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這個名字中就透著雍容大氣、壁壘森嚴的非凡氣度,聽來便是一個與黎民百姓相去甚遠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明清時期皇家王朝的統治中心、是中央政府的決策重地。它被稱為城中之城,創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裡面曾經居住過24位皇帝。
這個昔日的皇家宮殿,於1925年正式被闢為故宮博物館,自此普通的百姓才得以一睹「大內」風採,不斷發掘和追尋其中的奧秘。
那麼,首先看看紫禁城的名稱由來。
中國自古就非常崇尚天文,在人們的意識中天皇大帝是上天主宰,在堪稱中華文化第一本成書的《易經》中,視「天為最重要最神聖的神,古代的皇帝就自命為「真龍天子」;皇帝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自然也要以天上的星座來規劃和命名。
按照易學中所講的星宿排布方式,天空的東方以青龍為代表、西方以白虎為代表南方以朱雀為代表北方以玄武為代表,四個神各執一方:位居中央的是北極星.又稱紫微垣。傳說中,天皇大帝理應在天空的中央,他居住在中心地帶的紫微垣之「紫微宮」中。與天皇相對應,視為「天子」的皇帝居住的都城也成為一個國家的政治 、經濟和文化中心,皇官亦從漢代開始因「紫微官」得名「紫宮」:又由於皇家要地是凡人不得自由出人的禁地,所以又有「禁城」的提法。到了唐代,皇家建築街開始將「紫官」的「紫與"禁地」的禁」連用,「紫禁城」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