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非常需要「安全感」,這個詞是非常抽象的,但是所有人對他都是非常熟悉的。幾乎所有人都會說到安全感,但是如果想要具象化它又是非常難的。從某種程度來說,安全感就是人們建立起自己的認知的過程,我們所知道的信息越穩定越多,我們就會有更強的安定感。
非要具體地描述安全感的話,可以將其當作一種心理狀態,當我們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時,我們對外的表現會非常的自信和安定。反之,我們會變得非常敏感和多疑,對身邊的事物總是充滿了不信任。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幼時就極度缺乏安全感,會對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安定產生極大的影響,還會阻礙孩子人格的正常形成。
前一段時間,李麗因為女兒上幼兒園的事情非常頭疼。今年她的女兒已經三歲了,但是不管在家裡還是在外面都非常依賴父母,只要父母稍微在她視線裡消失,她就會開始哭鬧,不停地找媽媽,因此上幼兒園對她來說一個巨大的挑戰。
可是,不管女兒再怎麼鬧,李麗還是要送她去幼兒園,連哄帶騙下,女兒雖然進了幼兒園,但是在班級裡的表現卻令人堪憂。根據老師的反應,女兒在班級裡根本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說話,幾乎都是一個人窩在角落裡,所以李麗也發現女兒的語言發展比其他小朋友要慢很多。看到女兒這個樣子,李麗束手無策,心裡著急的她時不時就會訓斥女兒太內向。
事實上,李麗女兒的問題根本不是性格內嚮導致的,而是家長沒有給足孩子安全感,使得孩子無法適應陌生環境,也沒有自信和勇氣和別人交流。安全感是孩子成長的基石,一個穩定的心靈能幫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這需要家長正確科學的引導和教育。當孩子出現以下行為的餓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應該是訓斥,不然會讓孩子缺乏安全:
1、粘人
作為家長,雖然非常喜歡自己的孩子,但是也接受不了孩子二十四個小時粘著自己,這對於家長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可是,小孩子對家長的依賴程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對母親,更是恨不得長在母親的身上。有些家長害怕孩子以後學不會獨立,過早地推開孩子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被愛。因此,為了得到家長更多的愛和關注,孩子一旦發現家長離開一會,就會立馬開始尋找,這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2、睡覺不安穩
有些人長大後,總是喜歡手裡抱著什麼東西睡覺,或許是玩偶,或許是枕頭。這種習慣其實就是幼年缺少安全感的體現。因此家長小時候發現孩子睡覺總是喜歡抱著什麼東西,或者時不時驚醒,一定要多陪伴孩子,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總而言之,作為家長,即使孩子表現不好,也不能任由孩子陷入在負面情緒中,一定要及時的開導,讓孩子不斷的嘗試。多鼓勵孩子,建立孩子的信心,孩子才能更好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