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問好。
師:《小石潭記》第一課時已經學過了,現在徐老師來檢查一下你們的學習效果。
屏幕顯示:
請解釋以下文言詞語:
下見小潭 鬥折蛇行 犬牙差互
請翻譯以下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生: 「下見小潭」的「下」是「向下」的意思。
生:「鬥折蛇行」的「鬥」是「像北鬥星那樣」。
生:應該是「像北鬥星一樣曲折」。
師:好,請坐。
生:「鬥折蛇行」,「蛇」,像蛇一樣。
師:像蛇一樣蜿蜒前行,「犬牙差互」的「犬」呢?
生:像犬牙一樣。
生:像狗牙齒那樣參差不齊。
師:這四個詞語有什麼共同之處呢?
生:都屬於「名詞作狀語」。
師:對,名詞作狀語。蒲松齡的《狼》,裡面也有一個這樣特殊用法的詞語,記得麼?
(學生表示不記得)
師:「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這句話有印象嗎? 「犬」是什麼意思?
生:像狗一樣。
師:也是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地蹲坐。翻譯句子,哪位來試試。
生: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林圍繞,寂寞,無一人,感到寒氣透涼,幽靜深遠,氣氛清涼。
師:請坐,有沒有補充的?好,請這位女生。
生:最後一句應該是「幽靜深遠,瀰漫著憂傷的氣息」。
師:謝謝你。這個句子的翻譯大家要注意了,「悄愴幽邃」,「幽」就是幽靜,「邃」就是深邃。「悄」、「愴」的部首和什麼有關?
生:心。
師:是的,與「心」有關。「愴」,「悲愴」、「傷心」。「悄愴幽邃」,就是「幽靜深邃,瀰漫著憂傷的氣息」。剛才這位同學在翻譯的時候,還缺了一個內容。
生:「我」。
師:對了,翻譯的時候要把省略的主語「我」加上去。請同學們把這個句子自言自語翻譯一遍。
(學生自由翻譯)
師:好了,同學們第一課時的學習,學得很紮實,今天,我們的任務是文言欣賞,首先請看課文的題目——《小石潭記》,如果要在中間加一個字,你覺得加哪個好?
生:我認為要加「遊」字,「小石潭遊記」。
師:為什麼?
生:因為作者觀賞了小石潭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遊記」。
師:作者寫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呢?
生:水,魚,石頭。
生:還寫了小石潭周圍的一些景物,如竹子、樹木、藤蔓、溪水。
師:你說得真好,這篇遊記,不僅寫了小石潭本身,還寫了小石潭周圍的景物。這些景物,各具情態,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請同學們讀課文,試著用一個字完成填空。
屏幕顯示:
小石潭之景,真乃各具情態。「如鳴珮環」,其聲可謂( )矣;「參差披拂」,其姿可謂( )矣;「遊魚細石」,其水可謂( )矣;「與遊者相樂」,其狀可謂( )矣;「明滅可見」,其源可謂( )矣;「竹樹環合」,其境可謂( )矣。
(學生讀寫)
師:好,你先來。
生:「如鳴珮環」,其聲可謂「脆」矣。
師:清脆悅耳的響聲,是泉水激石的美妙聲響。繼續。
生:「遊魚細石」,其水可謂「清」矣。
師:這裡明寫遊魚細石,實際是為了表現水的清澈。
生:「竹樹環合」,其境可謂「悽」矣。
師:「悽清」,很好。
生:「參差披拂」,其姿可謂「動」矣。
師:寫的肯定是動態之美,但一個「動」字還不足表現它的姿態。
生:「柔」?
師:「柔」,就是一種姿態,情態。繼續來。
生:「與遊者相樂」,其狀可謂「活」矣。
師:非常好。活潑,除了「活」,還可以填什麼字?
生:「靈」。
師:為什麼用「靈」字呢?
生:靈氣,這裡的魚兒好像有靈氣,通人性。
師:靈氣,多好。子非魚,但知魚之樂。還有一個空格,哪位同學來試試?
生:「明滅可見」,其源可謂「遠」矣。
師:為什麼用「遠」?
生:作者說,「不可知其源」,就是說「源頭在很遠的地方」。
師: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可知」的原因除了「遠」,還可能有其他因素。
生:「明滅可見」,是說「有的地方看得見,有的地方看不見,模糊」。
師:是朦朧的,隱約的。徐老師想到的一個字是「幽」,幽徑的「幽」,幽遠的「幽」。請一位同學把這段填空的話連起來讀一讀,感受小石潭景物的美。
(學生讀)
師:作者到小石潭來觀賞了這裡的景色,寫成了文章,所以叫「遊記」。之所以說這是一篇遊記,還有沒有其他理由?
生:因為是遊玩的,所以是「遊記」。
生:我認為他不僅遊玩了,而且觀賞了小石潭以及周邊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遊記」。
生:最後一段寫了「同遊者」。
師:那不寫「同遊者」就不是遊記了?
生:我認為是第一段第一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這是他的行蹤,交代行蹤,所以是「遊記」。
師:行蹤,很好啊,除了第一段第一句,文中還有哪些表示作者行蹤的詞句?
生:我認為「伐竹取道,下見小潭」也是。
生:我認為還有「潭西南而望」和「坐潭上」也是。
師:好。
生:還有「近岸」。
師:不錯,由遠及近。
生:還有「潭中」。
師:是潭中的魚,作者可沒有涉水到潭中去。
生:還有「記之而去」。
師:「去」是什麼意思?
生:離開。
師:對,寫了「到」,也寫了「離」。遊記,離不開行蹤的,根據行蹤來寫景,叫「移步換景」。(板書)行蹤變了,看景物的視角要不要變化呢?
生:要。
師:譬如說「下見小潭」,這個「下」是什麼意思呢?
生:向下。
師:「向下」是怎麼看?
生:俯視。
師:俯視,也叫?
生:俯瞰。
師:對,從高處往下看。「鳥瞰」,是不是「鳥在看」?
生:不是,是形容像鳥一樣在看。
師:對,這個「鳥」字也是名詞作狀語的用法。現在,我們來看看隨著行蹤的變化,作者寫景的視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近岸」是看潭面,「潭中」是看潭的內部,「潭西南而望」是看潭的源頭,「坐潭上」是看環繞小石潭的內容。
師:基本說到點子上了。「潭西南而望」,是怎樣的視角?
生:我認為是「眺望」。
師:既然是「眺望」,那「近岸」是什麼視角?
生:近看。
師:靠近了細細地看。
生:細望。
師:可以,細望,細視,有個詞語叫「定目細視」。「竹樹環合」是什麼視角?這位女同學來說。
生:向四周看。
師:換用一個雅致的詞語,叫什麼?
生:環視。
師:換個常用的詞,叫什麼?
生:環顧。
師:「環顧四周」。好,有鳥瞰,有近望,有遠望,還有環顧。其實還有一個視角沒有寫,「乃記之而去」。作者離開了之後還會怎樣看?
生:還會「回望」。
師:對,回望。我們在寫遊記時要根據行蹤的變化改變不同的視角,這樣,景物的特徵就從不同的角度體現出來了。有了景物,寫了行蹤,選擇了視角,,是不是就是一篇很優秀的遊記了呢?還缺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大家猜猜是什麼?
生:應該是抒情。
師:為什麼?
生:作者寫這裡的景色,說明他喜歡,說明他有一種對景物的感情。
師:說到了一個關鍵詞——「感情」。如果不帶有感情,景就是死的;有了感情,在眼睛裡看到的景就是活的。所以,遊記的生命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呢?
生:一個「樂」字。
師:請坐,同意的舉手。(部分學生舉手)其他同學怎麼看?
生:我認為是「悽神寒骨」的「悽」,很悽涼。
師:現在有不同的意見了……我們還是先來看書,先看看「樂」,課文開頭就說「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它的意思是「聲音很好聽,使我很高興」。作者是「樂其聲也」。接下來,請大家讀課文,試著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後邊,並連起來讀一讀,感受作者的「樂」。
屏幕顯示:
……隔簧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樂其聲也。
你能試著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後邊,並連起來讀一讀麼?
師:請你先來。
生:「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心樂之,樂其水。」因為他感覺到水既清澈,又清涼,所以他比較喜歡這潭水。
師:「樂其水」,可以更清楚明白些,說「樂其清也」。
生:「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心樂之,樂其形也。」
師:樂其形。姿態萬千,形態各異。
生:「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心樂之,樂其……」(支吾)
師:我幫你想一個,「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是不是像人一樣有情態呀,那就是 「樂其情」,或者「樂其態」也是可以的。請坐,還有嗎?
生:「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心樂之,樂其魚也。」
師:可以。但魚是什麼狀態,要說出來。
生:樂其動。
生:樂其靈。
生:樂其活。
師:活靈活現,好。還有沒發過言的同學。你來補充。
生:「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心樂之,樂其奇。」
師:「奇怪」的「奇」。「樂其奇」,「奇」在哪裡呢?
生:奇在溪水的明明滅滅,還不知它從哪裡流過來。
師:無意間遇到小石潭這麼個幽靜美麗的地方,作者自然是高興的,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的前三段,注意讀出高興的味道。
(學生齊讀)
師:「樂」寫了三段,「悽」,只寫了一段,我請一位同學來讀,看看有沒有讀出悽涼的味道。
生:(壓低聲音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師:有點悽涼的味道了,還可以把語速放慢點,你來試試。
生:(聲音略響,語速略慢)「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師:那幾個四字短語還要讀得再慢一點,甚至帶有一點延長音才好,(教師示範讀)「寂寥——無人,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你來試試。
生:(仿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師:有點味道了,我們一起來讀。
(學生齊讀)
師:從文字的詳略來看,感情基調應該是「樂」,因為寫「樂」用了三段文字,寫「悽」就一段文字。
生:這篇文章是作者被貶後寫的,所以他的心是悽涼的。
師:你是從哪裡看到作者是在被貶的情況下寫的呢?
(學生讀導讀部分的文字)
師:她關注到了寫作背景,很好。這是我們解讀古文常用方法,叫「知人論世」,我們一起來讀讀柳宗元的身世。
屏幕顯示:
關於柳宗元:
出身於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歲即中進士。
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改革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
後被任為柳州刺史,4年後病逝於柳州任上,終年46歲。
生:「出身於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歲即中進士。」(齊讀)
師:少年得志。
生:「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改革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齊讀)
師:到永州後,他的政敵一刻也沒有停止對他的迫害,所以他整天心裡戰戰兢兢。
生:「後被任為柳州刺史,4年後病逝於柳州任上,終年46歲。」(齊讀)
師:柳州是比永州更遠的地方,永州在現在的湖南,柳州在現在的廣西。柳宗元46歲就死了,是鬱鬱而終。
生:我是通過對比看到的。「坐潭上」,寫得很悽涼。根據我的經驗,如果短短的幾句話寫出了悽涼,證明這個人寫文章時的背景是悽涼的,要麼被貶,要麼懷才不遇,要麼國家淪亡了。所以我能感受出作者的內心悽涼。而且,後面還寫到同去的人數那麼少,只有幾個人,這表現出作者心裡是悽涼的。
師:你的判斷和你的經驗有一半是對的,一半是錯的。在文言文中,寫被貶的和家國淪亡的肯定以「悽」的基調為主,並且,有時候看似很輕的句子的確有可能是很重的,你的經驗是對的。但是,作者寫同遊者只幾個人就認為是「悽」,難道多帶幾個人來,就「不悽」了?
生:我讀過柳宗元寫過的一首詩,叫《江雪》。
(學生背誦)
師:「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你看,一個人在江邊,不僅是釣魚,也是釣悽寒,釣孤獨。本文和《江雪》寫於同一時期,同樣瀰漫著孤獨的味道,和揮之不去的悽涼。把作者同時期的作品拿來,進行對比應證,這種讀書的方法叫「互參」,互相參照,互相印證(板書)。
師:通過剛才的研討,我們能確定,柳宗元在永州的作品,孤獨和寂寞是情感基調,可是,這篇文章前面為什麼要寫那麼多的「樂」呢?
生:是為了反襯。
師:說得對。以樂景襯悽情,就愈見其悽涼了。剛才有同學關注到了「同遊者」,是哪五個人呢?
生: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崔氏二小生。
師:吳武陵也是被貶到永州的,和柳宗元「同是天涯淪落人」;龔古是永州的隱士,是柳宗元在文學上的知音;宗玄是他的堂弟,柳宗元被貶後,他放棄家業,一路陪伴他來到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姐家的兩個孩子,是他的親外甥。這五個人可以說是作者至親致敬之人!最要好的人在身邊,為什麼作者要說「寂寥無人」?這矛盾嗎?
生:他自己很孤獨,身邊有太多人也沒有用。
師:這位同學的意思說得很明白:如果自己孤獨感很深,身邊有太多人也沒有用。親朋在身邊,卻未能撫平自己悽涼的心緒,可見作者內心的悽涼孤獨,是多麼的深厚啊,用至親好友的陪伴來寫自己的曠世孤獨,這是一種什麼手法呢?
生:也是「反襯」。
師:對,「反襯」。在《小石潭記》這篇文章中,以樂景襯哀情,用親朋寫孤寂,就是「反襯」(板書),它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寫作方法,它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柳宗元心中揮之不去的寂寞和孤獨。我們再來把這小節文字讀一讀,體會一下。
(學生動情朗讀)
師:今天這堂課就學到這兒,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