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舍利弗請說《法華經》的至誠,佛為什麼要數次拒絕呢?

2020-12-25 我心無礙即菩提

釋迦牟尼佛為何兩次拒絕舍利弗請說《法華經》的要求?我們一起來看佛怎麼說……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有道是:世路崎嶇,看迷人捷足登山,爭利懸崖無推路;佛天悲憫,願眾生回頭是岸,早離苦海度慈航。

據《法寶壇經》記載,法達禪師向六祖慧能大師請教《妙法蓮華經》的甚深法義。六祖慧能大師不識字。於是就指示法達禪師將《妙法蓮華經》誦一遍。

《妙法蓮華經》是佛教門中的經中之王。其義甚深不可思議。這部偉大的經典有多種譯本。但據唐朝終南山道宣大師所著的《妙法蓮華經弘傳敘》當中記述,「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上,皆弘秦本」。儘管《妙法蓮華經》有很多華夏譯本,但在佛教叢林中,大家都弘揚傳播的是「秦本」。所謂的「秦本」就是前秦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佛經法本叫做秦本。而且即使是其他賢者譯師翻譯的版本,也是諸經重沓,就是內容方面有很多相同重複的地方,但「文旨互陳」。經義是一貫的。

我們現在存的版本有:

西晉竺法護大師所譯《的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

②隋闍那崛多大師和達摩笈多大師重勘梵文,所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

③前秦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原是七卷二十七品,但其中沒有《觀世菩薩普門品》當中的重誦偈。後人又將南齊法獻於高昌所得《提婆達多品》、隋闍那崛多於益州譯出的《普門品偈》與玄奘所譯《藥王菩薩咒》一起編入,構成現行流通本七卷二十八品的內容。

我們在這裡為什麼要將《妙法蓮華經》翻譯版本交待一下呢?就是因為現時有很多人在較這個「真」。在為誦讀哪種版本或是日常修學時,應以哪種版本為主要依據而迷惑,甚至還引發爭論。我向來的觀點是「文雖有別,但大義不乖,時所流通,應宗尚而傳」。

就拿我們這部禪宗的《法寶壇經》來說,同樣有很多版本。有宗寶大師的流通版,也就是我做《壇經》系列所依據的版本。宗寶版也是現如今流傳最廣的版本。還有明萬曆年間重鋟的曹溪原本。還有敦煌版的《壇經》。據說還有一些。在我看來,這些版本互為參看,就好,並沒有優劣之分。

這就如同我們的佛門聖典《妙法蓮華經》一個道理,也有那麼多的版本,難道也要區別而分高下嗎?誠如道宣大師所講,「同名妙法」,「時所宗上」就好了。我們不要捨本逐末,妄起爭端。於法無益,於佛無益。

這部《妙法蓮華經》得來不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起初是不準備宣講這部經典的。當時,慈悲的舍利弗尊者殷勤恭敬的為當時後世無量眾生請法,但釋迦牟尼佛接連拒絕兩次。

第一次拒絕舍利弗尊者之時,舍利弗尊者還沒有開口向世尊請法。但我們的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直接就告訴舍利弗尊者,「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又講「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一次阻止了舍利弗尊者的請法,「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窮盡諸法實相。……」

我小的時候,每當誦讀《妙法蓮華經》到這個地方總要返回去找一找,總是覺著這舍利弗尊者還沒有問,怎麼佛就直接制止提問了呢?而且後文明確講的是「如是三請」,這也不夠數啊?

這個糊塗犯了好多年。後來才明白這裡面的妙處。第一佛有「他心通」。佛在未講法時,處於甚深三昧,由甚深三昧「安詳而起」之後,已然了知舍利弗尊者和一併大眾的心思。所以未等舍利弗尊者開口明言,已然制止。這是第一次阻止舍利弗尊者請法。

在我們眾生的心裡,佛是那麼的慈悲,但這次卻斷然拒絕 ,甚至讓一眾菩薩羅漢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為什麼會這樣呢?只因《妙法蓮華經》這部法唯佛與佛能知,一切眾生,包括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知。

慈悲無畏的舍利弗尊者不畏其難,二次請法。但這次總算是張開了嘴巴,把心裡的話向偉大的佛陀傾訴出來,「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而即使是這個時候,我們的世尊還是拒絕了舍利弗尊者代眾請法的要求。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這是世尊第二個不願宣講《妙法蓮華經》的「理由」,這樣妙不可言,殊勝無比的妙法,在「增上慢」者那裡,卻「聞必不敬信」。既然不信,又何必宣說呢?

這個時候我們的舍利弗尊者苦苦哀求,「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每當誦讀到這裡,我心裡就有莫名的「辛酸」。我們今天能夠誦讀到這樣的殊勝的法,都是當初諸如舍利弗尊者須菩提尊者等大阿羅漢大菩薩為我們求請而來的,是得來不易的,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唯有精進修行,不足以報佛恩於萬一,唯有精進修行,不足以報尊者菩薩請法恩德之萬一啊。

這是我們慈悲無畏的舍利弗尊者三次為眾請法。「爾時世尊。告舍利佛。汝以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終於在舍利弗尊者如是三請,苦苦哀求之後,世尊決定講法了!決定講這部甚為稀有的《妙法蓮華經》了!可是這時卻又有「不可思議」的意外狀況發生了。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就在世尊準備宣講妙法的時候,有五千餘四眾弟子,即從座起,而且非常有禮貌的「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未證。」在佛看來,這些退卻法席的弟子們都是「罪根深重,及增上慢」者。都是「未得謂得未證未證」者。

我們平日裡修學的時候,如果一旦發現自己對佛法有不信懷疑的時候,或是對求取解脫覺悟之心有退失的時候,就要按照這四個方面去自審自查。看看是不是自己罪根深重?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了「增上慢」?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未得謂得」的心?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未證未證」的心。

學習經教就應該這樣。佛陀的每一句教言我們都要深入到自己的內心裡思維自省,乃至於關照。不要以為佛說的是這「五千人等」。你要明白,一不留神,我們就加入到這個「五千人等」的隊伍裡面去了。

我曾經的內心裡有一個很罪過的「想法」,這「五千人等」很有可能就是後來那些小乘佛法的祖師。這個也未可知啊!畢竟他們不信仰大乘佛法。所以說佛說的最為究竟圓滿的這一部分佛法他們你去沒有聽聞過。也是可憐!

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面對這樣的局面是怎麼處理的呢?「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並且世尊還對舍利弗尊者等眾說到:「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學佛修行就是這樣。不能勉強任何人,要隨緣!佛尚如此,何況我輩呢?

以上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初宣講《妙法蓮華經》的緣起。那麼六祖慧能大師又是如何為法達禪師開示《妙法蓮華經》的妙義的呢?且聽下回分解!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法華經:初聽佛說自己當作佛時,舍利弗還以為是魔的惱亂(22)
    不過,這個苦惱在聽聞佛說根本沒有聲聞法和菩薩法的區別,一切都是隨宜所說的一乘成佛法門時,就消滅了。接著在偈言中,他繼續分享自己的另一個心路。比如,他最初聽到佛說自己當作佛時,心中是有大驚疑的,甚至懷疑是不是魔王變化作佛的形象來惱亂他的。關於這個驚疑,尊者是如何想通的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 《法華經》第二品「方便品」新說
    (第二十五段)#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
  • 讀讀《法華經》就知道!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昔于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分別說諸法,五眾之生滅。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隨喜。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佛道叵思議,方便隨宜說。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
  • 佛陀十大弟子:舍利弗尊者
    傳說舍利弗於六十小劫前,行菩薩道,不但願意把所有的房屋,田園,財產等資財布施與人,甚至連身體、生命也願布施與人。一天,一位青年對他說:母親患有不治之症,醫生說要一位修道者的眼球作藥引,才能治好母親的病。舍利弗毫不猶豫地將左眼取下,交給青年。青年手接眼球說:醫生說是要右眼。
  • 《法華經》佛於世間只為一事,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生你呢
    接經文;等這些福薄的弟子退出法會後,釋迦牟尼佛對舍利佛說:現在留下的已經不再有碎枝雜葉,全是有善根的堪受大法的眾生。這些懷有甚深增上慢的人退出也是妥當的。現在你們可要仔細地聽聞,我為你們說此甚深法義。舍利佛說:世尊我們都非常願意聽聞你宣說的法義。佛告舍利佛說:這種妙法諸佛出現於世的時候才會宣說,就如同優曇缽花一樣,只是在很短促的時間才會出現。
  • 《法華經》第三品「譬喻品」新說
    這時舍利弗聽了佛開示的一乘法後,踴躍而起,非常歡喜,恭敬合掌,瞻仰佛的尊容,而對佛說:我今天在世尊這裡聽到了一乘微妙法音,心懷踴躍欣喜,因這微妙法是我自往昔以來,從未得到過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常常獨自一人,在山林樹下,苦苦的打坐、苦苦的修行,常有這樣的想法,佛常說我們眾生的法性與諸佛如來的法性是一樣的,平等無二,既然如此,如來為什麼要用小乘法來濟度我們呢?現在看來,這種想法是我們錯了,不是世尊之過。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說我們的智慧,還在小法根性上,只能先用小乘法來度,如果想要成就無上正覺,只有等小乘法修行圓滿,智慧增進後,再學大乘法才行。
  • 讀誦《法華經》的二十四個理由
    打開《法華經》,嘗嘗「醍醐」的味道!《法華經》在「五味」裡頭,就是「醍醐」,「無上醍醐妙味」。醍醐,據說是世間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種味道。   3. 體會為什麼《法華經》的地位這麼高,素有「經中之王」之稱。在《法華經》中,世尊盛讚此經「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並用了各種比喻來描述這部經的偉大。   4.
  • 歷代高僧: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八歲論師舍利弗尊者
    辯論結果,舍利弗戰勝所有的外道,紛紛要求舍利弗介紹,皈依佛陀,棄邪歸正,使佛陀在舍衛城的教化,奠定群眾基礎。不退菩薩行傳說舍利弗於六十小劫前,行菩薩道,不但願意把所有的房屋,田園,財產等資財布施與人,甚至連身體、生命也願布施與人。一天,一位青年對他說:母親患有不治之症,醫生說要一位修道者的眼球作藥引,才能治好母親的病。
  • 佛在《法華經》中透露出,他入滅後將去他方國土教化眾生
    釋迦牟尼佛告訴藥王菩薩及其他大菩薩:「我所宣說的佛法經典成千萬億,多得難以計數,無論已經說過的佛法,現在正在說的佛法,將來應當說的佛法,一切佛法經藏中,這部《法華經》最難接受,最難領解,藥王啊!《法華經》是一切佛法中最秘密最重要的法藏,從來不能向外傳布,從來不輕易授予他人,十方佛陀共同守護著這部無上經典,從往昔以來,都未曾向外顯說。即使我出世的現在,外道邪命對這部無上經典也心懷怨恨,嫉妒不已,何況我將來入寂滅度之後!「藥王啊!
  • 釋迦佛陀為什麼在最後八年才講法華經 ?
    可以說,《法華經》是佛陀的法身遺囑,「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佛陀講《法華經》不久,就直截了當對弟子們說:「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又講「唯此一真實,餘二則非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意思是說,我快要滅度了,該給你們講真實法了,我告訴你們,只有這部經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佛陀還在《法華經》警醒末法弟子:「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
  • 《般若心經講記》·第四次修訂版 01
    我這次在文峰寺用45天的時間講了一部《法華經》,佛在《法華經》中五次提出「如來滅後,後五百歲……」廣流通於南閻浮提;再回顧到佛在《楞嚴經》反反覆覆講,末法時代如何如何……我這次特別感慨:佛不講一、二,也不講三、四,唯獨咬住第五個五百年,是什麼道理?佛把如來滅後佛法發展的三個時期分為: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此大事是什麼呢?
    周圍的人都說念佛有很大的好處,至於好處在哪裡,誰也說不清。後來研習經教,發覺佛法五花八門,法法都是最上,令人無從選擇。如今才真明白,法法果然皆是最上,無著中都是指向無上菩提。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 《法華經》隨喜者得佛授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世尊告訴藥王菩薩說:上一篇我已為天龍八部和四眾弟子及三乘修學者授成佛記,現在我要說的是如果如來滅度以後,有人聽聞《妙法蓮華經》中哪怕是一偈一句、能一念隨喜者,我就為他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智名:義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是成佛的名稱,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 《法華經》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這時舍利弗對佛說: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學佛的終極目標,要想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說說而已,也不是一個「悟」字那麼簡單,而是要有精進不懈的決心,勇於實踐的精神,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努力修行一切佛法,從初信位至妙覺位,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華經》的主旨、是絕言離相的最高禪法。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次修訂版
    怎麼道交感應呢?佛法僧是一個本體,佛就是法,法就是僧,僧就是佛。所以這個「yuè說」字可以解釋為十方法界萬法萬相,都是一個釋迦牟尼佛,都是一部《阿彌陀經》,都是一尊阿彌陀佛。下面呢,這個「阿彌陀」跟其它佛號不一樣,我們前面講了如來的十個通號,而「阿彌陀」這三個字,有它的特殊性,既是「別號」,又是「通號」。
  • 佛挑選的十大弟子,其實是弘法的需要,又是佛要從中啟發你的修行
    弘法利生,宣揚佛法,必須要嚴謹,不足之處,同修們多指點。妙色蓮花也希望能有一些獨特的思考,寫出有價值的文章,來利於我們理解佛法,深入經藏,啟發修行。這是發心,也是此篇的緣起。佛挑選的十大弟子,其實是弘法的需要,又是佛要從中啟發你的修行。為什麼這麼說?
  • 《法華經》是救世「藥方」
    佛教有「成佛的法華」一說,《楞嚴經》上說:「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意思是說,十方諸佛要想圓滿成就,唯有「妙蓮花」這一門。可見法華經的重要性以及法華經的圓滿性是多麼的無上啊!這一門怎麼修呢?
  • 體會心性不生不滅,如果把法華經裡的那些比喻能看懂,就見性了
    《法華經》被譽為經中之王,它影響了中國佛學、哲學、文學近一千多年。智者大師依著《法華經》而立天台宗,成為後世研究教理很重要的解門依據。但是卻有人說此經為假,是佛涅槃後才出現,其實是考據不足及知見不正所致。
  • 同諸佛而說三乘
    諸佛說法的音聲叫「梵音」,一音之內包括六十四音,非常微妙,一切眾生聽了,都是很歡喜。怎樣叫「慰喻」呢?即安慰譬喻他。諸佛說:「善哉」!啊!想得好,您是對的。「釋迦文」就是釋迦牟尼!您是「第一」「導師」,得無量方便佛法。「一切」諸「佛」以「方便力」教化眾生,我們亦是得到「最妙」法門,「為諸眾生」,「分別說三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
  • 第10講《佛說阿彌陀經》視頻、文字版
    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是等……』,下面的這段經文我們不再重複。【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無量壽佛】呢,自古以來兩種說法互不相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