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野生菌是雲南不可多得的一類美味,做出的菜不僅湯鮮味美,而且花樣百出。每逢夏秋之交,雨量豐沛之際,各種各樣的野生菌就會適時而出,遍布山野之間的各個角落。
但是,季節一過,野生菌也徹底沒了蹤影,只留下其孢子蟄伏於周圍土壤之中,等待來年破土而出。美味只存在一兩個月轉瞬而逝,這自然是野生菌資深吃貨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民間流傳了許多野生菌的加工方法,將野生菌長期地保存下來,四季都可取出,大快朵頤。
那麼野生菌在民間到底有那些加工方法呢?小坤哥通過走訪和詢問,特將野生菌的民間加工方法歸納如下,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和參考。
第一種,切片曬乾。這是普通家庭都會採用的方法,這得益於農民長久以來勤儉持家的智慧。在大豐之年,農民都會把一些收成好的菜蔬曬成乾菜,以備不時之需。相比於其他菜蔬,野生菌曬乾之前是不需要焯水的。
切片曬乾很簡單,用小刀刮去菌子根部的泥沙,然後把菌子通體的雜質除掉縱切成片放置於容器內在陽光下暴曬。切片的話,儘量選擇像傘一樣有褶齒的菌。
第二種加工方法,油炸成幹,浸於油中。這種方法加工,會使野生菌變得更加噴香,作為佐菜很下飯,一些離家遠行之人總忘不了帶一罐家鄉的下飯菜?
油炸菌幹,製作前先將野生菌充分洗淨,掰成小塊,晾乾表層水分備用。
準備好優質食用油(植物油)、辣椒、姜、鹽。
製作時,大火燒油。油量要多,以免炸制野生菌時使菌子炸糊。大火將油燒開後減為小火,放入青辣椒、姜、野生菌塊。這時候要注意,姜必須是整塊拍扁,辣椒也不用切。
物料全下鍋後,及時翻炒,待野生菌被炸制金黃,芳香四溢時,才可以撈出拌鹽裝罐。鹽之所以炸出後放是因為油太多,而炸完後我們只在成品裡放入淹沒野生菌幹的油即可,預先放鹽太過浪費,也不健康。
炒制好的成品,冷卻裝入玻璃罐,熟油沒頂,可以放個一年半載。在吃麵和炒菜的時候放一點油制炸菌,簡直好吃得不要不要的。
野生菌的製作方法第三種,鹽水菌。這種製作方法是唯一一種保留了野生菌完整外形的做法。在遠才方面要求得極其嚴格。需要特定種類的野生菌才可以製作。
製作時,我們選用奶漿菌、皮挑菌等個頭小,韌性高的菌子,在沸騰的開水裡焯水,記住,窩鍋裡千萬不能有油,一點油星也不可以有。焯水晾涼後放入玻璃容器加入冷開水調製的鹽水。
鹽水裡可以多放一點鹽,以利於保存。等吃的時候,可以把鹽水菌取出在水裡清洗幾次,再行烹調。
鹽水菌完整的保留了野生菌的外形,在烹調上也繼續保留其外形,也就是說,清洗以後無需改刀,直接炒制和煲湯,做成以後色香味俱全。
第四種野生菌的製作方法,烤菌。烤菌和曬成菌幹有些相似。但也有明顯的不同。烤菌選用的是牛肝菌類的菌骨朵,縱向切成適合烤制的薄片,厚薄程度根據烤制師傅的烤制技術而定。切片時,邊切邊放入烤菌用的鐵絲網。切片完成後放入特製烤箱完成烤制工作。整個烤制工作時間都需要隨時監護,調整溫度,以免烤糊菌片。
烤制出的菌片有淡淡的香味,但同樣再需要暴曬一次,徹底幹透後更適宜保存。
在雲南民間,這四種野生菌的加工方法是最主流的,也是最成熟的。通過加工,野生菌得以保存更長時間和變得更加美味,這對以野生菌對外推廣具有十分積極重大的意義。
在雲南的一些偏遠山區,可以考慮充分發展其當地的野生菌資源。建立野生菌加工基地,對野生菌進行多樣加工和必要的推廣,提高當地居民收入。
雲南是一個野生菌豐富的省份,利用得天獨厚的野生菌資源發展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也不是難事,希望讀到此文的有識之士能利用自己的學識和能力來做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