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成於注重考據之學的漢朝,是專門研究解釋文字形音義構造的字書,以其年代久遠,在文辭語法、字詞訓詁上與現在大相逕庭。且註解眾多,互有出入,故在學習的方法上有許多特殊之處,也有許多讓人感到疑惑和困難的地方,非明師指點難窺門徑。
說文解字,名為字典,實為經典。其成書之法,以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為經,以五百四十部為緯,九千三百五十三小篆為質,附列別於小篆之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以全文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解釋文字之形音義。
其訓詁之法,尊經學,法古制。《書》曰:「於欲觀古人之象。」許公自敘:「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採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於此可知,許公著說文,尊先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道統。凡訓文字之形音義,可取於群經者,則取於群經。群經未言及者,則取古之賢人所言,訪當時通達之士,與其古學師賈逵之學進行辯證。合古義者則記之,所載皆聖賢遺教,唯以求近聖人之道而不悖也。
今人多稱說文難學,我認為難學原因有三個。其一,說文成書久遠,距今近兩千年,我們沒有文言文基礎差,語言訓詁上有很大的障礙,且現代人認識繁體字都困難,更別說小篆這些古文了。其二,版本眾多,唐朝中葉李陽冰篡改說文,時人皆以陽冰書為許公原文,而不知有古本說文。雖後有徐鉉校對,徐鍇祛妄,然古本說文已失其原貌。後世眾家校勘,版本浩繁,僅我所見的版本,就有汲古閣刻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藤花榭藏本數種,內容間有出入,初學者不知依據何本為善,故以為難。其三,說文晦澀難懂,除非功底深厚的學者,鮮有能直接懂原文的人,所以必須參考有關註解,建國以前,關於《說文》之著書,有二三百種之巨。這些註解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因而這些註解能流傳於世,學者如欲檢查一字,非遍檢各書不可。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註解對六書的解釋有兩派觀點,一派認為六書皆造字之本,一派認為六書分四體二用,六書乃是文字學的核心,若無明師指點,難辨是非,恐窮老盡氣亦難得其法要。以上三點幾乎阻擋了絕部分人學習說文解字的腳步。
師承原因,我是從甲骨文入手學習的文字學,15年進入書院學習,才開始接觸說文解字。因為有些基礎,所以第一個障礙對我影響不大。第二個障礙,選擇原文版本,因為老師有給進行選擇,所以對我沒有什麼影響。至於第三個障礙,確實突破了好長時間才找到了一些經驗。我最開始只學習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大概一年的時間,一年以後接觸到了丁福保居士的《說文解字詁林》這時候學習的註解增加到了182種,因為有《說文解字注》的基礎,所以學習起來並不吃力,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前期一門深入的功夫還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六書這一塊,確實困住了我很長時間,後來我又用了一年的時間,認真研讀這182種註解對六書的不同觀點,總結歸納為四體二用、皆造字之本兩派。在取捨方面,認真研究了許慎和許衝兩位先賢的敘之後,又見班固《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從而確定,六書確實都是造字之法,這個原因比較複雜,後期講解六書的時候,會跟大家講到。後期我在師承的基礎上,又用了一些時間研究說文解字分部首的原理,以及這本書的體例,終於總結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學習方法。
入門註解推薦中華書局出版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字典工具書,推薦一個免費國學網站——國學大師,裡面內容非常全面,察字義詞義都非常方便,方便使用電腦的話,可以在國學大師網下載一個漢語大詞典。
大家準備好工具書就可以開始學了。並不需要把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字逐個學完。學習一門學問要抓住根本,六書即文字的根,五百四十部首就是文字的本。學習的次第,首先學習六書,然後學習五百四十部首。六書即文字的六種創造方式。部首是文字分化的關鍵,對天下古今文字都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
明後兩天我會把一七年寫的兩篇文章發到公眾號上,裡面詳細的介紹了六書和五百四十部首,是用文言文寫的,如果大家有不明白的地方,歡迎留言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