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卡拉庫什
上周,上汽大眾正式上市維拉蘭維安,售價為28.68萬至39.88萬元。這是他們的第一輛大型豪華商務車。
GL8的討論,部分太重,不亞於主角本身:
"大眾汽車上市後能挑戰GL8嗎?"
「大眾瘋狂上市,無法擊敗GL8」
「大眾自願上市,GL8受壓」
"大眾魏冉上市,GL8:你還是兄弟嗎?"
……
就像每一輛七座越野車誕生一樣,你不可避免地會欣賞到豐田漢蘭達有多棒。這一次,我們已經確認GL8是豪華車市場的王者,也是20年來唯一的王者。
但是現在,公眾來了。這個標誌在中國市場有著古老的內涵。
基於這一內涵,許多人從上汽大眾的上市中解讀了其大膽的雄心。看來,這款車不僅要成為市場細分的新標杆,還要用產品的向上力量來推動品牌推廣的精神,承載上汽大眾的戰略責任和裡程碑式的歷史使命。
裡面有東西。讓sales大眾再次變得偉大,尤其是考慮到口碑危機與銷量下降的結合,一個全新的模式非常像一個可以自我救贖的轉機。
惠昂,第二個是2017年推出的途昂,第三個是現在的魏冉。一輛汽車、一輛SUV和一輛MPV已經迅速升級到一個新的綜合布局,顯示了上汽大眾已經很容易獲得的巨大資源。然而,從實際結果來看,這已經影響高端流程五年了,而且並不順利。
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群眾本身「非常先進」,場面會有些尷尬。慧昂不忍心看。雖然途昂要好得多,至少它也是「中大型SUV的頂級精品」,但在我們吹彩虹屁之前,我們應該意識到這個細分池並不大,絕對銷量也不高。
尤其是從價格範圍來看,這一細分市場的許多車型都受到BBA中型SUV產品的高度限制,如梅賽德斯-奔馳GLC、寶馬X3和奧迪Q5L。屠昂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看到,四月份這三款車的銷量分別是11,100,12,000和11,800。這裡有5000多隻土狼。
去年的正常化
今年第一季度
這個結果顛覆了常識。常識是你叔叔想要的。你叔叔從未失去過手。但事實上,公眾有一個上限。
然而,魏冉是SAIC對這一上限的第三次考驗。賈明迪表示,這款車的使命是創造一個新市場,幫助上汽大眾獲得超過30萬輛的足夠份額。過去,超過30萬人的消費者會選擇進口,但賈表示,上汽大眾的客戶群現在已經達到30萬甚至40萬。
他不是盲目和自信的。市場對魏冉的期望確實很高。在上市當天,在官方網站頻道上觀看直播的人數已經驕傲地懸掛在窗戶下面,達到78萬。從4月17日預售向市場開放以來,登記的潛在客戶數量達到3.7萬,超過了最初的年產量。在不公布具體售價的前提下,2000名用戶支付了定金。
它似乎正在上升,過時,失去效果。然而,如果你小心的話,這一操作並沒有那麼深刻的戰略含義,但上汽大眾在過去幾年裡堅持一貫的思路,並希望賺一些輕鬆的錢。
一個實施例是產品定位。賈明迪表示,魏冉無意搶走任何人的現有股份,但希望像當時的土管那樣擴大市場。"我們對增量更感興趣。"
在途觀上市之前,它的a股SUV市場非常小。上汽大眾計劃生產4000輛汽車。然而,最大數量可以超過每月20,000。目前,幾乎每個製造商都有一輛越野車。誠然,「途觀推動了中國越野車市場的發展」。對於魏冉,上汽大眾也抱有同樣的厚望,並將帶來大規模的增值。
的確,在今天的汽車市場,我們仍然想增加汽車的數量。目視檢查表明,只有普通公眾才能有信心。
而MPV市場,很有可能不是這樣。不久前,我們在GL8上市時說過一次。在過去的20年裡,這個市場上只有GL8。這並不是因為其他製造商同意集體視而不見,對這種空白視而不見,而是在受到衝擊後,我們發現這不是想像中的藍色海洋。它的產能有限,需求也不如SUV市場那樣多樣化。
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對於上汽大眾來說,高端MPV已經達到了頂峰。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恐怕它只帶來了巴拉瑪仙棒的過濾效果。他們暫時不打算推出其他MPV產品。基地設在途安,自去年以來,途安在銷售結構中所佔比例不到1%。今年第一季度沒有超過0.8%,也沒有存在的感覺。
另一個體現在於產品本身。上汽大眾表示,這是「面向廣大消費者的真誠工作」。從設計到設備,到選材,都充滿了真誠。它貫穿於產品的真誠、好客和時代,「以誠相待,真誠非凡」。
我怎麼能說,作為一個有經驗的專業韭菜頭、人棉之光和渣男收割機行業的知名品牌,我聞到了一個熟悉的公式:當一個只和你談麵條,喜歡用LOGO貼你的臉的人突然開始和你談真誠,這是值得警惕的。真誠可能是真實的,但也表明其核心競爭力並不太強。
魏冉最大的亮點是上汽大眾的祖傳拉杆箱,長5.346米,軸距3.18米,寬1.976米,體積龐大。此外,第二排行政禮賓席、雙面電動滑動門、L2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帶PLA3.0全方位智能停車輔助系統)、全景大尺寸全景天窗、三區自動空調、智能車輛聯動系統等關鍵配置均為標準配置。
它配得上奢華,但不夠驚豔,這讓人們覺得「配得上五年前設計的產品」。它的公正性實際上是一種容易支付的心態:我手裡有很多資源。我似乎看到了一個機會,尤其是「包括大量政府採購。我希望我們能有一輛MPV官方汽車可供選擇,因為我相信道德的品質」。一些要求已經準備好了。為什麼不做呢?
匹配簡單的增長更容易滿足於現狀。
例如,當媒體問及,面對當前市場勢頭開始進入八速九速時代,尤其是如果品牌上去了,消費者對技術也可能有更高的要求,那麼目前的金權組合會顯得過時,會不會影響品牌。賈明鏑回答說,目前,TSI發動機溼式雙離合器技術在三到五年內仍有優勢。從當代的組合來看,它足以支撐未來所有傳統能源汽車產品的布局。
這個市場判斷可能是正確的。即使我們不考慮技術水平,按照中國目前的消費水平,十多年前就很難有過度技術的問題。然而,與技術迭代相比,主流消費者的反應仍然滯後。即使市場接受是可行的,也不值得過早推出下一代電力。
這只是「夠了」的說法,就像幾年前持續300公裡的NEDC電動汽車一直說的那樣,它們可以覆蓋整個城市,旅行而不是步行。這是沒有希望的。當然,最重要的是對品牌的信心。
例如,帕薩特的「撞門」也是滿足於現狀,然後在合規線附近瘋狂測試的結果。在我看來,想要輕鬆賺錢不是原罪,而是強調業務效率的體現。但當這種規模效率增長到系統無法承受的水平時,品牌就會被消費掉。這實際上不是始於今年的問題。
一個表現是銷售瓶頸。
上汽大眾的亮點實際上是在2017年,當時國內乘用車市場位居榜首,銷量超過206萬輛,創下行業紀錄。其中,大眾已售出173萬輛,並繼續保持國內單品牌銷售冠軍。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只有8 . 5輛車取得了這一成績:POLO、桑塔納、朗逸、凌渡、帕薩特、惠昂、途安、透冠和途昂(那一年只有上半年)。其中至少有四部手機有自己的分部。
去年,上汽大眾在九款車成熟的基礎上,增加了兩款SUV途悅和途凱。更不用說上汽大眾的衰落了,主要是斯柯達的失敗。儘管大眾品牌仍是單一品牌的銷售領導者,但其年銷量也降至172萬輛。
今年更令人恐懼。
賈明迪承認銷量和份額的絕對值受到了影響,但他表示,整個品牌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上漲。例如,今年上半年,大眾品牌的份額比去年下降,三分之一來自桑塔納,三分之一來自老波羅,三分之一來自老朗逸。兩三年前,桑塔納佔據了更多的產品。當時,大眾品牌產品結構中的A級車型銷量佔58%,現在已升至近63%。
初級產品比重下降,產品結構優化。這是上汽大眾努力的結果。例如,他們每年對桑塔納的股份都有限制,而且他們必須每年減少他們的股份。
然而,這種結構調整並沒有反映在資本中。根據財務報告,兩三年前,上汽大眾的收入為2562億元人民幣,擁有206萬輛汽車。我們粗略估計一輛車的收入為124,400元。2019年,收入將達到2360億元,200萬輛汽車和11.8萬元的自行車。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算法非常不科學。但是因為它的主要業務是汽車銷售,它可以粗略地反映出結構是優化的,而資金沒有優化。這並不是為了達到高升的目標。
這些天,許多業內人士表達了他們對上汽大眾的看法。他們的聲音相似:目前,這不是一個單一的產品問題或結構問題,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你很棒,但是你的系統也有上限,不能支持200萬的規模,更不用說上面的增長了。如果你堅持輕鬆賺錢,你將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骯髒的把戲。
與此同時,上汽大眾和大眾品牌的負擔仍在加重。賈明確規定了今年的兩個目標,一個是贏得市場,另一個是防止市場份額下降。這簡直太難了。
從大眾的主要品牌來看,一方面,一汽-大眾去年的布局很好,有一個替代另一個。另一方面,斯柯達的發展遇到了瓶頸,預計將出現負增長。如果整個企業要跟上市場的步伐,大眾品牌更需要超越市場。
我的朋友,你可能充滿了問號。你為什麼這麼焦慮?但恐怕現實是,成人世界充滿了別無選擇的痛苦。
例如,上汽大眾正在你無法想像的地方執行任務。當我們之前提到特斯拉時,我們提到上海嚴重依賴外國投資。在過去的一年裡,上海每年都會被評為100強外資企業之一,以表彰每個人的貢獻。雖然這些企業的數量僅佔全市外國企業總數的0.2%,但其收入卻佔外國企業總收入的36.94%,納稅額佔外國企業總納稅額的40.55%。
去年年底公布的2018年業績中,收入排名前三的是上汽大眾、蘋果和SAIC通用。前三名納稅人是上汽大眾、保時捷和SAIC通用。這一排名很容易在網際網路上追溯到2014年。上汽大眾是唯一一家在此期間未產生任何前三名收入和稅收的公司。
如果有鐵坑,就會有鐵壓。其年納稅額為300億元。這種規模的任務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而且,這種任務是一層層壓下來的。作為上海最大的企業,SAIC去年的收入排名第一。上汽大眾是其最賺錢的公司,其母公司淨利潤超過200億元,接近公司整體利潤結構的80%。其2360億元的收入也是其子公司中最高的。
這種利潤不僅是一項政治任務,從合資企業的另一面來看,德國信託也有利潤需求。對於上汽大眾來說,賺錢和分享仍然是保持其在合資企業中的話語權的一個遊戲。
事實上,上汽大眾可能比外界更清楚自己的困境。其真正的系統性束縛恰恰是當前問題只能通過修補或檢查才能解決的長期狀況:我非常清楚問題在哪裡,但我無法根除它。我能解決目前最大的危機,但解決不了根本原因。相反,我會積累一些長期效應。
上汽大眾在過去十年進展得多麼順利,下一次痛苦很可能也會同樣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