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網易雲音樂開始被戲稱為「網抑雲」音樂。
每到深夜,就有大批用戶登上網易雲音樂聽歌,排解情緒。
而這一部分人,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宣洩抑鬱情緒,都會被笑稱「老網抑雲」「老抑鬱症」,說實話,這一點都不好笑。
且不說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聽到或看到這些話會作何感慨,那些真正抑鬱的人又為什麼要被這樣對待,他們的痛苦要被人以調侃的語氣輕鬆帶過。
刷抖音的時候常常會看到類似的段子:和朋友三言兩語不和之後,下一個畫面就是主角拿著鏟子在埋土。
還有什麼化糞池警告,兩噸水警告,簡直是今年最惡俗的梗。
用別人的死來娛樂大眾,是對死者極大的不尊重,創造出這些梗的人,究竟是什麼心態?
包括「網抑雲」這個梗,以調侃他人為樂,不覺得過分嗎?
有人解釋說,其實「網抑雲」這個詞針對的只是那些無病呻吟、強行矯情的人。
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你能僅僅靠語氣表情姿態就輕易區分誰是抑鬱症患者嗎?
你能確保你無意間的諷刺不會精準誤傷那些敏感脆弱的抑鬱人士嗎?
最近幾年因為抑鬱症自殺的人還少嗎?
2016年9月16日,因抑鬱症在上海家中去世;
8月1日,韓國25歲排球女將因不堪網絡暴力和教練性侵自殺;
8月3日,峨眉山山林發現兩具遺骸系自縊身亡;
2019年10月13日,韓國女星被發現死於家中,她生前發布的社交狀態顯示她有嚴重的抑鬱傾向;
寫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才女林奕含,因受禽獸老師性侵患抑鬱症離世。
我身邊好像沒有什麼抑鬱症的例子,只是記得有一次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閒聊間姑姑提起,隔壁哪棟樓家裡的兒媳婦跳樓了。
然後她又接著說:「現在的小孩怎麼這麼脆弱,幾句話說不對就要自殺,我們以前飯都吃不飽,還不是好好活到現在……」
很多人都沒有真正了解過抑鬱症,他們覺得抑鬱症只不過是一個人的內心不夠堅強導致的。
你要想開點,多出去散散心,不要總想不開心的事,不要在意別人對你的指責,你一切的痛苦都是想太多,你想開點慢慢就都會好的。
抑鬱症患者寫,「沒有人覺得我病了,他們只是覺得我想得太多了」,真的只是這樣嗎?
我在知乎看到過一個回答,是這樣寫的:「我光是坐在那裡,就覺得很累了。」
其實類似想開點的這種話,本質上是在隔靴搔癢,根本沒有意識到癥結所在。
你以為他們不懂這些道理嗎,實際上他們最懂。
可他們真的做不到,就好像活在這個世界上,已經用盡了全部的力氣。
未來沒有希望,人生沒有盼頭,「我沒有做錯什麼事情,卻對什麼事情都感覺抱歉「。
就是這樣一群人,已經抑鬱或正在抑鬱的一群人,藉助網易雲這個平臺宣洩自己的情緒,卻要被扣上無病呻吟的帽子。
也許他們更願意自己的痛苦不被看見,不被察覺,甚至不受人關注,也好過被嘲諷、戲謔,被當作批量生產的邀贊利器。
網易雲最開始就是以它歌曲下的評論火出圈的,年輕人把自己最真實的情緒表達在這個沒有熟人知道的隱秘角落,陌生人給予安慰或交流想法。
這是一個發現知己的互動平臺,也是傾訴心聲的日記本。
後來慢慢的就有不正之風混進來了,有的人開始以引起他人的同情或共鳴為目的胡編亂造,以獲取較高的點讚數和較多的評論。
複製粘貼的熱門評論越來越多,原本真誠表達情感的評論區一下子變得烏煙瘴氣,假話看的多了,真話也變成假話了。
網易雲也變成了「網抑雲「,變成了無病呻吟的代名詞。
當一個東西火到一個高度,就會有不同的聲音要反過來摧毀它。
就像文藝青年這個詞,一開始是指那些喜歡讀書看電影旅行的熱愛生活的一群人,當這個圈子越來越大以後,就有其他的聲音跳出來了,說文藝青年不過是一群矯揉造作愛裝×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意識不到一句話帶給別人的傷害有多大,尤其對於抑鬱症患者這個特殊的群體,在他們面前我們更應謹言慎行,因為你的一句話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