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腦只被使用了10%」,這一說法是錯誤的

2020-11-10 芝芝心理

「人腦只使用了10%」這句話,不僅是對腦科學感興趣的人,不感興趣的人也許也聽過不止一次。神經科學家,同時也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部教授的大衛·J·林登(David J. Linden) 在自己的著作中這樣敘述。


他說:「研究大腦,有時會有好處,就像你可以用讀心術一樣。比如在雞尾酒會的時候,當我手裡拿著一杯白葡萄酒時,主人會把我介紹給其他客人。那樣的時候,無論如何也會聊到職業。這位是大衛,他是大腦研究人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很機靈地很快就轉過身去找威士忌和冰塊。但是,也有留在原地的人,半數左右沉默地望著天花板,過不久就揚起眉毛開始說話。於是我馬上這樣說:「你會不會想問我,人類只使用了10%的大腦,這個理論是真的嗎?」接著對方就會瞪著眼睛點頭。



即使結束了關於大腦是否只使用了10%的話題(必須說這個話題是毫無根據的),也會被問到很多問題,由此可知對大腦感興趣的人很多。


原著於2007年出版,直到2020年仍有許多人相信這一理論。根據調查,在研究科學的老師中也有近7成相信這個學說。


01這個理論被相信多久了?


那麼,這種「10%理論」是何時,如何誕生的呢?19世紀90年代,被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說:「我們沒有充分發揮大腦的潛力」。這句話並不是表示大腦的大部分沒有經常被使用,但是這句話成為了開端,被認為是導致了「人腦只被使用了10%」的誤解。而且,這種誤解不僅滲透到一般大眾中,也滲透到科學家當中。



人類擁有的前額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和頂葉(主要功能是身體感覺,味覺,觸覺等)的作用,在漫長的腦科學歷史中也是特別不明確的。在腦科學研究的歷史中,直到1900年代,視覺區的存在終於逐漸被弄清楚。


對包含前額葉和頂葉的大腦皮質進行區分,直到1909年,大腦的組織結構才被明朗化。其後,前額葉和頂葉的作用長期不明確,這是因為即使該部位受到損傷,運動和感覺也沒有產生缺陷。現在大家都知道,腦的各個部位都有其各自的作用,但是,在當時的研究水平上,很難把握像運動和感覺這樣的在外部出現的行為,除了可見的以外的功能。因此,就被誤認為「即使損傷也沒有變化=那個部分沒有被使用」。


幾十年來,這些部位什麼都不做,因此被稱為「沉默區」,其功能一直不為人所知。這個部位起到整合大腦各部位信息的作用,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目前已知前額葉和頂葉具有抽象的推理和計劃、判斷以及適應能力。



02大腦被使用了多少?


到目前為止,人們一直認為人腦被劃分為掌管各自功能的區域,在處理一個信息時,只使用掌管其功能的區域。但是,美國麻薩諸塞州工科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皮卡瓦學習·記憶研究所在科學雜誌《科學》中發表了「腦的各領域在共同交換信息,並同時進行處理」。


也就是說,此前所說的「大腦被劃分為掌管各自功能的區域,在處理一個信息時,只使用掌管其功能的區域」這一說法被證明是錯誤的。



在皮卡瓦學習與記憶研究所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了大腦六個區域的神經在識別「點的顏色和運動」的情況下是如何活動的。結果發現,不僅在掌管某一特定功能的區域,在所有領域大腦都同時進行著神經活動。其中管理顏色和管理動作的區域都在活動。


由此可知,大腦並不是只有某個特定的區域充分活動,而是在根據每個功能改變主導區域的同時進行整體使用,推翻了「大腦只使用了10%」的說法。



03最新的研究發現了什麼?


最新的研究表明,從人類每天的活動來看,大腦是被整體使用的。另外,不僅在進行特定活動時,特別是在沒有進行特定活動和思考(比如發呆,冥想,睡覺)的時候,腦神經細胞也在活躍地進行著活動。


在最新的研究中,明確了「人腦只使用了10%」是誤認。但儘管如此,這種說法仍在街頭巷尾被廣泛滲透。其理由可能是,例如在學校教育中沒有進行正確的腦科學相關課程,或者是想要思索「通過活用剩下的90%,人類還沒有見過的才能和能力一定會發揮無窮的潛力」等。


芝芝心理

雖說只有10%的人腦被使用的說法被否定了,但並不是說大腦的無窮可能性本身被否定了。隨著腦研究的進展,其可塑性也逐漸被重新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大腦運轉了近100%,大腦所具有的潛能也許還很大。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人腦只被使用了10%」,這一說法是錯誤的
    「人腦只使用了10%」這句話,不僅是對腦科學感興趣的人,不感興趣的人也許也聽過不止一次。神經科學家,同時也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部教授的大衛·J·林登(David J. Linden) 在自己的著作中這樣敘述。
  • 快改掉這15個最常犯的「中式英文」錯誤
    給你錯誤:give you正確:here you aregive you是超級嚴重的Chinglish,就是直接把中文的「給你」照字面翻譯,正確的說法是here you are喔!5.車門錯誤:the door of the car正確:the car’s door我們通常會把of翻譯成「的」,所以車子的門便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是the door of the car,但這樣的說法是很嚴重的Chinglish,英文母語的人都會使用the car’s door
  • 心理學:如何使用大腦結構,合理消除「沒有自信」的方法
    這種情況下,如果「自信」是別人給的人,就會在一整天或者下次被老師表揚的日子到來之前,一直沒有「自信」的狀態下生存下去。但是,本來「自信」是自己擁有就好的,所以即使被老師否定了,也不必介意,只需反省遲到這件事就可以了。像這樣,有沒有「自信」要自己決定。而且,你不必把你犯的錯誤過多地和其他事情聯繫在一起。「自信」這件事,沒有必要等待老師等他人的許可。
  • APA與APS之惑:心理學的「劍氣之爭」
    雖然從未正式成立,但鐵欽納實質上創建了一個被稱為「實驗心理學家」(Experimentalists)的組織,從1904年到1928年期間,除了1918年,每年春天他們都會組織一場會議。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所有者這一階段,主要的衝突是心理學學術群體內部的實證取向與哲思取向之爭。
  • 道別時慎用「さようなら」!日語中「再見」的說法有哪些?
    一、 「さようなら」再見初學日語的同學,喜歡和別人說 「さようなら」,這其實是錯誤的。雖然「さようなら」譯為「再見」的意思,但是一般不用它來道別,因為其含有一種不再相見的含義。「さようなら」這種道別多在長時間分別或是正式場合道別時使用,例如在喬遷新居、卒業、分手、商務場合的道別以及畢業學生向老師的道別,這種級別的交流才能用到「さようなら」,切記不要濫用。即便真的與人離別時,「さようなら」一般也與「お元気で」配套使用,即「さようなら、お元気で」(再見,多保重)。
  • 扒一扒動漫中那些「我」的說法
    說到日語中的第一人稱,也就是「我」的說法呢,大家多半會想到妹子說「私」,基佬們說「俺」。然而在二次元的世界裡,角色們的第一人稱遠遠不止這兩種。今天妖妖子就要跟大家一起扒一扒動漫中那些千奇百怪的「我」!除了月詠之外,萌狼也是用わっち自稱的哦~うち代表人物:「舞-hime」藤乃靜流
  • 「NBA籃球」NBA總裁重提火箭隊總經理莫瑞事件:錯誤翻譯
    NBA總裁席爾佛重提莫瑞事件:錯誤翻譯?NBA總裁席爾佛到現在還搞不清楚火箭總管莫瑞風波的嚴重性NBA總裁席爾佛到現在還搞不清楚火箭總管莫瑞風波的嚴重性。儘管火箭總管莫瑞發推支持香港風波,都已過去快2個多月,如今火箭仍遭中國大陸媒體強烈抵制,眼見事態沒有和緩跡象,NBA總裁席爾佛12月12日再次重提莫瑞事件,強調當時官方聲明遭到錯誤翻譯,導致大陸、美國雙方產生理解偏差!
  • 「虛偽」的學霸 (一)
    他會展示一張痛苦的臉,口口聲聲,情真意切地說:「難極了,我今次肯定完蛋。」之後,試捲髮下來,老師宣讀著最高成績:像是滿分又或是接近滿分吧。然後,大家發現當日那張痛苦的臉屬於這位最高分得主。 於是大家開始失去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覺得人心險惡,彷佛謊言與虛偽充滿了整個校園。這種感受令人不快,破壞了互信,弄得不好,更會種下校園欺凌的種子。
  • 學界| CMU通過機器學習「讀心術」解碼大腦複雜思想
    Hebb 大學心理學教授 Just 說,「人類大腦的一大進步是有能力把單一概念融入到複雜思想當中,從而不僅僅可以思考香蕉,還可以聯想到夜晚和好友一起吃香蕉。最終我們發現了一種方法,通過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信號讀取複雜的人類思想。人類思想與大腦激活模式相對應的發現向我們表明了思想的構建單元是什麼。」
  • 只會說 I don’t know?關於「不知道」的三種不同說法!
    遇到了一個你不知道的問題時,你只會說 I don’t know 嗎?別擔心,小編今天就來教大家三種「不知道」的說法!It beats me.看到 It beats me.這句話,是不是會以為跟「打人」有關?但事實不然!beat 這個字本身有「打敗;擊倒」的意思,因此這句 It beats me. 可以解釋成「你把我問倒了」!可以生動地表示對問題的無力感!A: What did John do this time? The boss seems really mad at him.
  •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定義「情緒」?教你解讀面部表情的含義!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定義「情緒」?情緒是一系列主觀體驗的統稱,它是多種複雜的感覺、思維和行為表現綜合產生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直接用「情緒」這個詞,而是用一些更加口語化的詞彙來表達類似的含義,例如:「感覺」「心情」「情感」等等。遇到不開心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今天心情很糟糕」,而不太會說「我的情緒不太好」,或是說「我感覺很難過」,而不是「我有難過的情緒」。
  • 避諱談論「性教育」?家長需要知道的事
    但是說起性教育,其範圍是如此的廣泛,甚至有很多主題其實跟「性行為」毫無關聯,內容可能屬於生理學、心理學,甚至是社會學科,一般父母很難面面俱到,同時扮演多個專家。父母進一步發現孩子會三不五時抓鳥摳屁股,甚至有嬰幼兒自慰動作,這些可以說是「兒科醫學」,認識幼兒的好奇心、自我探索、以及自我安撫行為等等。至於教導孩子保護身體,不隨便讓人觸碰身體,也不隨便觸碰別人身體,這是在「學習人際界線」,屬於社會學的一環。
  • 表示「口罩」的4種英文說法!
    常見的「口罩」相關英文說法有Face mask、Surgical mask、Respirator mask、Dust mask…等等。雖然上面這幾個英文字彙都有「口罩」的意思,不過基本意思可是大不相同的喔,可得把它們弄清楚才行。下面整理了「口罩」的相關英文說法與英文例句,趕快學起來吧!
  • 心理學:想要脫單的男女,建議使用的,13種心理學中的戀愛技巧
    很好地使用增益損失效應,讓單戀的對方看到讓他眼前一亮的反差吧。」邀請單戀的對象約會時,請使用二選一的問題來避免對方拒絕。例如,不是「什麼時候有空?」,而是「周六和周日哪個有空?」,這就是雙重束縛。「 你想吃中餐還是西餐?」
  • 塔西佗陷阱丨心理學怪談
    在英文世界裡並沒有對應的說法,是通過中國學者的傳播,在中國開始廣為人知。根據人民網的解釋,這個陷阱指的是: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麼言論、做什麼事,社會都會給予負面評價,都會被認為說假話、做壞事……從而引發一系列信任危機和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想一想,的確很可怕。要擺脫這個陷阱,不能只靠政策單方面努力。
  • 形容天氣的英文說法! 「好熱」、「好冷」還可以這麼說
    (Erin and Grace go into the coffee shop…)(她們一踏進咖啡店後……)Grace: Arghhh! It is like a furnace in here ! Why don't they turn on the AC?Grace:啊啊啊! 這間店熱得跟火爐一樣! 為什麼他們不開冷氣啊?
  • 「語法正確」和「地道英語」還差著十萬八千裡呢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激烈討論,還邀請了許多老外現身說法,終於達成了一致:上面兩個說法都不常見,更為普遍的說法應該是:school library。 這篇文章沒有打算繼續討論這個問題,但我想談談目前英語學習者對語法所存在的一些「誤解」。
  • 「小Bu說」樂園小故事,10個關於迪士尼「小小世界」的秘密!
    不過坊間不少人士對小小世界感到恐怖,而且一直流傳在這設施體驗過一些較「另類」的經歷,到底實情是如何?現在告訴大家10個關於「小小世界」的秘密吧!由於刺激指數是零,不少旅客都抱著「去玩只是想涼冷氣」、「勝在有位坐」的心態去享受這設施。
  • 心理學:摸嘴唇、咬下唇,從「嘴角的動作」看出對方的心理
    因此,這次,本文來探討一下,從「嘴角的動作」中,可以看出對方的什麼心理。而這類人和張著嘴說話笑的人不一樣,如果對方犯了什麼錯誤,他們是不會馬上原諒對方的類型。當然需要排除擔心自己牙齒不好看,或者擔心自己有口氣而捂住嘴的類型。
  • 還只會用「いいね」?「太棒了」的10種日語說法
    在用日語讚嘆「太棒了」時,說法很多,下面小太就帶大家看一下常用的10種吧~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