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45歲的人生中,讀書做學生12年,當教師25年。在這漫長的37年中,學生與教師的故事每天都在我的身邊上演。有位戲劇家說:「人生沒有彩排的機會,每一個細節都是正式播出」。回望我的人生旅程,這些故事如閃亮的珍珠,灑滿我的教育之路:有愛與愛的傳遞;心與心的碰撞;有「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迷惘,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慰;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校園大美;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人生疲憊。在今天這個咖啡飄香的美麗晚上,我更想站在學生的角度講一講我的老師和我的故事,站在一位教師的角度來感悟反思,煲一碗心靈的雞湯,與大家分享。
我的恩師有許多,我最難忘的有兩個。如果你問我「師愛」是什麼?那我用他們的故事回答你:愛是一種習慣,一種品格。

姚莉老師是我的啟蒙教師,每當我在開學第一課教讀魏巍的「我最難忘的女教師是我小學時候的蔡芸芝先生」這句話時。我都會想起她:十八九歲的年紀,高高的個子,長長的頭髮,臉上永遠掛著微笑,善良,美麗。她是我記憶中的珍寶之一:一點點糾正我的發音,手把手教我寫字,陪我們女生跳皮筋,丟手絹,給淘氣的男孩揩鼻涕,繫鞋帶縫補刮破的衣服,是她給我們這些頑劣的孩童以母親般的溫暖;是她開啟了我的人生風帆。在她那如花的年紀,最美麗的青春歲月裡,她用自己那並不堅硬的臂膀,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愛的藍天;為我打造了一塊永遠純淨的精神家園。她對我那份無私的關愛,是我刻骨銘心的眷戀。

我考入中學後,姚老師的丈夫鄭桂德老師教我語文,總是把他自己訂閱的每一期《中學生》《星星詩刊》《散文選刊》《讀者》等純文學讀物借給我,我如饑似渴地閱讀思考,發現著尋找著。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多彩的世界。與書結緣是老師教給我最好的習慣。這些年來直到今天,你若走進我的班級裡,一定會在圖書角發現這些好的書籍,那是我對老師愛的銘記,是我對我學生別樣的鼓勵:讓書籍傳遞真善美,讓書籍引領我們走上進步的階梯。

16歲我考上師範,離家之際,姚老師給我塞在兜裡30元錢,這對我無異於雪中送炭。我無語凝噎,沒有說一句謝謝,但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26歲那個夏天,我抱著孩子在車站排隊買票,天熱,人多。我巧遇老師,剛聊了幾句,她就匆匆地奔向旁邊,一會兒給我送來兩隻冰棍兒,然後踏上了另一列客車,那時的老師年齡已有40多歲,頭上絲絲白髮,步履也蹣跚。在她心裡,卻總想著呵護我,為學生多做些什麼
這就是我的啟蒙老師,她是那樣的普通平凡,就像在座的每一位:沒有壯語豪言,只有默默奉獻;但她已用她自身的行動為我詮釋了師愛的真諦:如真水無香,如潺潺的小溪自然流淌!

還有一位令我難忘的是我師範二年級的數學老師黃仁伶老師。這是位50多歲,身材矮小,頭髮稀疏的男教師。我對他的好印象最初來自於他衣著的樸素整潔,來自於他講課的一絲不苟聲音洪亮;我對他的敬仰是他無意間為我解決的一大難題。
考上師範要吃公糧,農轉非需家裡賣幾百斤糧後,再把戶口遷移材料轉到學校,學生才能享受每月30斤糧票補貼18元5角錢補的待遇。我的材料被學校弄丟了,就不給我發糧票。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裡,我們班長和生活委員幾次三番把此事反映給學校,無人受理。我的吃飯問題就由我那些可親可愛的同學們天天從自己的一斤裡省下二兩三兩資助我,可想而知那些日子我的生活是怎樣慘兮兮。但十七八的孩子沒辦法。
黃老師教我們一周後,我同桌聽說我們數學老師是中教部主任。就在一次下課後向他說了我的事,當時我也沒抱什麼希望。誰知老師聽後臉色越來越嚴肅,顯得很生氣。立即叫我跟著他走,我記得那條長長的走廊,老師大步流星,一句話也沒講。上樓梯臺階時,他每次都跨兩個,就這樣來到「學生處」,對那位我們已找過多次的我熟悉的漂亮的一位女教師說:「給這個學生補發所有的糧票,其它事情我來處理。」就這樣我一次補拿了480斤糧票,同學們都說我遇到了好人。
是啊,我遇到了好人。而今天的社會好人是多麼可貴。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我用25年的教育實踐印證了一個道理:做好教師的首要標準是做一個好人。

小小教師責任大,三尺講臺天地寬。教育之路是一條艱辛與坎坷的路,是一條散滿陽光的路,關乎國計民生千家萬戶。如果你有崇高的信念,就能用智慧和耐力把美求索;如果你能與愛同行,就能負著理想和生活的重荷,跋涉在學海書山,在別人安睡時起步他人談笑時思索;如果你能把教書育人的使命感責任感化為正能量,你就能做一名虔誠的教育守望者:在課堂和田野的故鄉,尋求淨化心靈的甘泉,奮力於荒蕪中超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