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為何兩次拒絕舍利弗請說《法華經》的要求?我們一起來看佛怎麼說……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有道是:世路崎嶇,看迷人捷足登山,爭利懸崖無推路;佛天悲憫,願眾生回頭是岸,早離苦海度慈航。
據《法寶壇經》記載,法達禪師向六祖慧能大師請教《妙法蓮華經》的甚深法義。六祖慧能大師不識字。於是就指示法達禪師將《妙法蓮華經》誦一遍。
《妙法蓮華經》是佛教門中的經中之王。其義甚深不可思議。這部偉大的經典有多種譯本。但據唐朝終南山道宣大師所著的《妙法蓮華經弘傳敘》當中記述,「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上,皆弘秦本」。儘管《妙法蓮華經》有很多華夏譯本,但在佛教叢林中,大家都弘揚傳播的是「秦本」。所謂的「秦本」就是前秦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佛經法本叫做秦本。而且即使是其他賢者譯師翻譯的版本,也是諸經重沓,就是內容方面有很多相同重複的地方,但「文旨互陳」。經義是一貫的。
我們現在存的版本有:
①西晉竺法護大師所譯《的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
②隋闍那崛多大師和達摩笈多大師重勘梵文,所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
③前秦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原是七卷二十七品,但其中沒有《觀世菩薩普門品》當中的重誦偈。後人又將南齊法獻於高昌所得《提婆達多品》、隋闍那崛多於益州譯出的《普門品偈》與玄奘所譯《藥王菩薩咒》一起編入,構成現行流通本七卷二十八品的內容。
我們在這裡為什麼要將《妙法蓮華經》翻譯版本交待一下呢?就是因為現時有很多人在較這個「真」。在為誦讀哪種版本或是日常修學時,應以哪種版本為主要依據而迷惑,甚至還引發爭論。我向來的觀點是「文雖有別,但大義不乖,時所流通,應宗尚而傳」。
就拿我們這部禪宗的《法寶壇經》來說,同樣有很多版本。有宗寶大師的流通版,也就是我做《壇經》系列所依據的版本。宗寶版也是現如今流傳最廣的版本。還有明萬曆年間重鋟的曹溪原本。還有敦煌版的《壇經》。據說還有一些。在我看來,這些版本互為參看,就好,並沒有優劣之分。
這就如同我們的佛門聖典《妙法蓮華經》一個道理,也有那麼多的版本,難道也要區別而分高下嗎?誠如道宣大師所講,「同名妙法」,「時所宗上」就好了。我們不要捨本逐末,妄起爭端。於法無益,於佛無益。
這部《妙法蓮華經》得來不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起初是不準備宣講這部經典的。當時,慈悲的舍利弗尊者殷勤恭敬的為當時後世無量眾生請法,但釋迦牟尼佛接連拒絕兩次。
第一次拒絕舍利弗尊者之時,舍利弗尊者還沒有開口向世尊請法。但我們的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直接就告訴舍利弗尊者,「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又講「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一次阻止了舍利弗尊者的請法,「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窮盡諸法實相。……」
我小的時候,每當誦讀《妙法蓮華經》到這個地方總要返回去找一找,總是覺著這舍利弗尊者還沒有問,怎麼佛就直接制止提問了呢?而且後文明確講的是「如是三請」,這也不夠數啊?
這個糊塗犯了好多年。後來才明白這裡面的妙處。第一佛有「他心通」。佛在未講法時,處於甚深三昧,由甚深三昧「安詳而起」之後,已然了知舍利弗尊者和一併大眾的心思。所以未等舍利弗尊者開口明言,已然制止。這是第一次阻止舍利弗尊者請法。
在我們眾生的心裡,佛是那麼的慈悲,但這次卻斷然拒絕 ,甚至讓一眾菩薩羅漢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為什麼會這樣呢?只因《妙法蓮華經》這部法唯佛與佛能知,一切眾生,包括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知。
慈悲無畏的舍利弗尊者不畏其難,二次請法。但這次總算是張開了嘴巴,把心裡的話向偉大的佛陀傾訴出來,「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而即使是這個時候,我們的世尊還是拒絕了舍利弗尊者代眾請法的要求。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這是世尊第二個不願宣講《妙法蓮華經》的「理由」,這樣妙不可言,殊勝無比的妙法,在「增上慢」者那裡,卻「聞必不敬信」。既然不信,又何必宣說呢?
這個時候我們的舍利弗尊者苦苦哀求,「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每當誦讀到這裡,我心裡就有莫名的「辛酸」。我們今天能夠誦讀到這樣的殊勝的法,都是當初諸如舍利弗尊者須菩提尊者等大阿羅漢大菩薩為我們求請而來的,是得來不易的,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唯有精進修行,不足以報佛恩於萬一,唯有精進修行,不足以報尊者菩薩請法恩德之萬一啊。
這是我們慈悲無畏的舍利弗尊者三次為眾請法。「爾時世尊。告舍利佛。汝以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終於在舍利弗尊者如是三請,苦苦哀求之後,世尊決定講法了!決定講這部甚為稀有的《妙法蓮華經》了!可是這時卻又有「不可思議」的意外狀況發生了。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就在世尊準備宣講妙法的時候,有五千餘四眾弟子,即從座起,而且非常有禮貌的「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未證。」在佛看來,這些退卻法席的弟子們都是「罪根深重,及增上慢」者。都是「未得謂得未證未證」者。
我們平日裡修學的時候,如果一旦發現自己對佛法有不信懷疑的時候,或是對求取解脫覺悟之心有退失的時候,就要按照這四個方面去自審自查。看看是不是自己罪根深重?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了「增上慢」?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未得謂得」的心?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未證未證」的心。
學習經教就應該這樣。佛陀的每一句教言我們都要深入到自己的內心裡思維自省,乃至於關照。不要以為佛說的是這「五千人等」。你要明白,一不留神,我們就加入到這個「五千人等」的隊伍裡面去了。
我曾經的內心裡有一個很罪過的「想法」,這「五千人等」很有可能就是後來那些小乘佛法的祖師。這個也未可知啊!畢竟他們不信仰大乘佛法。所以說佛說的最為究竟圓滿的這一部分佛法他們你去沒有聽聞過。也是可憐!
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面對這樣的局面是怎麼處理的呢?「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並且世尊還對舍利弗尊者等眾說到:「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學佛修行就是這樣。不能勉強任何人,要隨緣!佛尚如此,何況我輩呢?
以上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初宣講《妙法蓮華經》的緣起。那麼六祖慧能大師又是如何為法達禪師開示《妙法蓮華經》的妙義的呢?且聽下回分解!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