶做」,以這種語言的方式去攻擊他們。
校園暴力的孩子存在以上特徵,老師說出大實話,家長要上心。儘管如此,孩子受到欺凌,並不只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家庭環境和學校都難辭其咎。家長平時對孩子缺乏關心,讓孩子沒安全感、不自信。學校監管不力,聽之任之。也只有從這三方同時入手,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孩子。
家長們,你們平時知道自己的孩子受到過校園暴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