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見聞 | ICU危重患者早期應用鼻腸管行腸內營養的療效分析

2020-12-14 騰訊網

本文選取64例ICU危重患者為研究對象,臨床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給予腸外營養以及鼻腸管行腸內營養,總結並歸納ICU危重患者早期治療時,應用鼻腸管行腸內營養具體的療效,詳情報導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治療的64例ICU危重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本院接收的ICU危重患者;治療期間未引發影響研究的併發症;患者治療期間未接受血漿和人血白蛋白等血液製品;本人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籤署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預計生存期

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2例,其中治療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22~73歲,平均(56.12±1.60)歲;其中腹部大手術者3例,慢性阻塞性肺部急性發作者8例,多發傷者7例,顱腦外傷手術者5例,顱內出血者5例,心肺復甦術者4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21~73歲,平均(56.09±1.65)歲;其中腹部大手術者3例,慢性阻塞性肺部急性發作者9例,多發傷者6例,顱腦外傷手術者6例,顱內出血者5例,心肺復甦術者3例。兩組患者,在各項指標上P均>0.05,具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腸外營養,通過靜脈導管以輸液泵控制輸注全營養液補充腸外營養。治療組應用鼻腸管行腸內營養治療,通過胃鏡將鼻腸管以及減壓管置於十二指腸或空腸上,給予腸內營養的同時觀察胃液反流顏色等情況;起始輸注速度設置為20~30mL/h,逐漸增加輸注速度直至達到80~120mL/h,溫度設置為37 C。

兩組均給予營養支持30d,在此過程中,對兩組患者進行觀察,具體比較內容為患者體重,血清蛋白(ALB)、血清前蛋白(PA)和血紅蛋白(Hb)水平,胃腸道併發症發生率以及患者滿意度情況。

1.3 觀察指標

於清晨抽取患者空腹血清,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後體重以及ALB、PA和Hb水平。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後反流、腹瀉腹脹、局部出血及感染等胃腸道併發症的發生率,並進行組間比較。ALB和PA採用美國雅培公司生產的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分別以溴甲酚綠比色法和免疫單擴散法進行檢測,Hb採用深圳邁瑞公司生產的全自動血球分析儀進行檢測。滿意度採用滿意度調查表進行統計,設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三個選項,滿意和一般均視為滿意。滿意率=(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將64例ICU危重患者的研究數據均輸入至SPSS17.0軟體中,進行統計學有效處理,胃腸道併發症發生率和滿意率採用%的形式表示,處理方式為x 檢驗;治療前後體重以及ALB、PA和Hb水平採用(`x±s)的形式表示,處理方式為t檢驗,結果顯示P

2、結果

2.1 兩組營養支持前後營養情況的比較

營養支持前,兩組體重以及ALB、PA和Hb水平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營養支持後,治療組體重以及ALB、PA和Hb水平等營養狀況均明顯優於對照組,組間相差較大,均滿足P

2.2 兩組胃腸道併發症發生率的比較

治療期間,治療組出現反流患者1例,佔3.13%,腹瀉腹脹患者2例,佔6.25%,局部出血患者0例,佔0,感染患者1例,佔3.13%;對照組出現反流患者3例,佔9.38%,腹瀉腹脹患者6例,佔18.75%,局部出血患者2例,佔6.25%,感染患者3例,佔9.38%。分析可知,治療組胃腸道併發症發生率為12.50%(4/32),對照組胃腸道併發症發生率為43.75%(14/32),治療組胃腸道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且組間相差較大,滿足P

2.3 兩組滿意率的比較

治療組滿意率為96.88%(31/32),對照組滿意率為78.13%(25/32),治療組滿意率明顯高於對照組,且組間相差較大,滿足P

3、討論

ICU在世界上有30多年的歷史了,現已成為醫院中危重病人的搶救中心。ICU的監護水平如何,設備是否先進,已成為衡量一個醫院水平的重要標誌。危重病患者的治療,最重要的是營養的補給,若營養補充不足,患者機體營養狀況下降,會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從而使其內臟功能受損、免疫功能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近年來,鼻腸管行腸內營養的應用逐漸得到推廣。

此項試驗中,營養支持後,治療組體重以及ALB、PA和Hb水平等營養狀況均明顯優於對照組;治療組胃腸道併發症發生率為12.50%(4/32),對照組胃腸道併發症發生率為43.75%(14/32),治療組胃腸道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治療組滿意率為96.88%(31/32),對照組滿意率為78.13%(25/32),治療組滿意率明顯高於對照組,且組間相差較大,滿足P

綜上所述,在ICU危重患者早期治療時,給予患者早期鼻腸管行腸內營養具有更高的治療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降低治療期間併發症發生率。

原作者:張英

原作者單位:天津海濱人民醫院

相關焦點

  • ...留置鼻腸管行腸內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營養狀況及併發症的影響
    本研究進一步探討留置鼻腸管行腸內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營養狀況及併發症的影響。現總結如下。觀察組給予鼻腸管行腸內營養,患者入院48h內實施內鏡下空腸置管,初始劑量給予短肽型腸內營養液在24h內勻速滴注,滴注量由500ml/d逐漸增加,3~5d可增加至104.6~125.5kJ(25~30kcal)/(kg·d)。兩組治療期間機體熱量仍表現不足者,可由腸胃營養進行補充。
  • 科研速遞|早期腸內營養對肝膽外科術後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
    為了探究不同營養方式對肝膽外科患者術後胃腸道功能恢復的影響,筆者回顧性分析並總結56例臨床資料,報告如下。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等,在臨床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營養方法 對56例肝膽患者行外科手術之後,在手術結束後使用直插法置入鼻腸管,在末端位置用來治癒的空腸下部位。術後結束後給予常規營養支持與處理。觀察組: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
  • 兒童早期腸內營養聯合益生菌治療機械通氣療效及安全性研究
    筆者對機械通氣兒童行早期腸內營養聯合益生菌治療,報導如下。>1周;無腸道損傷及胃腸疾病等腸內營養禁忌;可留置鼻空腸營養管;排除合併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排除近半年內應用包括激素等影響免疫功能藥物。
  • 經鼻空腸管腸內營養在SAP治療的應用與護理
    曾有專家表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療法可將預後得以改善,同時將胃腸道正常結構予以維持,配合科學化的護理措施可將治療效果顯著提升。為此,本院對經鼻空腸管腸內營養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具體情況見下文描述。
  • 品管圈活動對降低ICU患者腸內營養腹瀉率的影響
    將其應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從尊重人性出發,使護士自動自發地參與管理活動,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對醫院提升質量管理有積極作用。通過本次品管圈活動提高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及責任心,找出問題的原因所在,利用PDCA循環持續改進,提升護理質量。2017年1月重症醫學科在醫院辦公室和護理部的帶領下成立品管圈活動小組,開展了以「降低ICU患者腸內營養腹瀉率」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取得明顯效果。現報告如下。
  • 綿竹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成功開展新技術 改善患者腸內營養
    綿竹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成功開展新技術 改善患者腸內營養 2020年12月22日 10:43:53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曾攀)12月18日,綿竹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醫護協作成功完成一例超聲引導下鼻腸管置入。
  • 疾病營養|胃腸道手術後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應用效果比較
    本文探究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在胃腸道手術後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2 方法 1.2.1 實驗組 患者採用腸內營養支持,手術後首日開始,將250ml溫糖鹽水用鼻營養管試滴,若患者不存在不良反應,第2天開始使用營養泵輸注腸內營養混懸液,速度為45ml/h,500ml/d,術後第3天以同樣速度給予1000ml腸內營養混懸液,
  • 基於Web of Scienece資料庫及共詞聚類分析的腸內營養研究熱點
    本研究對腸內營養研究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梳理腸內營養研究脈絡,探討腸內營養發展趨勢及研究熱點,為臨床護理人員和科研人員提供參考。1、資料基於Web of Science資料庫,應用Hist Cite軟體對建庫至2018年4月腸內營養研究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並應用Cite Space軟體進行共詞聚類分析。
  • 危重患者連續性和非連續性腸內餵養的研究進展
    關於給藥模式,建議使用連續腸內營養,而不是使用間歇彈丸腸內營養,因為連續腸內營養的腹瀉率低於間歇彈丸腸內營養(相對危險度(RR)0.42,CI[0.19–0.91],P=0.03),但其他結局指標,兩組之間沒有差異。同時,一項薈萃分析也支持上述結論。在現實生活中,病人在ICU住院期間也經常從一種營養方式切換到另一種營養方式。
  • 權威觀點|急性腦卒中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與近期預後的關係
    就本院收治的急性腦卒中患者100例作為觀察對象,分析急性腦卒中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與近期預後的關係,現分析如下。 1.2 方法 對照組先給予腸外營養,待吞咽功能障礙或胃黏膜應激性潰瘍出血改善後再給予經口或經鼻胃管腸內營養支持。研究組在患者入院24h內即給予腸內營養支持。
  • 疾病營養|腸內營養對盆底重建聯合PPH術後直腸脫垂患者營養狀態的...
    本研究為觀察腸內營養支持對直腸脫垂患者術後營養狀態及康復的影響,選取我院行盆底重建聯合PPH治療的Ⅱ、Ⅲ度直腸脫垂患者,術後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現將患者術後營養指標的變化分析如下。
  • L-穀氨醯胺在結直腸癌患者術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中的應用
    我科對結直腸癌術後患者予以早期應用L-穀氨醯胺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導如下。兩組各有1例吻合口瘻患者因不適宜實施腸內營養支持治療而退出觀察,經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後順利出院。
  • 疾病營養|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聯合早期腸內營養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
    本研究通過探討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聯合早期腸內營養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待呼吸、循環、酸鹼平衡、電解質相對穩定即可開始營養支持治療。對照組留置胃管鼻飼進行腸內營養,採用腸內營養混懸液持續輸注,鼻胃管連接營養泵和加溫器,早期給予溫開水500mL,30mL/h持續泵入,對於耐受良好者,可逐漸增加至50~100mL/h。
  • 下胃管腸管的「四六三三」原則,你知道是什麼嗎?
    神經外科作為急危重症科室,經常會有很多危重昏迷病人,不能經口進食,這就涉及到腸內營養的方面,首先我們來講講腸內營養,腸內營養就是採服或管飼等式經胃腸道提供能量及營養素的持式,對於但大部分病人我們採用的是經胃管鼻飼,但昏迷或者危重的病人我們一般採取經腸管的腸內營養,胃管輔助給藥等作用
  • 強化支鏈胺基酸的腸內營養聯合腸道益生菌在肝硬化患者治療中的...
    1.2 方法 兩組患者EN均通過經口進食,在常規肝硬化臨床對症治療如保肝、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抗感染等基礎上,採用每日35kcal/kg的熱量、每日1.4g/kg蛋白質的等氮、等熱量飲食,給予患者測量每日標準體重,予以供能蛋白質146kJ腸內營養支持,每日總能量中,碳水化合物含量(60~65
  • 科研速遞|重症顱腦損傷患者腸內營養最適溫度的探討
    為探討重症顱腦損傷輸注腸內營養液的最佳溫度,本研究分別對兩組患者應用常溫與加溫腸內營養液,對兩組患者胃腸道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現報導如下。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入ICU後根據醫囑接受腸內營養,採用腸內營養混懸液能全力1.0餵養,常溫組不加溫,加溫組使用加溫裝置進行持續輸注,保證入鼻時溫度為37~39℃。
  • 交大一附院長安區醫院重症醫學科開展西北領先營養支持技術
    鼻腸管對於長期需要管飼餵養、胰腺炎、幽門狹窄 、肺部感染、俯臥位通氣等患者至關重要,它的置入解決了急危重症及老年患者返流誤吸和營養不良的問題。但是目前各個醫院開展的盲插法耗時長、難度大、成功率不高,臨床應用受限,其他引導技術要求高、花費大、創傷大,導致空腸餵養一直存在置管瓶頸。該院重症醫學科學科帶頭人滕琰教授有著多年豐富的危重患者臨床營養治療經驗,系陝西省醫學會營養學分會重症學組副組長,設立了長安區醫院重症醫學科臨床營養學組,一直在尋求突破,包括前期將可視化技術引入置管,並與北京等專家積極溝通,學習掌握了更先進的盲插技術。
  • 腸內營養相關腹瀉四大原因及對策看這裡!
    腸內營養(EN)是廣泛用於臨床營養治療中的單一營養來源或口服營養攝入不足的補充。EN在疾病急性期起維持患者營養充足的作用,在吞咽困難或慢性疾病,如神經系統疾病或頭頸癌的患者中起提供長期營養支持的作用。然而,EN胃腸道併發症較為常見,在接受EN治療的患者中有12%~68%發生腹瀉。在我國,EN相關腹瀉的比例也較高。研究顯示,重症監護病房(ICU)相關腹瀉發生率為42.34%~51%。
  • 重症肺炎,丙氨醯穀氨醯胺注射液臨床合理應用的幾個問題│臨床「藥...
    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發布的《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建議》指出:基礎營養狀況較差的老年人和慢病患者感染後病情更加危重,營養治療是基礎治療手段,是新冠肺炎患者綜合治療措施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於存在經口進食或腸內營養禁忌證的患者,需要3~7天內啟動腸外營養。腸外營養不僅改善患者營養狀況,而且在疾病治療和成功脫離呼吸機方面有積極作用,有助於患者度過危險期,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