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只使用了10%」這句話,不僅是對腦科學感興趣的人,不感興趣的人也許也聽過不止一次。神經科學家,同時也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部教授的大衛·J·林登(David J. Linden) 在自己的著作中這樣敘述。
他說:「研究大腦,有時會有好處,就像你可以用讀心術一樣。比如在雞尾酒會的時候,當我手裡拿著一杯白葡萄酒時,主人會把我介紹給其他客人。那樣的時候,無論如何也會聊到職業。這位是大衛,他是大腦研究人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很機靈地很快就轉過身去找威士忌和冰塊。但是,也有留在原地的人,半數左右沉默地望著天花板,過不久就揚起眉毛開始說話。於是我馬上這樣說:「你會不會想問我,人類只使用了10%的大腦,這個理論是真的嗎?」接著對方就會瞪著眼睛點頭。
即使結束了關於大腦是否只使用了10%的話題(必須說這個話題是毫無根據的),也會被問到很多問題,由此可知對大腦感興趣的人很多。
原著於2007年出版,直到2020年仍有許多人相信這一理論。根據調查,在研究科學的老師中也有近7成相信這個學說。
那麼,這種「10%理論」是何時,如何誕生的呢?19世紀90年代,被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說:「我們沒有充分發揮大腦的潛力」。這句話並不是表示大腦的大部分沒有經常被使用,但是這句話成為了開端,被認為是導致了「人腦只被使用了10%」的誤解。而且,這種誤解不僅滲透到一般大眾中,也滲透到科學家當中。
人類擁有的前額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和頂葉(主要功能是身體感覺,味覺,觸覺等)的作用,在漫長的腦科學歷史中也是特別不明確的。在腦科學研究的歷史中,直到1900年代,視覺區的存在終於逐漸被弄清楚。
對包含前額葉和頂葉的大腦皮質進行區分,直到1909年,大腦的組織結構才被明朗化。其後,前額葉和頂葉的作用長期不明確,這是因為即使該部位受到損傷,運動和感覺也沒有產生缺陷。現在大家都知道,腦的各個部位都有其各自的作用,但是,在當時的研究水平上,很難把握像運動和感覺這樣的在外部出現的行為,除了可見的以外的功能。因此,就被誤認為「即使損傷也沒有變化=那個部分沒有被使用」。
幾十年來,這些部位什麼都不做,因此被稱為「沉默區」,其功能一直不為人所知。這個部位起到整合大腦各部位信息的作用,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目前已知前額葉和頂葉具有抽象的推理和計劃、判斷以及適應能力。
到目前為止,人們一直認為人腦被劃分為掌管各自功能的區域,在處理一個信息時,只使用掌管其功能的區域。但是,美國麻薩諸塞州工科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皮卡瓦學習·記憶研究所在科學雜誌《科學》中發表了「腦的各領域在共同交換信息,並同時進行處理」。
也就是說,此前所說的「大腦被劃分為掌管各自功能的區域,在處理一個信息時,只使用掌管其功能的區域」這一說法被證明是錯誤的。
在皮卡瓦學習與記憶研究所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了大腦六個區域的神經在識別「點的顏色和運動」的情況下是如何活動的。結果發現,不僅在掌管某一特定功能的區域,在所有領域大腦都同時進行著神經活動。其中管理顏色和管理動作的區域都在活動。
由此可知,大腦並不是只有某個特定的區域充分活動,而是在根據每個功能改變主導區域的同時進行整體使用,推翻了「大腦只使用了10%」的說法。
最新的研究表明,從人類每天的活動來看,大腦是被整體使用的。另外,不僅在進行特定活動時,特別是在沒有進行特定活動和思考(比如發呆,冥想,睡覺)的時候,腦神經細胞也在活躍地進行著活動。
在最新的研究中,明確了「人腦只使用了10%」是誤認。但儘管如此,這種說法仍在街頭巷尾被廣泛滲透。其理由可能是,例如在學校教育中沒有進行正確的腦科學相關課程,或者是想要思索「通過活用剩下的90%,人類還沒有見過的才能和能力一定會發揮無窮的潛力」等。
芝芝心理
雖說只有10%的人腦被使用的說法被否定了,但並不是說大腦的無窮可能性本身被否定了。隨著腦研究的進展,其可塑性也逐漸被重新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大腦運轉了近100%,大腦所具有的潛能也許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