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傑 /《小石潭記》課堂實錄

2021-02-19 傑哥的精緻語文

師生問好。

師:《小石潭記》第一課時已經學過了,現在徐老師來檢查一下你們的學習效果。

屏幕顯示:

請解釋以下文言詞語:

        見小潭 行  犬牙差互

請翻譯以下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生: 「下見小潭」的「下」是「向下」的意思。

生:「鬥折蛇行」的「鬥」是「像北鬥星那樣」。

生:應該是「像北鬥星一樣曲折」。

師:好,請坐。

生:「鬥折蛇行」,「蛇」,像蛇一樣。

師:像蛇一樣蜿蜒前行,「犬牙差互」的「犬」呢?

生:像犬牙一樣。

生:像狗牙齒那樣參差不齊。

師:這四個詞語有什麼共同之處呢?

生:都屬於「名詞作狀語」。

師:對,名詞作狀語。蒲松齡的《狼》,裡面也有一個這樣特殊用法的詞語,記得麼?

(學生表示不記得)

師:「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這句話有印象嗎? 「犬」是什麼意思?

生:像狗一樣。

師:也是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地蹲坐。翻譯句子,哪位來試試。

生: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林圍繞,寂寞,無一人,感到寒氣透涼,幽靜深遠,氣氛清涼。

師:請坐,有沒有補充的?好,請這位女生。

生:最後一句應該是「幽靜深遠,瀰漫著憂傷的氣息」。

師:謝謝你。這個句子的翻譯大家要注意了,「悄愴幽邃」,「幽」就是幽靜,「邃」就是深邃。「悄」、「愴」的部首和什麼有關?

生:心。

師:是的,與「心」有關。「愴」,「悲愴」、「傷心」。「悄愴幽邃」,就是「幽靜深邃,瀰漫著憂傷的氣息」。剛才這位同學在翻譯的時候,還缺了一個內容。

生:「我」。

師:對了,翻譯的時候要把省略的主語「我」加上去。請同學們把這個句子自言自語翻譯一遍。

(學生自由翻譯)

師:好了,同學們第一課時的學習,學得很紮實,今天,我們的任務是文言欣賞,首先請看課文的題目——《小石潭記》,如果要在中間加一個字,你覺得加哪個好?

生:我認為要加「遊」字,「小石潭遊記」。

師:為什麼?

生:因為作者觀賞了小石潭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遊記」。

師:作者寫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呢?

生:水,魚,石頭。

生:還寫了小石潭周圍的一些景物,如竹子、樹木、藤蔓、溪水。

師:你說得真好,這篇遊記,不僅寫了小石潭本身,還寫了小石潭周圍的景物。這些景物,各具情態,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請同學們讀課文,試著用一個字完成填空。

屏幕顯示:

小石潭之景,真乃各具情態。「如鳴珮環」,其聲可謂(  )矣;「參差披拂」,其姿可謂(  )矣;「遊魚細石」,其水可謂(  )矣;「與遊者相樂」,其狀可謂(  )矣;「明滅可見」,其源可謂(   )矣;「竹樹環合」,其境可謂(   )矣。

(學生讀寫)

師:好,你先來。

生:「如鳴珮環」,其聲可謂「脆」矣。

師:清脆悅耳的響聲,是泉水激石的美妙聲響。繼續。

生:「遊魚細石」,其水可謂「清」矣。

師:這裡明寫遊魚細石,實際是為了表現水的清澈。

生:「竹樹環合」,其境可謂「悽」矣。

師:「悽清」,很好。

生:「參差披拂」,其姿可謂「動」矣。

師:寫的肯定是動態之美,但一個「動」字還不足表現它的姿態。

生:「柔」?

師:「柔」,就是一種姿態,情態。繼續來。

生:「與遊者相樂」,其狀可謂「活」矣。

師:非常好。活潑,除了「活」,還可以填什麼字?

生:「靈」。

師:為什麼用「靈」字呢?

生:靈氣,這裡的魚兒好像有靈氣,通人性。

師:靈氣,多好。子非魚,但知魚之樂。還有一個空格,哪位同學來試試?

生:「明滅可見」,其源可謂「遠」矣。

師:為什麼用「遠」?

生:作者說,「不可知其源」,就是說「源頭在很遠的地方」。

師: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可知」的原因除了「遠」,還可能有其他因素。

生:「明滅可見」,是說「有的地方看得見,有的地方看不見,模糊」。

師:是朦朧的,隱約的。徐老師想到的一個字是「幽」,幽徑的「幽」,幽遠的「幽」。請一位同學把這段填空的話連起來讀一讀,感受小石潭景物的美。

(學生讀)

師:作者到小石潭來觀賞了這裡的景色,寫成了文章,所以叫「遊記」。之所以說這是一篇遊記,還有沒有其他理由?

生:因為是遊玩的,所以是「遊記」。

生:我認為他不僅遊玩了,而且觀賞了小石潭以及周邊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遊記」。

生:最後一段寫了「同遊者」。

師:那不寫「同遊者」就不是遊記了?

生:我認為是第一段第一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這是他的行蹤,交代行蹤,所以是「遊記」。

師:行蹤,很好啊,除了第一段第一句,文中還有哪些表示作者行蹤的詞句?

生:我認為「伐竹取道,下見小潭」也是。

生:我認為還有「潭西南而望」和「坐潭上」也是。

師:好。

生:還有「近岸」。

師:不錯,由遠及近。

生:還有「潭中」。

師:是潭中的魚,作者可沒有涉水到潭中去。

生:還有「記之而去」。

師:「去」是什麼意思?

生:離開。

師:對,寫了「到」,也寫了「離」。遊記,離不開行蹤的,根據行蹤來寫景,叫「移步換景」。(板書)行蹤變了,看景物的視角要不要變化呢?

生:要。

師:譬如說「下見小潭」,這個「下」是什麼意思呢?

生:向下。

師:「向下」是怎麼看?

生:俯視。

師:俯視,也叫?

生:俯瞰。

師:對,從高處往下看。「鳥瞰」,是不是「鳥在看」?

生:不是,是形容像鳥一樣在看。

師:對,這個「鳥」字也是名詞作狀語的用法。現在,我們來看看隨著行蹤的變化,作者寫景的視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近岸」是看潭面,「潭中」是看潭的內部,「潭西南而望」是看潭的源頭,「坐潭上」是看環繞小石潭的內容。

師:基本說到點子上了。「潭西南而望」,是怎樣的視角?

生:我認為是「眺望」。

師:既然是「眺望」,那「近岸」是什麼視角?

生:近看。

師:靠近了細細地看。

生:細望。

師:可以,細望,細視,有個詞語叫「定目細視」。「竹樹環合」是什麼視角?這位女同學來說。

生:向四周看。

師:換用一個雅致的詞語,叫什麼?

生:環視。

師:換個常用的詞,叫什麼?

生:環顧。

師:「環顧四周」。好,有鳥瞰,有近望,有遠望,還有環顧。其實還有一個視角沒有寫,「乃記之而去」。作者離開了之後還會怎樣看?

生:還會「回望」。

師:對,回望。我們在寫遊記時要根據行蹤的變化改變不同的視角,這樣,景物的特徵就從不同的角度體現出來了。有了景物,寫了行蹤,選擇了視角,,是不是就是一篇很優秀的遊記了呢?還缺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大家猜猜是什麼?

生:應該是抒情。

師:為什麼?

生:作者寫這裡的景色,說明他喜歡,說明他有一種對景物的感情。

師:說到了一個關鍵詞——「感情」。如果不帶有感情,景就是死的;有了感情,在眼睛裡看到的景就是活的。所以,遊記的生命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呢?

生:一個「樂」字。

師:請坐,同意的舉手。(部分學生舉手)其他同學怎麼看?

生:我認為是「悽神寒骨」的「悽」,很悽涼。

師:現在有不同的意見了……我們還是先來看書,先看看「樂」,課文開頭就說「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它的意思是「聲音很好聽,使我很高興」。作者是「樂其聲也」。接下來,請大家讀課文,試著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後邊,並連起來讀一讀,感受作者的「樂」。

屏幕顯示:

        ……隔簧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樂其聲也。

    你能試著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後邊,並連起來讀一讀麼?

師:請你先來。

生:「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心樂之,樂其水。」因為他感覺到水既清澈,又清涼,所以他比較喜歡這潭水。

師:「樂其水」,可以更清楚明白些,說「樂其清也」。

生:「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心樂之,樂其形也。」

師:樂其形。姿態萬千,形態各異。

生:「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心樂之,樂其……」(支吾)

師:我幫你想一個,「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是不是像人一樣有情態呀,那就是 「樂其情」,或者「樂其態」也是可以的。請坐,還有嗎?

生:「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心樂之,樂其魚也。」

師:可以。但魚是什麼狀態,要說出來。

生:樂其動。

生:樂其靈。

生:樂其活。

師:活靈活現,好。還有沒發過言的同學。你來補充。

生:「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心樂之,樂其奇。」

師:「奇怪」的「奇」。「樂其奇」,「奇」在哪裡呢?

生:奇在溪水的明明滅滅,還不知它從哪裡流過來。

師:無意間遇到小石潭這麼個幽靜美麗的地方,作者自然是高興的,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的前三段,注意讀出高興的味道。

(學生齊讀)

師:「樂」寫了三段,「悽」,只寫了一段,我請一位同學來讀,看看有沒有讀出悽涼的味道。

生:(壓低聲音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師:有點悽涼的味道了,還可以把語速放慢點,你來試試。

生:(聲音略響,語速略慢)「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師:那幾個四字短語還要讀得再慢一點,甚至帶有一點延長音才好,(教師示範讀)「寂寥——無人,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你來試試。

生:(仿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師:有點味道了,我們一起來讀。

(學生齊讀)

師:從文字的詳略來看,感情基調應該是「樂」,因為寫「樂」用了三段文字,寫「悽」就一段文字。

生:這篇文章是作者被貶後寫的,所以他的心是悽涼的。

師:你是從哪裡看到作者是在被貶的情況下寫的呢?

(學生讀導讀部分的文字)

師:她關注到了寫作背景,很好。這是我們解讀古文常用方法,叫「知人論世」,我們一起來讀讀柳宗元的身世。

屏幕顯示:

        關於柳宗元:

        出身於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歲即中進士。

        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改革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

        後被任為柳州刺史,4年後病逝於柳州任上,終年46歲。

生:「出身於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歲即中進士。」(齊讀)

師:少年得志。

生:「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改革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齊讀)

師:到永州後,他的政敵一刻也沒有停止對他的迫害,所以他整天心裡戰戰兢兢。

生:「後被任為柳州刺史,4年後病逝於柳州任上,終年46歲。」(齊讀)

師:柳州是比永州更遠的地方,永州在現在的湖南,柳州在現在的廣西。柳宗元46歲就死了,是鬱鬱而終。

生:我是通過對比看到的。「坐潭上」,寫得很悽涼。根據我的經驗,如果短短的幾句話寫出了悽涼,證明這個人寫文章時的背景是悽涼的,要麼被貶,要麼懷才不遇,要麼國家淪亡了。所以我能感受出作者的內心悽涼。而且,後面還寫到同去的人數那麼少,只有幾個人,這表現出作者心裡是悽涼的。

師:你的判斷和你的經驗有一半是對的,一半是錯的。在文言文中,寫被貶的和家國淪亡的肯定以「悽」的基調為主,並且,有時候看似很輕的句子的確有可能是很重的,你的經驗是對的。但是,作者寫同遊者只幾個人就認為是「悽」,難道多帶幾個人來,就「不悽」了?

生:我讀過柳宗元寫過的一首詩,叫《江雪》。

(學生背誦)

師:「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你看,一個人在江邊,不僅是釣魚,也是釣悽寒,釣孤獨。本文和《江雪》寫於同一時期,同樣瀰漫著孤獨的味道,和揮之不去的悽涼。把作者同時期的作品拿來,進行對比應證,這種讀書的方法叫「互參」,互相參照,互相印證(板書)。

師:通過剛才的研討,我們能確定,柳宗元在永州的作品,孤獨和寂寞是情感基調,可是,這篇文章前面為什麼要寫那麼多的「樂」呢?

生:是為了反襯。

師:說得對。以樂景襯悽情,就愈見其悽涼了。剛才有同學關注到了「同遊者」,是哪五個人呢?

生: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崔氏二小生。

師:吳武陵也是被貶到永州的,和柳宗元「同是天涯淪落人」;龔古是永州的隱士,是柳宗元在文學上的知音;宗玄是他的堂弟,柳宗元被貶後,他放棄家業,一路陪伴他來到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姐家的兩個孩子,是他的親外甥。這五個人可以說是作者至親致敬之人!最要好的人在身邊,為什麼作者要說「寂寥無人」?這矛盾嗎?

生:他自己很孤獨,身邊有太多人也沒有用。

師:這位同學的意思說得很明白:如果自己孤獨感很深,身邊有太多人也沒有用。親朋在身邊,卻未能撫平自己悽涼的心緒,可見作者內心的悽涼孤獨,是多麼的深厚啊,用至親好友的陪伴來寫自己的曠世孤獨,這是一種什麼手法呢?

生:也是「反襯」。

師:對,「反襯」。在《小石潭記》這篇文章中,以樂景襯哀情,用親朋寫孤寂,就是「反襯」(板書),它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寫作方法,它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柳宗元心中揮之不去的寂寞和孤獨。我們再來把這小節文字讀一讀,體會一下。

(學生動情朗讀)

師:今天這堂課就學到這兒,下課。

相關焦點

  • ...獨釣寒江雪:柳宗元<小石潭記><石渠記><石澗記>》整合實錄...
    群文課堂教學常常要指向寫作,通過寫作來內化課堂,並從課堂中汲取養分,獲得精神創造力和言語表現力。這也正如潘教授強調的:為了追求閱讀的高效能,必須指向言語表現,指向寫作,指向讀、寫互動,以寫作為依歸。閱讀教學在任何時候都要想著、圍繞著寫作。 筆者以為,讀是為了更好地寫。
  • 教師招聘語文《小石潭記》試講稿
    現在,就由我帶著大家一起去探訪一處曾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讓我們一起見證一種遠離俗世的美。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1.了解背景知識記:古代一種文體,主要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 小學語文《小石潭記》教案模板
    本文以語文學科《小石潭記》為例,為您呈現10-20分鐘的課堂教案,精簡的速寫教案將成為您備考的參考依據。一、教學目標1.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2.反覆朗讀課文,合作交流探究課文景物的特點和寫景方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 《小石潭記》導學案
    3、品讀課文,欣賞小石潭美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篇遊記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記》。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發個人的抑鬱和苦悶;有的反映當時人民的疾苦和願望,譴責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等。《永州八記》、《江雪》、《捕蛇者說》等,都是他被貶永州時期的代表作品。《永州八記》指《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 與小朋友談《小石潭記》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何若杯酒笑談詩,ID:xueshuaizh】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小石潭記》,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唐代柳宗元先生的一篇山水遊記,為《永州八記》之一。這是初中必背的一篇文言文。
  • 課內文言文複習:《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 賞析學習初中古文名篇《小石潭記》
    今天雪陽要和你們分享學習初中古文名篇《小石潭記》,我們的學習目標包括《小石潭記》的作者、創作背景、文章中重點的句子和領會作者情感。《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 八年級下冊:《小石潭記》知識點
    中學語文教師群號:721150613②一棵樹小學語文教師群號:705294026③一棵樹高中語文教師群號:854447057《小石潭記他曾被貶為永州司馬,寫下了有連續性的山水遊記多篇,其中《小石潭記》等八篇合稱為《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二、理解性默寫1.文中表現作者發現小石潭過程的句子是: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 《愛蓮說》《小石潭記》情景默寫專練(含答案)
    《小石潭記》情景默寫專練(含答案) 1.柳宗元《小石潭記》中描寫潭周圍的樹木,突出極幽極佳景致的語句是:「 , 。」2.柳宗元《小石潭記》中寫遊魚自由輕靈遊動的姿態的句子是:「 , 。」3.柳宗元《小石潭記》中借遊魚寫潭水澄澈的兩句是:「 , 。」4.柳宗元《小石潭記》中寫潭中魚遊來遊去,非常活躍的語句是:「 , 。」
  • 《小石潭記》結尾豈不是「狗尾續貂」?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狗尾續貂」是比喻寫文章拿不好的東西接在好東西的後面,顯得好壞不相稱。《小石潭記》是中國古代山水散文中的經典之作,在這篇作品中,作者按照「發現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小潭溪流一潭中氣氛」的順序,「巧妙」地抒發出由「快樂」至「悽苦」的情感變化,是一篇融情於景的美文。然而,結尾卻不厭其煩地交代同遊者,頗有「狗尾續貂」之嫌。
  • 【語潤龍城第98期】《嶽陽樓記》《醉翁亭記》《小石潭記》 對比閱讀
    《桃花源記》,也可以將寫景敘事與議論抒情結合起來像《小石潭記  》《嶽陽樓記 》《醉翁亭記》     小組二結論:相同點 2:a.均年少有志;b.三人均積極從政;c.都改革,都失敗,都被貶!  組員複述三位作者簡介  小組三結論:相同點3:寫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學生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寫的寫法以及作用①《小石潭記》中景物描寫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於景,
  • 2021中考文言文:《小石潭記》重點字詞解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中考文言文:《小石潭記》重點字詞解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詞語: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道:道路。見:出現。   3.為坻,為嶼,為嵁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
  • 八下第10課《小石潭記》同步練習題,電子版可列印
    2.文中描寫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突出了小石潭的什麼特點?  (二)建議你這樣探究3.《小石潭記》中直接寫潭水清澈的語句是哪句? 間接寫潭水清澈的句子是哪句? 4.讀了課文,小石潭給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麼?
  •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0課《小石潭記》課文+朗讀
    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課練 第三單元10《小石潭記》
    10 小石潭記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佁然(yǐ)     隸而從者(lì)B.珮環(pèi) 寂寥無人(liáo)C.清冽(liè) 往來翕忽(xī)D.日光下澈(chè) 參差披拂(chā
  • 初中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小石潭記》
    初中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小石潭記》   1.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譯: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   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譯: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託。
  • 【晚風教育】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0課《小石潭記》微課+預習知識點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二、主題概述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潭水、潭石、遊魚、溪流、樹木等,著意渲染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麗、深遠的特點,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愴的心緒。
  • 中考語文真題之文言文閱讀理解—《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 初二逐鹿|期中複習第四天:《小石潭記》對比閱讀詳解
    《小石潭記》對比閱讀【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 閱讀課堂|陳孟醒:記閒事,繪妙景,靜境入情 觀遊魚,溯源流,樂悲由心...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記閒事,繪妙景,靜境入情觀遊魚,溯源流,樂悲由心——《小石潭記》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文本簡析:《小石潭記》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柳宗元因為參與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運動,失敗後被貶為紹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加貶為永州司馬。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渲染它幽深冷寂的景色,渲染了悽清的氣氛,抒發了作者遭貶後的悲涼悽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