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凝媽
作業多是家長們經常吐槽的事情,大部分家長選擇理解,為了孩子的成績,作業多理所當然。有的家長則表示反對,甚至直接怒懟老師。大部分孩子只能接受這個現實,努力完成作業,也有的孩子走極端,嚇得離家出走表示抗議。
在山東臨沂曾發生過家長怒懟老師的事情,有一個假期,7天的時間孩子5天都在抄抄寫寫。家長質疑老師「孩子時間寶貴,所有的學校都要放在有用功上,而不是浪費在呆滯死板的抄寫作業上!」老師回覆說「您是我從教二十年繞臨沂城半圈,遇到的第一位奇葩」。
四川宜賓一個小學生因為作業多離家出走。9月2日開學第一天,四川宜賓的梁女士發現10歲兒子突然不見了,到處找也沒找到,最後報警求助。原來孩子是因為作業太多寫不完離家出走了,在家長的勸說下跟著回了家。
最近,各個省份出臺了減負新規,意在減輕孩子的作業負擔,還孩子快樂童年。
比如浙江準備規定小學生晚上9點,初中生晚上10點如果還沒有完成作業,經過家長確認後可以拒絕完成剩餘的作業。
比如重慶減負實施方案規定,嚴控作業總量,摒棄機械性、重複性和懲罰性作業,小學三至六年級作業不超過1小時,初中作業不超過1.5小時。
這些消息一出,引起了廣泛熱議
只有極少的留言表示贊同:認為孩子太累了,每天睡到很晚,還要早起。精神狀態不好,身體健康成問題。孩子整個被累成了寫作業的機器人,沒有自己的活動時間,沒有自己的愛好,抹殺了孩子的天性。在成績和健康問題上,家長寧願選擇健康。
大部分的留言表示反對:認為這實際上是在給孩子增加負擔。學校作業減少了,考試制度沒有變化,升學還得看成績。孩子作業少,知識掌握不紮實,還得到外面去上培訓班。本來通過多做作業成績可以名列前茅,一旦不做作業成績可能一落千丈,還得花錢去上培訓班,給家庭增加經濟負擔。
每個孩子的情況也不完全一樣。同樣一個作業,有的孩子是學霸,30分鐘完成;有的孩子是學渣,就要2個小時才完成。有的孩子寫作業專心,寫作業自然快;有的孩子邊玩邊寫,寫作業自然就慢。有的孩子回家後立即寫作業,可能7點以前就完成,有的孩子玩夠了再寫,就會寫到深夜。考慮一些現實情況,對於時間一刀切,恐怕規定很難實現。
實際上,這些規定的出臺不是為了減少正常的作業量,而是為了減少一些非正常的「暴力作業」。像重慶就明確規定了要摒棄三類「暴力作業」,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些這些暴力作業的性質。
暴力作業的危害不容小視
尹建莉說:暴力作業就是教育事故。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引用了哲學家弗洛姆的話:人可以使自己適應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質來適應的;人自身能適應充滿不信任和敵意的文化,但他對這種適應的反應是變得軟弱和缺乏獨創性;人自身能適應壓抑的環境,但在這種適應中,人發生了神經病。
尹建莉說:兒童當然也能適應暴力作業,但暴力作業中含有的奴役、敵意、壓抑,會全面破壞兒童人格與意志的完整和健康。
我們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都是有道理的,孩子就應該做完。但是如果孩子被布置了暴力作業,在做作業時心不甘情不願,大腦游離作業之外,不進行思考,作業就是機械的手工勞動,而不是鞏固知識的一個技術活。做暴力作業就是浪費時間的無用功,可能還會讓孩子失去對這門功課的學習興趣,得不償失。
記得小時候有時會被布置罰抄幾十遍的作業,我們的做法就是用幾支筆一起寫。這樣可以花費一半的時間完成作業,這樣應付差事的做法又怎能取得學習效果呢?和體罰也沒有什麼區別。
暴力作業具體包括三類作業
大量機械性作業
孩子們的作業大多是抄一抄課文、寫一寫生字、讀一讀課文、背一背課文、做一做課後練習題,每天都是這樣的作業,沒有一點新鮮感,孩子感受不到寫作業的樂趣,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為了應付考試,取得好成績,每到周末會發很多試卷,讓孩子在家裡做題,通過做題鞏固所學的知識。每一科都有好幾張試卷,作業量很大。很多孩子周末都沒有時間外出玩耍,不是在家作業就是去培訓班,除了學習真的沒什麼特別的愛好。
面臨升學的壓力,適當做一些機械性的作業確實無可厚非,但是有的小學生也是如此多的枯燥練習,尤其是大量的練習確實就讓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大打折扣了。
大量重複性作業
我們都知道熟能生巧,這也是經過驗證的真理,但是對於需要不斷獲取新知識的孩子來說,如果每天都是重複同樣的動作,未免感覺乏味,也會降低學習的熱情,開始敷衍了事。
課本的知識不是很多,花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完成學習計劃,剩下的時間就是大量重複地做練習,形似的或者相同的題目做個十遍幾十遍,孩子都背得滾瓜爛熟了,還是繼續重複,孩子的能力就不能得到提升。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上物理課,也沒有什麼實驗器材,就全靠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獲取知識,最後達到的程度就是看到這道題不需要思考,直接可以寫出答案。成績雖然都很好,但是應用能力完全沒有,上完學就全部還給老師了,真的是連一個燈泡都不會接。
大量懲罰性作業
懲罰性作業是最傷害孩子的作業,孩子有一個方面表現不好,都可能用寫作業來懲罰。比如考試成績不好、作業錯誤率太高、沒有完成作業、書寫不認真、不遵守上課紀律、小組成員有的表現不好、上課遲到等等。不管孩子犯什麼錯誤,都會用寫作業來懲罰,動不動就是寫幾十遍,讓孩子叫苦不迭,對作業產生了憤恨的情緒。
在西安一個小學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有兩個孩子上課時說話,被老師發現,老師懲罰他們合抄課本中最長的一篇課文,男同學抄前半部分,女同學抄後半部分,什麼時候抄完什麼時候回家。兩個孩子一邊抄課文一邊說笑,一點都不嚴肅。
像這種孩子違反紀律,就讓他們把語文課本中最長的課文抄五、六遍的情況時常發生,罰抄作業是老師懲罰孩子的法寶,不能體罰,不能語言暴力,就用罰作業來代替。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長記性,不再犯類似的錯誤,但是結果卻適得其反,會讓孩子厭惡上學、害怕上學。
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是,通過鈴聲與食物的多次結合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應。它告訴我們: 多次的刺激會形成一定的相關的神經聯繫。懲罰孩子寫作業,孩子就會把痛苦和學習建立聯繫,對作業產生負面情緒。孩子為了避免懲罰,可能會出現逃課、逃學的問題。
遇到暴力作業,家長要幫助孩子
尹建莉曾經說過,當孩子作業多的時候,她會幫孩子寫作業。
看到教育專家這樣說,很多家長都表示做不到,孩子不寫作業怎麼掌握知識呢?
尹建莉也不是每次遇到孩子寫不完作業都替她寫,也是有選擇的。像一些機械性的、重複的作業,她會幫孩子寫。因為孩子已經掌握了相應的內容,就不需要再重複寫了。家長幫孩子寫作業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鞏固弱勢的學科,對孩子是有幫助的。
但是這個方法並不是所有的家長能夠效仿的,一要有時間,二要會寫,三要和孩子的字體像,我反正是做不到。尹建莉給我們的提示是什麼呢?最關鍵的是要反對暴力作業,拒絕暴力作業。
當孩子遇到暴力作業的時候,我們不能替孩子寫,又不忍心讓孩子睡覺太晚,孩子又掌握了,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就要和老師溝通,用實際行動幫助孩子。
現在溝通很方便,老師都會留電話和微信。我們可以私下和老師進行交流,問一下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作業。
如果孩子在學習犯了錯誤,但是和學習無關,可以採用其他的方式懲罰孩子,比如義務勞動等方式。
如果孩子犯的錯誤和學習有關,家長表態監督孩子完成學習任務,掌握所學的知識。考慮到孩子的健康狀況,是否可以取消暴力作業,或者分次完成,找幾個折衷的辦法。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又能達到學習效果,還要保護珍貴的學習興趣。相信合理的溝通,老師也會理解。
在孩子面前,一定注意維護老師的形象,讓孩子敬重老師。不要數落老師怎麼布置這麼多作業啊!這樣的負面言論會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孩子不喜歡老師,也很難把學習搞好。
老師布置作業的目的肯定是讓孩子好好掌握知識,但是有時候會因為一些特殊原因,不小心布置了暴力作業,我們也要理解老師,但也要幫助孩子,和老師平和溝通,相信總會有有益於孩子的合理結果。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