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禪》刊。《禪》刊創刊於1989年,至今已有29年的歷史了。閱讀《禪》刊,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命的困惑,啟迪人生智慧,歡迎訂閱分享生命智慧!訂閱連結請點擊 閱讀原文。
(接上篇)第二部分 默照禪的修法
「無心合道」之正知正見,「一切現成、直下承當」之決定信心,「休去歇去」之用功原則和方法,這三大要義構成了默照禪的理論基礎。依於此,我們可以用如下幾句話來概括默照禪的修行理念,叫做「見信具足,直下承當;外息諸緣,內心無喘;離心意識,虛明自照;一念不生,返本還源;無心任運,得大自在」。
關於默照禪的具體實修,翻遍《宏智禪師廣錄》,我們會發現,默照禪的正式倡導者天童正覺禪師對默照禪的開示,幾乎都是從能觀、從見地、從般若正智、從用功原則等大處著眼,而極少從所觀的對象和途次風光這個角度告訴我們,先觀什麼,後觀什麼,需要經過哪些次第,途中會出現哪些境界,如何透過它們,以及如何才算是開悟等等細節問題。
豈止是天童正覺禪師,宋以前幾乎所有祖師的開示,如馬祖、百丈、黃檗、臨濟、南泉、趙州、德山、雲門等等宗門巨匠,無不是這種風格,根本不給你講如何調身,如何調息,如何對治昏沉,如何對治散亂等細節問題;在他們看來,那些都是教下的事情。趙州和尚講:「老僧此間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隨伊根機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會,是誰過歟?已後遇著作家漢,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問,以本分事接人。」
其實,諸如所觀的對象、次第和途次風光等等細節問題,原本就是相,都是需要打破和放下的東西。雖然祖師也可以不妨方便慈悲,告訴你先觀什麼,後觀什麼,會出現什麼境界,什麼現象,給學人一個拐杖或找寶圖,只怕學人執著於這些,不肯放下,照葫蘆畫瓢,反而捆綁了自己的手腳,不知不覺中偏離了「無相、無念、無住」的本懷,真所謂「舊鎖未脫,更負新枷」,所以,「以本分事接人」的禪宗祖師,沒有一個人肯這樣做。打個比方,祖師教人「放下」,放下就是放下,還用得著告訴你先把手垂下來、再把五指鬆開這些細節嗎?祖師叫你「走過來」,走過來就是走過來,已經說得非常清楚、直接了,還用告訴你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嗎?如果真告訴你怎麼邁腳,怎麼擺手,我敢打賭,你走起路來肯定會覺得彆扭和吃力。
禪宗祖師的開示以「直指心性、透徹底源」為特徵,以幫助學人開啟自性的金剛正眼為第一要務,旨在指導學人依「無相、無念、無住」的般若正智踏實地做去。這些開示,教導學人以無住為本,重在當下即信、即見、即觀、即證,定慧等持,所以沒有一句不是落在功夫上。很多人不明白禪宗祖師開示的這種不拐彎抹角,直接透徹,強調當下即信、即見、即觀、即證,不落階次的特徵,於是覺得祖師們開示給人一種「恍兮惚兮」的感覺。現在教界有不少人指責和嘲笑禪宗這一法門「空對空」,沒有次第、沒有下手處,正是由這種不明白造成的。殊不知,這正是禪宗的殊勝所在。只是因為現代的學人沒有建立起圓頓的見地和信心,沒有直下承當的勇氣,故觀行跟不上,不能在當下落實「無住」,總希望能抓住一個東西——即特定的所觀境,或者次第,所以面對祖師的本分開示,反而覺得「無下手處」了。
聖嚴法師認為,默照禪在明朝的時候傳到了日本,形成了「只管打坐」的曹洞禪法,而在中國已經失傳了,即使在曹洞宗的寺院,也很少有人知道默照禪了(見《禪意盡在不言中——默照銘解釋》)。我想造成失傳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一直習慣於用「教下的思維」來理解「宗門下的直指」,不能消化祖師的開示——教人「當下即信、即見、即觀、即證、當下落實無住」的「圓頓」精神。
雖然如是,考慮到現代人的實際情況——既無紮實的禪定基礎,又沒有樹立起圓頓的正知正見,真正能夠會心於祖師心法的人畢竟是極少數,所以,從教下的角度,結合個人的具體實修經驗,來詮釋祖師的開示,從禪修最基本的調五事開始,來引導學人一步一步地做功夫,恐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所以在談到默照禪的理論之後,仍有必要增列「默照禪的具體修法」這一節。實際上,默照禪的具體修法已經包含在默照禪的理論中了,再談它,終不免是「落草之談」,但是,為了幫助初學更好地消化它,仍然少不了要在「水裡困、泥裡滾」一番。
默照禪的具體修法,分座上功夫和座下功夫兩個部分。
一、默照禪的座上修法
關於默照禪的座上修法,聖嚴法師在系統研究祖師禪法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修經驗,在《內觀中心演講默照禪》和《默照禪概說》等文章中,曾做過較為系統的介紹。
聖嚴法師在海外弘傳默照禪法的時候,根據現代人的根性,結合南傳佛教內觀的修學經驗,將默照禪的修法劃分為五個層次。《內觀中心演講默照禪》一文中寫道:
默照禪的修行方法,分為五個層次:1.放鬆身心;2.觀照全身;3.觀照環境;4.內外無限;5.常寂常照。在這五個層次中,要經常提醒自己身心內外都有,而「我」沒有。至於詳細的修行方法,我是配合南傳內觀禪四念住的方法為基礎來講……
在《默照禪概說》中,聖嚴法師又把默照禪的修法劃分為三個層次,並對每個層次的用功要領,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如何開始學習,我將它分為三個層次:
一、只管身體
把姿勢坐好,身心放鬆,以有心無心地注意自己整個的身體;不是只感覺身體的某一部位,而是在同一時間內,觀照整個身體的任何部位,同時要放輕鬆;緊張的話,很快會累。
所謂放鬆,是神經、頭腦不要緊張,但是身體及坐姿必須正確,背及後腰不能放鬆,否則馬上彎腰駝背,那就是懈怠了。鬆懈時容易打瞌睡,方法也用不上,頭腦必須保持非常清醒,如果感覺有點懶,並且迷迷糊糊的,這都不是只管打坐或者默照時應有的狀態。
二、把環境當作身體的一部分
清楚地知道身體在那裡,但是,它並沒有給你負擔及感覺,雖然身體的痛還在;甚至於,痛也沒有,而周遭之環境如同你身體的一部分,此時有風吹聲、鳥叫聲,但是,對你來講,環境沒有打攪到你的心,而是很自然地跟你的身體在一起。身體在,環境在,你的心也在;有主觀的自己,客觀的身體,同時被觀照得很清楚,但是,就是沒有負擔,沒有受到幹擾。
三、以空作為觀照
向內觀照,內心無限地深遠;向外觀照,外境無窮地廣大。環境在,身體在,但是自己已經不在;沒有主觀的自己及客觀的環境,一片明朗、清淨。到了這個程度,身心世界,整個宇宙,都是我自己;以為沒有境界,事實上,空境即為觀境。此時,是否開悟了呢?還是沒有,一離開打坐,進入生活的環境中時,還會受到幹擾……
默照,其實就是止觀並有,止的時候,心中沒有雜念,觀的時候,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沒有雜念;因此,觀的時候止,止的時候觀;照的時候也在默,默的時候也在照。將觀用作照,將止用作默。所以雖然源出於止觀,卻不是止觀。
基礎方法剛開始用時,是觀照自己身體的全部,觀整體不觀局部。必須要有一樣對象讓心有所住,然後才能無住;有所住,並不是住於不斷起伏的雜念、妄念,而是住於正念,此正念便是觀整個的身體,同時通過注意身體的整體,而不讓自己有妄念。身體的痛、癢,腿的不舒服,一定還有,但是,你要不管。就像我們看到地板上有很多墨跡,但是,不是只看到某一點,而是意識到整個的地板上有很多的黑點。
開始時心不安沒有關係,只是留意身體的全部,其他什麼都不要管,慢慢就會專心在方法上。
修默照禪的時候,一般來說,都會經歷忘身(不知有身體),忘境(身和身外一切都不存在,空境現前),覺受著無限的空明之境(雖不見身境,但有覺受在),能所雙亡(忘照)等等不同的境界,面對這些境界,需要有正知正見來透過,分清正悟之境和暫時的路途風光之間的差別,切不可妄把暫時的定境當作開悟來執著。關於這一點,聖嚴法師在《內觀中心演講默照禪》一文中略有提及:
五月十五日,星期五,上午九時,勞瑞要求我給他一次小參。進入他的小參室,他要我確定一下他的經驗,和默照禪的功能和現象,是否相同或是相應。
他首先告訴我,他在韓國寺院住過一年多,修行話頭禪,總是不得要領,然後到了緬甸,跟一位長老比丘修行數年之後,覺得內觀法門對他相當有用。回到美國就開始傳授內觀禪法,也就是用呼吸入門而進入四念住的毗婆舍那(Vipassana)。但是,他所得到的經驗結果,又跟傳統的內觀禪不太相同,因此問我,這是否跟默照的經驗相同:那就是體驗呼吸,最後知道呼吸還在,但是已經不再數呼吸,沒有身體的感覺,好像是進入一個非常明朗無限的空境。
我當時給他指出:真正默照禪的悟境,是在無限的空明之中,一切皆無,也可以一切都有,就是沒有能觀的「我」、所觀的「境」。如果還有一個空曠、無限、明朗的我的感受,那不是真正的默照。
他又問我第二個問題:如果是在無限的空曠明朗之中,不再有身心世界,那算不算是默照。
我說:那是「定」,而不是「慧」,所以是在默而沒有照,而且,那裡面明明還有個「我」。如果說,在空曠無限之中,自己的身心世界和身體所處的環境,清楚的存在,但是沒有欣厭,無我我所;既不以為我在無限之中,也不覺得這無限之中有我或無我,那就是默照的悟境,真的是無我。
聖嚴法師所提供的上述禪修經驗,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很實用的入門參考指南。(未完待續)
延展悅讀連結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一)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二)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三)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四)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五)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六)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七)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八)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九)
隨喜助印《禪》刊
開戶銀行:中國銀行趙縣支行
戶名:柏林禪寺
帳號:101350055931
註明:禪刊助印
公司及機構贊助禪刊,敬請致電
0311-84941666 分機 803,耀元居士。
無盡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