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學的小朋友學習起來都很認真。6歲的小正(化名)白天學了數字「8」的寫法,晚上回來花30分鐘寫了滿滿一頁,第二天回家卻哭著說:「我明明照著課本上寫的,怎麼老師就說不對呢?到底是書上的對還是老師的對?」
媽媽拿過作業本一看,兒子用田字格認認真真寫的一頁「8」,滿篇都被老師打上了醒目的大紅叉。細問才知道,老師說,自己寫不能和機器印的一樣,「8」右邊不能封口。
寫「8」不能封口?媽媽還是第一次聽說。說實在話,自己平常寫「8」,根本都沒注意封不封口,反正寫出來都知道是「8」。
媽媽見兒子哭得傷心,很是心疼,便在班級群裡問了下老師,並說看在孩子花30分鐘辛辛苦苦寫作業的份上,不是原則性錯誤,能不能明天給孩子一個鼓勵式的新說法。
老師起初沒回復,其他家長倒是議論開了。一位學生的爸爸說,「寫個數字還有這麼多講究?真是長見識了。」有位媽媽則說,「之前我孩子寫4遇到過類似封口不封口的問題,我現在都搞不懂,到底是該封口還是不該。」另一位媽媽說,「老師怎麼要求怎麼做吧,聽老師話總不會錯。」另一位爸爸則不同意,「封口不封口有什麼呢?現在還有這種死板的教育方式……
過了兩個小時,老師回復了:」我是嚴格按照教材授課,有些數字手寫體和印刷體完全不一樣,難道孩子不該從一年級就嚴格要求寫出正確的嗎?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家長再縱容他,老師怎麼管啊?「
群裡瞬間肅靜。
小正媽媽雖然心裡不服氣,但也不敢再爭執了,怕得罪老師。
寫數字到底有沒有必要對孩子進行這麼嚴格的要求?
其實,站在老師的角度,教材這麼要求的,我就嚴格要求孩子這麼做,肯定沒錯吧?
但是站在孩子成長和未來發展的角度,老師這樣要求孩子中規中矩,不能有任何走樣和個人發揮,是否會扼殺孩子自由的天性和無盡的想像力?
況且,有些無關緊要的規範,相關部門也在不斷調整。比如在某版本的小學一年級課本中,以前「8」和「9」都是不封口的,但現在「9」的書寫方式改為封口,「8」沒改。
既然「9」的書寫方式能改,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封口不封口其實本來就無關緊要?正如上邊小正媽媽說,封不封口,我們都知道是哪一個數字,不就行了?況且,這兩個數字的印刷體,都是封口的,豈不是很容易把低年級的孩子搞暈,「到底是老師說的對還是課本上對?」
曾看過一篇文章,說中國學生上美術課,老師給一幅畫,讓你天天臨摹,結果孩子學會了畫畫,卻失去了想像力。而國外的美術課,老師只籠統給出一個想像的題目,讓孩子們隨便發揮,你畫得再離譜,再不合常理,老師也不會否定你,讓孩子的思維空間可以無限放大。
教育家蔡元培說過,「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想把這句話,送給那些因為孩子寫數字不按要求封口就給滿篇大紅叉的老師,您是否想過,自己這樣一個隨意的舉動,對孩子的成長意味著什麼呢?
您覺得老師該不該給這個孩子寫的數字「8」打叉?這種做法是否過分?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