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

2021-01-15 朱羅紀公園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看起來跟我毫不相關的事,為什麼要特別悼念?可能是我對地震這天災,特別的敏感和感受。因為,我有我關於地震的故事。



 

從我有記憶以來,地震,跟我從小的經驗就似乎是離不開的。我小時候住在花蓮,去過臺灣的朋友應該知道,花蓮在臺灣東部,颱風從太平洋過來,百分之陸十以上從花蓮登陸。不幸的是花蓮也是地震高髮帶,所以自小我就搖得很習慣了。但運氣很好,沒碰上什麼太可怕的地震災難。

 

直到1999年9月21日,這一天,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觀。

 

1999年的921大地震,我還記得當天的夜裡,我正在玩計算機。凌晨1點47分,天崩地裂的感覺隨之而來,當時我住在臺中東海大學附近,剛剛畢業,還沒有搬離學校外面的租處。整個人從被搖了下來,臺中當時是6級,時間又長,已經搖得我頭昏眼花、天旋地轉,頓時整棟大樓停電,我房外的瓦斯桶也翻倒。我定了定神,把瓦斯關了,找手電筒,碰上對門穿著睡衣開門出來的學姐,她臉上還敷著面膜把我嚇了一大跳。然後餘震又來了,好幾波,弄得整晚都沒法安睡,電話也全部中斷。當時我父母居然是在紐西蘭的某個小島渡假,臺北家裡如何我也不知道,我一直到中午才聯絡上在紐西蘭的弟弟告知他們,臺灣出大事了,我很平安。

 

到了白天,我還不清楚這地震到底多嚴重,我決定騎車出去看看。當我行經一棟眾人圍觀的大樓時,我驚呆了。

 

那棟大樓,兩邊有走廊連著,但右邊的那棟向下墜了一層,似乎壓進了地下停車場,左邊的沒動,但中間的走廊還夾著一些住戶,就像千層糕左上右下、把中間扯裂了。我還可以聽到現場的哭喊聲,一大群消防人員忙著救人。但面對鋼筋水泥,一切都變得很緩慢。我不忍再看,很快就離開。

 

後來我才知道,那棟大樓,後來死了幾十人,是整個臺中市傷亡最多的地方。



(這就是我當時在臺中看到的,我找不到照片,但在小孩的眼中畫出來,感覺很複雜)

 

在921發生之後,我思尋著:我在這裡做什麼?我能做什麼?當時我在準備考保險業務員執照。但是,眼前發生的一切讓我無法思考下去。等到通電了以後,我看著新聞,看著到底受災的地方,於是我做了一個連我現在都難以理解的決定:到災區去。當時我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彰基」)在召募志工,我就打電話去了。後來我才知道,他們招募的是院內的志工,而不是我這種不會醫療、護理的人。而他們要去的地方,是921地震的震央所在:南投縣的集集鎮。

 

在1996年時,幸好我曾經自己行腳環遊過臺灣,集集也去過。那是一個很美的地方,有個非常古典的火車站。彰基去到災區的目的是一個公衛背景出身與一個家醫科出身的女醫師帶隊,要在集集設立醫療站與小區服務。而我,就是負責除了醫療之外的種種雜事。由於他們醫院的志願者醫生與護士需要換班,但傷病患很多,要上門找人就變成我的工作。我踏入集集時,已經是震後一周了,但沿路所見,有如戰爭後被轟炸的景象。一到集集時,一種怪異的氣息就湧入我腦海中,沒有人笑得出來,每個人都是很凝重的表情。震後一周,除了火車站對面的7-11靠軍方的發電機發電外,集集還全鎮停電。我記得當時問了一個軍官:「為什麼只有7-11有電?」他說:「7-11有電,大家才感覺得到希望。」當天我沒有住在集集,跟著醫院的大巴回彰化,再從彰化騎車回我的住所。那家7-11就像黑暗中的孤島一樣,照亮整個集集災區,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

 

在頭一個月,我幾乎每天都去,嫌騎車到彰化再坐大巴太麻煩,直接就騎著我的摩託車到集集。後來等到醫療站建立後,有時我乾脆住在醫療站裡。每隔兩三天才租處一次。集集鎮不大,我經常一整天就繞著整個鎮好幾圈,也拍了很多照片。當我到集集時,傷亡者都已救助完畢,後來我曾經跟當時的鎮長林明榛(現在他是南投縣長了)在聊的時候,他說,在當天晚上,死者的遺體都搬到鎮公所前面,最後一共是34人,他很希望這是最後的統計數字。

 

我沒想到,第35個,卻讓我碰上了。

 

那是一個國軍的外省退役老兵,我帶著醫生到他家的時候,他已經89歲了,我是到他家時,看到牆上獎章、獎狀才知道的。他本來左腳就已經不在了,地震時,逃生不及,被重物砸傷背部。我到他家家訪時,他的老伴是個臺灣人,小他大約2、30歲,還有他的兒子一家三口。這一家五個人,就指著兒子在外面賺錢,一個月也才兩萬多臺幣過日子。因為地震的驚恐,再加上年老而神志不清,主要是外傷,但背部因為長期臥躺而生了褥瘡,所以要經常給他換藥、換尿布。我第一次去的時候,足足折騰了一個半小時,還被他揮了兩巴掌,連眼鏡都打折了。因為我們要翻動他換藥時,他就以為地震來了,手就亂揮亂打,後來還是在他老伴跟兒子的協助下才完成工作。我記得當時全身都是臭的,去洗臉的時候,長長的呼了一口氣。此後這一家人變成我的重點關照對象,每逢幾天就帶新來的醫生護士去換藥。

 

直到一個多月後,這個兒子突然來醫療站找我,說他父親過世了,問我他父親的情況能不能以地震受難者的身份得到政府的撫恤?我忘了當時說什麼,但只覺得腦子一轟,雖然我不是醫生,這個老人也非因我而死,但是經手過救護工作卻又突然知道他過世了,竟是這種腦子一片空白的感覺。那一天,我是不自覺的哭了,雖然我不知道他是誰。

 

彰基把醫療站設在一個小學的教室裡。教室的對面也是另一排教室,那叫一個觸目驚心:整排全倒,二樓全壓在一樓上。只是因為兩排教室的走向不同,所以一邊了,另一邊沒倒。幸好地震是發生在凌晨,學生沒有上課,要是在白天上課時間,簡直無法想像。在災區的頭十五天裡,幾乎天天都沒得閒,吃飯也吃得很隨便。醫療站開始時,公衛幾乎是什麼問題都看,而調查等一些環境衛生、公共安全等等工作,就落在我身上,一切按醫生指示。有一次我記得很清楚,一個小孩因為發燒來打針,針才剛紮下去他哇哇大叫,然後地震又來了,他一嚇得不顧褲子沒穿好,屁股還扎著針,人就跑出去了,到現在我還記得那張恐懼的小臉。

 

還有的病人,死活不進教室,一定要在空地上看病,因為地震,只要是頂上有蓋的東西他們都怕。當時大部份災民都住在帳篷裡,後來慈濟功德會進來了,我第一次見到慈濟力量的強大,以及他們的專業。有個地主捐出了一塊地,讓慈濟在上頭蓋組合屋,兩三周裡他們就全部峻工讓家裡全毀的災民住在那裡。就連後來彰基醫療站也是用兩間組合屋組成,都是慈濟弄的。我這種志工,跟他們這樣團隊作戰的力量之強大,簡直如螢火蟲與日月相比。



 

集集因為是在震央,其實它受災的情況還算好,只是因為名氣大,很多支持物資倒是不缺,甚至有很多是從集集分配出去。集集北端的中寮鄉、東勢鎮等等一些沿著斷層帶上的鄉鎮,就死傷慘重。在做志工兩個月後,我也變得很資深了,也受邀到受災最嚴重的東勢鎮給當地誌工講述心得與交流。東勢比集集大,人口更多,情況也更恐怖。有一棟十幾層的大樓是像比薩斜塔那樣整個傾斜的,震後兩個月還無法處理,經過它時我都覺得恐怖。我到衛生所去時,那裡的衛生所長告訴我,他一共數了四百多具屍體,數到手軟,還要開死亡證明。我看到他時,他握著我的手、口裡說這些話時,手還一直在抖。我沒有辦法體會他那種心情,但可以感覺到他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恐怖。

 

死人,只是一串數字而已嗎?當你面對一具具屍體後,才會知道它的份量。921之前,我曾經知道神戶大地震,知道洛杉磯大地震,但是畢竟沒有去面對他們。直到921後,那種面對生命尊嚴的嚴肅感,才真正的融入我腦中。

 

我在集集待了兩個月,待到彰基覺得情況已經穩定,決定撤回醫療站後才離開。一直到現在,我還沒有回到過集集去。現在那裡肯定不一樣了吧!一定很漂亮了吧!1999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7年,除了一座廟,被當作震災紀念保留了下來,其他應該都改變了吧!當年921的傷痕,也翻過去一大半了吧!後來我媽擔心我因為去做志工而變得神經衰弱,2000年時我就去紐西蘭跟我弟弟住了一年。



(如果我記得不錯,就是這座廟,如今還保持震後原樣)

 

這段經歷,我很少跟人說起,但是每次碰到有地震大災時,我就會想起自己曾經有這麼一段事。後來的汶川地震,死難之大讓我非常震動;日本311那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但不論是那裡的地震災難,總會引起我特別的關切。不管是那個地震造成的大難,對我來說,都會有特別強烈的感觸。為什麼我會記得唐山大地震?我也不知道,但我想,我也忘不掉。



 

四十年後,我現在是很難理解為什麼唐山這地方會有地震發生,但四十年前它就是發生了,同樣是斷層位移造成的淺源地震殺傷力特別大。我覺得,它不該輕易被遺忘,也希望活著的人可以知道生命的可貴。天災在前,人都是渺小的,脆弱的。



 

我期望在每次大災之後,我們可以從中學到點什麼。這些教訓,都是死難者用生命告訴我們的。


相關焦點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際 習近平考察唐山
    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際 習近平考察唐山 原標題:   新華網北京7月28日電 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省唐山市考察。上午9時55分,習近平來到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在紀念牆前敬獻花籃,緬懷40年前在那場大地震中罹難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  習近平:肢體殘疾同樣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楊玉芳和高志宏都在大地震中受傷截癱。1981年他們住進唐山市截癱療養院,在這裡相識相戀、喜結連理。見到習近平總書記來看望他們,楊玉芳特別激動。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劉福官:為40多唐山唇裂患兒手術
    【編者按】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1976年,那個特殊的時代,儘管那是一次官方通報7.8級,實際為8.2級的大地震,但當時拒絕一切外援,也拒絕一切人民群眾自發的內援。參與抗震救災的人不許拍照片,因此,那段歷史顯得尤為珍貴。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地震預報那麼難,為什麼海城地震預報成功了?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後,地震專家李善邦在總結海城地震預報成功的經驗是這樣的:第一,政治領導貫穿著全部預報過程,從布置前兆偵察,發動群眾,以至發布緊急警報,採取預防措施,每一關鍵環節,都有黨的領導。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地震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最主要的前震震群發育很正,且很集中。自2月1日至4日19時半主震發生前,在石硼峪地震臺共記錄到前震527次,專業數據分析,知其是前震,注意其發展發現都集中分布在北緯40°38′—42′,東經122°44′—51′之間,就表明這地區附近很可能就是未來危險的震中區。
  • 唐山大地震42周年:寧河板橋鎮譜「中國甑鄉」振興發展新篇章
    2018年7月28日,天津市寧河區板橋鎮黨委、鎮人民政府聯合區委宣傳部、區商務委、區旅遊局、區科委、區文廣局、區體育局、區教育局、區新聞中心等部門舉辦了板橋鎮首屆文化藝術節暨紀念7.28唐山大地震42周年活動,向世人展示了板橋鎮的發展建設成果。河北省唐山市蘆臺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河北省唐山市漢沽管理區黨工委、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東田莊鄉黨委政府等有關單位負責同志應邀出席活動。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 回憶:當時的北京飯店是啥情況?
    四十年後,據當年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參加北京飯店抗震救災工作的客房服務員安國等人回憶:唐山大地震後,因北京飯店中樓建於1917年,西樓建於1954年,這兩座樓的房屋比較老舊,為保證住在其中的各國外賓的人身安全,北京飯店領導動員住店外賓,一、願意回國的回國。二、願意住在1973年新建的有一定抗震能力的北京飯店東樓的,我們可以安排調換到東樓客房。
  • 「唐山大地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上)
    「唐山大地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上)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楊立元)唐山大地震過去整整40年了。4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對唐山人民來說卻是刻骨銘心、記憶永遠的。在這40年中,一大批作家投注了滿腔的熱血和激情,投放了真誠的熱心和愛心,用審美的方式描繪了唐山從悲壯到輝煌的發展歷程。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回顧唐山大地震文學的生成和發展的歷程,回望唐山人民眾志成城、相濡以沫走過的風雨歷程,探討唐山大地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是很有必要的。
  • 紀念唐山大地震44周年:專家建言六措施防控城市直下型震災風險
    中新網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 高凱)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7.8級大地震發生44周年紀念日,為銘記唐山大地震經驗教訓、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近日組織地震專家及相關單位,對4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進行科普分析與解讀。紀念唐山大地震44周年。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專家權威講解如何預防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大地震,短短1分鐘的時間內,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重要工業城市被夷為平地,整個城市陷入癱瘓。但你知道嗎?唐山大地震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損失慘重的城市直下型地震,發震斷裂縱貫人口稠密市區。全市民用建築物倒塌破壞率達94.6%,工業設備廠房和基礎設施大部分毀壞。
  • 漫話唐山的地震文化【長城時評】
    原標題:漫話唐山的地震文化【長城時評】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不僅留下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而且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地震文化,並成為唐山一道獨特的風景和名片。這些文化不但屬於唐山,同時屬於中國,屬於全人類,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 錢鋼:《唐山大地震》和那個10年
    8年後,他又以記者和作家雙重身份,重新奔走在剛剛復甦的唐山大地上,寫出了影響深遠的報告文學作品——《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獲1986年全國十大暢銷書獎、1987年金鑰匙獎。1976年是文革10周年, 7月號的《朝霞》刊登了我的長詩《獻給十年的詩篇》。這是唐山地震發生前的我。一個受「毛文化」影響很深的文學青年;對幾年後將投身的新聞傳媒,認識幾無。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大地震發生。我向編輯部請求,去參加抗震救災。我與《朝霞》和出版社幾位編輯獲準組成一個小組,到震區組稿。那些稿件的主題都是歌頌黨和主義的。
  •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館,位於南部路南區境內,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格局大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景點是唐山地震遺址紀念館,位於南部路南區境內,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河北省唐山市遭遇芮氏7.8級大地震。唐山地震遺址紀念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位於唐山市南部路南區境內, 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是以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鐵軌為縱軸,以紀念大道為橫軸,劃分為地震遺址區、紀念水區、紀念林區、紀念廣場等幾個區域
  • 唐山地震遺址公園進行大規模改造提升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管理處自今年初開始對公園進行建園以來最大規模的整體修繕和改造提升,在抗震40周年到來之際,公園面貌煥然一新。    目前園區內新安裝監控設備40餘臺,實現了園區安全監控無死角;新增「紀念牆罹難者姓名查詢機」設備3臺,安裝調試後「服務中心」年查詢總量可達60餘萬次,較之以前翻兩番;新添置博物館自動售票機2臺,日出票2000餘張,使入館效率提高了兩倍。
  • 唐山抗震紀念館「再現」地震發生狀態(圖)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唐山發生了一場震撼世界的毀滅性大地震(資料圖片)  新華網石家莊7月21日電(記者馬書平 曹國廠)河北唐山抗震紀念館近日在擴建布展後對外開放,建築面積逾7000平方米的紀念館採用了現代聲光電技術,以「再現」當年地震發生時的情景。  1976年7月28日凌晨,強度達芮氏7.8級的唐山地震將唐山這座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頃刻間夷為平地,造成24萬人死亡,16.4萬人重傷,震驚世界。
  • 撥開唐山大地震疑雲,40年來無法解開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唐山大地震的烈度為11度,唐山市在10秒鐘之內幾乎被夷為平地,約有70萬間房屋倒塌,廠房和住宅基本上全部被破壞。但讓人奇怪的是,地質學家在勘探過程中發現,建築的破壞形態都是分段裂開,崩塌形狀呈現四面開花的樣子。
  • 唐山大地震是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大地震:破碎了的黎明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坐標:東經118.2度,北緯39.6度。  人類將永遠銘記這一時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53.8秒。  唐山大地震發生幾天後,中國公布了經過核定的地震震級:Ms7.8級。  地震的震中位置位於唐山市區。頃刻之間,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化為一片瓦礫,人民生命財產及國家財產遭到慘重損失。地震破壞範圍超過3萬平方公裡,有感範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相當於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
  • 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 科普展館開館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吳豔麗)在紀念唐山抗震42周年的特殊日子裡,7月28日上午,新改展的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正式開館。據悉,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是全國首個「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示範基地」。
  •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最近要火了,延長時間了!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抗震救災44周年紀念日。為方便市民祭奠,7月22日至7月28日,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開園時間將由原來的9:00至17:00調整為7:00至19:00。根據大地震中罹難者親屬的需求,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管理中心將在地震紀念牆上對大地震中罹難者姓名進行補刻。目前,補刻姓名人數已達136人。據預計,今年祭奠高峰期將出現在7月25日至7月28日,尖峰時間段為每天7:00至9:00。
  • 唐山:「尋找地震老照片中的你」感人肺腑(組圖)
    唐山勞動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闞星光講話 記者 付衛崢攝唐山市地震局局長王衛國講話 記者 付衛崢攝唐山馬家溝小學教師李桂芝回憶震後第一課 記者 付衛崢攝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記者 雪漫 佔金)7月26日,紀念唐山地震35周年「尋找地震老照片中的你——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大型主題活動在唐山地震博物館舉行。
  • 唐山抗震紀念館,讓人們知道,當年地震是何等可怕
    提到唐山市,人們第一反應就是「大地震」。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三點四十二分,大多數的人們都沉睡在夢中,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降臨到這座當時有著120多萬人的城市之中。短短的幾分鐘,地震摧毀了這座城市,滿地一片瓦礫,幾乎沒有一座完整的建築,大地震裂,鐵軌變形,房屋倒塌,整座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
  • 為何44年後唐山大地震仍有餘震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北京時間7月12日6時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離震中100多公裡外的北京、天津、遼寧等地區都有明顯震感。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舉行的地震情況通報會介紹,古冶5.1級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且唐山大地震的餘震可能會持續上百年。為何唐山大地震已過去44年,還會有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