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在線丨爸爸媽媽工作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逐漸成了帶娃「主力軍」,一起聽聽這堂給爺爺奶奶的家教課

2020-09-07 嘉興抽屜

爸爸媽媽工作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逐漸成了帶娃「主力軍」,一起聽聽這堂給爺爺奶奶的家教課

爸爸媽媽工作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逐漸成了帶娃「主力軍」。上海社科院曾公布過一份兒童家庭教育的調查報告,發現城市的隔代教育比例已經高達89%。

隔代教育的弊端在哪裡?當老人帶娃無法避免,如何提高隔代教育的效率?連日來,嘉興市實驗小學的心理教師團隊——「快樂心」黨員服務隊先後走進嘉州美都社區和文星社區,為爺爺奶奶們辦起了「家教培訓班」。

「快樂心」黨員服務隊的老師們講授隔代教育現狀,傳授隔代教育實招,此外,還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老人們的內心困惑,為他們答疑解惑,得到了老人的一致好評。

別讓「不放心」導致「不成長」

現代社會中,很多年輕父母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兒童的撫養和教育之中,於是隔代教育是當前我國家庭教育中客觀存在的一種教育形態。那麼,在隔代教育中,祖輩應該怎麼做呢?他們又有哪些困惑呢?為此,嘉實「快樂心」黨員服務隊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量身定製了這個智慧課堂。

經過前期火熱報名,爺爺奶奶們準時到達社區活動室齊聚一堂。活動前,服務隊的張萍老師先讓各位爺爺奶奶做了一份調查問卷。與此同時,張老師還給大家播放了一段班中孩子和祖輩一起遊戲、做家務,孩子對祖輩說心裡話的視頻,讓現場的爺爺奶奶們產生了共鳴。

在暖場活動後,嘉實「快樂心」黨員服務隊骨幹教師、深入低段教學32年的資深班主任朱黎莉老師,給爺爺奶奶們描述了隔代教育的現狀。朱老師從隔代教育的優勢和劣勢以及針對隔代教育這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給出了切實可行的中肯建議。在朱老師的講解過程中,爺爺奶奶們頻頻發出會意的笑聲,時不時流露出難為情的神態,還不時拍下朱老師的PPT,並在筆記本上頻繁書寫著。在這樣的互動中,改變悄然發生。

其實,客觀分析起來,隔代教育有利有弊。據朱老師分析,隔代教育的優勢首先在於老人時間充裕、有足夠的時間來照顧孩子,另外老人一般都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經驗,而且更有耐心,此外,老人有更加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可以和孩子進行分享。

當然,隔代教育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關心則亂,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老人往往關心得太多:由於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累著、怕孩子浪費時間等各種原因,收拾房間、做家務都是老人包辦;怕孩子餓了、冷了,總是頻繁噓寒問暖;缺乏原則性,如果孩子一哭一鬧,老人就心軟了。

殊不知,這些「關心」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孩子缺乏勞動能力的培養,自理能力較弱;常常被縱容,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弱,往往會聽不進別人的建議,不懂得寬容和理解;孩子的學習品質比較弱,老人頻繁地噓寒問暖,實際上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會讓孩子做事缺乏毅力,容易半途而廢;老人的縱容也會讓孩子缺乏規則意識。

究竟有什麼好辦法,能夠改變現狀?朱老師首先建議老人們要明確一個觀點: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責任,而不是老人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接送、做飯燒菜是可以的,但平時更多要做兒女的指導者、建議者和監督者,而不是包辦代替兒女為人父母的責任。另外,作為祖輩努力做到「忍得」「捨得」,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很辛苦的過程,只有經過磨礪才能成長成才。

爺爺奶奶伴學四妙招

對於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爺爺奶奶在教育中存在更多的不適應,對此,嘉實學生發展中心副主任、「快樂心」黨員服務隊隊長、資深專職心理教師沈碩文針對家有新生的爺爺奶奶,又給出了一劑智慧強心劑——伴學四妙招。現場的爺爺奶奶們眉開眼笑,掌聲不斷,有的人在筆記本上記了滿滿三頁。

沈老師表示,幼兒園和小學兩者教育方式不同,幼兒園教育主要是開展遊戲項目,以孩子能力發展為主,小學教育是正規課業,以靜態知識的學習為主,需要兒童通過身心的調整來適應。

第一招:動一動,適應新環境。存在作業拖拉、書寫困難等問題的孩子,或許在平衡能力、動作協調與靈敏、力量和耐心、手部動作靈活協調等方面存在問題,可以通過運動鍛鍊來緩解。比如,可以通過摺紙、剪紙、拼模型或捏橡皮泥等遊戲來鍛鍊肌肉。另外,還可以多開展這樣一些體育活動:走平衡木、踢毽子、跳繩等,可以提高孩子的平衡力、動作協調靈敏性;遊泳、攀爬、上下樓等運動,能提高孩子的力量和耐力;各種小球類運動,如桌球、羽毛球等,可以提高孩子的手眼協調性。

第二招:聊一聊,準備新開始。怎樣讓孩子融入新集體?對孩子要充滿愛意的關注,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鼓勵孩子交新朋友,鼓勵孩子和新朋友一起遊戲。當孩子學業受挫時,首先要學會耐心傾聽,通過開導教育,讓孩子對學習樹立正確的認識。

第三招:調一調,生活有規律。要讓孩子適應小學的作息時間,調整好孩子的睡眠時間,幫助孩子樹立時間觀念。孩子畢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家長不要操之過急,別太要強,「手把手」與「放手」要相互交替,嚴格要求和寬容鼓勵缺一不可。

第四招:鼓一鼓,學習好勁頭。進入小學之後,要養成六種學習好習慣:會聽,會問,會寫,學習能自理,精神能集中,閱讀有興趣。其中,可以從學習用品狀態良好、課本不丟三落四、桌面管理井然有序、書包整理清清楚楚等方面判斷孩子學習能否自理。另外,注意力水平是開展優質學習的重要基礎,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不易分散注意力的學習環境,不隨意打擾孩子的作業進程,積極肯定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努力,還可以通過遊戲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沈老師特別提到,在家庭教育中,統一戰線很重要。因為孩子天生會趨利避害,知道如何利用長輩的溺愛滿足不合理要求,知道如何利用長輩的心軟逃避懲罰。所以,在良好溝通的基礎上,每個家庭一定要選出一個主要教育者(爸爸或媽媽),在是非問題上給孩子以正確引導,合理獎懲,老人們儘量不要幹涉年輕父母的教育方式。

爺爺感言

做孩子以及孩子父母的堅強後盾

——嘉興市實驗小學(東校區)101班學生馮麓溪的爺爺

老話說,隔代親隔代親。每個老人都寵自己的孫輩,但是怎麼合理地寵孩子,在這次爺爺奶奶的家教課上我受益匪淺。

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給孩子立規矩,小事如每天規定吃飯時間,大事如規劃好學習時間,老一輩的我們也要以身作則,尤其是在飯桌上,不能無限地寵孩子,該吃飯吃飯,該遊戲時遊戲,不可邊吃飯邊說話。

其次就是要跟自己的子女溝通好,教育下一代。時代在進步,不能再用我們當時教育孩子的一套,不可倚老賣老,特別是父母在給孩子講道理時,我們不可插手,如果覺得他們有說得不對的地方,可以等孩子不在的時候再跟父母溝通,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與他們的父母爭論。但也有特殊的時候,現在的父母畢竟年輕,孩子有的時候不乖,父母耐心不夠,可能會吼,這時候我們就應該及時制止,吼叫式的教育並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應該靜下心來,以疏導為主,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

最後,要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獨立的學習環境。當他在學習時,不要去隨意打擾他,比如不要時不時就去送點水果、送點喝的,這些可以在孩子休息時給他吃,而不是在他做作業時打擾他。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一整個家庭的責任,作為老一輩,我們要做孩子以及孩子父母的堅強後盾。

(圖片由嘉興市實驗小學提供)

來源:嘉興在線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離去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每個人生下來那刻,便註定了會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同的是,在或不在,親或不親。小時候,我總在電視上看別人的爺爺,看著看著,就很羨慕,可惜我從來沒有見過爺爺。我的爺爺,永遠活在別人的記憶中。可惜,我們姐妹,只有大姐見過爺爺,被爺爺抱過。他早早離開人世,沒有來得及看他的孫子,也沒有來得及看我。慢慢長大以後,知道這是種必須要接受的不圓滿。原來人生中將要面對的,不僅是別離,還有「陌生」的親人。比起爺爺,奶奶應該是我最熟悉的人。我們小時候,都是由奶奶帶大。
  •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的房子都給我了,這麼多房子怎麼辦
    這也是事實。大多數的拆遷戶都是不缺房子的,一家分好幾套房子,十幾套房子,都是特別多的。另一種就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原本老市民。很多雙方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房子,然後,雙方爸爸媽媽有房子,再到自己也有房子。
  • 為啥奶奶帶娃天經地義,外婆帶娃就得給錢?看看孩子姓啥就知道了
    文|張女子育兒原創,當好媽,帶好娃,娃娃愛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奶奶帶娃是義務,你認同麼?爺爺奶奶帶娃更符合傳統觀念如果年輕人無法自己帶娃,需要老人來帶娃的話,基於社會大環境和家庭倫理來說,爺爺奶奶帶娃更常見一些,畢竟孩子是跟著男方姓的,算是男方的人,女兒嫁人後,也算是男方的人來,因此,爺爺奶奶也有著更多的責任和責任和義務。
  • 「外婆的澎湖灣」,為什麼不是「奶奶、爺爺、外公」?長見識了
    隨著兩岸民間文化的流通,這首歌伴隨了70、80、90,年代的人,傳唱至今。歌曲傳唱至今,而每個人的心底,提起「外婆」二字,總是意味著溫馨、溫暖、安全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取代的。「外婆的澎湖灣」、「搖呀搖、搖到外婆橋」為什麼卻沒有奶奶、爺爺、外公什麼事?
  • 為何中國會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西方卻用一個單詞搞定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帆品歷史,今天我們講述的是:為何中國會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西方卻用一個單詞搞定。只要是中國人都知道,而且從孩子牙牙學語是就會教:爸爸的爸爸叫爺爺,爸爸的媽媽叫奶奶,媽媽的爸爸叫外公,媽媽的媽媽叫外婆。
  • 獨生女兒的孩子,有必要隨母姓,把外公外婆叫做爺爺奶奶嗎?
    還是說,原本和外孫的關係不是很親密,叫了爺爺奶奶後突然就親密了?而且,改變稱呼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不利的,兒歌中明明唱到:媽媽的爸爸叫外公,媽媽的媽媽叫外婆,但孩子發現自己「只有」爺爺奶奶,肯定會有疑問的。
  •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如何做好隔代教育?
    如今,在禾城的公園和小區裡,到處都可以看到帶著孩子的老人,老人幫子女帶孩子已經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現象。但由於育兒觀念、代溝等因素,隔代教育引發的問題也不少。日前,新興街道就邀請專家舉辦了一場《祖輩如何做好隔代教育》的專題講座,引來了近百名老年人前來聆聽,也引出了一場關於隔代教育的大討論。  如今,一個小家庭的寶寶出生後,「4+2+1」模式就成了很多家庭的「標配」。
  •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英文是一樣的嘛?
    這也意味著要見一大票親戚啦!那麼問題就來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英文是一樣的嗎?堂姐,表姐,表弟,表哥的英文你還傻傻分不清楚嗎?爺爺、奶奶、姥姥、姥爺A:I was very close to my grandma.
  • 「為啥外婆帶娃得給錢,奶奶帶娃就是義務?」女人回懟讓男人變啞
    文\好孕姐如今有孩子的夫妻多半都得上班,帶娃任務只能由老人來承擔,要麼是孩子的爺爺奶奶,要麼是孩子的外公外婆。但在不同的帶娃大軍中,你會發現,外婆帶娃和奶奶帶娃,受到的待遇還是不同的。怎麼說呢,外婆帶娃,小夫妻一般會有所表示,尤其是妻子,會給自己親媽每月一定量的「辛苦費」;但如果是奶奶帶娃,作為兒媳就不怎麼管了。如果老公要給,有時候妻子還會阻攔。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因為這件事,夫妻倆起了爭執。原來,朋友孩子出生後,一直是孩子外婆在帶。
  • 都在吐槽老人帶娃,但全職外婆/奶奶的辛苦有人理解嗎?
    芽芽外婆說,「我不跟他們年輕人住到一起,我自己的房子住著多舒心。芽芽她爸爸每天下班回家就坐在沙發上玩手機,我也沒辦法說。我覺得我們群裡有人寫的打油挺對的,『媽媽生,外婆養,爸爸回家就上網。」● 妙妙奶奶妙妙奶奶此刻有點不開心。
  • 為什麼很多老人讓外孫叫自己爺爺奶奶?三個原因,體諒老人苦心
    外公外婆成帶娃主力軍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老人更喜歡把外孫稱為孫子,是因為今天越來越多的外公外婆成了帶娃主力軍。因為計劃生育的關係,80後和90後這一代人裡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為了避免婆媳矛盾,為了讓自己家的姑娘能夠輕鬆一些,很多外公外婆是又出錢又出力。但是真正把外孫稱為孫子的人其實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 爺爺奶奶VS爸爸媽媽,寶寶誰來帶?
    不同類型的父母和不同類型的爺爺奶奶,得出的答案也許會不同。註:本文只提供思路,不下結論。再註:本文中的爺爺奶奶泛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姥姥姥爺(這該死的求生欲)。只要返回職場並且不甘只是混日子的人,都無法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勢必很多事情是要選擇性放棄的。留在職場就意味著不能給寶寶全天候的陪伴,daycare和爺爺奶奶成了唯二選擇。這類父母不必自責,因為沒有父母是完美的。作為孩子的榜樣,父母首先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自己的無能為力和解。
  • 「超努力爺爺奶奶」火了,為孫女提前自學功課,比考研還認真
    因此,大多數年輕的爸爸媽媽一想到「隔代育兒」,就覺得「累感不愛」、頭皮發麻,以至於能自己帶,儘量不麻煩老人帶。可最近走紅的這對爺爺奶奶,卻顛覆了大家對於「隔代育兒」的認知。夫妻倆親自帶娃都有可能產生分歧,更不要說三世同堂,兩代人一起帶娃了。這個時候,為了提高育兒效率,減少溝通成本,家庭成員之間有必要開展一個家庭會議,在開始育兒前先統一彼此的育兒觀念,以減小日後發生分歧的機率。
  • 小孩究竟該讓誰帶?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最好是由這個人帶
    在以前時,大人因為比較忙,小孩一般都是他的爺爺奶奶帶,很少是外公婆照看的,畢竟他們還有孫子是需要照看的,沒辦法幫忙。而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是自己一人,使得兩邊的父母對於小孩都是格外的寵愛。小孩究竟該讓誰帶?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最好是由這個人帶。
  • 「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欣賞」為何現在都是姥姥帶孩子呢?
    下樓抱著娃轉轉,大部分抱著孩子的都是姥姥而不是奶奶,甚至都流行起了這樣的一句話說「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欣賞",那麼奶奶到底哪兒去了呢,一起來跟小編看看吧。「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欣賞」為何現在都是姥姥帶孩子呢?1、為了有效避免婆媳間的矛盾。
  • 農村裡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為同輩,為何加一「外」字貶低身份?
    摘要:農村裡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為同輩,為何加一「外」字貶低身份?而對於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叫法,我老家是沒有這樣的顧慮的,也是同樓主一樣,都是叫做爺爺奶奶,但這也是一種特殊情況:我奶奶(實際是外婆)有兩個女兒,我母親就是長女,當初我奶奶為了留一個在家養老,就招了親,也就是倒插門,所以我父親就來我家和爺爺奶奶(也就是外公外婆)一起住。因為在一起住,叫外公外婆就顯得見外,所以也就叫爺爺奶奶了。
  • 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都要去送她上大學,對此事你怎麼看
    不知從何時起,家長送孩子去上大學報到已漸漸成了一種風氣,有父母陪同送孩子一起去上大學的,有爺爺奶奶陪同孩子一起去學校的,也有外公外婆陪同的,還有父母、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一起陪同孩子去學校報到的。每年的新生入學報到,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成了大學校園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到底該不該送孩子去學校報到?這個問題成了現實生活中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
  • 【知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英文是一樣的嘛?
    我和我外婆非常親近。B:Which side, paternal or maternal?哪一邊,父親還是母親那邊?A:On my mother's side.我媽媽那邊的。看,歪果仁的區分就是不區分!如果一定要區分,他們會說是父親那邊,還是母親那邊。
  • 孩子可以給爺爺奶奶帶嗎?
    這一期我們聚焦到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上,就是孩子該由誰帶,爺爺奶奶帶孩子到底行不行?而且爺爺奶奶也很願意看孩子,他們認為:「你們年輕人啊沒有經驗,而且整天都忙於工作,我們倆老人家帶孩子,你儘管放心做你的事情就行了。」但是父母真的能夠完全把孩子交給爸媽看管嗎?
  • 千萬別讓爺爺奶奶帶孩子!4歲女孩肚子像懷孕,爺爺卻說這樣好!
    「媽媽生,奶奶養,爸爸回家就上網,爺爺天天菜市場,外公外婆來欣賞……」這個順口溜道出了多少家庭的憂傷。媽媽和爸爸出了3個月的門,在外地幹活,就把孩子託給了爺爺照顧,爺爺也很高興能帶孫女,還有人做個伴,滿口答應一定要讓孫女吃好喝好,等爸爸媽媽回來。誰知道媽媽回來後發現孩子肚子也太大了,用尺子量量竟然有一米多粗,尤其是孩子挺著肚子的時候更是嚇人,好像懷孕了5、6個月是的.......可是,孩子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