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鼻腸管行腸內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營養狀況及併發症的影響

2020-12-23 騰訊網

本研究進一步探討留置鼻腸管行腸內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營養狀況及併發症的影響。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2月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39例。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21~67歲,平均(34.58±12.34)歲。觀察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22~68歲,平均(35.24±13.0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所有患者均籤署知情同意書並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准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經鼻胃管給予營養,患者入院48h內經胃管滴注腸內營養液500ml/d,後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增加營養液注入量。觀察組給予鼻腸管行腸內營養,患者入院48h內實施內鏡下空腸置管,初始劑量給予短肽型腸內營養液在24h內勻速滴注,滴注量由500ml/d逐漸增加,3~5d可增加至104.6~125.5kJ(25~30kcal)/(kg·d)。兩組治療期間機體熱量仍表現不足者,可由腸胃營養進行補充。

1.3 觀察指標

營養狀況。抽取患者治療前後空腹靜脈血3ml,離心處理後,使用生化分析儀檢測前清蛋白(PA)、血清清蛋白(ALB)及轉鐵蛋白(TF)水平。併發症。包括誤吸、反流、相關性肺炎等。

1.4 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8.0軟體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採用x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營養狀況

治療後對照組PA、ALB、TF水平均比觀察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2 併發症

對照組併發症發生率為35.90%(14/39),其中反流7例,誤吸5例,相關性肺炎2例;觀察組併發症發生率為10.26%(4/39),其中反流3例,感染1例。對照組併發症發生率比觀察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相關研究表明,快速發生的機體營養不良,致使機體免疫力下降,會讓增加感染及器官功能障礙等併發症發生率增加,因此給予早期營養支持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意義重大。腸內營養能夠直接為腸黏膜細胞提供能量,可促進損傷腸黏膜修復,繼而改善腸黏膜屏障,促進腸黏膜功能恢復,減低臨床中感染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後對照組PA、ALB、TF水平均比觀察組低,併發症發生率比觀察組高。表明鼻腸管行腸內營養支持較經鼻胃管營養支持效果更佳。究其原因為經鼻管餵養時,因機體吸收不良,易出現反流情況,且機體營養指標達到目標量所需時間較長,不利患者機體功能恢復。而腸內營養支持採用內鏡下置留鼻腸管,其遠端位於十二指腸或空腸部位,在為患者提供基礎營養同時,能夠有效防止反流發生,為患者機體提供基礎能量代謝物質,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降低感染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進程加快。

綜上所述,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給予留置鼻腸管行腸內營養支持利於改善機體內營養指標,降低反流及感染等併發症發生率,利於患者意識恢復。

原作者:常麗娟

原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相關焦點

  • 臨床見聞 | ICU危重患者早期應用鼻腸管行腸內營養的療效分析
    本文選取64例ICU危重患者為研究對象,臨床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給予腸外營養以及鼻腸管行腸內營養,總結並歸納ICU危重患者早期治療時,應用鼻腸管行腸內營養具體的療效,詳情報導如下。
  • 疾病營養|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聯合早期腸內營養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
    納入標準:均經磁共振成像或者X線檢查確診為重型顱腦損傷;傷後6h內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評分6~8分[7];預計生存期≥1個月;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並籤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併心肝肺腎等重要臟器的器質性病變者;合併消化道損傷史者;合併嚴重免疫功能異常性疾病者;合併糖尿病及影響營養和代謝的其他內分泌疾病者;營養不良者;無法進行腸內營養者。本研究已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准進行。
  • 科研速遞|重症顱腦損傷患者腸內營養最適溫度的探討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重症顱腦損傷診斷標準;GCS評分≤8分;符合腸內營養適應證;18~80歲;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不願意參與本研究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入ICU後根據醫囑接受腸內營養,採用腸內營養混懸液能全力1.0餵養,常溫組不加溫,加溫組使用加溫裝置進行持續輸注,保證入鼻時溫度為37~39℃。
  • 疾病營養|胃腸道手術後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應用效果比較
    1.2 方法 1.2.1 實驗組 患者採用腸內營養支持,手術後首日開始,將250ml溫糖鹽水用鼻營養管試滴,若患者不存在不良反應,第2天開始使用營養泵輸注腸內營養混懸液,速度為45ml/h,500ml/d,術後第3天以同樣速度給予1000ml腸內營養混懸液,
  • 兒童早期腸內營養聯合益生菌治療機械通氣療效及安全性研究
    ;可留置鼻空腸營養管;排除合併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排除近半年內應用包括激素等影響免疫功能藥物。 1.2 營養支持方法 TPN組機械通氣患兒給予全靜脈營養,包括葡萄糖、脂肪乳及電解質,液體量50mL·Kg﹣ ·d﹣ 。 EEN組和P+EEN組患兒入院後均留置鼻空腸營養管,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液50mL·Kg﹣ ·d。
  • 綿竹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成功開展新技術 改善患者腸內營養
    綿竹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成功開展新技術 改善患者腸內營養 2020年12月22日 10:43:53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曾攀)12月18日,綿竹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醫護協作成功完成一例超聲引導下鼻腸管置入。
  • 經鼻空腸管腸內營養在SAP治療的應用與護理
    2.2 兩組併發症發生率 研究組患者應用經鼻空腸管腸內營養和護理,出現併發症的患者有2例,其中1例為消化道出血,1例患者為感染,其比例為4.4%,參照組患者應用常規營養支持和護理,出現併發症的患者有8例,其中3例為消化道出血,2例患者為感染,3例患者為腹腔膿腫,比例為17.8%,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科研速遞|早期腸內營養對肝膽外科術後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
    為了探究不同營養方式對肝膽外科患者術後胃腸道功能恢復的影響,筆者回顧性分析並總結56例臨床資料,報告如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行肝膽外科手術,行膽囊切除手術者17例,行肝臟部位切除者23例,行膽結石切除者16例;2)經過臨床CT影像掃描與診斷,所謂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腸道活動抑制現象;3)對參加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籤署知情同意書,且同意參考本研究的隨訪調研工作。排除標準:精神病患者及其同時合併其他嚴重內科疾病的患者。
  • 為重症患者使用注射用丙氨醯穀氨醯胺聯合腸內營養療法進行治療的...
    為探討為重症患者使用注射用丙氨醯穀氨醯胺聯合腸內營養療法進行治療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使用腸外營養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根據患者的營養需求為其配置腸外營養液。為患者勻速持續滴注腸外營養液。根據腸外營養液的組方調節腸外營養液的滴注速度。連續治療10d。為觀察組患者使用注射用丙氨醯穀氨醯胺聯合腸內營養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將10g注射用丙氨醯穀氨醯胺加入到250mL複方胺基酸中,為患者靜脈滴注。每天滴注1次。連續用藥10d。同時,為患者留置鼻胃管。
  • L-穀氨醯胺在結直腸癌患者術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中的應用
    觀察組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表1可見,觀察組的術後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均短於對照組,前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各有1例吻合口瘻患者因不適宜實施腸內營養支持治療而退出觀察,經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後順利出院。
  • 強化支鏈胺基酸的腸內營養聯合腸道益生菌在肝硬化患者治療中的...
    另外慢性肝損害會有不同程度腸道菌群失調,因此,我們給予強化BCAA腸內營養(EN)支持以及腸道益生菌,來觀察研究其對肝硬化病人肝功能及營養狀況和併發症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觀察組患者予強化支鏈胺基酸腸內營養聯合腸道益生菌,BCAA營養製劑50g/d,腸內營養乳劑維持(1 200~1 500)mL,用營養管通過輸液泵持續泵入,早期流速(20~30)mL/h,隨後增至(100~120)mL/h,在此基礎上同時予貝飛達(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三聯製劑),420mg,每日兩次。對照組僅予強化支鏈胺基酸腸內營養,劑量用法同觀察組。
  • 權威觀點|急性腦卒中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與近期預後的關係
    1.2 方法 對照組先給予腸外營養,待吞咽功能障礙或胃黏膜應激性潰瘍出血改善後再給予經口或經鼻胃管腸內營養支持。研究組在患者入院24h內即給予腸內營養支持。
  • 下胃管腸管的「四六三三」原則,你知道是什麼嗎?
    神經外科作為急危重症科室,經常會有很多危重昏迷病人,不能經口進食,這就涉及到腸內營養的方面,首先我們來講講腸內營養,腸內營養就是採服或管飼等式經胃腸道提供能量及營養素的持式,對於但大部分病人我們採用的是經胃管鼻飼,但昏迷或者危重的病人我們一般採取經腸管的腸內營養,胃管輔助給藥等作用
  • 品管圈活動對降低ICU患者腸內營養腹瀉率的影響
    改善前在2017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本科室並需建立腸內營養的320例患者中有148例發生腹瀉,佔總數的46.2%。通過品管圈活動後於2017年5月至2017年6月收治本科室並需建立腸內營養的200例患者中,發生腹瀉44例,佔總數的22%。
  • 疾病營養|腸內營養對盆底重建聯合PPH術後直腸脫垂患者營養狀態的...
    本研究為觀察腸內營養支持對直腸脫垂患者術後營養狀態及康復的影響,選取我院行盆底重建聯合PPH治療的Ⅱ、Ⅲ度直腸脫垂患者,術後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現將患者術後營養指標的變化分析如下。
  • 名醫專欄|經空腸造瘻管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體會
    對42例腹部大手術患者進行了早期的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改善了患者的體質,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同時縮短了住院天數,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2、結果 42例患者中有40例完成了腸內營養支持計劃,術後出現腹脹的6例、腹瀉14例,對症治療後症狀均消失,無胰漏、膽漏併發症的發生。營養液無堵管,滴注的速度有20ml/h逐步加快到60~80ml/h,1例發生了噁心,改變體位後症狀緩解,腹脹發生率低,造瘻管1例脫出。管道未出現返流現象。
  • 腸內營養知多少
    2.哪些情況需要給予腸內營養?凡有營養支持指徵、胃腸道有功能並可利用的患者都可接受腸內營養支持,包括:吞咽和咀嚼困難;意識障礙或昏迷致無進食能力;消化道疾病穩定期,如消化道瘻、短腸症候群、炎症性腸病和胰腺炎等;高分解代謝狀態,如嚴重感染、手術、創傷及大面積灼傷患者。
  • 顱腦損傷患者有關機械通氣的十個錯誤理念
    1、引言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為保護氣道,通常需要機械通氣治療,優化二氧化碳和血氧水平並最大程度的減少繼發性腦損傷。然而,尚不明確該群患者的通氣目標和理想的呼吸機參數設置;目前公認的肺保護通氣策略並不適用於所有顱腦損傷人群,原因在於它們可能引起顱內血流動力學繼發性損傷。
  • 腸內營養相關腹瀉四大原因及對策看這裡!
    腸內營養(EN)是廣泛用於臨床營養治療中的單一營養來源或口服營養攝入不足的補充。EN在疾病急性期起維持患者營養充足的作用,在吞咽困難或慢性疾病,如神經系統疾病或頭頸癌的患者中起提供長期營養支持的作用。然而,EN胃腸道併發症較為常見,在接受EN治療的患者中有12%~68%發生腹瀉。在我國,EN相關腹瀉的比例也較高。研究顯示,重症監護病房(ICU)相關腹瀉發生率為42.34%~51%。
  • 基於Web of Scienece資料庫及共詞聚類分析的腸內營養研究熱點
    關於營養支持的時機問題,Villet等研究發現,延遲營養支持無法滿足患者能量需求,且會導致併發症增多;MariK等Meta分析發現,早期腸內營養較延遲腸內營養顯著降低重症患者感染發生率,並縮短住院時間;Casaer等研究顯示,晚期腸外營養與危重患者更快的恢復和更少的併發症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