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十)

2021-03-01 趙州茶館

 本文選自《禪》刊。《禪》刊創刊於1989年,至今已有29年的歷史了。閱讀《禪》刊,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命的困惑,啟迪人生智慧,歡迎訂閱分享生命智慧!訂閱連結請點擊 閱讀原文

   (接上篇)第二部分 默照禪的修法

        「無心合道」之正知正見,「一切現成、直下承當」之決定信心,「休去歇去」之用功原則和方法,這三大要義構成了默照禪的理論基礎。依於此,我們可以用如下幾句話來概括默照禪的修行理念,叫做「見信具足,直下承當;外息諸緣,內心無喘;離心意識,虛明自照;一念不生,返本還源;無心任運,得大自在」。

        關於默照禪的具體實修,翻遍《宏智禪師廣錄》,我們會發現,默照禪的正式倡導者天童正覺禪師對默照禪的開示,幾乎都是從能觀、從見地、從般若正智、從用功原則等大處著眼,而極少從所觀的對象和途次風光這個角度告訴我們,先觀什麼,後觀什麼,需要經過哪些次第,途中會出現哪些境界,如何透過它們,以及如何才算是開悟等等細節問題。

        豈止是天童正覺禪師,宋以前幾乎所有祖師的開示,如馬祖、百丈、黃檗、臨濟、南泉、趙州、德山、雲門等等宗門巨匠,無不是這種風格,根本不給你講如何調身,如何調息,如何對治昏沉,如何對治散亂等細節問題;在他們看來,那些都是教下的事情。趙州和尚講:「老僧此間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隨伊根機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會,是誰過歟?已後遇著作家漢,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問,以本分事接人。」

        其實,諸如所觀的對象、次第和途次風光等等細節問題,原本就是相,都是需要打破和放下的東西。雖然祖師也可以不妨方便慈悲,告訴你先觀什麼,後觀什麼,會出現什麼境界,什麼現象,給學人一個拐杖或找寶圖,只怕學人執著於這些,不肯放下,照葫蘆畫瓢,反而捆綁了自己的手腳,不知不覺中偏離了「無相、無念、無住」的本懷,真所謂「舊鎖未脫,更負新枷」,所以,「以本分事接人」的禪宗祖師,沒有一個人肯這樣做。打個比方,祖師教人「放下」,放下就是放下,還用得著告訴你先把手垂下來、再把五指鬆開這些細節嗎?祖師叫你「走過來」,走過來就是走過來,已經說得非常清楚、直接了,還用告訴你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嗎?如果真告訴你怎麼邁腳,怎麼擺手,我敢打賭,你走起路來肯定會覺得彆扭和吃力。

        禪宗祖師的開示以「直指心性、透徹底源」為特徵,以幫助學人開啟自性的金剛正眼為第一要務,旨在指導學人依「無相、無念、無住」的般若正智踏實地做去。這些開示,教導學人以無住為本,重在當下即信、即見、即觀、即證,定慧等持,所以沒有一句不是落在功夫上。很多人不明白禪宗祖師開示的這種不拐彎抹角,直接透徹,強調當下即信、即見、即觀、即證,不落階次的特徵,於是覺得祖師們開示給人一種「恍兮惚兮」的感覺。現在教界有不少人指責和嘲笑禪宗這一法門「空對空」,沒有次第、沒有下手處,正是由這種不明白造成的。殊不知,這正是禪宗的殊勝所在。只是因為現代的學人沒有建立起圓頓的見地和信心,沒有直下承當的勇氣,故觀行跟不上,不能在當下落實「無住」,總希望能抓住一個東西——即特定的所觀境,或者次第,所以面對祖師的本分開示,反而覺得「無下手處」了。

        聖嚴法師認為,默照禪在明朝的時候傳到了日本,形成了「只管打坐」的曹洞禪法,而在中國已經失傳了,即使在曹洞宗的寺院,也很少有人知道默照禪了(見《禪意盡在不言中——默照銘解釋》)。我想造成失傳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一直習慣於用「教下的思維」來理解「宗門下的直指」,不能消化祖師的開示——教人「當下即信、即見、即觀、即證、當下落實無住」的「圓頓」精神。

        雖然如是,考慮到現代人的實際情況——既無紮實的禪定基礎,又沒有樹立起圓頓的正知正見,真正能夠會心於祖師心法的人畢竟是極少數,所以,從教下的角度,結合個人的具體實修經驗,來詮釋祖師的開示,從禪修最基本的調五事開始,來引導學人一步一步地做功夫,恐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所以在談到默照禪的理論之後,仍有必要增列「默照禪的具體修法」這一節。實際上,默照禪的具體修法已經包含在默照禪的理論中了,再談它,終不免是「落草之談」,但是,為了幫助初學更好地消化它,仍然少不了要在「水裡困、泥裡滾」一番。

        默照禪的具體修法,分座上功夫和座下功夫兩個部分。

        一、默照禪的座上修法

        關於默照禪的座上修法,聖嚴法師在系統研究祖師禪法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修經驗,在《內觀中心演講默照禪》和《默照禪概說》等文章中,曾做過較為系統的介紹。

        聖嚴法師在海外弘傳默照禪法的時候,根據現代人的根性,結合南傳佛教內觀的修學經驗,將默照禪的修法劃分為五個層次。《內觀中心演講默照禪》一文中寫道:

        默照禪的修行方法,分為五個層次:1.放鬆身心;2.觀照全身;3.觀照環境;4.內外無限;5.常寂常照。在這五個層次中,要經常提醒自己身心內外都有,而「我」沒有。至於詳細的修行方法,我是配合南傳內觀禪四念住的方法為基礎來講……

        在《默照禪概說》中,聖嚴法師又把默照禪的修法劃分為三個層次,並對每個層次的用功要領,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如何開始學習,我將它分為三個層次:

        一、只管身體

        把姿勢坐好,身心放鬆,以有心無心地注意自己整個的身體;不是只感覺身體的某一部位,而是在同一時間內,觀照整個身體的任何部位,同時要放輕鬆;緊張的話,很快會累。

        所謂放鬆,是神經、頭腦不要緊張,但是身體及坐姿必須正確,背及後腰不能放鬆,否則馬上彎腰駝背,那就是懈怠了。鬆懈時容易打瞌睡,方法也用不上,頭腦必須保持非常清醒,如果感覺有點懶,並且迷迷糊糊的,這都不是只管打坐或者默照時應有的狀態。

        二、把環境當作身體的一部分

        清楚地知道身體在那裡,但是,它並沒有給你負擔及感覺,雖然身體的痛還在;甚至於,痛也沒有,而周遭之環境如同你身體的一部分,此時有風吹聲、鳥叫聲,但是,對你來講,環境沒有打攪到你的心,而是很自然地跟你的身體在一起。身體在,環境在,你的心也在;有主觀的自己,客觀的身體,同時被觀照得很清楚,但是,就是沒有負擔,沒有受到幹擾。

        三、以空作為觀照

        向內觀照,內心無限地深遠;向外觀照,外境無窮地廣大。環境在,身體在,但是自己已經不在;沒有主觀的自己及客觀的環境,一片明朗、清淨。到了這個程度,身心世界,整個宇宙,都是我自己;以為沒有境界,事實上,空境即為觀境。此時,是否開悟了呢?還是沒有,一離開打坐,進入生活的環境中時,還會受到幹擾……

        默照,其實就是止觀並有,止的時候,心中沒有雜念,觀的時候,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沒有雜念;因此,觀的時候止,止的時候觀;照的時候也在默,默的時候也在照。將觀用作照,將止用作默。所以雖然源出於止觀,卻不是止觀。

        基礎方法剛開始用時,是觀照自己身體的全部,觀整體不觀局部。必須要有一樣對象讓心有所住,然後才能無住;有所住,並不是住於不斷起伏的雜念、妄念,而是住於正念,此正念便是觀整個的身體,同時通過注意身體的整體,而不讓自己有妄念。身體的痛、癢,腿的不舒服,一定還有,但是,你要不管。就像我們看到地板上有很多墨跡,但是,不是只看到某一點,而是意識到整個的地板上有很多的黑點。

        開始時心不安沒有關係,只是留意身體的全部,其他什麼都不要管,慢慢就會專心在方法上。

        修默照禪的時候,一般來說,都會經歷忘身(不知有身體),忘境(身和身外一切都不存在,空境現前),覺受著無限的空明之境(雖不見身境,但有覺受在),能所雙亡(忘照)等等不同的境界,面對這些境界,需要有正知正見來透過,分清正悟之境和暫時的路途風光之間的差別,切不可妄把暫時的定境當作開悟來執著。關於這一點,聖嚴法師在《內觀中心演講默照禪》一文中略有提及:

        五月十五日,星期五,上午九時,勞瑞要求我給他一次小參。進入他的小參室,他要我確定一下他的經驗,和默照禪的功能和現象,是否相同或是相應。

        他首先告訴我,他在韓國寺院住過一年多,修行話頭禪,總是不得要領,然後到了緬甸,跟一位長老比丘修行數年之後,覺得內觀法門對他相當有用。回到美國就開始傳授內觀禪法,也就是用呼吸入門而進入四念住的毗婆舍那(Vipassana)。但是,他所得到的經驗結果,又跟傳統的內觀禪不太相同,因此問我,這是否跟默照的經驗相同:那就是體驗呼吸,最後知道呼吸還在,但是已經不再數呼吸,沒有身體的感覺,好像是進入一個非常明朗無限的空境。

        我當時給他指出:真正默照禪的悟境,是在無限的空明之中,一切皆無,也可以一切都有,就是沒有能觀的「我」、所觀的「境」。如果還有一個空曠、無限、明朗的我的感受,那不是真正的默照。

        他又問我第二個問題:如果是在無限的空曠明朗之中,不再有身心世界,那算不算是默照。

        我說:那是「定」,而不是「慧」,所以是在默而沒有照,而且,那裡面明明還有個「我」。如果說,在空曠無限之中,自己的身心世界和身體所處的環境,清楚的存在,但是沒有欣厭,無我我所;既不以為我在無限之中,也不覺得這無限之中有我或無我,那就是默照的悟境,真的是無我。

        聖嚴法師所提供的上述禪修經驗,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很實用的入門參考指南。(未完待續)

延展悅讀連結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一)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二)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三)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四)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五)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六)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七)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八)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九)


隨喜助印《禪》刊

開戶銀行:中國銀行趙縣支行

戶名:柏林禪寺

帳號:101350055931

註明:禪刊助印

公司及機構贊助禪刊,敬請致電

0311-84941666 分機 803,耀元居士。

無盡感恩!

相關焦點

  • 《默照禪》
    更教養得熟體得穩,隨處歷歷地,絕稜角勿道理,似白牯狸媽恁麼去,喚作十成底漢。所以道:「無心道者能如此,未得無心也大難。」 3 曠遠無軫,清淨髮光,其靈而無所礙,其明而無所照,可謂虛而自明,其明自淨,超因緣離能所。
  • 金融理論與實踐
    杜編輯 十多年求索,用心服務每一人 。。。。。 保險素養與商業養老保險決策 孟德鋒;李丹;劉志友;95-103國際金融 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研究——基於金融周期視角 楊祖豔;靳睿;彭麗麗;104-110農金融村 甘肅省涉農貸款配置效率差異化探析——基於普惠金融視角 高國運;魏莉紅;雷小寧;陶蕾;111-115 《金融理論與實踐
  • 【雲端.張雪梅】基於項目的教學、理論與實踐.
    年輕的教師們,從開始僅僅聽說概念開始,做出了非常棒的項目,並且將項目落地實踐。這一路,我們對教育更有了「心」的探索,「新」的認識。        2020年度上外國際課程中心暑期融合課程教師研習班的第一節課,是趙美娟教授帶著大家以【雲端筆記】傳承 · 跨界 · 融合┃面向未來的教育為題給大家開了個頭,今天的最後這一課,很榮幸地請到了張雪梅教授來給大家做《基於項目的教學、理論與實踐》主題分享。
  • 計算廣告CTR預估系列(十)--AFM模型理論與實踐
    五、代碼實踐 完成代碼、數據以及論文資料請移步github,不要忘記star呦~https://github.com/gutouyu/ML_CIA核心的網絡構建部分代碼如下:先準備設置參數,以及初始化Embedding和Linear的權重矩陣: 1 2field_size = params['field_size']
  • 理論和實踐的重要關係!
    理論和實踐是一個 個體的思想與行動之間的關係。一個完整的個體有著基於本身對知識認識的豐富程度,作用於健康軀體上相互配合產生的行動,並收穫勞動成果和精神層面的升華。演講及演講中的論述是實踐的有力支撐,讓觀點與實踐結果、經驗得到有效傳播,並加以放大,來支撐實踐的指導理論轉化為力量和動力,作用於實踐更進一步提高。實踐是檢驗理論有效性的唯一方法,結合實踐過程中實際情況,分析出產生效果的必要條件,結合實踐中產生的新情況和不盡如人意的結果,加以改進,來促進理論的進步。
  • 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
    以上關於一體化教學的定義都僅僅是圍繞職業教育來談的,我們結合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在綜合學者們意見的基礎上,重新對本科一體化教學作一個新的表述:本科一體化教學是指以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科學素養、實踐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為目標,整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在組織方式、知識排序方式以及知識習得方式上有機融合的教學改革活動。
  • 多元智能教育: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的實踐追問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多元智能教育: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的實踐追問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作為一種關注人的智力與潛能發展、反對傳統單一智力論的理論
  • 堅持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實踐觀點,逢山開路、遇河架橋,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學習理論知識,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必須把理論與我們的工作實際相結合,理論認識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這就是毛澤東同志所強調的「有的放矢」。實踐出真知。
  • 柯平:讓理論陽光照耀實踐之樹
    既然是編委,就多了一份責任,這個責任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不再是簡單地關心和支持媒體的成長,而是要參與到媒體的創新與提升之中,為媒體的品牌影響力作出應有的貢獻;另一方面是將圖書館學學術前沿帶入媒體,敏銳把握現實中的重大需求和事業發展走向,推進圖書館學界與實踐界的有效對接,在理論與實踐創新和事業發展中發揮媒體推動與專家指導作用。
  •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淺談對中小學理論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解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的課程。具有實踐和開放,自主性和生成性特點。其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這部分的知識需要學生記憶。但是如果使這部分內容講解的更加清楚。
  • 刑法理論與刑事司法實踐的辯證關係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人類知識增長的理想模式,也是理論家和實踐家永恆的追求。但是在實然層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卻經常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前沿理論與司法實踐的關係只能進行相對精確的描述。刑法學一直以來就是一個比較成熟也比較活躍的學科,每年都有大量的理論著作和論文問世。
  • 餘清臣:論教育理論的實踐化改造
    從現實來看,很多成功的教育改革實踐都有著比較明確的教育理論根源,教育理論在此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還有很多教育理論並沒有在教育改革實踐中發揮更明顯的作用;很多教育改革實踐儘管使用了特定的教育理論,但這些理論並沒有按照預示的方向發揮明顯的作用。根據理論與實踐關係的一般原理,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不僅是教育理論價值實現的必由之路,也是當代教育理論研究應對自身價值危機的一個必要目標。
  • 長沙樣本:以實踐豐富理論
    「與理論指導實踐的路徑不同,長沙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思路是以實踐豐富理論。2016年5月,豐泉古井社區與轄區內的東茅街小學、社會組織、企業等共同發起了「小候鳥」流動兒童城市融入計劃,在沈瑤團隊的指導下,正式開展了兒童友好城市社區實踐。豐泉書房升級為「小候鳥兒童之家」,平日是社區居民的公共閱讀場所,課後、周末和假期,孩子們會來這裡讀書、寫字、繪畫。
  • 「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論壇「舉行
    12月6日,由我校外國語學院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復旦大學外文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協辦的「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論壇」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召開。來自美國明德大學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英國斯特靈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的20位專家學者分享了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學術成果。論壇由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研究所所長王建國教授主持。
  • 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研究與實踐
    基於此,以期釐清訓練分期理論的來龍去脈和實踐應用要旨,為分期理論的中國傳播、創新發展稍作鋪墊。此外,經典分期理論的擁護者普拉託諾夫在其2013年出版的《運動訓練分期:一般理論及其實踐應用》著作中指出,西方學者「忽視了過去25年的長期科學調查內容和實踐成果」,缺乏足夠的實踐檢驗,主要基於純理論性的邏輯推導而不足為信。
  • 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
    原標題: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是一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書寫的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需要理論工作者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為此,習主席強調:「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
  • 無須揚鞭自奮蹄,理論來源於實踐而又指導實踐
    無須揚鞭自奮蹄,理論來源於實踐而又指導實踐商店鎮中學馬建華七天來,我的思考和收穫頗多,學到了知識。但還有些籠統,仍需繼續學習、理解、消化並用於實踐。我折服於各位專家豐厚的文化底蘊,感動於他們的敬業精神,佩服於他們精彩的講座,聽而不厭、意猶未盡。
  • 新人類教育理論與實踐
    一、學前教育理論需要在歷史繼承中超越理論源於實踐。教育專家的歷史使命在於記錄加工傳承教育實踐經驗,教育理論歸根結底不是專家創造的,而是廣大一線教師的實踐創造的。個人不可能創造人類歷史,人民群眾之所以可以創造歷史,乃在於他們是無可比擬的多數,必然可揭示實踐的無限可能,並在比較中找到正確的必然之路。
  • 如何理解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係?
    因此,對我個人來說,生活體驗和工作體驗都告訴我:任何一個思想的產生,都來源於實踐,都會在實踐中找到它的原形。這個原形可能是可以直觀的原形,也可能可以找到它的原形對我的一種觸動,從而形成了一種我對生活的感受。正因為如此,我一直對「教育理論可以離開教育實踐,形成獨立的教育理論」的觀點,不能夠認同。教育理論或近、或遠、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來源於實踐的根基。
  • 「稅務司法理論與實踐」高端論壇舉辦
    第五屆「稅務司法理論與實踐」高端論壇近日在京舉辦。   中新網北京新聞1月8日電 (陳杭)「稅務司法理論與實踐」高端論壇旨在為理論界和實務界提供對話、研討平臺,在稅務司法領域為實踐提供理論支持,為理論提供實踐經驗,有效破解稅收司法建設當中存在的諸多難題,推動我國稅收領域治理現代化和民主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