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信口說(ID:xinkoushuo)
在談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兩數據,這兩個數據有助於我們更客觀地理解當前的教育現狀。
01 未來十年將有1億大學生畢業
據教育部預測,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人,達到909萬人,2022年畢業生將超過1000萬人。我國14億多人口中目前有1.7億名大學生,再有10年左右的時間,隨著1億多名高校畢業生進入各行各業,我國14億多總人口中就會有3億多名大學生。
14億人口,3億大學生,看起來大學生的佔比在總人口中並不高,但是在具體的就業環境中,是不應該將20歲以下未就業和65歲以上退休人員都算在內的。
根據國務院《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到2030年我國總人口14.5億,老年人口(60歲以上)佔比25%,即3.6億,0-15歲的人口約2.5億。去掉這兩個年齡段,簡單計算,20-65歲就業人口約8.4億,3億大學生的佔比將高達35%。
如果再考慮20-40歲年齡段的就業人口,這一比例會更高。如果是在一二線城市,大學生的佔比會進一步提高,具體環境中超過50%妥妥的。這才是真實的大學生就業情況。
每年1000萬,持續十年1億的大學畢業生,是什麼概念?比利時、葡萄牙整個國家的人口只有1000萬。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說:
如何配置這些人才資源,調整結構、提升質量,將成為一項重要工作。
換句話說,想想就可怕。
大學生就業,將成為未來十年最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
02 在北京和深圳考入清北的概率是多少?
先看北京
2019年,清北在北京合計招收748人,其中高考統招473人,綜合評價招生190人,藝術體育招生48人,自主招生27人,保送生10人。2020年,清華擴招21人,北大擴招25人,合計總人數達到800人。
2020年北京高考報名人數49225人,錄取800人,考上清北的概率是1.6%。
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71萬,清北合計錄取約7300人(不包括留學生),全國學生考上清北的概率是0.07%。
這麼看來,生在北京能考入清北的概率確實比其他地方高多了,至少是全國平均概率的20多倍。
但是北京依然存在教育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的情況。北京海澱的學校幾乎承包了過半考入清北的學生,人大附、清華附的學生分別佔了20%、15%。如果考生在教育相對薄弱的城區,比如石景山、大興、門頭溝、密雲,即便考生在本區最好的學校,也基本上無望清北。
這個數據,對於清北的畢業生 ,同樣殘酷。
2019年,北京大學畢業生9904人,清華大學畢業生有6965人,留京比例約在40%,差不多是7000人。假定清北全都內部結婚,這些人到了婚育年齡,一年可以生3500個清北二代。即使未來清北繼續擴招到在北京招生1000人,只有清北二代參與競爭,也有超過70%的清北二代考不進清北。
這還沒考慮國外名校回京的人數,和清北畢業生之外的北京龐大的家長群體。清華北大的父母為樣本,大多數人必須接受孩子高考不如自己。
再看深圳
2020年,深圳高考生5.3萬人,清華北大在深圳錄取69人,錄取率0.13%,只有北京的十分之一不到。
但在深圳,競爭最激烈的不是高考,而是中考。
深圳連續多年的高考大學錄取率超過90%,但中考錄取率低於50%。這意味著,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能夠從初中順利進入高中,考高中比考大學要難得多!
對於絕大多數人,耗盡18年的人生,不過成為了這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分母。
03 單一價值體系面臨越來越大的衝擊
一邊是中考、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越演越烈。
一邊是大學持續擴招,學歷通脹,就業困難。
中國的年輕人上大學、讀研、讀博,拿了第一學位、拿第二學位,再去考各種各樣的證書,然後進大廠,賺大錢。對於絕大多數人,這成為了唯一正確和通向成功的路。
內卷是因為大家只有一個目標,在這個目標的驅逐下,所有人前赴後繼。
拿高分、考名校、進大廠,人生的選擇被單一化,進入到了一個個死循環。我覺得這個才是教育的問題。什麼是所謂的成功?什麼是人生的目標?在階級逐漸固化的今天,單一價值驅動的結果是,大家前僕後繼的,當一茬又一茬的韭菜。教育中焦慮父母投資的冤枉錢,房價泡沫背後背負房貸的人,這不都是被割的韭菜麼。
在單一的價值體系下,教育變成了一項惡性的軍備競賽,其投資性價比在迅速降低。在通往高考的路上,絕大多數人成為了犧牲品。青少年困於學習、高分、競爭,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開始變得普遍,自殺的低齡化趨勢非常嚴重。一個孩子,懷著對世界的無限憧憬長大,結果,我們所有的大人合謀起來告訴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試,完全了無生趣啊。雖然習得了十八般武藝,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該做什麼。
即使千軍萬馬闖過獨木橋,進入大學的學生們,也面臨更嚴重的人生問題。
知乎上關於大學生自殺的話題,頻頻出現。最近一個北交大學生跳樓事件,過萬人關注,話題瀏覽量近800萬次。這樣一個有思想、有才氣的年輕人,在遺言中平靜的敘述,讓人感慨萬千:
生活無望,希望崩塌,對明天的期待已經毀滅殆盡,沒有了信念和理想。
這個問題下的2700多個評論,也同樣讓人沉重:
同樣處境的大多數我們嘆息完該卷繼續卷,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如果讀書只是為了這種毫無意義的空轉和內耗,那麼,不如現在就停下來,去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我早就失去人生目標了,只是還沒跳樓。
……
最近網際網路中的熱詞:內卷、小鎮做題家、階層固化、消費貸……看似無關的事,卻又隱隱關聯。
全社會在催化焦慮,學生身處其中,終難倖免。面臨這樣普遍的問題,誰來吶喊和改變?
04 越來越多的人,需要開始接受自己是平庸的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教授劉瑜的一篇演講被刷屏: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她也是一名母親,她在演講中提到現在孩子普遍的焦慮、抑鬱症、空心病等,還有育兒重擔由女性承擔的後果。她試圖論證,在當今社會,如果一個人選擇「放棄所謂的成功」,也未必是壞事,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課。她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上不了清華,也會成為一個普通人。
很多人根本不是從自己的興趣、性格、特點出發去選擇專業、去找工作,而是學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幹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我孩子在清華附小上學,孩子家長都是學霸,清華滿大街藤校畢業的老師,那又怎麼樣呢?一個班裡還是只有一個第一啊。你憑什麼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抓到彩票的那一個?這不科學。
越來越多的人,需要開始接受自己是平庸的:
你不可能一直是班上考第一的那個人,
你不可能在千軍萬馬中考上清華北大,
你不可能畢業就拿到年薪百萬的工作,
……
但這又如何?真的,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我們更需要「失敗學」:
考不了第一就安心做個中等生,
上不了清北也可以去學個技能,
學習不下去了大不了退學休息,
沒有年薪百萬也照樣自食其力,
……
接受了這一點後,你發現,其實生活還是可以很精彩的。接受自己是平庸的,也是去接受,生活並不止一條道路,成功並不止一個標準。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這才是應該有的多元化價值體系。
05 有沒有可能,大多數的教育培訓公司都錯了?
如今K12階段的教育培訓公司,幾乎所有的主業都是課外培訓,說白了就是幫助提分,風口上的在線教育公司也都是如此。
有很多人創業之初很有情懷,想改變教育,他們做遊戲化、做教玩具、做智能測評、做輔助工具、做科學內容、做素質教育,但無一例外被現實教育:要想賺錢,還是得做培訓。在個人情懷和公司生存發展中,最後多數都轉向了K12課外培訓。
這是剛需啊!
某在線教育機構的創始人曾坦言:
教育的關注點不應該僅是做題、練習,也要關注性格、也關注修養,我是完全同意的,但我只能這麼說,我們不是一個那麼了不起的公司,這個我非常坦白,作為在線教育公司,我們先要活下來,才能談得上理想。估計在未來兩三年內,都沒有辦法把關注點放到那部分。
對於K12培訓行業,很多人堅信:
1)十幾年內,中高考為主的選拔體系不會變,提分依然是黃金賽道。
2)東亞儒教文化的底層基因,望子成龍,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不變。
3)通過持續、高強度的練習理解知識,是提高考試成績的重要途徑。
4)無論體制內教育如何變化,內捲化競爭加劇,校外培訓需求更盛。
從來如此,便對嗎?
在線教育公司們動輒百億人民幣的融資,是一個時代的頂點,也可能成為一個行業的轉折點。
大家都在瘋狂燒錢、瘋狂營銷,都在關注轉化率、續費率、獲客成本,都在埋頭打磨業務的細節,但未來改變的,可能是教育培訓的大環境。這就像在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上,所有人都在爭著搶一個好座位,卻沒有注意去看列車行進的方向。
當多數人終於意識到,考名校不是唯一的選擇,即使考上了名校也不等於成功,多元化的價值體系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開始鼓勵年輕人發現自我、追求幸福,或許我們的教育會迎來一場徹底的改革。
我希望那一天,終不會遠。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信口說」。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