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亂世,其中關、張二將顯得尤為凸出。關二爺自不必說,斬顏良,誅文丑,水淹七軍等等諸多英雄事跡;相比之下,貌似「張飛」的威名稍遜,不過《三國演義》中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現,尤其是「當陽橋」一戰,更把張三爺的威猛表現的淋漓盡致。說到這裡問題也來了,張飛的確是三國中少有的猛將,說「嚇死」一個孱弱不堪的夏侯傑還可以理解,可是曹操手下也並非無人。
諸如張遼、許褚、張郃、徐晃等人皆為當世名將,尤其是「許褚」在以後還曾兩次與張飛正面交鋒,如果說這些人都對張飛服軟了,未免有些說不過去了;可為什麼張飛就是一句「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與我決一死戰」就把曹軍萬人之兵給嚇退了呢?解釋這個問題還得先從當時的戰場環境說起,當時「劉備」被曹操逼得走投無路,甚至連妻兒都不要了,置身逃跑不說,還把「張飛」留下斷後;三爺猛將不假,可好歹多給些兵啊,但是張飛隨身卻只有二十餘騎。
依據《三國演義》,這一戰突出描繪了兩個人,除了張飛還有一個「趙雲」;也是在長坂坡附近,「趙雲」單人獨馬殺了個七進七出。但書中也明確表示了,是曹操不讓放箭,這才有了「趙雲」表現的機會;想當年「典韋」就是死在亂箭之下,如果此時曹操命令放箭的話,恐怕「趙雲」也未必能活。但不管怎麼說,「趙雲」的勇武表現還是非常強悍的,甚至一點也不次與「張飛」;而且趙雲七進七出可是手刃了數十員曹軍大將,殺了這麼多人也沒見曹操害怕,怎麼就被「張飛」的一聲暴喝給嚇跑了?
當然,張飛此戰中略施小計,讓手下二十餘騎都綁上樹枝,故意蕩起塵土來迷惑曹操,這才使其退兵。如果這麼說的話,那只能說曹操「多疑」,並不是怕了張飛,更何況還有許褚、張遼等大將在其身邊保護。說來說去,「張飛」的一聲吼不可能嚇到曹操,更不可能嚇到曹營諸將;如果這麼解釋的話,疑問就更大了,張遼、許褚等人都上哪去了,為什麼不接戰張飛的挑釁?
既然《三國演義》有前後矛盾的地方,那就只能從其他方面找原因了。在《三國志》中曾有這麼一段描述「仁弟純,督虎豹騎,從徵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這裡雖然寫的簡單,但是也基本把此戰說清楚了,荊州之戰一直是「曹純」率領虎豹騎追趕劉備,至於諸如張遼、許褚等名將,或是另有他用,或是尚未趕到。「虎豹騎」眾所周知,常有日行數百裡的戰例,尤其善於閃電戰;而此時劉備倉皇逃竄,「曹操」急於擒拿罪魁禍首,啟用「虎豹騎」為先鋒部隊再正常不過。
既然「虎豹騎」行軍速度快,那麼曹操大批步兵,弩兵,一般騎兵等勢必被遠遠甩在後面;直白點說,此時曹操身邊唯有「虎豹騎」一哨人馬,多則也就數千人。此時「張飛」單人獨馬,後面又塵土飛揚,「曹操」因為身邊兵少,害怕劉備有埋伏而退兵也理所當然;至於張遼、許褚等人為什麼不露面,唯一的解釋是他們各統本部人馬尚未趕到。試想,如果當時「曹操」身邊真的眾將齊聚,兵馬數十萬的話,難道還怕潰不成軍的劉備再有埋伏嗎?
雖然《三國演義》不可全信,但此戰中「張飛」的威猛還是被凸顯的淋漓盡致;當然,這也多虧了張遼、許褚等人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